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道是怎樣成為科學大師的?
今年11月24日,恰逢美籍華裔國際著名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90華誕。當前,創新發展、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已成國家戰略。為實現這一偉大戰略目標,我們總是企盼能有更多的科學大師湧現出來,也一直在尋找培養科學大師的途徑和方法。怎樣才能成長為科學大師?回顧李政道的科學大師之路,或許能為我們提供某些有益的啟發。
李政道
追隨名師背後的坎坷求學路
在大眾媒體上,我們常能看到,某位功成名就的科學家謙遜地對記者說,自己的科學成就是一個偶然機會發現的,是自己的運氣好而已。這很容易給人一種幻象,似乎科學研究只是靠碰運氣,運氣好就能一舉成名。其實,這完全是假象。不經過嚴格的科學訓練和艱苦卓絕的努力,是不可能成為一名卓有成就的科學家的。
李政道的求學與成長經歷比較特殊。李政道不僅沒有接受過良好的中小學基礎教育,甚至小學、中學、大學都沒有畢業過!也就是說,學生時代的李政道只獲得過博士學位!這聽起來有些匪夷所思,而事實就是如此。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李政道沒有接受嚴格的科學訓練。恰恰相反,李政道憑藉頑強的毅力,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都有超越同齡人的付出和收穫。
1935-1937年,李政道在上海讀小學,1937年11月12日,侵華日軍佔領上海,李政道被迫輟學。
1938年-1941年,李政道讀中學,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12月8日日軍進佔外國租界,上海完全淪陷,李政道再次輟學。因志在向學並難以忍受日軍在上海的野蠻行徑,李政道決心離開上海。
1942年-1943年,經過長途跋涉,李政道到達江西,就讀贛州聯合中學。 這一時期,李政道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自學,既是學生,又當老師。中學未畢業即赴貴州參加高考,竟如願考上浙江大學。赴貴陽途中受盡磨難。
1943年-1944年,李政道就讀浙江大學(貴州湄潭),幸得物理學家束星北指導,只在浙大讀了一年,便轉學西南聯大。
1945年-1946年春,李政道就讀西南聯合大學。在諸多物理學名師的指導下,李政道不分晝夜,如饑似渴地學習新知。很快,他的努力成為改變他人生命運的契機。
當時,蔣介石政府欲派青年才俊赴美學習原子彈技術,史稱國民政府的原子彈「種子計劃」。在吳大猷和葉企孫先生的推薦下,僅為西南聯大物理系二年級學生的李政道獲得赴美深造的機會。赴美後,中國科學家師生一行方才得知,原子彈技術被美國視為絕密,美國人根本不讓中國人接觸此類技術。沒辦法,隨行的青年學子只能申請到美國大學讀研究生。李政道因沒有大學畢業文憑,難以入美國大學研究生院,差一點打道回府。李政道是幸運的,在他全靠自己的努力下,最後竟被芝加哥大學研究生院破例錄取;更為幸運的是,他還成為物理學大師費米的研究生。費米被譽為「是最後一位既做理論,又做實驗,而且在兩個方面都有一流貢獻的大物理學家」。
讓我們看看費米是怎樣培養李政道的。下面這兩段話都是李政道的回憶:
他經常讓我就某一個課題考慮一下,並查閱一下有關文獻,過一個星期給他一個「演講」。他很客氣地說,這樣,他也可以了解這些課題。當然這對我是一個鼓勵,通常完成任務後感覺很興奮。很久以後我才意識到這是指導學生獨立工作的絕妙方法。
費米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力更生精神,對問題要有獨到的見解。他的學生必須能夠證明或推導所用的一切公式!記得有一次我和他討論太陽的內部結構……這並不是我的研究課題,不想花太多時間去做繁複的驗證,於是引用有名的文獻上的結果。而費米卻認為一個人絕對不能接受自己沒有獨立驗證過的別人的計算結果……在一個星期的時間內,他幫我做了一個大計算尺……這次獨一無二的經驗使我終身難忘。直到現在,有時當我遇到困難的時候我還會想:在類似的情況下,費米會怎樣做?
