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金銀器上的墨書題記
1970年10月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金銀器、玉器、錢幣、銅器、藥物等1000餘件,這些精美的實物被稱為20世紀唐代考古的一次划進代的重要發現。
唐代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時期,而金銀器又是唐代工藝美術的代表,所以絕大多數器物屬盛唐時期的何家村窖藏可稱得上「皇冠上的明珠」。
何家村出土金銀器270件,其中帶有墨書題記者,共計90件,還有兩件金盆傳原有墨書,另有7件殘存有當時包裝紙印上的墨書。這些墨書題記對於揭示器物名稱、唐代衡制、賦稅制度,反映埋葬情況、器物來源、檢校藏品等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其書法價值也不容低估。
1、對於唐代賦稅的認識
何家村出土有14塊有墨書題記的銀餅、銀鋌:
東市和西市是隋唐長安城中設立的集中商業區,市內以井字形街道分割為九區,每區開設臨街的各行店鋪,據宋敏求《長安志》:「市內貨財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積集。」可見「東市庫」銀餅是經營邸店、店鋪的商人上交國家的稅銀。
「東市庫卌五兩半」銀餅
因為許多有勢力的貴族大臣在市內經營邸舍、店鋪,以取厚利。以至於開元二十九年(751年)正月下詔:「禁九品以上清資官置客舍、邸店、車坊」。「宋之」、「趙忠」等當是商人名。
「宋之」銀餅
「趙忠」銀餅
根據《舊唐書》卷四十四《職官三》:「兩京都市署」:「京師有東西兩市」,東市庫可能就是京師都市署屬下之庫。
「五兩朝」銀鋌之「朝」,根據《唐六典》卷二十:「左藏有東庫、西庫、朝堂庫」,可見刻有「朝」字的銀鋌,即是中央鑄造,國家庫藏——左藏所屬朝堂庫之物。其上墨書是後來重新稱量時的記號,所記「卌八兩半」不是這枚的重量,而是多枚合稱,最後將重量記在此銀鋌上的。
「五兩朝」銀鋌
左藏是戶部管轄的國庫,專門負責國家賦稅所得,國庫銀鋌主要來自地方賦稅和供奉,從「十兩太北朝」銀鋌清晰的剜削及補釘痕迹分析,國庫銀鋌的管理有統一的重量要求,稱量也非常嚴格。因唐代庫藏日常業務由太府寺管轄,有人認為太北之「太」應是「太府寺」。該銀鋌上墨書已不清,應是第二次重新校對重量時所寫,內容應為重量。
「五兩一分半」銀鋌,墨書與何家村絕大多數金銀器上墨書字體相同,應為埋藏前稱重所寫。
「五兩一分半」銀鋌
2、標明存放器物的名稱、數量、重量等
何家村窖藏墨書涉及存放物品名稱、數量、重量的有11件:
蓮瓣紋提梁銀罐內所存物件數量與墨書所記相符。
蓮瓣紋提梁銀罐
蓮瓣紋提梁銀罐蓋內墨書
藍、紅寶石(有人認為是紅色藍寶石)等十六塊與頗黎(玻璃)十六段相契合。
部分寶石
由此可見,唐代玻璃是指寶石之類的天然礦物,《天竺記》:「大雪山中有寶山,諸七寶並生,取可得,惟頗黎寶生高峰,難得」。《新唐書·罽賓傳》:「武德三年,遣使貢寶帶、金鎖、水精盞,頗黎狀若酸棗。」這裡玻璃顯然指天然寶石。《本草綱目》引陳藏器:「玻璃,西國之寶也。玉石之類,生土中……主治驚悸心熱,能安心明目,去赤眼,熨熱腫,摩翳障。」何家村出土的藍寶石上有多處加工琢磨的條痕,並多有穿繩之系孔,綠玉髓已加工成底面平坦的戒面形式,可見這裡的寶石是當作裝飾品用的,而非藥物。
