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客觀評價拿破崙三世?
謝邀
這個問題要拉長的話,就太長太長了……所以我盡量慢慢說吧。
先用數字說話,擺事實。
首先,儘管很多人難以置信,但是拿破崙三世是法國自從路易十六以來統治時間最長的統治者(18年皇帝,再加4年總統),甚至比路易十六本人(14年),拿破崙皇帝(從1799年霧月政變到滑鐵盧戰役,總計16年),戴高樂(12年)都要更長。
其二,拿破崙三世的統治時代,是對外戰爭最為頻繁的時代,而且規模都很大。1854年對俄國開戰,1859年對奧地利開戰,1860年遠征清國,1862年遠征墨西哥,1870年對普魯士開戰,相比之下,之前兩個王朝少得可憐——七月王朝的18年裡面,除了開拓阿爾及利亞之外,幾乎沒有發生過對外戰爭。
其三,拿破崙三世的統治時代,是法國經濟發展最為迅速,工業化方興未艾的時代,在這20年當中,全國鐵路線總長度從 1851年的3248公里增加到1869年的接近2萬公里,完成了全國鐵路網路的建設。工業總產值從 1850年的60億法郎增加到1870 年的120 億法郎,工業生產水平僅次於英國,佔世界第二位。同時,帝國先後頒布並貫徹「墾荒法」和整治沼澤地的「排水法」,使耕地面積擴大了 150 萬公頃,耕地總面積達 2650 萬公頃,創造歷史最高水平,也讓法國的農業達到了新的高度。
我們從以上三個事實,差不多就可以開始勾勒拿破崙三世和他的整個統治時代的一點點剪影了。
從第一項事實中,我們可以發現,拿破崙三世是歐洲少有的權術家之一,馬基雅維利實用主義的正統傳人。
與路易十六這樣的正統國王,和拿破崙這樣身經百戰的軍事天才相比,拿破崙三世的統治基礎是十分薄弱的,在1815年帝國垮台之後,波拿巴家族的支持者們人少勢孤,在政治上屬於被排斥的狀態,甚至就連軍隊中的支持者也大為減少,於是無法獨自實現讓法國改朝換代的願望——於是在30年代,拿破崙三世在早年幾次試圖發動兵變都失敗了,最後一次甚至還讓他最後被抓進了牢房。
(很多人這裡肯定會想,為什麼當時的七月王朝不槍斃了他,以絕後患?
這個就要考慮到當時歷史背景了,當時的法國動蕩不安,幾乎每隔十幾年就要換一次政體,因此上層之間鬥爭的時候極少使用肉體清除——不是因為他們宅心仁厚,而是他們知道如果今天自己做得絕了,那麼以後自己萬一哪天完蛋,別人也會做絕了。
類似於民國時代的軍閥們,雖然他們互相爭權奪利,但是儘管會經常開戰,但是軍閥在落敗之後卻基本上不會被殺。)
同希特勒一樣,長時間的坐牢也讓路易-波拿巴開了竅。他在這多年的牢獄生活當中讀了很多書,也學習到了很多東西,最重要的是讓他明白了權術之所必須——也正因為波拿巴分子實在太少,他就必須拉攏更多人。
他的政治手腕高超,不斷地同舊的敵人妥協,把他們拉到自己的一邊,他深刻地知道,大多數精英和官員只在乎自己的權勢和財富能不能得到保護,並不在乎頭上的主子是誰——在1852年皇帝任命的40名國務會議參事中,七月王朝的舊權貴占 24 人。同年元老院中除了皇族和貴族的當然成員外,七月王朝原眾議員約佔20名、原貴族院議員佔12 名,到1856年,後者在參議院中竟增至46名。1852年立法團中波拿巴派只佔1/3,其餘均為七月王朝時期的顯貴。在帝國時期先後擔任過省長職務的共約 220人,其中多數人的政治生涯始於七月王朝,直到1870年,在任省長中仍有 2/3 屬七月王朝的顯貴名流。
