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舊書老磁帶,被電子樂MV再次「激活」
一本80年代有關裝幀設計的舊書,三盒20多年前小朋友講故事的錄音帶,經由視覺藝術家雷磊和音樂人Dave Liang之手,進化成為一場結合電子音樂+視覺VJ表演的多媒體藝術項目。他們將其命名為「怎麼搞的?」(What』s up with that?)
雷磊設計的《怎麼搞的?》音樂專輯封面,Dave向雷磊發射電波
雷磊,獨立動畫導演,創作同時涉及平面設計,短篇漫畫和音樂,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動畫節獲獎。
Dave Liang(梁文偉),美籍華裔音樂人,電子樂隊上海復興方案(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的製作人。音樂風格多變,因融合中國樂器、嘻哈、爵士和電子音樂等而聞名。
Dave Liang (左) 和雷磊(photo by Tony Wang)
「怎麼搞的?」是雷磊和Dave Liang合作的多媒體藝術項目,結合了現場電子音樂演奏和視覺VJ表演的方式。
小劇透
雷磊+上海復興方案 怎麼搞的?(預告片段)
Dave這樣回憶起此次合作的開始:「我很喜歡雷磊的動畫《書上的書》,裡面的元素來自雷磊小時候他父親常用的設計書,這是雷磊『與童年相關的視覺材料』。我問他有沒有『和童年相關的聽覺材料』,然後他找出了三盤錄有他小時候講故事的磁帶。」
Dave對三盒錄音帶進行採樣、編輯,在融入電子音樂元素後完成了10首音樂。視覺方面,雷磊以父親80年代的舊書《國際書籍裝幀設計選》為原料,創作了拼貼動畫 。
其中一盒磁帶
2016年11月,二人將在北京、南京進行兩次現場演出,YT雲圖連線雷磊和Dave,聽他們講講這次合作到底是「怎麼搞的」。
(L: 雷磊;D:Dave Liang)
「童年的聲音,熟悉又陌生」
Q: 第一次聽到自己(雷磊)小時候的錄音,感覺如何?
L:很陌生也很熟悉。不記得多年前自己和父母的聲音了,但對3歲的事情還有一些印象,所以又感到陌生又熟悉。總體是很奇妙、很興奮的。
雷磊(photo by Neocha)
D:最有意思的是,雷磊的錄音和一般小孩兒錄得東西不一樣:大多數小孩會背一些故事、唐詩、兒歌,或者唱兩隻老虎,沒什麼原創性在裡面。雷磊卻很喜歡編(故事),還喜歡發出一些奇怪的聲效,噼噼啪啪的,他現在也還是會這樣和人溝通:P 從音樂製作的角度來說,個人化特彆強。
另外,我在美國長大,磁帶里有一些我從沒聽過的東西,比如一些電視節目的配樂,打電話時「對方正在通話請稍後再撥」的語音,這些對我來說很有趣,就想把它們也融進音樂里。
「默契就像相聲里的捧哏逗哏」
Q: 是什麼讓你們在合作時決定選擇彼此?
D:我和雷磊剛認識的時候,就在我家進行過一次「即興表演」, 我放了一些hip hop的音軌,然後即興彈奏一些鍵盤,雷磊就開始進行說唱。除了雷磊,我也和其他視覺藝術家進行過合作,比如孫雲帆。
Dave 和印度民間音樂家交流(photo by 孫雲帆)
L:Dave的創作和其他音樂不同在於他會做很多的採樣。比如他曾在四川地震後去那裡採集童聲的歌唱,有時我覺得他的創作就像「行為藝術」。
這和我在做視覺時的邏輯是一樣的。收集素材、了解採樣、重新再以一個線索編輯展示,我們合作起來氣質挺吻合。最好玩的是,我們很有默契,就像相聲里的捧哏逗哏,兩個人知道如何配合,彼此間有交流,在台上表演可以促成有趣的化學反應。
雷磊作品,《這不是一個可以說謊的時刻》動畫截圖
Q: 合作中向彼此學習到了什麼?
