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人商君的恢弘人生 其一 辯論家公孫殃
商君,原名公孫殃,因其變法,秦國從一個未受教化之地變成戰國七雄之首,秦孝公之後六代君主均奉行商君之法,最終滅六國,而四海一。今就其畢生心血《商君書》直譯於此,以示敬意,因個人古文語言能力極差且對這位偉人睿智思想理解太過於膚淺,故譯文多有不妥,亦算拋磚引玉,望有雅人居士更為書其輝煌。
一日,秦孝公欲謀治國之計策,公孫殃、甘龍、杜摯三位大夫侍於君側。共同商討應對國際形勢風雲變化的計策,尋求打造法治社會的方法,力求全國人民在公元前371年共同奔小康,達到民主、富強、文明國家的水平。
秦孝公曆來是穩中求勝,凡事必三慮,但凡決定之後,便毅然而行,縱然刀斧叢生、荊棘滿地,他亦往矣。孝公思慮良久,開口道:「繼承父輩基業而不忘國家社稷乃是為君之道;普法治國須要嚴明公正卻是為臣之行。當今秦國,積貧積弱,被中原之國視為蠻夷,吾深以為然恥。思慮再三,吾欲求變法之道以強秦國,又恐天下人議論紛紛,阻力重重,最終得不償失。」
公孫殃義正言辭道:「我聽說:對要做的事過多疑慮,事便不會成。現今您首要的就是定心,下定變法的決心,完全不用顧忌世人之論。而且大凡是高人行事,必然會做出違背常人理解的事;獨立思考的智者,需有傲視俗人之氣度,一力行之,無需顧慮其他。(小小設計師評: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成大事者,無需在意眾人之看法。若行動之前就要讓所有人滿意,豈有成事者?且商君言獨立思考之智者,需有傲視俗人之氣度,實屬高見,此傲非驕傲之意,而是當自己的思想在別人無法理解的情況下,亦能泰然自若、堅持己見、一如既往。縱觀智者,如莊子、亞里士多德、愛因斯坦等等無不是傲視俗人之人。商君真乃恢弘大氣、氣吞山河也。)
公孫殃繼續說道:」俗語說得好:智者可於事前預測到結果,而愚者在事情結束後尚不知道原因。民眾根本不會聽你說要怎樣做,卻只會看你做成什麼樣,只要做得好,他們就非常樂意和你共享成果。郭偃的觀點是:講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見;成就大事業的人不去同民眾商量。
所謂法令,是用來治國愛民,讓民眾安居樂業;所謂禮法,是為了教化民眾,文明國度。所以聖人治國,大凡可以強國利民,根本就不用遵循古法禮制,只要能富國強兵,就可以獨闢蹊徑。」
聽商君洋洋洒洒、恢弘一氣的言論,孝公頓覺身心舒暢,豁然開朗,連連稱好。
眾所周知,根據易理,有陰必有陽、有正必有反,公孫殃之語乃是治國之良策,字字千金,而總有反面角色出來反對,且辯論之時,語言犀利,邏輯清晰。還好商君也是獲得全國大學生辯論比賽冠軍十次的人,何以懼之?老甘龍,你儘管放馬過來。
甘龍沉吟片刻,慢條斯理地說:「厲害了我的哥。你人太年輕,還是不夠穩重啊,我聽說聖人治國不改變民之習俗,智者理政不隨意改變國家歷來的傳統法制。順著民意而教化,不用費太多神思,就可以收益頗大;因循以前的法制傳統而治國理政,則官吏辦事效率高,民眾也能安居樂業。如若突然變法,不遵循秦國歷來的傳統法制,變更禮法來教化民眾,我擔心天下人,無論官民,皆對大王你有看法,勢必會議論紛紛,怨聲載道,還請大王深思啊!」(小小設計師評:甘龍之言,爭鋒相對,一陣見血,其意有無為而治的意思。為何西漢初年,無為而治可成功,而在戰國時卻斷不可行。西漢初年,三百年戰亂初定,天下民眾只求安定,修養生息,且當時是大一統的國度,普天之下,莫與之爭,朝廷無需引導,任由民眾農商自由,此乃大亂之後,宜修養之故。三國時,劉備初到蜀中,民眾懶散、盜賊猖獗、軍民不治,故嚴酷刑罰,約束民眾,乃反其道而行之,其法不同,其理一也。然秦國積貧積弱數百年,處大爭之世,外有強敵虎視,內有民不聊生,若再不變法圖強,何以得存?看官,你道甘龍不懂其理乎?非也。甘龍亦知秦若欲強,必變法,然若變法,則對貴族階級產生最大程度的傷害,且其認為一國確需靠貴族階層精英來支撐,黎民乃是草芥,不足為慮。退一萬步講,就算秦國被其他國家滅了,秦國的貴族階層依然盤根錯節,實力猶存,故甘龍是最反對變法之人,並不是其愚蠢之故。)
甘龍的反駁極具邏輯,且分析厲害關係,從心理上給秦孝公施加壓力,非常具有攻擊性。一般人難以辯駁,還好公孫殃非常人也。公孫殃聽了甘龍條理清晰的反駁,連三秒鐘的思考時間都沒留給自己,便侃侃而來,說道:」龍哥,你說那些,全是凡夫俗子的見識。那些屌絲弱者喜歡安於現狀、恪守故制,讀死書的人境界也就停留在他所見聞過的東西,這些人,最多讓他當個古板的小官,執行一下以前的法律,但是你要給他們講變法這種大事,他們卻弱爆了!(小小設計師評:商君先不說理,一些列的人生攻擊和鄙視對甘龍形成狂轟亂炸之勢,讓甘龍惱羞成怒,亂了陣腳才好繼續收拾他。說到桑罵槐的氣勢,我只服商君。)公孫殃接著反駁:「龍哥,估計你歷史不太好,我來告訴你:夏商周三代全是不同的禮法,卻三代各自稱王。春秋五霸,每個君主制定的法令各不相同,不也各自稱霸天下?也沒見商承繼夏的法,周遵循商的法。更沒見五霸依照周的法。真正的智者善於制定法令,而愚蠢之人也就只能執行接受。不善於創新、拘泥古法的人,我根本不屑跟他討論變法這樣的大事。大王,你不用多想,拍板就是。」
這一番雄言大論夾雜著入骨的人生攻擊,甘龍估計也是氣的說不出話來,一時接不上。旁邊的反角二號見勢頭不對,趕緊接上,卻不知與商君辯論,甘龍尚且捉襟見肘,何況你杜摯?