但是這絕不是在說他不渴望權力,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他反而十分重用和拉攏他的老部下和舊臣子,他的親戚們都十分顯赫,他的堂弟約瑟夫-熱羅姆親王擔任元老院議員兼殖民大臣,他的同母異父兄弟,莫爾尼公爵擔任立法團議長兼內政大臣,而拿破崙的私生子亞歷山大-瓦涅夫斯基伯爵則擔任了帝國外交大臣。
凡此種種,都說明拿破崙三世精於權術,善於抓大放小,既團結人也能把權力集中到自己和自己的親信身上。
最能說明他手腕高超的事實是——直到帝國覆滅,拿破崙三世也並沒有輸過一次全民選舉和全民公決(儘管有時候嬴得十分勉強),每次都能恰到好處地讓民意成為自己的後盾。
1848年的普選當中(當然只限於男性),他參選總統,贏得了1000萬選民中七百多萬人的支持,而在1852年是否支持他稱帝的全民公決當中,783.9 萬票對他表示支持,25.3萬票表示反對,真真正正的讓他成為了「民選皇帝」。
哪怕到了帝國的末期,1869年第四屆立法團選舉當中,反對派也只贏得了不到40%的選票和席位,而在1870年4月的元老院法令進行全民表決的時候,表決結果是735萬票贊成帝國、153.8萬票反對、190萬票棄權。由於廣大農民一直忠誠地投票擁護帝國,終於使皇帝在全民表決中取得勝利。這一勝利使許多人、甚至包括激進共和派都認為,「帝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大」。
而在帝國當中,皇帝指定的元老院議員的年薪高達 3 萬法郎、國務參事為2.5 萬法郎,而立法團議員的職位則沒有薪水——從事政治其實是一門開銷很大的職業,沒有薪水就意味著這些立法團成員必須仰承政府的鼻息,否則就沒有政府的支持和津貼,也就是說,他把立法團變成了他的御用工具。
而正因為政治需要,拿破崙三世和拿破崙皇帝一樣,對教會也採取了既利用又防範的態度。本質上拿三和拿一一樣,既看不起教會和教皇,又不自覺地想要把他們當成一個有用的工具,所以對待教會就十分矛盾,拿一靠著教皇加冕,後面又把教皇拘禁了起來。
而拿三一邊扶持教會,一邊卻又放縱撒丁王國打擊教廷勢力,不過拿三實際上還是教會的保護人,在他還掌權的時候,撒丁是沒有統一羅馬的,教廷還擁有一定的領地,只是等到他亡國之後,撒丁就無所顧忌了,直接就佔了羅馬然後把教皇扔到了梵蒂岡裡面去。
種種行為,既說明了他的權術高超,也說明了他的統治基礎十分不穩固,以至於需要各種反覆無常的權術來進行彌補,而這些反覆無常的權術在碰到另外一個天才俾斯麥的時候,就難免施展不開了。
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外交政策註定只能隨機應變,以應激性的動作為主,沒有辦法進行長期的規劃。他時而和某國做朋友,時而突然交戰,時而交戰之後又成為好朋友,整個外交政策沒有確定的樞軸,而是以討好國內各個勢力(尤其是軍隊)為目的。
他為了討好軍隊,選擇了軍事稱霸的路線,然而並沒有一個稱霸歐洲的具體計劃,只有一個稱霸歐洲的夢想,在這個意義上,他的外交路線基本上還是老一套,以排斥奧地利和俄羅斯為主,然而那時候的奧地利雖然表面上還是個龐然大物,卻早已經垂垂老矣,他對普魯士的支持,最終使得他的一切功業灰飛煙滅。
同時,為了討好民眾,他又想要把自己打扮成民族主義和進步的代言人(在當時,這兩個詞是可以劃等號的),所以他對撒丁和普魯士的支持,又塗上了一層民族主義激情的粉飾,然而這種粉飾在真正的帝國利益上,又被消弭得乾乾淨淨,當義大利和德國的統一到了最後一步的時候,他們都發現法國成為了最後的障礙——只不過普魯士敢於去正面擊垮法國,而撒丁只敢等待法國崩潰再拿下羅馬而已。
