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儒、釋、道:此心安處即是家

儒、釋、道:此心安處即是家

人生一世,草本一秋,誰都想活得幸福。什麼是福?生命不夭折而且福壽綿長是「長壽」之福;錢財富足而且地位尊貴是「富貴」之福;身體健康而且心靈安寧是「康寧」之福;生性仁善而且寬厚寧靜是「好德」之福;能預先知道自己的死期,臨命終時,沒有遭到橫禍,身體沒有病痛,心裡沒有掛礙和煩惱,安詳而且自在地離開人間是「善終」之福。這就是古人追求的「五福」。


其實,這福那福,歸根結底心靈的安寧才是真正的福祉。宋代無門和尚有詩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人生沒有比心靈寧靜安祥、自由快樂更重要的事情了。唐代詩人白居易說:「我生本無鄉,心安是歸處。」又說:「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

心安的人吃飯香,一日三餐雖無山珍海味,粗茶淡飯亦津津有味;心安的人睡覺甜,用不著什麼金屋龍床;心安的人氣定神閑,即使面對人生苦難,一切皆可淡化,生命也會綻放出美麗之花。


然而,世界物慾橫流,世事紛雜,人心貪婪,浮躁不安,追名逐利,沒有片刻安閑。安身立命於這個不完美的世界,當如何自處,何以心安呢?

儒、釋、道:此心安處即是家


儒家:慎獨心安


「慎獨」源自於儒家經典《中庸》,鄭玄注《禮記》說:「慎獨者,慎其閑居之所為。」也就是說,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對自己的行為也要加以約束,不可以放縱。


晚清名臣曾國藩在遺囑中第一條說到的就是「慎獨」。他說:「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於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曾國藩的意思是說,自身修養,沒有比養心更難的。心裡既然知道有善有惡,卻不能真正儘力為善去惡,這就是自己欺騙自己。心裡是否自欺,別人是不知道的,只有自己知道。


如果能夠做到喜歡善如同喜歡美景,討厭惡事如同討厭惡臭一樣,儘力去掉人慾而存天理,那麼《大學》中所說的自慊,《中庸》中所說的戒慎恐懼,都能切實做到。所以能夠慎獨,則自我反省不會感到內疚,可以無愧於天地鬼神,肯定不會有行為不合於心意而導致不安。

人若沒有一件內心感到羞愧的事情,心裡就會泰然,常常感到愉快平和,這是人生自強的首要之道,尋樂的最好方法,守身的首要之務。


歷史上最有名的關於慎獨的故事當數「楊震暮夜卻金」。據《後漢書·楊震傳》記載,楊震曾四次調任荊州刺史、東萊太守。到郡上任的時候,路過昌邑時,過去他曾經推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正在做昌邑縣令。


晚上,王密去拜見楊震,懷中揣著十斤金子,作為拜見禮。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意思是說,我了解你,你卻不了解我,這是怎麼回事呢?王密說:「暮夜無知者。」他認為天黑了沒人會知道這件事。


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意思是說有天地、鬼神、你和我知道,怎麼可以說是沒人知道!王密聽罷只好羞愧的退出去了。


楊震作為王密的上司,同時又是他的恩師,在夜間無人知曉的情況下,本可笑納王密敬獻的重金,但他卻堅決拒收,並錚錚鐵言,其「慎獨精神」,堪稱歷代師表。

儒、釋、道:此心安處即是家



道家:心齋虛靜


所謂「心齋」,就是要排除心中的雜念,使心志專一,然後就能虛以待物。心志專一了,自然心安。出自《莊子·人間世》:「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耳止於聽,心止於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

「齋」,在中國古已有之,其形式有沐浴、不飲酒、不茹葷、不聞舞樂、不近女色等,但這只是外在形式上的齋,屬「祭祀之齋」,莊子在此提出的「心齋」,是內在深層意義上的「齋」。「心齋」的終極目標就是與道合一,即「道通為一」。


人們的心平常都是向外追逐,追逐許多具體的東西而不知道回頭,以致忽略了這個心本身只有一個作用,就是要讓它靜下來,從虛到靜,從靜到明。


心如果充滿各種慾望的話,它就是亂糟糟的,把所有的慾望都排除掉之後,它自然就虛了,虛了之後它自然就靜下來,靜下來有什麼好處呢?