比起甘龍的老謀深算,杜摯明顯功力不夠,勉強說了一句:「我聽說,沒有百倍的利益,就不改弦更張。我還聽說效仿古制,便不會有太大過錯。大王,你自己思考。」
甘龍的辯論邏輯清晰,論證嚴明,極具深度。而杜摯則是小丑跳梁,乾巴巴兩句話,大而無當,完全沒有說服力,而且態度上對領導也是不夠尊重,此番言論,恰給了公孫殃再一次碾壓的機會。
公孫殃立即反問:「小杜,我問你,秦朝以前哪個朝代的法令禮制是一樣的,我們如何遵循古法?每個朝代的帝王都不一樣,你讓我們的秦王去承繼誰的禮制?伏羲、神農教化民眾卻不誅殺;黃帝、堯、舜雖然誅殺卻是依法而來,不會輕易動怒而殺人;到了周文王、周武王時期,都是根據當時的實際情況來靈活的制定法令。法令,要因不同的時期,針對不同的情況制定。所以我一直主張的就是:治國理政,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只要有利於國家富強,就不必拘泥古法。商湯、周武之王,不遵循古法,不也大興天下;殷、夏不懂得變通,遵循古法,不也是分分鐘就滅亡了么?所以,反對古法的不一定錯;遵循古制未得好結果的卻大有人在。前車之鑒啊。所以,請大王你不用再猶豫了!」
(小小設計師評:公孫殃關於變與不變之論可謂偏僻如理。引古之帝王,論遵法與變法之利。其言鑿鑿,擲地有聲。後人觀之,無不應驗,秦因其變法而興,滅六國後,天下之勢已翻天覆地,而秦皇仍遵循其法而亡。可悲可嘆)
聽了公孫殃這番辯論,甘龍和杜摯均已啞口無言,秦孝公已下定決心,痛快的說:「好!我聽說窮巷外路多鬼怪,歪學雜論多詭辯。愚蠢的人笑話的那些真理,恰恰是智者所擔心並感到悲哀的。那些拘泥於世俗偏見的議論,我今後不再因其而疑慮了。"於是全國頒發變法的第一條法令《肯草令》。至此,秦國開始了漫長的自強之路。
原文:
孝公平畫,公孫鞅、甘龍、杜摯三大夫御於君。慮世事之變,討正法之本求使民之道。
君曰:「代立不忘社稷,君之道也;錯法務明主長,臣之行也。今吾欲變法以治,更禮以教百姓,恐天下之議我也。」
公孫鞅曰:「臣聞之:『疑行無成,疑事無功。』君亟定變法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之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負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驁於民。語曰:『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郭偃之法曰:『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法者所以愛民也,禮者所以便事也。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孝公曰:「善!」
甘龍曰:「不然。臣聞之:『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者,不勞而功成;據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今若變法,不循秦國之故,更禮以教民,臣恐天下之議君,願孰察之。」
公孫鞅曰:「子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夫常人安於故習,學者溺於所聞。此兩者,所以居官而守法,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故知者作法,而愚者制焉;賢者更禮,而不肖者拘焉。拘禮之人不足與言事,製法之人不足與論變。君無疑矣。」
杜摯曰:「臣聞之:『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臣聞:『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君其圖之!」
公孫鞅曰:「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伏羲、神農,教而不誅;黃帝、堯、舜,誅而不怒;及至文、武,各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兵甲器備,各便其用。臣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必法古。湯、武之王也,不修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君無疑矣。」
孝公曰:「善!吾聞窮巷多怪,曲學多辯。愚者之笑,智者哀焉;狂夫之樂,賢者喪焉。拘世以議,寡人不之疑矣。」於是遂出墾草令。
文/小小設計師,歷史百家爭鳴特約作者
※在明清時代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單親媽媽?
※金角大王、銀角大王為什麼認了個狐狸精幹娘?
※秦漢與隋唐——兩段驚人相似的歷史
※華夏風雲五千年 逃亡在外的重耳
TAG:歷史百家爭鳴 |
※一個女子成就了千古商君,成就了大秦帝業數百年!
※從商君書和呂氏春秋的主旨看,為什麼說商鞅變法坑了中國二千年
※商君三世為神?嚴刑峻法,百姓苦不堪言,商鞅真的有那麼完美嘛?
※君為青山,我為松柏,商君立住了秦朝的國本
※「商君之法」 為何得以發揚光大
※商君語錄,趕緊拿小本本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