珊瑚,《唐本草》認為,珊瑚「去目中翳,消宿血,為末吹鼻,止鼻衄。」唐代來自域外的珊瑚除醫用外,主要用來製作指環、手鐲和其它的珠寶飾物。何家村出土珊瑚三段,和寶石等放在一起,應也是作為珠寶飾物之用。
珊瑚
「玉杯一」即白玉忍冬紋八曲長杯。凸紋琉璃碗、水晶八曲長杯惟與「琉璃杯碗各一」相對應。琉璃,則指人工燒制物,《南洲異物志》:「琉璃本質是石,欲作器,以自然灰治之」。水晶,古稱「水精」、「千年冰」等,古人不了解水晶是天然礦物而誤為千年冰。有趣的是唐代玻璃也被認為是「千年冰所化」,可見唐代水晶可能有時也歸為玻璃之類。墨書上將水晶杯題為琉璃杯反映了當時有以琉璃冒充水晶的狀況,東晉葛洪《抱朴子》:「外國作水晶椀,實是合五種灰以作之,今交、廣多得其法而鑄作之者」。正因為有此現象,這裡唐人將水晶杯誤記為琉璃杯,正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了。
水晶八曲長杯
銀罐內所裝的兩對鑲金玉鐲是迄今唐代遺物中僅見的,從墨書題記「玉臂環四」可知,這種可以開啟的臂飾在當時被稱作「玉臂環」,它是一種可以自由開啟的臂飾。
「瑪瑙杯三」即瑪瑙長杯、瑪瑙羽觴、獸首瑪瑙杯。
瑪瑙長杯
瑪瑙羽觴
三個大藥盒中存放有三種鍾乳。鍾乳又名虛中或鵝管石,為溶洞中自洞頂垂下之碳酸鈣積澱物,為古代強身健體和延年益壽的藥物,同時也是煉丹原料,《吳氏本草》曰:「鍾乳……山谷陰處,岸下聚溜汁所成。如乳汁,黃白色,空中相通。」《本草綱目》:「時珍曰,石之津氣,鍾聚成乳,故名石鐘乳。蘆與鵝管,象其空中之狀也。」《神農本草經》載石鐘乳:「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明目益精,安五藏,通百節,利九竊,下乳汁。」《本草綱目》引孫思邈語:「乳石必須土地清白光潤,羅紋、鳥翮、蟬翼一切皆成,白者可用。其非土地者,慎勿用之,殺人甚於鳩毒。」《舊唐書》記載高季輔為太子右庶長,上疏切陳得失,太宗特賜鍾乳一劑,並獎褒說:「卿進藥石之言。故以藥石相報。」《唐語林》也載玄宗賞賜宰相宋璟上好鍾乳去合煉「寒石散」,大臣也以得到皇帝賞賜的鐘乳為榮。宰相元載被抄家,有鍾乳五百兩。
唐代鍾乳產地較多,《新唐書》載河南道河南郡穎陽倚箔山有鍾乳,山南道房州房陵郡土貢鍾乳。《唐六典》載嶺南道出鍾乳,《通典》載韶州始興郡貢鍾乳二十四斤十二兩。
何家村出土三種鍾乳,分別盛放於三個銀盒中,其一,盒蓋上有墨書題記「上上乳一十八兩」,出土時盒內原盛有管狀鐘乳石678克,透明度好,部分碎裂成指甲狀小塊。鍾乳以透明度高者為上品,唐蕭炳《四聲本草》載,鐘乳石「如蟬翼者上,爪甲者次,鵝管者下,明白而薄者可服。」此銀盒內鍾乳晶明透亮,管壁薄而均勻,品質極佳,故稱識「上上乳」。
「上上乳」銀盒
其二,銀盒內有唐人墨書「次上乳十四兩三分堪服」,蓋外有「次上乳一十四兩三分」。出土時盒內原盛有管狀鐘乳石606克,大多已碎裂為小塊,顏色灰白半透明,比「上上乳」顏色略暗,等級略差,故名「次上乳」。
「次上乳」銀盒
其三,盒蓋面書「次乳廿四兩」,盒蓋內書「次乳廿四兩須簡擇,有堪服者」。出土時盒內原盛有管狀鐘乳石947克,顏色灰暗略泛黃,透明度不好,粗細厚薄也不均勻,符合蕭炳提到的最後一等。