水如果靜下來,就可以當鏡子來用,照出一個人長什麼樣子。心也是一樣,從虛到靜再到明,心若澄明的話,宇宙萬物皆在我心中,我一看就看到真相。


但是心由虛靜到清明的過程中,還要警惕對虛靜的過度執著,若是過度執著,並不能帶來心安,反而會產生心病。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羅汝芳,是王陽明後學泰州學派的重要傳入。他小時候讀薛文清語錄,語錄中說「萬起萬滅之私,亂吾心久矣,今當一切失去,以全吾澄然湛然之體」,於是決定照書上說的去做。


羅汝芳閉關於家鄉的臨田寺,置水鏡於桌几上,對之默坐,使心與水鏡同一,但這種消除雜念的辦法不能奏效,久而久之引起「心火」病,大致類似於今天的神經衰弱。


一次經過某僧寺,見榜上有「急救心火」字樣,以為是名醫招貼,於是拜訪。恰好那是顏山農聚眾講學,羅汝芳隨眾人聽了很久,認為這樣能夠救他的「心火」,次日五鼓,即往納拜稱弟子,盡受其學。


羅汝芳初次見到顏山農,說了自己求「安心」的辦法,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火」病。顏山農說道:「你那是強力剋制慾念,不是體味仁道!」

儒、釋、道:此心安處即是家



佛家:將心安心


達摩祖師曾經與弟子慧可有過一次著名談話,慧可問祖師:「我心未寧,乞師與安。」(我的心總是不能平靜,希望師父能讓我安心。)


祖師回答:「將心來,與汝安。」(把你的心拿來,我給你安。)


慧可等了半天說道:「覓心了不可得。」(我找不到我的心。)


祖師說:「我與汝安心竟。」(我把你的心安好了。)


達摩祖師「安心」公案的意思是,惶惑和疑慮的心並非真正的心,只是一時妄念,只是虛幻情境,所以不管如何努力尋找都沒有用,只有識破這一關,才能瞭然於「心」,真正安下心來,明心見性。


後來慧可傳揚佛法,經常出入酒樓屠場,煙花之地,有人指責他作為出家人,不應該出入這些場所,慧可回答:「我是給自己調心,和你有什麼相干?」


世界的凈與不凈,全在於心怎麼看,心無雜念,心安則世間事變得無可厚非,一切隨緣自在,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


蘇東坡在《贈惠山僧惠衷》一詩中用了這個「將心安心」的典故:「行遍天涯意未闌,將心到處遣人安。山中老宿依然在,案上《楞嚴》已不看。」其中有他自身的寫照。


自22歲中進士以來,蘇東坡一直在宦海中沉浮。先後出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處地方官。蘇軾的一生受到兩次嚴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在45歲那年因「烏台詩案」而被貶至黃州。第二次是在59歲時被貶往惠州及62歲貶至儋州。


蘇東坡去世前在自題畫像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雖然有對政治事業的自嘲,也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自己坎坷的仕途生涯。


大半生的坎坷流放生涯,蘇東坡依然達觀自在,是因為他的「心安」,他在詞中這樣說:「萬里歸來年愈少,微笑,笑時猶帶嶺梅香。試問嶺南應不好?卻道,此心安處是吾鄉。」


蘇東坡的「心安」,正如白居易說的:「無論海角與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當今社會與傳統社會相比,居住環境和職業的不穩定性大大增強,不管生活如何風雲變幻,我們能做到的就是「心安」,只要心安,處處都是家鄉,守住內心的寧靜,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家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中医让你糊涂地活着,西医让你明白地知道!
中醫讓你糊塗地活著,西醫讓你明白地知道!
做人的底線是良心!
佛說:當你無所求時,才會無所不有!
中醫毀於中藥,中藥死於貪婪!

TAG:道家文化 |

您可能感興趣

人生處處是道場,心若安處即菩提
阿姜查禪師:真正皈依處即在自己的心
《岡仁波齊》:我心安處即是幸福,不要自我感動,也別自我懷疑
諸葛亮秘葬之謎,為何僅四位壯漢抬其棺,靈繩斷處即為下葬地?
毒蛇咬傷的快速解決方法:將貝母渣敷到傷口處即可
放在口袋裡,隨處即可輕鬆播放百吋屏幕的智能投影儀,你會喜歡嗎
可以治療一切惡瘡的中藥材,磨成粉塗在患處即可
簡單點,隨處即買的早餐簡單點也能豐富點……
帶狀皰疹的緩解方法,將草藥搗爛後取汁塗抹患處即可
吃啥丨簡單點,隨處即買的早餐簡單點也能豐富點……
牙痛的厲害?用這種花碾碎擦痛處即可
破傷風該怎麼治療?蠍子研成粉敷在患處即可
如果有機會,去這幾處即將消失的地方看一看吧!
「別處即此處」大型裝置藝術國際巡展 北京預展開幕
裝修6處即便貸款借錢都不能省錢,省一處可能就造成生活困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