D:和不同人交談、合作都會給我帶來收穫。比如,紐約的計程車司機來自世界各地,坐在車上和他們聊天就可以讓我了解很多沒有去過的國家;和人一同創作更是如此。
好的事情、壞的事情、開心的、難過的……分享和交流讓我們的合作更緊密。
去年9月,Dave和雷磊在浙江美術館進行演出
L:藝術家和人合作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拓寬眼界、敞開心扉。專註於自己內心的修鍊、關上門一個人創作也很好,這能讓你收穫自己預想的東西。但與其他人合作,尤其是和有默契的人,你會得到超出預想的驚喜。
一個人工作還可能會在不確定的時候給自己找借口。但在合作過程中,同伴可能就不會妥協而是和你吵架,會撕破很多所謂的「自圓其說」。我們也會爭吵,有自己的堅持,但並不是每天都打架~哈哈。
討論中的雷磊和Dave~(photo by 孫雲帆)
(photo by 孫雲帆)
「誰是雷磊?誰是Dave?」
Q:為什麼會在創作中關注童年或者傳統?
D:很多人都曾問過我,我的作品是否代表了中國。但不得不說,我需要從更個人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我在美國長大,在外面都是講英文,可在家的時候,我媽媽不允許我說英文。她會唱京劇、彈古箏,而我的外公以前也會在家吹笛子。
因此我對我身份中和中國相關的部分很感興趣。最早的音樂項目也多是和中國有關的,會涉及到十二生肖、上海老歌等等。
Dave的奶奶上世紀四十年代曾在上海生活
Dave 的第一張彈鋼琴的照片
但在現時的中國文化里,不僅有古老的元素,還活躍著不同的藝術家,能聽到各種不同的聲音。有時我覺得或許我永遠無法真正理解古老的中國文化,但卻可以和現在文化中活躍著的人相識、合作,所以我想開始更加個人化的探索。
我喜歡和雷磊合作不是因為他來自中國,而是因為他的作品個人性很強(individualized)。
上海復興方案演出中,Dave Liang 與爵士女伶張樂
L: 有不少人會說我和Dave的創作「很復古」,但我們並不想被這個標籤限定,也並非要故意消費它。通過創作不斷向回看,其實是想解決「我是誰」這個問題。中國發展很快,很容易進入一個特別職業的軌道里,大家都在想作為一個「年輕人「、一個「創意青年」或者一個「藝術家」需要討論怎樣的話題,但在這些條條框框下,到底Who』s Leilei? Who』s Dave?
雷磊早期動畫《鴨梨還是外星人》截圖
動畫《這個念頭是愛》截圖
我出生長大在江西,現在在北京,又經常會去世界各地駐留,有時候也會迷失自己。 我想Dave也是,他是亞裔,但在美國長大。我們都想通過創造來誠實的回答「who am I」(我是誰)這個問題。通過用自我提問和自我追溯的方式,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來尋找個人化的身份認同。
雷磊為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動畫電影節Animafest設計的海報
D:其實現在不管是在中國還是美國,社會和媒體都有一個趨勢,就是會把不同的人打上標籤進行簡化、快速分類。這樣做的危險就是,當別人在見到你的第一刻,就會用開始用老套的方式對你進行分類。可是世界不是那麼簡單。
L:在很多人看來世界就是個大超市,分門別類,有飲料,有副食…但我和dave 不喜歡被放在貨架上、被貼上標籤,由別人來評價、購買。
雷磊的動畫是手工製作的(photo by Neocha)
D: 我曾在音樂里加入中國傳統的元素,也做過兒童專輯,喜歡它們的人總會說 You should do it again, you should do it again. (你應該再做個這樣的)。但我和雷磊還有很多想要探索的,不想do it again(重複)。我們的目的不是賺大錢,我們想要保留自己的個人性,也想讓其他人去思考個人性的重要。
Dave Liang
不管是在中國還是美國,都有一些潛在的「社會規則」,但其實你不一定要按照其他人的期待去生活,你不是一定要上某所大學或者結婚生子…你應該去做讓你覺得每天都活得很值得、很開心的事情。
我覺得主流的娛樂並不希望你去思考,但好的獨立藝術正相反,我們想讓你思考。或許你會不喜歡我們的創作、會覺得它很奇怪,但我們也會希望你可以去思考為什麼不喜歡,為什麼覺得奇怪。
2009年的第三張專輯《十二生肖》
Dave最新表現個人性的專輯《他鄉》。藝術家:上海復興方案x張樂;專輯封面設計:孫雲帆
剝洋蔥直到最後一刻
Q: 聽說你們已經開始著手下一張合作專輯?
