朗格盧瓦與法國電影資料館-8
文 | magasa
朗格盧瓦其實早在30年代中期就發現了費雅德,當時大多數法國觀眾認為他是一個過時、沉悶的默片導演,而英國、美國的人幾乎不知道他。但與《方托馬斯》(Fantomas,1913)的邂逅令朗格盧瓦驚為天人。
在法國欣賞費雅德的並不只有朗格盧瓦,路易·阿拉貢(Louis Aragon)、布努埃爾(Luis Bunuel)等超現實主義者也挺喜歡他,但布努埃爾雖然大讚《吸血鬼》(Les Vampires,1915)但卻連導演名字也記不得,所以朗格盧瓦有意識的保護就顯得很難得了。
路易斯·布努埃爾
如果不是朗格盧瓦,深受費雅德影響的阿倫·雷乃、弗朗敘、里維特或許就不是我們今天知道的那個樣子了。40年代的時候,人們常說法國電影有兩大傳統,分別是盧米埃爾與梅里愛,但費雅德的發現令人們意識到還有「第三個人」的存在。
而斯特勞亨的重新發現就是另一個故事了。除了收藏、放映以外,朗格盧瓦也是最早對破損拷貝進行修復的先驅之一。《婚禮進行曲》(The Wedding March,1928)的重見天日吸引了來自英國《畫面與音響》(Sight and Sound)的影評人,最後大家一致認為,斯特勞亨理應獲得與格里菲斯、卓別林一樣的地位。
朗格盧瓦與艾斯納都很喜愛斯特勞亨,對他在好萊塢的遭遇憤憤不平,他們最大的夢想甚至是資助斯特勞亨拍一部新的電影。但這顯然無法實現,所以退而求其次,考慮到斯特勞亨的多部作品一直受到不公正地對待,幾乎沒有完整地放映過,朗格盧瓦決心將幾部重要作品加以修復,以便重新向世人介紹這位被低估的大師。
亨利·朗格盧瓦
付出了經年累月的勞動,資料館終於完成了這項工作。後來朗格盧瓦將拷貝借給倫敦、聖保羅、紐約各地的電影節和博物館放映,十分轟動,斯特勞亨的聲譽終於扶搖直上,可惜這都是他去世之後的事了。
除了操辦電影資料館的種種事務,朗格盧瓦也是4、50年代法國新銳電影文化運動中的一員主力。1949年,他策划了一個競賽性的電影節,專放那些被外界抨擊、卻被他認為是佳作的影片。
他還拉讓·考克多(Jean Cocteau)、阿斯特呂克(Alexandre Astruc)、弗朗索瓦·莫里亞克(Francois Mauriac)等文化界的大腕名流進了評審團。這個電影節選擇的電影包括約翰·福特的《天涯路》(The Long Voyage Home)、羅貝爾·布列松(Robert Bresson)的《布勞涅森林的女人們》(Les Dames du Bois de Boulogne)、雅克·塔蒂(Jacques Tati)的《節日》(Jour de Fete)、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的《上海小姐》(The Lady from Shanghai)等,並展映了讓·維果的《駁船亞特蘭大號》(L"Atalante)。
《布勞涅森林的女人們》
但第二年的影展儘管推出了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Michelangelo Antonioni)和尼古拉斯·雷(Nicholas Ray)的長片處女作,卻因為支持者《電影雜誌》(La Revue du Cinema)的休刊,且過度地照顧英國電影,而以失敗告終。
※華語電影界的獎項,除了金馬外我只佩服這一家
※一部激蕩人心二十年的科幻片,因它指向了人類的希望
※那個穿白色尼龍胸罩的女人為何死於瘋子之手?
※終於想通了《我不是潘金蓮》說的中國官場的核心問題
※影向標:倪妮和趙又廷為什麼要演這樣一部電影呢?
TAG:虹膜 |
※朗格盧瓦與法國電影資料館-6
※朗格盧瓦與法國電影資料館-9
※朗格盧瓦與法國電影資料館-7
※朗格盧瓦與法國電影資料館-3
※朗格盧瓦與法國電影資料館-5
※朗格盧瓦與法國電影資料館-4
※朗格盧瓦與法國電影資料館-16
※朗格盧瓦與法國電影資料館-17
※朗格盧瓦與法國電影資料館-15
※朗格盧瓦與法國電影資料館-14
※朗格盧瓦與法國電影資料館-18大結局
※電影:阿諾斯瓦辛格新片
※克里斯托弗·諾蘭和他的科幻電影
※克里斯·埃文斯稱《復聯3》是最後一部合約電影
※斯皮爾伯格聯手湯姆漢克斯和梅姨製作新電影《郵報》
※「今年的歐洲電影依舊比美國好!」 專訪法國《正片》主編米歇爾·西蒙
※法國電影頑童 呂克·貝松
※好萊塢十大動作電影,斯瓦辛格2部,尼古拉斯凱奇3部!
※電影《新木乃伊》新劇照,阿湯哥與羅素·克勞同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