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傲乃敗亡之道,言多貽害無窮
榜樣不一定一出生就是榜樣,現在很多人都在學習曾國藩,我們聽過太多曾國藩的事迹,可曾思考曾國藩是如何從普通人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的呢?曾國藩給曾國荃的信中寫道,普通人的兩大凶德和弱點:傲慢和話多。
咸豐八年,曾國藩給曾國荃的信中說:「古來言凶德致敗者約兩端:曰長傲,曰多言。丹朱之不肖,曰傲曰囂訟,即多言也。歷觀名公巨卿,多以此二端敗家喪生。」
曾國藩在這裡指出了普通人的兩大凶德和弱點:傲慢和話多。
某種程度上說,年輕的曾國藩犯過傲慢和多言的錯誤,但他都能在事後認真反省、改正,最終成就了自己的人格,所以曾國藩說的「凶德致敗者」是他從人生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寶貴訓誡。
傲,敗亡之道
人一旦有了傲的心,必然會在各個方面放鬆警惕,禍亂、失敗也必然接踵而至。傲是自取滅亡之道,所以古人說驕公必敗。在西方,莎士比亞也曾經說過:「一個驕傲的人,結果總是在驕傲里毀滅了自己。」
一個高傲的人,必然不能容忍別人,無法處理好人際關係。王陽明說,「故為子而傲,必不能孝;為弟而傲,必不能弟。」一個自傲。傲慢的人是不會有什麼人際關係、人脈的,不僅如此,他們可能連最起碼的父母、夫妻、兄弟之間的關係都處理不好。
《三國演義》中關羽的失敗,全在於他過於驕傲。關羽是猛將,有勇有謀,斬顏良誅文丑,溫酒斬華雄,千里走單騎,單刀赴會等等,都足以證明他的能力非凡。
但過於高傲自戀卻讓關羽敗亡。關羽在樊城水淹七軍,就有些得意了,東吳方面當關羽聽說孫權拜陸遜為將代替呂蒙時,他說:「孺子陸遜代之,不足為震!」
而富於謀略的陸遜代替呂蒙後,又是寫信又是送禮,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關羽更是麻痹大意。對於別人的話,關雲長根本聽不進去,每每都感覺自己下的結論是完全正確的,而別人說的都是沒用的。最終被殺害。
多言,貽害無窮
曾國藩的「戒多言」源於一件小事,當時他剛進入翰林院不久,正春風得意,一次在給父親過生日時,對前來祝壽的好友鄭小珊夸夸其談,有些得意忘形,結果引起鄭小珊反感,拂袖而去。
事後曾國藩後悔萬分,他在日記里反思自己有三大錯。一是平常就自以為是;二是嘴上說話沒把門的,想到哪兒說到哪兒;三是明明說話得罪了人,還跟人強辯,甚至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總結這三點,曾國藩說自己作為一個標準的儒家知識分子,連《禮記》里說的「惡言不出於口,忿言不反於身」的道理都參不透,連語言這一關都過不了,還能成什麼大事呢?
曾國藩一生在「戒多言」上下足了功夫,他不僅經常批評自己「每日言語之失,真是鬼蜮情狀!」也經常反問自己「言多諧謔,又不出自心中之誠」,這種言語習慣、個性缺點,「何時能拔此根株?」他不僅對自己有這個「戒多言」的要求,還把它當成家訓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條內容,尤其是對他的兩個兒子和幾個弟弟反覆灌輸、強調這一點。
曾國藩認為,如果想用言語超過壓制別人,即使勝了,別人也不會服氣,為人處世上,還是應當謙遜一些為好。爭吵往往沒有是非可言,結果常常會意氣用事。一個人牢騷太多,結局必然抑塞,無故而怨天,天必不許,無故而尤人,人必不服。抑鬱不平之氣,往往傷人害己。
「戒多言」的本質是在面臨人和事的時候,要做到自我控制,避免禍從口出、亂從口出,在本質上,這是一種臨事不糾纏、少爭論的行動智慧。
文章來源於【儒風大家】
END
※汪曾祺:南方的冬天怎麼過
※從資質平庸到踏入清華,她最感激父母做這8件事!
※王石:我每天堅持的五個習慣
※如何毀掉你的孩子?
※曾國藩的為學之道:為學和生活分不開
TAG:曾國藩讀書會 |
※曾國藩:世上有三種不祥之事,多少人因此失敗
※曾國藩:三種不祥之事,世上有多少人因此失敗!成熟的人:少說三種話
※讀曾國藩九句警世名言,必受益甚多!
※曾國藩為什麼被稱之為曾剃頭? 英雄也無奈!
※晚清時的曾國藩拒絕造反稱帝,可謂謀國之忠!
※曾國藩兵敗要自殺,左宗棠罵其不忠不義,曾國藩啞口無言不敢反駁
※曾國藩眼中的三種不幸,多少人曾因此失敗
※他是近代中國的異端,傾家蕩產也要做科學實驗,拒絕曾國藩的邀請,梁啟超稱他為「豪傑之士」,堪稱中國科技先驅,一生卻無才無名!
※曾國藩:慎獨——自強之道,尋樂之方,守身之先
※曾國荃的救命恩人,攻克南京第一功臣暴死,曾國藩:死因不可外泄
※曾國藩:亡國的三大預兆,簡直是金科玉言,永遠受用!
※曾國藩的末世之嘆:國貧不足患,最怕民心渙散
※「千古完人」曾國藩的交友之道,終身受用!
※曾國藩六弟戰敗後死裡逃生,曾國藩一句話,讓他心如死灰
※他是曾國荃的救命恩人,卻在攻克南京16天後暴死,曾國藩:死因不可外泄
※曾國藩:成功之路是什麼?
※曾國藩在晚晴權傾朝野,卻拒絕稱帝,背後原因讓人心酸
※看懂曾國藩的學習之道,受益終身
※曾國藩:最聰明的做人之道,是讓人對你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