「次乳」銀盒
「次乳」銀盒蓋面內部墨書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內所裝的白石英、紫石英,即蓋內墨書提到的「紫英五十兩,白英十二兩」,也就是水晶。無色透明者,古人稱為白英。紫水晶稱紫英,紫色是因為「鐵」的氫氧化物在晶體中形成「呈色中心」的緣故。這是天然水晶作為藥物的明確發現。
鎏金鸚鵡提紋梁銀罐
白英
紫英
李時珍《本草綱目》引徐鍇語:「英,亦作瑛,玉光也。今五種石英,皆石之似玉而有光瑩者。」同書引《名醫別錄》曰:「白石英生華陰山谷及太山,大如指,長二、三寸,六面如削,白澈有光,長五六寸者彌佳。」 晉葛洪《抱朴子》卷十一《仙藥》中將石英與丹砂、黃金同列上品。《神農本草經》卷一《上經》認為白石英「味甘,微濕,主消渴,陰痿不足,咳逆,胸膈間久寒,益氣,除風濕痹。久服,輕身,長生。」蘇頌謂:「古人服食,惟白石英為重。」 白石英還是古代煉丹的主要藥物,《雲笈七籤》卷七十一《金丹部》中「太一玉粉丹法」的配方為「紫石英(五兩)、白石英(五兩)、銀粉(五兩)、空青(十兩)、流艮雪(一斤,用銀雪)。」
唐代產白石英的地方較多,《新唐書》載睦川新寶郡、梧州蒼梧郡土貢白石英。《通典》載澤州高平郡貢白石英五十小兩。《唐六典》載河東道澤州、嶺南道都出白石英。
紫石英在唐代也被視為珍貴的服食藥物和煉丹藥物。《嶺表錄異》曰:「隴州山中多紫石英,其稍蘊紫,其質瑩徹,隨其大小,皆五棱,兩頭如箭鏃,煮水飲之,暖而無毒,比北中白石英,其力倍矣。」《神農本草經》載:「紫石英,味甘,溫。主心腹咳逆,邪氣,補不足,女子風寒在子宮,絕孕十年無子。久服,溫中、輕身、延年。」《本草綱目》引《日華本草》有用其治癰腫毒氣之方:「紫石英火燒醋淬,為末,生薑、米醋煎傅之,摩亦得。」《雲笈七籤》有「靈寶還魂丹法」的配方,其中需要光明砂和紫石英。《抱朴子》載不寒之道是服「紫石英朱漆散」。
《通典》載兗州魯郡貢紫石英二十二兩,沂州琅琊郡貢紫石英二十二兩,《唐六典》也載兩州出紫石英。
銀盒內所裝藥物硃砂與墨書所記數量和重量基本符合,墨書標明名稱者有:「大粒光明砂」、「次光明砂」、「光明碎紅砂」、「光明紫砂」、「紅光丹砂」、「井砂」六種,實物觀察可見確有色澤、顆粒大小等諸多的不同。《抱朴子》卷六十九《金丹部七》:「丹砂者,太陽之至精……丹砂是陽之正氣……只如丹砂之體數種,受氣不同,惟三種堪為至葯,上者光明砂,中者白馬牙砂,下者紫靈砂,余有溪砂、雜類之砂,不中入至葯服餌所用……光明砂者,受太陽精通澄朗正真之精氣,降結而紅光耀耀,名曰光明砂。」此種砂開片解理處顏色鮮艷並有光澤,故稱光明砂。唐《新修本草》:「最上者名光明砂,大者如雞卵,小者如棗粟……光明照徹。」《本草綱目》:「時珍曰:丹砂以辰、錦者為最,麻陽即古錦州也。佳者為箭鏃砂,結不實者為肺砂,細者為末砂。色紫不染紙者為舊坑砂,為上品;色鮮染紙者為新坑砂,次之。」《雲笈七籤》:「上品光明砂,出於辰錦山石之中。」光明紫砂應為光明砂中的舊坑砂。
「光明紫砂」銀盒
紅光丹砂,銀盒上注「紅光丹砂二大斤,大顆三枚絕上」,共重1415克,其中三塊較大,為光明砂中的箭鏃砂,但色鮮,可能為新坑砂,品質略次於光明紫砂。
「紅光丹砂」銀盒
光明碎紅砂852克左右,盒上墨書記為「一大斤四兩」,為黃豆大小的咖啡顆粒,色彩深淺略有差異。
「光明碎紅砂」銀盒
