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事 古調
點擊播放 GIF/69K
泠泠七弦上,
靜聽松風寒。
古調雖自愛,
今人多不彈。
《聽彈琴》唐 ?劉長卿
七弦琴上彈奏出清幽的琴聲,靜聽就像寒風吹入松林般凄清。雖然我十分喜愛古老的曲調,但如今的人彈奏的已不多了。
古琴是一種小眾的樂器。在漫長的歷史中,它有著厚韻的文化。我們從文人的視角來看一下古琴的三個時期。
先秦兩漢時,琴是禮樂之器,用於祭祀、合奏。同時,琴也成為了世人的樂器。《禮記》講到:「士無故不撤琴瑟。」
第二個是魏晉隋唐時期。魏晉時期出現了「竹林七賢」,從這個時候開始,琴在世人的文化中慢慢凸顯,古琴的地位慢慢開始興盛起來。
第三個時期即是宋元明清,包括到了民國。這個時候琴棋書畫已成一個詞語,也成為了文人必備的文化修養。古琴很自然地形成了一個觀念:不入歌舞場中。它不是為了愉悅他人,而成為了文人自我修養的一件樂器。這樣的文化定位造成了古琴獨特的地位。
在唐代時便有了很多的琴人。這時大多文人稱讚彈琴,並把古琴作為和自己息息相關的事情。唐代後期,有本書叫《羯鼓錄》。羯鼓是件外來的樂器。唐玄宗聽琴時說道「速召花奴,將羯鼓來,為我解穢。」對古琴很不尊重。這樣可以看出來琴的地位,即使皇帝不喜歡,但也不能不聽。
很多新的樂器只是在某個階段受人歡迎。盛唐時期羯鼓的流傳來便很壓迫古琴。歷朝歷代,都有不同的樂器比古琴興盛。古琴也從來沒成過大眾化的樂器。後來羯鼓失傳,古琴卻一直流傳後世。
今日的主題「古調」,蘊含的意義就是古琴的文化地位真的很特殊。像古琴這樣傳承於上古的樂器,它的命運一直是這樣。不會太流行,也不會斷絕。就像老師說,『古琴它一直就在那』。這或許就是古琴的品質。
本文來自陳冠宇老師於【巫娜古琴傳習】全國學員群內的主題分享
冠宇老師
陳冠宇,1995年生於湖南。自小學習民族器樂, 附中就讀於中央音樂學院樂器製作專業,在就讀期間開始學習古琴。2014年升入中央音樂學院本科繼續深造。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釋、道二家有長足的研習與修行,跟隨巫娜老師學習古琴後,更是深得琴道中的意趣,並立志以古琴之道統的承習為自己的努力方向。
點擊播放 GIF/84K
※古琴傳習 草蟲
※霜月初始
※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溪山琴況之「遠」
※畫中琴 松壑鳴琴圖
TAG:巫娜古琴 |
※琴事 琴僧
※琴事 烏夜啼
※琴事-我與古琴相見歡
※琴事-千年古琴「松石间意」
※琴事-千年古琴「松石間意」
※琴事-兩漢琴人之蔡邕
※琴事 荒海移情錄
※東坡《雜書琴事》之天陰弦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