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體育教育也變味了,學校成為賺錢機器,孩子是其中一環……
文/厲校麟
來源:外灘教育,有刪減
體育是美國教育特色之一。但在美國中學做了二十多年運動教練的惠特尼看來,在功利氛圍下,美國體育教育也變味了,美國人崇拜體育已經過度,學校成為賺錢機器,孩子是其中一環。在體育教育上,中國缺乏和美國過度,都是問題。孩子到底為什麼要運動?需要什麼樣的運動?
Whitney MacDonald(惠特尼·麥克唐納),是1984年就成立的美國艾默生華德福學校(Emerson Waldorf School)高中部運動教練。20多年的執教生涯里,惠特尼先是主班老師,把一班學生從一年級帶到了八年級,兼做體育老師。
後來,熱愛體育接受華德福空間體育課程教師培訓,成為學校第一個專職的運動教練,開發出一整套適合不同年齡段的體育課程。這幾年常來中國,舉辦教師和家長工作坊,推廣中國華德福教育。
55歲的惠特尼跟我們常識中肌肉發達健碩無比的體育老師形象差了一點,塊頭大但算不上健壯,稀疏白髮,說話輕而溫和。但他在美國體育教育圈身浸多年,應該能比我們看得更清楚,現在美國體育精神被鼓吹到了什麼樣的程度。
惠特尼作為華德福教育理念的秉持者,看完本文後,我們或許對他的一些說法不足為怪。在一切功利導向型教育氛圍下,連體育運動都無法逃脫,仍不免讓人唏噓。
美國體育是產業,學校也成為了賺錢機器
「從小就給孩子找私人教練,日復一日的學鋼琴,起早貪黑的參加訓練、比賽……還不止一個體育項目,很少有父母想過,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在美國,明星運動員簡直被視為上帝,無限風光。可要知道,99.9%的孩子成不了職業運動員。」
「美國人對體育的崇尚已經過度,這是主流價值觀出現的病態現象之一。」惠特尼顯然對美國的體育文化不看好。「對任何一件事的過度崇尚,都是空虛。美國人對體育的狂歡,幾乎病態。」
哈佛耶魯一年一度的橄欖球賽
「大家都不去關注對社會真正有意義的事情,而是把個人的價值在一個體育運動員身上空前放大,那種至高無上的榮耀感,誤導出美國一場又一場全面狂歡的體育賽事。」
「美國人最喜歡三個體育項目,橄欖球、籃球、棒球。」
惠特尼把暴力、激烈甚至血腥的橄欖球排第一,絕對沒有錯。幾乎每一個美國人都有自己心儀的球隊,每一所大學都有自己的橄欖球隊。而真要追溯,橄欖球正是源於美國大學。我們常說的哈佛、耶魯、普林斯頓等頂尖高校組成「常春藤聯盟」,就是由校際間的體育賽事促成。
美國高校每年為體育活動投入的人力物力相當驚人,美國大學體育協會(NCAA,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它是由美國千百所大學院校所參與結盟的一個協會)公布的2015年大學年度財報中顯示,50家高校因體育賽事收入達到3.04億美元,包含門票收入、電視台和網站轉播費、贊助商、廣告費。
學校為運轉體育賽事的支出同樣不菲,超過收入達3.32億美元,其中教練的百萬年薪佔大比重。高校里體育教練的薪酬遠遠高於大學教授。比如,哈佛大學歷史上首位帶薪的橄欖球教練比當時哈佛工資最高的教授還多30%。
另一些眾所周知的事實,高校在賽場上的勝利意味著學校更高的聲望,更多的校友捐助和社會資源,以及更好的生源。利益驅動下,「體育特長生」是美國頂尖大學最重要和最偏愛的招生群體之一。
「這是一條產業鏈……學校已經成為賺錢機器,父母更是以孩子能夠進校隊當成一項無上的榮耀,夢想著孩子有朝一日可以成為偉大的運動員。」
惠特尼提到他有個親戚,每年在孩子的體育訓練上支付1.5萬美元,相當於每年10萬人民幣。為了給孩子找私教,能夠參加有組織紀律的訓練,有些家庭硬撐著支付高額體育訓練費用,透支著家庭經濟良性運轉的健康狀態。
「可是又有多少人能夠成為運動員,每個人都在這件事上很勤奮,但或許只有1%的人可以獲得顯著回報,並且枯燥、高強度不符合孩子身心發展的訓練,其實是在讓孩子失去真正的體育活動樂趣。」
「我們不能否認體育運動帶來的積極結果,讓孩子身體更強壯、更堅毅、更具有領導風範和團隊合作意識……但是,家長在這種近乎病態的體育氛圍,過多關注體育,而忽視了孩子本身,他們真的知道運動的意義嗎?」
運動和升學沒有關係,是家庭日常活動
惠特尼有兩個兒子,都畢業於華德福學校,大兒子愛好衝浪,曾是學校游泳隊選手,大學剛畢業;小兒子愛好棒球,是校棒球隊隊員,在美國頂尖文理學院貝茨學院(Bates College,2016 U.S.News排名第25名)就讀大三。
Whitney一家愛好體育和戶外,全家人經常徒步當背包客。但與那些失去理智從小就狠抓孩子體育訓練的家長相比,惠特尼明顯清醒許多。
儘管體育成績不錯,惠特尼還是認為兩個兒子並沒有體育天賦,他也從來沒有寄希望要他們成為運動員。
小兒子是學校棒球隊隊員,每天在晨課前,早起先是個人體能訓練,下午課後參加團隊訓練,日常校園生活無非就是學習和體育訓練。「有計劃的體育訓練經常會帶來失敗,殘酷地訓練把運動大部分的樂趣都帶走了。所以,孩子要發自內心喜歡,才有源源不斷的動力,來應對日復一日的枯燥訓練。」