「光明碎紅砂」銀盒蓋面墨書
據《神農本草經》,丹砂因形態、色彩不同,有不同等次,最上者名光明砂,「大小如豆者謂之豆砂,細赤碎者謂之碎砂,又稱『紅雪』」。唐《新修本草》謂:「最上者名光明砂,大者如雞卵,小者如棗粟……光明照徹。」次光明砂720克,比光明砂品質差。需要注意的是墨書中硃砂有兩種不同寫法,井砂、次光明砂,「砂」字均寫為「沙」,是否反映了產地的不同?產于山石之中寫作「砂」,產於溪水中用「沙」?井砂也是硃砂的一種,《歷代名畫錄》:「武陵水井之丹,磨嵯之砂」,可見唐代至少武陵和溪州是井砂的著名產地,《通典》載溪州靈郡年貢硃砂十斤。
《神農本草經》:「丹沙,味甘,微寒,主身體五藏百病,養精神,安魂魄,益氣,明目,殺精魅邪惡鬼。久服,通神明,不老。」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煉丹術的國家之一,用丹砂、鉛、汞等礦物為原料,用爐火燒煉,製作「長生不老」之葯,稱煉外丹。《雲笈七籤》:「鎮魂固魄飛騰方靈丸」需「丹砂八兩,白石英二兩……」。
丹砂本身無毒。但經焙燒後變成氧化汞時,則有劇毒,唐代多個皇帝就因服「仙丹」而亡。唐代產貢硃砂之郡甚多,《通典》、《新唐書》載容州普寧郡貢硃砂二十斤,越州會稽郡貢硃砂十兩。《新唐書》載錦州盧陽郡土貢光明丹砂一斤,辰州盧溪郡貢硃砂十斤(即辰錦之地),因古代產於辰州(今湖南沅陵)者最優,故硃砂稱為辰砂。劍南道茂州通化郡「貢麩金、丹砂」,黔州黔中郡土貢光明丹砂,溱州溱溪郡土貢丹砂。
四個大銀盒內裝九副玉帶胯,根據墨書,有碾文白玉(白玉碾文)、更白玉、白玉、白玉有孔(白玉玉開孔)、斑玉、深斑玉、骨咄玉帶胯及白瑪瑙鉸具等名稱。
「大粒光明砂」銀盒
「大粒光明砂」銀盒蓋內墨書
這使我們知道,唐人對玉的命名多以色澤為名,有紋樣者則稱為「碾文」,而骨咄玉,應是產地為名。《新唐書·西域傳》:「河中城邦國有骨咄……」。骨咄國地處帕米爾西部的阿姆河上游即噴赤河流域的山中,相當於今中亞的塔吉克和阿富汗之間,《冊府元龜》記載骨咄國在開元天寶年間曾四次向唐朝廷貢良馬,由此可見,骨咄國與唐王朝關係密切。骨咄玉帶胯說明唐代玉器除來源於新疆于闐外,也有西方貢玉。(劉雲輝先生最新觀點認為骨咄指的是玉色)墨書所記九副玉帶胯數量與實際所出基本相符,但伎樂紋玉帶胯共有方胯、圓胯十六件,沒有帶扣,但所記是純方胯一十六件,並玦。獅紋帶胯共有十五塊,有玦,但所記是十六事,失玦。
獅紋白玉帶胯
獅紋白玉帶胯
雖然墨書與胯數存在帳物不符現象,但根據唐代用胯規定,這些玉帶胯除去頭、尾兩塊玉帶板及帶扣外,總數均為十三塊。《通典》卷六十三《禮典二十三·天子諸侯佩劍綬璽印》:「上元元年八月,敕文武官以上,金玉帶,十二銙(胯);四品,金帶,十一銙;五品,金帶,十銙;六品、七品,並銀帶,九銙;八品、九品,服並釒俞 石帶,八銙;庶人,服黃銅鐵帶,六銙。」十三胯是唐代革帶最高胯數,為御用帶胯。
伎樂紋白玉帶胯是其中惟一不合制度的一例,它由四枚方形胯和十枚半圓形胯組成,成了十四胯,但這十枚半圓形胯中九枚雕胡人伎樂,只有一枚上面雕琢獅子,雖從玉質形狀並無差別,但構圖主題明顯不是一類,可見伎樂紋白玉胯仍合唐製為十三胯,這個獅紋帶胯埋葬前當另有歸屬,屬於混入其中,但它非所藏獅紋帶胯中的一枚,因為獅紋帶胯本就是十三枚,且全為方形。
伎樂紋白玉帶胯
