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美文 > 明心見性與心明性見

明心見性與心明性見

明心見性與心明性見



明心見性之意是明自心,見本性。

明心見性是方法。這個方法的綱要就是心明性見。


明心見性的「見」(讀xiàn),是顯現之義。所以在方法上是,使心發明,本性面目自然顯現,心明性顯,心明性見。


難道我們平日里的心是處於「不明」的狀態嗎?是的,心不明,或者說心失明,心無明。怎麼說?


心乃覺也。心明則覺明,處於自覺覺醒之狀態,心明眼亮。心不明則覺不明,處於不能自覺之覺寐狀態,心迷眼蒙。

通俗點兒說,我們常說的「心明眼亮」是指某人當下明了,洞穿了事物的本質和真相。如果某人執著在某些妄想之中,說深了是「鬼迷心竅」,說淺了是「烏雲遮住了雙眼」,心迷眼蒙。


我們誰也不願接受「心迷眼蒙」的結論,可事實就是如此呀。誰能說自己沒有做過「人云亦云」的不自覺的傻事?誰能說自己心明眼亮,洞察秋毫,沒犯過錯誤,沒受過苦痛?誰能說自己已然把握宇宙萬物真相,從此只有歡樂相隨,而絕無煩惱相伴?連菩薩們都有苦痛,常常流下大悲淚水,恨不得馬上長出千手千眼呢!


接受「心迷眼蒙」的事實並不丟人,因為我們都是生活在二元的世界中,二元的思維模式迷濛我們的心竅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雖然是人都喜歡追求完美,但非要說自己是心明眼亮就有點兒自以為是了,不如將追求完美變成追求自心的覺醒。因為一旦內心真正的覺醒,你就已經從凡人變成了聖賢之人。


是什麼使我們自心不明,自覺不醒的呢?是二元的思維模式。


二元模式引領我們的體驗是間接性的體驗而非直接性的體驗。這個間接性表現在我們是通過概念名相、符號標籤來體驗,而體驗到的是人為設定的各種符號上意義。也就是說二元模式無法直接引領我們體驗本然真相。

只能體驗符號意義,不能體驗本然。長此以往形成習慣,那符號意義就漸而化為了實有性的認同,符號意義迷住了心竅,心不自覺地被意義所牽動,沉迷往返,心失覺察,心不自覺也。


我們人類本有自知之明,本有自覺的本能能力。但由於心失覺察,就出現了「燈下黑」,隨著二元的長期習慣,燈下之黑越來越大,最終因習慣而依賴而情感附著,「燈下黑」成了安全之所。從此很難從「燈下黑」之「無明之所」走出來,用我們本有的自知自覺之明燈去照見一下,故心不自覺也。


我們常說要認識自我,超越自我。其實就是從「燈下黑」出來,用本有自覺的明燈去照見一下。所以從另一個角度說,我們真正的「敵人」和障礙就是我們自己。


另一方面,二元模式使我們之用心用力每每在兩個以上的方向上。注意力分散在多向上而不集中,心呈散漫狀。連情愛之時都不能全身心地投入愛的體驗,而要分心於「是真愛還是假愛」、「愛是否長久」、「愛是否要有承諾和責任」、「愛是否給予了安全感」、「愛的回報」等等,make love成了make money,make future。無法專註內心的體驗,反而是浮想聯翩,三心二意,最終成了虛情假意。


如果你專心地咀嚼一塊饅頭,你就能品嘗出麥香與純甜。而我們的二元模式使我們的心力和情感體驗分散在多向上,聚焦的難度增大,體驗出的真味越來越少。生活的快節奏要我們面對的東西越來越多,而在每一個點上,我們還沒有好好體驗和品嘗就已經翻篇兒了。就連我們身邊的親情、愛情,我們還沒來的及深入地關注和體嘗,二元心智就已經驅動我們換向了,到頭來只能象那首歌唱的那樣「時間都去哪兒了?」

愛是內心的體驗,卻被諸多的外在的價值意義所包裹,我們是在體驗內心中的愛還是在體驗外在的符號意義?長此以往,注意力被種種的意義所裹挾,心失覺察,心不自覺,哪裡還有內心的體驗呢?


再者,即使有內心的體驗,但也由於習慣性地關注在二元種種的意義上,就常常會出現心裡想的與嘴裡說的不一致的現象。心裡想要,在嘴上習慣性地說不要。心裡是我愛你,嘴上確是我恨你。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口是心非。長期如此地認口不認心,當聽到「活在當下」、「我愛你」等口語時,內心的體驗已經跟不上點兒了。口中的符號意義迷住了心竅,心不自覺也。


心若不明不覺,智暗心昏,心燈未亮,慧眼未啟,心則處於迷濛、昏聵、痴愚或無記的狀態,一切猶如暗中示物,無法觀察和體驗,亦不可能生出智慧。禪門稱此「不覺」為「生死長夜」,亦如「苔封古殿無人侍,月鎖蒼梧鳳不棲。」


所以「明心」是要我們回到直接的內心體驗上,即把我們的注意力回歸於內心。注意力回歸內心了,則「使心明」,使心發明,使心由迷轉醒,使心明而眼亮,清明在躬,內在澄明。有詩云:「山深失小寺,湖盡得孤亭。」

明心,就是「使心明」,就是覺醒,心覺清明朗朗,如此才能清楚如實地觀察自心,進而明了自心。


覺醒了才能去覺,才能談直接去覺,直覺,才有直接的內心體驗,才能品嘗覺性一味,直接體驗內心的本然。


明心才能見性,有覺才有悟,覺醒才能覺悟。


禪宗六祖在《壇經》中說:「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心迷不覺,不能自悟,只能請大德開示。所有宣說都是方便之說,都是為了「示導見性」,最終還是要靠自己明心見性。


同時歡迎您在公眾號頁面給我們留言與我們互動!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般若智慧聯盟 的精彩文章:

達摩祖師「出籠計」
佛法是依他而說的

TAG:般若智慧聯盟 |

您可能感興趣

什麼是明心見性
何謂是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 認識自己!
開示 明心見性
念菩薩能明心見性
何為心性,怎樣理解「明心見性」
何為佛教說的明心見性
欲明心見性,先改個性
茶德尚儉,明心見性
南懷瑾:明心見性是什麼
明心見性和空空如也
明心見性的境界是怎麼樣的
佛教智慧:開悟就是明心見性
若能明心見性,清清晰晰明白人
慧律法師:欲明心見性先改個性
明心見性者,都知道這個
印光大師:明心見性,是悟非證
書評‖明心見性,萬法歸一
布施——破迷開悟,明心見性的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