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逸風
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無數民族英雄,他們大都是為抵禦外辱做出過貢獻的,如岳飛、韓世忠、文天祥等人。
可是,有一批人,曾經也為了抵禦外辱做出過巨大貢獻,但他們卻一直被黑得厲害。
這撥人就是義和團勇士。
說起義和團,很多人的印象就是刀槍不入,上壇做法,這是很多人在電影中看到的義和團勇士的形象。
其實,歷史上真實的義和團戰士形象與此相差不大。因為,義和團其實本緣於民間宗教,有著很大的宗教性質。有人說義和團起源於白蓮教,有人說義和團起源於大刀會。
義和團在組織結構上有壇、總壇,有點類似於武俠小說中的舵、分舵。其成員則來源廣泛,有農民,手工業者,無業游民等形形色色的人。
義和團的歷史估計應該在其成名之前已經很久了,只是開始一直沒有做大。
一直到後來列強在中國勢力越來越大,清政府在慈禧太后的領導下不斷對洋鬼子讓步,不是割地就是賠款,結果民間對洋人的意見就越來越大。比如著名的三元里抗英故事就是這種情緒的反應。
義和團對洋人頗有敵意,在成長的過程中找了洋人不少麻煩。洋人就讓清廷大肆剿殺,可是義和團成長很快,清軍一時剿殺不了。
義和團最初本來反清,但後來八國聯軍進北京後,義和團就提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慈禧太后也發布上諭對八國聯軍宣戰,轉而利用義和團對付洋人。
這樣,義和團和洋人的戰鬥就有了一層保家衛國的意義。
不過,也不容否認,由於義和團缺乏統一的領導,大大小小分壇無數,各地分壇領導人層次也是參差不齊,而義和團戰士本身也是龍蛇混雜,這也使其在抵禦外辱的同時也濫殺了不少無辜。義和團對外國軍隊作戰,同時也殺了不少外國平民。其扶清滅洋的口號其實也不夠理智,可以說是簡單的排外。
義和團的排外行動,最終引來了八國聯軍。而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使慈禧不得不西逃。最終,1901年,清廷被迫和洋人簽訂了《辛丑條約》。這個條約又是一個喪權辱國的條約,賠款4.5億兩白銀,本息共計9.8億兩。其他劃使館,讓外國人駐軍等等。
可以說,因為義和團的衝動,中國老百姓最後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但不管怎麼說,當時的義和團運動其實是出於愛國的目的,只是因為其知識水平和見識的原因,最終是做出了很多不是很妥當的事情,而其愛國行動因為失敗,反倒讓國家賠款。結果,後來不少史家就認為義和團運動沒什麼進步意義。由於其對洋人的濫殺,甚至被認為是暴民。
可以說,義和團雖然愛國,卻一直沒享受到民族英雄的待遇。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