如此可見是墨書所記時出現了筆誤,這也可從「更白玉一具數准前」中得到印證,因為所出更白玉一具,正是十五塊,盒內獅紋帶胯也是十五塊,與墨書「准前」意思相符。
更白玉帶胯
令人產生疑惑的還有裝井砂的銀盒,其上「十兩」,如謂盒重或井砂重,都合唐制,但若以「卅七兩」為井砂重量,則不合,因為出土井砂僅444克,「卅七兩」如指金屑,則簡報稱出土金屑787克,實測為912克,均不夠唐制三十七兩。「次光明砂」銀盒內藥物也與記載差異較大,超過允許的誤差範圍。
鎏金石榴花紋銀盒
鎏金石榴花紋銀盒蓋面
鎏金石榴花紋銀盒蓋內墨書
金屑即黃粉,《本草綱目》引宗奭語:「不曰金而更加屑字者,是已經磨屑可用之義,必須烹煉鍛屑為箔,方可入葯,金箔亦同生金,有毒能殺人。……若不經鍛,屑即不可用。」
麩金則是從沖積層中淘揀出來的金片,因其小如麩皮,故名麩金。
素麵金盒
素麵金盒內存放的麩金
《名醫別錄》認為黃金「鎮精神,堅骨髓,通利五臟邪氣」。李時珍認為可「療驚癇風熱肝膽之病。」《抱朴子·仙藥》:「仙藥之上者丹砂,次則黃金,次則白銀。」 《太平御覽》卷六六九《南嶽魏夫人內傳》載,晉成帝服金屑得道。黃金還是練丹的重要物品,《雲笈七籤·方葯部》:「靈寶還魂丹製法」需「金簿二十四片,光明砂研如面……」。
唐代產金屑、麩金之地很廣,《嶺表錄異》載廣州「彼中居人,忽有養鵝鴨,常於屎中見麩金片,遂多養,收屎淘之,日得一兩或半兩,因而常致富矣。」《通典》、《新唐書》記載,日南郡驩州貢金箔黃屑,隴右道貢金屑,劍南道茂州通化郡土貢麩金,宕州懷道郡貢麩金十兩,嶺南道出金箔黃屑,饒州鄱陽郡貢麩金十兩,眉州通義郡貢麩金八兩,衡州衡陽郡貢麩金十四兩,廓州寧塞郡貢麩金六兩,蒙州蒙山郡貢麩金十兩,巫州潘陽郡貢麩金八兩。
何家村窖藏出土琥珀10段,與次光明砂一起存放於一銀盒內。陳藏器言,琥珀可止血生肌,合金瘡。
「次光明砂」銀盒
琥珀
沈約《宋書》載,武帝時,有人獻琥珀枕,時將北征,以琥珀治金瘡,上命搗啐分付諸將。《拾遺記》載孫和悅鄧夫人因水精傷面,太醫就用白獺髓和琥珀末塗之,遂好。《名醫別錄》認為,琥珀可「安五臟,定魂魄,消瘀血,通五淋。」明郎瑛《七修類稿》記載,琥珀主療小兒驚嫻之疾。唐代琥珀主要從波斯輸入,日本、林邑等國也獻過琥珀。
唐代金銀器的計量單位有五個即「斤」、「兩」、「分」、「錢」、「字」。一斤等於十六兩,一兩等於四分,一兩等於十錢 。藥盒藥物標重時出現「大斤」概念,按唐代衡制有大制、小制之分,根據銀盒上墨書,則一大斤分別為660克、681.6克、707.5克、746克。則唐代一大斤平均為698.8克。
3、反映唐代衡制
何家村窖藏金銀器中墨書最多的是標明自身重量,共63件,另外還有兩件金盆傳原有墨書:
以上器物墨書大體應該是同時標重,但可能非同一稱量者和同一書寫者。
鴛鴦蓮瓣紋金碗
素麵雙耳提梁銀鍋
素麵雙耳提梁銀鍋-線圖
重量單位為「斤」、「兩」、「分」,沒有「錢」,超過十六兩者,有的以「斤」為基本單位,有的仍以「兩」為單位,如小簇花紋銀蓋碗,碗蓋及底內分別墨書「卅兩並底」,「卅兩並蓋」,以「兩」為基本單位,或許和蓋捉手內沿鏨文「卅兩一分」和底足內沿鏨文「卅兩三分」相對應。
鎏金小簇花紋銀蓋碗
圈足與環狀捉手均與器物焊接,蓋較之碗稍大,「卅兩一分」、「卅兩三分」的字樣說明器蓋與碗不是一套,應該有另外一套與之相匹配。而折枝花紋銀蓋碗則標為「二斤一兩並底」、「二斤一兩並蓋」。
折枝花紋銀蓋碗