D: 我們的合作一直被定義為:「正在進行中」。在我的成長過程中,從考好學校到找好工作,彷彿一切都是關於目的、目的、目的。但是隨著和藝術家包括孫雲帆、雷磊合作,我慢慢發現,更重要的其實是過程。不管你是做壽司還是寫一首詩,還是做音樂或者視覺藝術,你都可以一直不斷改進這些創作或者說手藝。
Dave和雷磊在浙江美術館
我們也會繼續探索,就好像是剝洋蔥,你會一直一層層往下剝,然後看到不同層次的自己,或許很多人連第一層都沒有剝開過!第一層就是大家所常說的那些:很美很醜、很高很矮;第二層或許更深入一些,你可能會知道我們從哪個城市來。但實際上還有很多很多不同的深入層面,我們可以一直進行自我探索,剝洋蔥到生命最後一刻。
L: 或許我們不止在剝一個洋蔥,而是不同方向的很多個洋蔥。但這就是嘗試,和洋蔥一樣,它總會給你帶來感官刺激,甚至讓你痛哭流淚。
(photo by Lemy Zhang)
過往的演出現場(photo by Lemy Zhang)
Q: 你們的創作和觀眾的關係是?
L: 我覺得好的藝術創作要有一個開放的空間,可以和觀眾進行對話。
Dave以前學應用數學和經濟,但為了音樂創作從公司辭職;我也差不多,從清華畢業之後就一直進行自由創作。我們並不是說這樣就特別好,沒有說辭職不工作就是Hero(大英雄)。不是每個人都適合或者可以接受這樣的生活方式,我們想說的是,每個人都要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所以我們希望可以邀請每個人都進來(我們的世界),和我們聊天、對話。
享受創作和交流的大家~ (photo by 孫雲帆)
雷磊與Dave的越洋合作,不單是一次與視覺藝術、音樂相關的冒險,更是二人對「自我」進行的探索。如果你也想想看看他們的創作,和他們對話,或者只是想更多了解他們到底「怎麼搞的?」
YT原創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採訪整理吳小霜,圖片由藝術家授權
※在名畫中過萬聖:中外藝術史中的神鬼怪事
※朱敬一:第一批連線互聯網的弄潮兒,誰說他不是最酷的藝術家?
TAG:藝術雲圖 |
※萬代推出「電子雞」20周年復刻版 童年的回憶買買買!
※老照片故事:沒有電子書的年代
※老照片故事:在沒有電子書的年代
※為了慶祝產品發售20周年,萬代推出了一款復刻版電子寵物
※【驚艷】明明可以靠臉,卻負債200萬玩電子藝術,現在MUJI都找他合作,拍個電影還拿了7次大獎
※電子簽名的年代,27歲的他成了世界上寫字最美的人
※掌閱電子書的輕閱讀時代再次開啟,青春版658元起售
※電子寵物已經20周年了,當年偷偷帶到學校玩
※車長5米,配有七座電子檔桿的紅旗SUV襲來,售價20萬!
※每秒100萬億幀 人類拍到電子隨原子起舞「電影」
※適時四驅,2.0T配8AT,電子檔桿,賣22萬,讓漢蘭達顫抖
※2999元的雙屏手機,喜歡看電子書的必備
※做電子書的掌閱要上市了,去年賺了近 8000 萬
※5G概念+電子信息龍頭浮出水面,主力增持35億目標48,牛散:上車機會已到!
※改吸電子煙,煙民們的壽命將會多出8700萬年
※74 歲的莫博士和他影響的消費電子時代
※電子郵件誕生 35 周年,是到和它說再見的時候了嗎?
※花季少女每天玩電子產品8個小時,致頸椎癱瘓!
※物聯網與汽車電子帶動,8 寸晶圓代工一路旺到 202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