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拿破崙三世的外交政策總體來說是短視的、是隨機應變而無遠見的,不過這種弱點不是來源於他智力不足,而是因為紛亂的國內環境和政治紛爭,使得他只能在對外政策上走上一條矛盾而又短促的路線,無法著眼於長期。
從第二個事實,我們可以發現,拿破崙三世屢屢發動戰爭。
這是因為他好戰成性嗎?未必是。
因為我們可以發現,歷次戰爭當中,並沒有多少對法國是不可避免的,很多可以說是沒必要的軍事冒險,最後一次甚至葬送了帝國。
與其說這是軍事需要,倒不如說這是必不可少的軍事冒險,主要目的是討好軍隊。
在本質上,拿破崙三世是借著伯父的往昔崢嶸、靠著個人的權謀機變和歷史罕見的運氣登上皇位的,他在早年的多次革命實踐都未成功,甚至都沒有造成巨大的影響,如果沒有1848年突如其來的(而且並非由他策劃和主導)革命事件,他都不可能登上皇位,所以他的個人魅力、天賦,都不如伯父那樣突出。
和那位名鎮寰宇的伯父不同,他沒有軍事天才(儘管在當皇帝之後他經常自以為有),他在軍隊中也從沒有得到無保留的崇拜,反而是靠和軍隊當中高級軍官的合作來維持自己的政權的。
縱觀整個法國近現代史,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從1815年法蘭西第一帝國崩潰直到戴高樂發動軍事政變成為第五共和國總統,整整一個半世紀時間,法國都沒有出現一個足夠強勢的國家領導人,而且在制度上,軍隊一直都沒有得到有效的約束(美英等國的文官治軍制度一直沒有在法國得到有效推行),而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力量實體。
在19世紀的法國,軍隊保證了一切王朝的存廢,如果巴黎每隔幾年會來一次街壘,如果軍隊發力鎮壓,王朝可以存活下去,如果軍隊不去鎮壓,那麼王朝立即崩潰,所以對根基不穩的拿破崙三世來說,討好軍隊是必不可少的行為。
也只有他一次次發動戰爭,然後用勝利來陶醉來收買這些想要榮華富貴的高級軍官們,這些軍官們才會支持他,幫助他維持統治。
如果一次次都走向勝利,那麼軍隊會一直支持他,他的江山會十分穩固,但是如果經歷一次失敗(就像1870年輸給北德意志聯邦一樣),那麼他的王朝就會失去軍人的支持,進而崩潰。
從第三項事實當中,我們可以認為,拿破崙三世對法國是極有功績的。他大力推動各種建設工程,使用政府開支來刺激繁榮,擴大就業,促進科技和工業的發展,他的時代是法國經濟發展最為迅速的時代。
同時他的一項重要功績也是改造了巴黎,讓這個城市成為了前所未有的光輝之都。
當然,這並非沒有私心,畢竟經濟建設才是一國之根本,也是最大的合法性來源,人們在享受繁榮富足的時候,對頭上是什麼政體也就不會太在乎了,而拿破崙三世本人就十分注重這一點。
而改造巴黎,也就是為了多少馴服一下這座城市。
從近代開始,巴黎一直是法國獨一無二的經濟、政治、文化、藝術中心,第二大城市裡昂根本無法望其項背,在這種情況下,巴黎人自然會生出某種傲氣,幾乎從波旁王朝末期開始,「外省人」就成為了他們對巴黎以外所有法國人的、略帶譏嘲的稱呼(大家可以想像如果北京和上海合二為一會發生什麼),認為他們土裡土氣。
巴黎人這種傲氣,使得他們對幾乎一切政府都十分不滿,而在某些時刻,這些不滿就會變成無政府主義的騷亂,甚至變成革命,掀翻一個王朝。
18、19世紀的法國,與其說是法蘭西,不如說就是巴黎本身,是巴黎人發動了大革命(而廣大農村地區對所謂人權宣言並不那麼在意,甚至不少地區還為了他們砍死國王而發動叛亂),也是巴黎人一次次革命,使得一個個王朝和帝國終結。