在以「兩」、「分」為基本單位時也有此現象,有標為「八兩二分」,也有標為「八兩半」,可能反映了稱量者使用不同的衡器或者手寫者書寫習慣的不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折枝花紋銀蓋碗圈足內沿鏨刻一「進」字。「進」即進奉之意,表明此碗非中央官府所作,應是地方官府向皇帝進奉的物品。目前已知考古發現帶銘刻的唐代金銀器,絕大多數為中晚唐作品,銘刻主要包括製作年代、器物名稱、數量、重量、製造機構等方面內容。以上兩件蓋碗從紋飾分析,大體屬德宗朝器物。此碗上刻銘也說明了此點,而恰好進奉之風在德宗時達到極盛。
除前面提到的「五兩朝」銀鋌上墨書及銀盒內釵釧外,何家村金銀器上標重多為單個器物,但如器物帶蓋等附件,則在蓋內、器內均有書寫,素麵提梁銀蓋罐蓋內標明「九兩」,罐內底也有墨書標明,此小罐較深,罐底極難書寫,這說明當時管理者是十分認真的。
素麵提梁銀罐
除了金盒、銀藥盒等盛藥物者,因器內底不方便標註,鮮有例外。銀熏爐因難以找尋書寫地方,故寫在中間,但明確是「三層五斤半」。
五足鏤空銀熏爐
但另外大量的金銀器上未標重無墨書現象,又令人費解。實物標重上有「軟」、「軟少」、「強」這樣的描述,說明當時測量者儘力追求精確,這在一些器物上能得到確認,如「十二兩一分」者(七一18)實測得491克,「十二兩半」者(七一19)實測重503克。但是也有大量不相符合者,如「十五兩半軟少」者實測重651克,「十五兩半強」者實測重650克。
十四兩三分強
十三兩軟
十五兩
十五兩半
十五兩半強
十五兩半軟少
同樣標明「十五兩」者(七一1、七一4、七一7),重量分別為646克、579克、604克,相差殊甚。標明「十二兩」(七一20)者和標明「十二兩一分」(七一18)者分別重496克和491克,前者比後者還重。雖都在允許的誤差範圍之內,但還是增添了唐代衡制的複雜性。
還有一些墨書題記明顯屬筆誤,如寶相花紋銀蓋碗,蓋面標明「三斤二兩並底」,依唐代衡制推定,應是「二斤二兩並底」。
鎏金寶相花紋銀蓋碗
根據以上器物,總的來說,唐代一兩最大為46.6克,最小為38.6克,銀餅更有摺合一兩為46.7克,而以40-43之間為最多,這就是唐代衡制的基本狀況。
4、反映器物的來源與用途
何家村窖藏器物組成複雜、多元,有未完成品,有地方進奉的器物,有諸國珍寶、諸國錢幣,有大量中央官府作坊生產的金銀器,有明確屬官府收交上來的庸調銀等。經過初步分析,窖藏的所有者應是皇室,具體管理者是「中尚署」。
何家村有兩件墨書器物值得注意,一件是素麵金銚,高5厘米,口徑14.5-14.9厘米,重683克,柄殘斷,從金銚內壁殘留的遺迹看,金銚曾被長期使用,這和何家村大量未使用過,甚至未完成品相比,值得注意。金銚內底有三行墨書題記:「舊涇用, 十七兩,暖葯。」
素麵金銚
素麵金銚器底墨書
素麵金銚墨書(摹本)
題記的內容涉及三方面,金銚的使用者,原來是「涇」,金銚的重量為十七兩,金銚的用途是暖葯,即溫葯。有專家根據《舊唐書》:「張美人,生涇王……涇王梃,肅宗第七子,至德二載十二月,進封涇王,推定這件器物可能是涇王府的用物,涇王死後(德宗興元六年,784年),被收歸皇家內庫。這就對何家村窖藏器物的來源提供了一些線索。另一件素麵銀盒,高3.8厘米,直徑9.1厘米,重240克,盒外有「劉古口口」四字墨書,第四字似府字,這會不會又是器物的一個來源呢?