在「民科」泛濫、「速成」流行的當下,李政道的大師之路無疑給予我們很大的啟發:接受嚴格的科學訓練,是從事艱深科學研究的前提條件。只有接受嚴格的科學訓練,日後才能厚積薄發。這個世界上是有天才的,可即便是天才,也是在接受了嚴格科學訓練之後,而取得重大科學成就的。
榮獲諾獎只是他的部分成就
要成為科學大師,僅僅接受系統而嚴格的科學訓練顯然是不夠的。能稱得上科學大師的科學家,首先是要貢獻突出,同時還要有開拓精神,能開風氣之先,在諸多領域都有引領時代的重大貢獻,李政道就是如此。
作為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李政道是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物理學大師。對於他的研究領域之廣、開拓精神之強,中國科學院原院長周光召先生曾有過非常精道的評價:
在所有的理論物理學家中,一般一生學術上能在一二個領域做出有分量的工作就很了不起。很少有理論物理學家的研究領域有像政道先生那樣幾乎涉及全部理論物理領域。他獲得諾貝爾獎的工作只是他成就的一部分。他的研究領域涉及天體物理、凝聚態物理、粒子物理、量子力學、量子場論、核物理、流體力學、統計物理,直到最近的暗物質、暗能量等等。不同時期理論物理最前沿的領域,都能看到他的重要影響和很多能夠寫入教科書的工作。
李政道寬廣而精深的科學研究志趣與貢獻,給予我們的啟示就是,做科學研究一定要大氣,永遠不要有滿足或是沾沾自喜的時候。要有開闊的視野和敏銳的眼光,善於把握科學發展的走向,適時拓展自己的研究領域。
「物理是我的生活方式」
即便是最謙虛的科學家,也會強調勤奮對於一個科研工作者的重要性。如果說19世紀以前的科學發展與進步更多地是源於天才對大自然的「驚異」,那麼20世紀以來的科學發展,更多地源於科學家基於勤奮基礎上的激烈競爭與團隊合作。在科學技術深度細化而又高度綜合的當今時代,勤奮與獻身精神是走向科學大師的必備條件之一。李政道的成功就典型地說明了這一點。
李政道是一個極為勤奮的人。他曾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狀態有這麼一段描述,也可視為李政道的人生寫照:
我一生從事物理研究,我生命的活力,就是來自「物理的挑戰」。物理是我的生活方式。每天三、四點鐘起床工作,這對我來說,已經變成一種生活方式,已經變成下意識的事情,所以我覺得沒有什麼,不以為奇,更不以為苦。
在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圖書館,有一幅《李政道發表論文年譜》柱狀圖,直觀地描述了1949—2011年李政道的論文發表情況,令人非常感慨。從《李政道發表論文年譜》我們可以看到,即便是80高齡以後(李政道生於1926年11月),李政道每年都還有不菲的論文發表量!
季承先生曾長期在中國高等科學技術中心工作,與李政道有過長期的工作關係,他在書中道出了李政道為什麼會有那麼多論文發表量的秘密:
由於李政道負擔的領導和組織工作很多,他的研究只好挪在晚間進行,說準確一點,在深夜進行。通常他晚飯過後,稍事休息就開始他的計算工作,幾個小時過後疲倦了,便睡一會兒,一般也就是一兩個小時,醒後便又開始計算,天亮前再睡一兩個小時便要去辦公室。這樣的情況,即便是在出差當中,他也是堅持不懈。所以,平時你只見李政道忙於各種活動,並無做論文的時間,可是他的論文卻一篇又一篇地發表。……要說秘訣,那就是抓緊人生的分分秒秒,持之以恆,鍥而不捨,勤奮刻苦,永不停止。
他經常說,一個人一生做事,要忠於自己的事業,要做加法,不能做減法。不能只是空說,空喊又空又大的口號。要把從事的事業,看成自己的生命,看成像吃飯穿衣一樣的必須。要有持久性,要持之以恆,要有奉獻精神。最重要是要工作,不能停頓……這就是為什麼他的論文能一篇又一篇不斷發表的原因。
李政道的科學大師之路向我們表明,要想在科學上有所成就,必須異常地勤奮,重要科學成就都是用汗水甚至生命換來的。搞科學研究,必須要有坐冷板凳的精神,必須要有獻身科學的精神,純粹的快樂學習、快樂科研從來都是一種傳說,過程一定是艱苦的、痛並快樂的。
(作者繫上海交通大學科學史與科學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員)
※「太行」航空發動機有空中爆炸重大隱患?軍事專家:不靠譜
※台灣研究團隊論文遭自然旗下雜誌撤稿,僅20天完成學術糾錯
※鬧騰的《我不是潘金蓮》在美國安靜上映
※中國西藏網:活佛培訓班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會繼續辦下去
※專訪漢語詞典編纂者江藍生:編詞典不是人乾的,是聖人乾的
TAG:澎湃 |
※魏坤琳:成為科學家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科學是呆板的嗎?
※真實的冥王星是什麼樣?最新數據打臉科學家
※怎樣梳頭更科學健康?
※怎樣打盹兒最科學?
※這些偉大的女科學家,你可曾知道?
※心理學是不是科學?
※屁股大又怎樣?科學研究表明:女性臀部越大越聰明!
※精子怎麼游泳的?科學家是這樣說的
※牛頓曾稱太陽系不是自然形成的?科學的極致是神學嗎?
※女性臀部越大的越聰明和健康?科學說是!
※貓咪是怎樣插足科學界的?
※科學的盡頭是神學?鬼神論開始被科學家支持!
※解決科學質疑的科學方法是什麼
※為什麼很多學者認為中醫是偽科學?
※教學齡前孩子認字?科學還是不科學?
※魯白:科學家創業能成嗎?
※康熙皇帝也上科學課,那是怎樣的情景?
※《聖經》與天文科學得碰撞,神學難道就是那個時期的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