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1869年的立法團選舉當中,雖然擁護帝國一派在選票總數上取得了勝利,但是因為丟掉了巴黎,反倒是成為了對帝國的沉重一擊。當聽聞首都落入反對派之手以後,拿破崙三世也只能哀嘆,「我們一槍未發就丟掉了首都!」
而外省人自然也對巴黎人又愛又恨,愛他們的機靈和精明,但是又覺得他們浮誇、狡猾、不可信。
農民們一直傳統支持帝國,也讓拿破崙三世一次次地贏得了選舉和全民公決,然而他們本質上卻是分散而無力的,中央政府的更迭本質上還是掌握在巴黎的手中。
面對巴黎的中央政府,他們只能採取無可奈何聽之任之的態度,每次巴黎發動街壘改朝換代,外省都會無奈地嘆息「巴黎佬又給咱們送個政府來了!」。
拿破崙三世的大改造,一方面是賜予巴黎榮光,讓地產增值,讓巴黎人富裕,一方面卻又是為了防範巴黎——畢竟街道拓寬可以讓街壘更加容易被轟平,軍隊鎮壓起來也方便了許多。
當然,不管是什麼私心,這種成就也是難以被磨滅的,政治家不是聖人也不應該是聖人,因為拿破崙三世在經濟建設上的成就,他應該在法國歷史上擁有一個重要的位置。
解釋清楚了以上三個問題,我們差不多就對拿破崙三世和他的統治時代有一個較為清晰的了解了。
而在私生活方面,拿破崙三世是個很有趣的人,他很喜歡開玩笑,喜歡熱鬧,喜歡宴請賓客,喜歡女人(當年落破潦倒的時候他就有不少女人,還有私生子,成為了皇帝之後更加不可收拾,前前後後有過露水姻緣的女人難以計數),喜歡奢侈,喜歡一切人們認為一個皇帝應該喜歡的東西。
縱觀他的一生,我認為他是一個矛盾的產物,是法國離開中世紀但是又沒有進入現代時的矛盾的集中展現,帝國和他的矛盾之處,正是法國或者一個近代國家的矛盾之處,民主思潮、軍事統治、教權主義、不穩定的政治、意識形態的撕裂、高速發展的經濟……既造就了他,也最終毀滅了他。
他本人是一個雖然近代化、但又懷戀中世紀那種神秘主義皇權的統治者,一個矛盾的集合體,一個精明的權術家,也是一個多多少少有點可愛的人。
真的寫的太長了我已經編不下去了……
※F1 歷史上都出現過哪些「大逆轉」的劇情?
※從美國進口的大豆中發現的猥實蒼耳危害很大嗎?
※有沒有哪個素數可以以多種方式寫成兩個數的平方和?
※如何充分利用電飯煲做出各種美味來?
※如何評價咪蒙的《職場不相信眼淚,要哭回家哭》?
TAG:知乎 |
※猜猜十二星座最不喜歡被如何評價?
※奔跑吧最後一期,各位看客如何評價?
※如何一次評價十二星座?
※最近很火的關於十二星座評價,看看你的評價如何
※最近很火的關於十二星座評價,看看你的評價如何~
※如何評價姜維?他為何有四座墳墓?
※這畫貓咪的水平如何評價?大家來評價一下
※如何評價胡歌?
※陳百祥評價周星馳:不值得交朋友?看圈內人如何評價他?
※看看這兩位老帥是如何評價上港四球屠殺恆大的!
※如何評價白客的演技?
※十二星座快來看看你們彼此是如何評價自己的!
※如何評價王菲這個人?
※如何評價曹操?怎一個「操」字了得!
※一分鐘看完清朝十二帝,評價中肯客觀
※快來看看網友怎麼評價《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
※如何評價李如松?
※不吹不黑,如何客觀評價齊達內?
※對於「五大囧」常客的麥基,看看庫里是如何評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