「劉古口口」銀盒
5、反映埋葬情況及埋藏時間
何家村窖藏金銀器上的墨書分三類:第一類60多件,主要內容是記錄存放物品的名稱、重量或器物的自身重量,這些墨書雖非同一人書寫,但基本是同一時間書寫,墨書字體舒展大方,多屬於顏體行書,當是高級管理人員所書。
鎏金鴻雁紋銀匜
鎏金鴻雁紋銀匜底部
鎏金鴻雁紋銀匜內底墨書
銀蓋罐
第二種,如劉古墨書,筆觸略有獃滯、拘謹。第三種,銀餅、銀鋌上字體,分兩種,「東市庫郝景」等字體軟弱無力,潦草幼稚。當為低級收稅者所寫;「吳銳」等字體屬於行草,非常洒脫,反映了書寫的不同時間和不同的書寫者。
「郝景」銀餅
「吳銳」銀餅
第一類為大多數,也最重要,當為出庫時詳細稱重並記錄,與出土情況也相符,應為埋藏前所為。因為將各類器物混裝在一個銀盒或銀罐的情況,(如大粒光明砂銀盒內裝硃砂、玉帶胯、小金盒、金錢、麩金等)絕非庫房器物正常保管的狀態,第一,金玉等東西混裝,容易破損,第二,違背了庫房分類保管物品的原則,所以只能是搬遷出庫時臨時所為,墨書所記是便於日後對帳,在出庫時詳細稱量並記錄,又說明搬遷出庫,絕非匆匆而為,而是從容不迫,有計劃的。
另外在整理文物時我們還發現有些器物外部有墨書(見下表),但並非書寫,而是包裝紙印上去的,多不識,唯可識「容縣」等字,器物在當時被仔細地包裝過,也說明埋藏前是有充分時間準備的。
銀盤外底包裝紙印上的墨跡
何家村窖藏的埋藏時間有安史之亂時和德宗時兩種觀點。從「東市庫,郝景,五十二兩四錢」銀餅可推知,德宗時埋藏的觀點可能更接近於事實,因為在盛唐時期,計算重量單位,只有「斤」、「兩」、「分」三種,「錢」作為第四種計量單位,出現較晚。
6、何家村窖藏金銀器墨書的書法價值
在金銀器上書寫比在紙上要困難的多,而且可以揮灑的空間也很有限,所以何家村金銀器上的有些墨書,在字體排列上有時鬆散,有時又特局促,行距、文字排列也時常有誤,使得字體大小不一,有的比較拘謹,有的被空間壓迫得似無法喘息,但總體來說,字體大方洒脫,令人嘆為觀止。何家村墨書屬顏體,主要為行書和楷體。
素麵長柄三足銀鐺
素麵長柄三足銀鐺
素麵長柄三足銀鐺內底墨書
素麵長柄三足銀鐺-線圖
素麵折腹銀碗
「光明紫砂」銀盒、「大粒光明砂」銀盒等,字體活潑圓潤,行氣貫通,字體大小勻稱,筆鋒有藏有露,筋力豐滿。
「次光明砂」銀盒,楷書味很濃,用筆橫輕豎重,筆力雄健而有厚度、兼以筆劃重,更增加了氣勢宏大圓潤,渾厚的美感。「上上乳」、「次上乳」、「次乳」銀盒,字體濃纖得體,筋力豐滿,又有縱橫跌宕的特點,結構上方正茂密,方中呈圓,豎筆向中略顯弧度,這在「須」「簡」中均有所表現,顯得剛中有柔,富有動態。
總之,何家村窖藏金銀器墨書氣勢充沛,巧妙自然,筆墨淋漓,深得顏體要領。
顏真卿(709-785年),唐長安人,開元年間中進士,德宗時,李希烈叛亂,顏奉命勸降,被李殺害。顏真卿自幼勤奮好學,有文學才能,他的書法受家庭和外祖父殷氏的影響,同時得到張旭的指導,又廣泛學習歷代書法,廣采眾長,創造出出類拔萃,雄偉剛勁,大氣磅礴的獨特風格,被稱為顏體,成為有唐一代的大書法家。
何家村金銀器上墨書以顏體為主,說明當時其書法的流行,其時可能顏氏尚在或過世不遠。
注釋:
(1)(3)秦波:《西安近年來出土的唐代銀鋌、銀板和銀餅的初步研究》,《文物》1972年第7期。
(2)(4)李偉國:《關於「東市」、「太北」、「法化」和「永安五男」》,上海博物館《周秦漢唐文明研究論文集》,2004年12月。
(5)耿鑒庭:《西安南郊唐代窖藏里的醫藥文物》,《文物》1972年6期。
(6)劉雲輝《北周隋唐京畿玉器》,重慶出版社,2000年。
(7)申秦雁:《重見天日的遺寶》,《花舞大唐春》,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
(8)(10)韓建武:《關於何家村窖藏的幾個問題》,《陝西歷史博物館館刊》,第13輯,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
(9)申秦雁:《素麵金銚》,《花舞大唐春》,文物出版社,2003年5月。
圖片來源:本文攝影作品已獲原作者授權,其餘圖片來自上述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韓建武
韓建武,男,1968年5月出生,陝西省華縣人。1986年至1990年在西北大學歷史系考古專業學習。1990年7月分配至陝西歷史博物館工作,1999年被聘為保管部副部長,2007年聘為研究館員,2009年聘為保管部部長。2013.10-至今陝西省文物保護研究院副院長。
發表的論文有《陝西出土的黑人俑》、《陝西唐墓出土的胡人俑》、《何家村金銀器的製作工藝及作坊》等論文50餘篇。編著圖書20餘部﹐多部獲獎。
往期珍賞 · 珍品目錄
新版「看展覽」APP上線啦!
更及時、更全面的展訊正在那裡等你!
文 博 / 歷 史 / 文 化 / 展 訊 / 館 舍 推 薦
微信ID:atmuseum
微博:@博物館的那些事兒
QQ群:博物館.看展覽交流群
475225203
微信群: 掃下方二維碼即可
※365件文物中國史NO.57 何尊上的「中國」
※提前入場陝歷博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昨日小雪,你去博物館看那場奪魄的冬日初雪了嗎
※NO.56 召公的太保鼎
※在南京博物院「法老·王」展覽上,你看到它了嗎?
TAG:博物館看展覽 |
※探秘何家村窖藏:唐代金銀器的寶庫
※何家村窖藏:唐代金銀器的寶庫推薦閱讀
※何家村窖藏金銀器,唐代金銀器中的珍品
※淺說唐代金銀器
※歷史唐代金銀器
※唐朝貴族的金銀器文物
※江南的館藏金銀器,美!
※紋飾繁榮精美奢華的「唐代金銀器」
※歷史——秦漢金銀器
※西洋古董銀器 早期日本純銀浮雕鎏金七福神掛盤
※唐代金銀器的外來元素都有哪些?
※古玩收藏之金銀器歷史
※明朝金銀器代表作:萬曆皇帝的酒壺
※清代:金銀器精品欣賞
※千年前的社會信任:酒店銀器古玩藏品 你儘管借回家
※宋代金銀器製作淺論
※探秘世界最大古董銀器店 傳承三代藏身不起眼街道
※從璀璨的金銀器文物看唐朝貴族的生活
※珍貴的藝術瑰寶—歐洲銀器VS中國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