「自律和時間管理能力,只有孩子自己認清了為什麼要這麼做,拒絕掉很多意義不大的社交邀請,才能夠在體育訓練過程中培養起來。」
惠特尼認為孩子的體育訓練和他們學鋼琴沒什麼兩樣。如果是家長逼迫,等到他們自我獨立意識覺醒之後,一定會反抗、放棄,無論他在這項特長上堅持練習多少年。
惠特尼深有體會,因為他的大兒子,5歲時就超乎常人的鋼琴天分,和所有學鋼琴的孩子一樣,需要參加很多表演,為了表演成績,他和妻子要求他練習過度,一場「戰爭」爆發後,最後以孩子放棄學鋼琴告終。
所以,惠特尼對兩個兒子的體育教育,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從來不會逼迫他們學習任何運動,強迫參加訓練和比賽。「和孩子一起運動,這是家長一起參與的家庭行為,不是為了升學。」
在中國,本來就沒有太多的運動氛圍,那些想送孩子出國讀書的家長,體育這件事總與升學掛鉤。既然學校有「體育特長生」的名額,這種功利性舉動自然也無可厚非。
而在惠特尼看來,運動是一個人生存和發展的基本能力,是生活一部分。從小給孩子找私教訓練某項體育專長,還不如家長自己親自帶著做親子運動,這比單純的訓練重要。
「運動不是為了贏比賽,更不是為了升學,而是在一種去功利化的常規體育活動中,順其自然達到想要的結果。」
並且,家長本身要對體育自帶熱情,細心觀察,引導激發孩子的興趣,最重要的是呵護天賦。每個孩子都會有天賦,它猶如火花,家長要特別小心加油。油太多,油太少,這股火苗都會熄滅。
中國缺乏,美國過度,都是問題
網上曾盛傳一組漫畫,形象比喻中美兩國之間體育教育的現狀和後果:美國孩子長大後人高馬大,體格健壯,中國孩子則面黃肌瘦、身輕體薄。試問惠特尼中國人為什麼如此不重視體育,這樣的教育方式會有什麼結果?對於這個有大又空的問題,惠特尼一開始坦言他不知道,想了一陣,給出的回答超出了我的預期判斷。
「應該這麼說,不止是在中國,全世界都有這種重學習輕運動的趨勢。我們的下一代需要提前學習更深、更複雜的知識,掌握更加精確的專業技能,才能在高智商社會中生存下來。」
「有人會反駁,社會在進步,必須得這樣啊。但是人類本身能進化那麼快嗎?可以跟得上這種高強度的學習嗎?顯然沒有,孩子自然本能的在反抗這種學習壓力。你看,生理心理混亂,有學習障礙的孩子越來越多。」
但可悲之處在於,成人總抱著「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的邏輯,認為這些孩子有病,需要醫治。卻從來沒有想過,這是孩子失去應該擁有的適合身心發展規律的學習環境之後,所發出的信號。
社會浮躁,壓力爆棚,即使是社會成功人士,也不知道自己是誰。很多畢業於頂尖學校的孩子,走出既定系統後,甚至不知道,過去所做的一切有什麼意義?
惠特尼說在美國基礎教育的公立學校,其實也就一周兩節體育課,這跟中國學校差不多。但不同的是,中國家長對於體育課被語數外學科擠占利用的情況,並不會去學校反應,會覺得必要又正常。而在美國,校方有時候也會採取減少體育課的策略來給其他學科更多的學習時間,但美國家長並不這麼想,他們更加看重體育課,不會同意這種做法。
中國缺乏,美國過度,這都是問題。運動,是聯結自我和現實世界的一種手段,可以幫助塑造健康的生命氣質。過度讀書和過度運動,都是失衡,到了現實社會,都會迷失。
※商業性大學排名:排給外行看的生意
※出國留學,你會遇到的那些留學生們!
※接受Offer前要深思熟慮的13件事
※全美大學生工資起薪—回報率排名
※斯坦福大學前教導主任:別給孩子一個清單式人生
TAG:美國留學那點事 |
※孩子的教育已經變味了,我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這種藝術,是大師的作品還是嘩眾取寵,世俗已讓它變味
※母乳也會變味道,優質母乳媽媽這樣吃
※「衣冠禽獸」是怎麼來的?其實,這原本是讚美人的話,最後變味了
※茶葉變味兒了,是因為這件事情沒做
※咖啡豆是不能變味的
※《變形計》已變味,城市孩子成網紅,鄉下爸爸後悔讓孩子參加,回來就嫌家裡破
※「同學會,三件事,做了就變味」
※這些食物不要放冰箱里,變質變味,對家人危害太大!
※為什麼在機艙內進食會感覺變味?
※「變味」的兒童節演出 家長和孩子齊感疲憊
※中國式的相親變味了,房車是標配,這樣的相親真的有愛情存在嗎?
※來月經了,母乳會變少嗎?會變味嗎?會沒營養嗎?孩子不愛吃了怎麼辦?
※baby回歸開場就是擁抱大禮,很快就變味,粉絲怒斥你們太壞了
※同學會這三件事千萬不能做,做了就變味
※已經變味的教師職稱,為什麼還不取消!
※外國人手下的中國水墨畫,總是變味了!
※因一句話未來岳父用鈔票砸女婿的臉,喜事瞬間變味
※以前在小賣部買了一瓶冰紅茶,喝了一半,尿滿,拿去找老闆,你家冰紅茶變味了,老闆一喝果然是!又給了我一瓶!直到後來,有了營養快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