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牧甫的篆刻師承鄧石如、陳曼生、吳讓之、趙之謙,尤其以受吳讓之影響最深。「印外求印」是黃牧甫篆刻印文的重要特點。不拘泥於表面形式的擬古,而是還古以本來面目,直追古印光潔妍美之姿,是黃牧甫篆刻藝術表現上的重要特徵。印面力求完整、精到,是黃牧負強化吳讓之、趙之謙印風的明顯標誌。黃牧甫大巧若拙、返樸歸真,以極其平和恬淡的氣度,在一片要求變化的呼聲中,不盲從、不妄動,最終以其非凡的藝術成就使印壇為之一振。
晚清印壇巨擘黃牧甫(1849年-1908年)
藝術成就:
黃牧甫在篆刻藝術方面的成就,主要是不為明清流派所束縛,雖遍學各家,但入而能出,他以自己豐富的金石學的學識,與印藝很好地結合起來,不但把古璽藝術介紹於當代,同時將幾百年來以爛銅印作為擬漢的唯一標準給予了變革。他用光潔妍美的風姿,把漢印原來的面目重現於刀下,為後代尋索傳統的璽印藝術,指出了坦闊的途徑,並在長期的研求中,納故吐新,創造了自己寓險絕於平正,峭拔而雄深的風格。
原石印面欣賞
藝術經歷:
牧甫自小就對篆學發生興趣,八九歲即操刀習印。十四歲時,家園被毀,不久父母亦相繼去世,從此失學。因生活所迫,曾隨從兄在南昌開設照相館十多年,籍以糊口,期間開始了業餘的鬻印生涯二卜八九歲時,他在南昌出版了《心經印譜》,不但表現出廠卓越的才華,更窺見廠他對明清印派的深入研究。一八八二年,牧甫從南昌移居廣州,就此很快結識了一班文人雅士,他的印藝也頗為很多血貝官所賞識。一八八五年,由於將軍長善及其兒子志銳等人的大力揄揚薦舉,,牧甫於八月到北京國子監肄業,主要致力於金石學。他得到了盛昱、王懿榮、吳大澄等名家的指點,擴大了視野,豐富了收藏,印藝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參加了重摹宋本《石鼓文》的工作一八八七年,兩廣總督張之洞、廣東巡撫吳大澄在廣州設立廣雅書局,從事經史的校刻。吳大澄與牧甫有舊,便邀請牧甫參加廣雅書局校書堂的工作,牧甫再次來到廣州。從第一次來粵,住了近四年,到第二次來粵,一住便是十四年,牧甫前後在粵共住了十八年。他留傳下來的大批印作,多刻於此時。一九00年五月,牧甫離開廣州回安徽。一九0二年秋,牧甫又為湖北巡撫、署湖廣總督端方所邀,到了武昌,協助端方從事余陶齋吉金錄鑼等書的輯著工作。 一九0四年,牧甫歸老故里,從此不再復出,是年牧甫五十五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