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剛剛好」的父母是最好的

「剛剛好」的父母是最好的

【新聞隨筆】


作者:陳方


在「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社會文化背景下,「家長焦慮」「拼媽焦慮症」儼然成為一種群體癥候:孩子成績不好、情緒不快樂、見人沒禮貌,都是我的錯我的錯……與之相對應,從雜誌到自媒體,到處都有焦慮的父母們的自怨自艾。

也難怪這些父母「焦慮成癮」,社交網路、新聞媒體、報紙雜誌上經常會出現這樣的主題:「你是一名好爸爸嗎?」「做一名好媽媽才是育兒的關鍵」。這樣的論述提供了抽象的目標,無形中讓家長處於時時和理想標準對照的緊張之中。


此外,「父母焦慮症」比較嚴重的家庭,多數都是經濟條件比較好的家庭。經濟條件不夠寬裕、處於社會中低層的父母們,忙於生計,沒有那麼多的時間和財力用於孩子的「人力資本投資」,也不會苛求自己做「最好的父母」。但是處於中產階層的父母們不一樣,他們急切希望為孩子創造向上流動,至少也能「繼承」自身地位的通道,而教育則是最值得他們信賴和依靠的投資方式。他們對孩子的要求是全方位的,對自己的要求自然隨之增長。


什麼樣的父母才是最好的父母?其實,這樣的問題從來不會有標準答案,因為「最好」本來就是一個有些「虛無」的詞。孩子的性格千差萬別,適合自己孩子成長的父母才是好父母,如何能用統一的標準來定義「最好」呢?


客觀地說,當今的父母可能是最具學習動力和投入意願的人群。他們在孩子幼年時泡在各大母嬰社區,孩子入學前訂閱各種育兒公眾號,每天都在不斷地汲取各種親子育兒的知識、方法和技巧。但是父母擁有專業的育兒知識,並不代表一定會把孩子教育得優秀和卓越。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博士侯瑞鶴曾經談道:「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經歷過很多自我覺察的時刻,並深刻地體會到,父母的自我成長才是終極的育兒之道。」正因為如此,父母學習專業育兒知識的目的,除了能夠讓自己更好地理解孩子的成長規律,更重要的是能夠促進自我的成長。而自我成長的最大特徵,恰恰是克服應激性焦慮,保持一種人格平衡的狀態。

從這個角度講,最好的父母其實就是「剛剛好」的父母。「剛剛好」的父母一定不會強求孩子、苛求自己,更重要的是,「剛剛好」的父母一定是情緒穩定的父母。畢竟父母是孩子接觸最多的人,他們對於人際關係和生活價值的看法往往來自自己的父母。父母氣定神閑,會讓孩子更從容地走向外面的世界;父母寬容樂觀,才可以保證孩子在放鬆的狀態下自我發現,自我構造。所以,對父母來說,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也是一種修為。


《光明日報》( 2016年11月25日 06版)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河網 的精彩文章:

揭秘伴飛航天食品:出自全球首條無人化操作中藥液體生產線
掌閱科技與韓國英泰簽約
北京城市副中心發現戰國至明清古墓群 通州區千年前繁榮
構圖新奇 凈純明麗:齊白石山水畫欣賞
BOTTEGA VENETA帶來「假日禮讚」音樂項目

TAG:大河網 |

您可能感興趣

這樣的愛,剛剛好!
這樣的愛情,剛剛好
愛情和吃飯一樣,剛剛好就很好
我們的愛情,到這裡剛剛好
愛情最好的模樣:你剛剛好,我也差不多
我們的愛情到這剛剛好
我們的愛情到這 剛剛好
怎樣才是剛剛好的朋友圈?
想成為父母心裡「剛剛好」的孩子,有多難呢?
這樣的女人,剛剛好
我們的愛情到這兒剛剛好
褲子真的不是塞的進最小件就好,穿得剛剛好才是顯瘦的訣竅啊!
最幸運的事情,就是一切都是剛剛好
三毛丨這樣的愛情剛剛好
一切都是剛剛好
這樣的女人剛剛好!
這樣的生活,剛剛好!
原創:時間剛剛好,遇到了更好的自己
一切真的都「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