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華人媽媽感嘆:日本的兒童教育!
來源:風裡風箏的新浪博客
兒童教育應該是每位媽媽的難題,因為這也是媽媽們自身不斷成長的過程。然而,但是,可但是,在每個人的成長經歷中,或多或少都發生過一些故事,一些是開心的受益的,一些是痛苦的難忘的。所以,對於下一代,我們總會有些許的期盼。希望自己的不開心不快樂的經歷不要重複得發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然而,在整個大的社會環境中,說到兒童教育,誰又能真的不受外界影響,做到獨善其身呢?我有幸來到日本,體驗了不同國情不同環境下的兒童教育。雖然目前涉入不深,卻也足矣讓我感嘆。
1.社會的尊重
初到日本之時,要忙著辦理各種手續。帶著一個四歲的孩子,確實是有諸多的不便。一方面要照顧孩子的心理感受,一方面還要想著各種手續的問題。經常是,我在這邊忙著和工作人員確認,小兔蹦躂過來不是上廁所,就是要喝水。各種情況百出不厭。
而最讓我覺得舒心的是,總會有一個不知名的工作人員,會在不經意間幫我解決小孩子的問題。在市役所,工作人員會給小朋友拿出描畫本;在銀行,營業員會遞給她圖畫書;在房屋中介,店長親自拿出iPad,找出最火的小遊戲給她玩;在郵局,就連和藹的門衛大叔,也會從櫃檯掏出一張卡通粘貼紙送給她;在公民館的日語教室學習,甚至連老師都會貼心的提醒,如果有小孩子不方便來學習的話,可以一起帶過來進行保育看護。
雖然從形式上看,是幫助大人擺脫了小孩子糾纏的困境,可以專心辦理自己的事情。但這也從另一面折射出,日本的社會,即便是對小孩子,都沒有忽視他們的存在,非但如此,還給他們提供簡單的愛好和需求,給予他們最起碼的尊重。
印象最深刻的還是二月份的某一天,我帶她去市役所去辦理幼稚園的預約。雖然去之前做了很多的準備,但在實際過程中,還是遇到了一些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工作人員問我,小兔作為中國人,在日本上幼稚園,需不需要隨班一個翻譯人員。我還比較詫異,正在猶豫。工作人員似乎看出我的為難,微笑得告訴我,這是免費的。而且,她還推薦我,最好在幼稚園老師和家長的見面會上,帶一名翻譯便於溝通。
當然,如果我需要的話,他們會提供這樣的服務,也是免費的。想到四歲的孩子,夥伴之間的溝通可能更多的並非是語言上的交流,在集體的環境下,雖然語境不同,卻也能更加直觀快速的學習新的語言。。。思來想去,我還是謝絕了這個建議。
直到後來,我才慢慢從其他地方了解到。如果小孩子是上學的年紀來到日本,對於這種隨班的翻譯,還是很有必要的。畢竟老師上課講授的都是系統性的知識。如果語言沒有一定基礎的話,簡直就是聽天書的感覺。
總之,這種想之所想的幫助,說是服務也好,說是社會福利也可,說是人文關懷也罷。就像溪水入旱田一樣,源源不斷滋潤心裡上的乾涸,細緻入微。仔細想想,這不就是一種尊重么,如我般的成人都能感受如此清晰,我相信一個孩子也能體會得到。
2.「臟」和「不臟」
?一個日本小男孩正在專心致志玩沙土
幾乎每個公園裡,都會有這樣的沙土地供孩子玩耍。旁邊也會配有洗手的水台。
二月末,小兔報名的幼稚園有一次見習的活動。邀請即將入園的小朋友到幼稚園和在園的小朋友一起做遊戲。一是讓小朋友相互認識,增加了解。二是讓即將入園的小朋友,感受幼稚園的快樂生活。
小兔初到新幼稚園,還是有些小心翼翼。作為這個幼稚園裡唯一的一名外國人,語言上還是有些障礙的。不過,老師都非常得熱情,帶著小兔左轉右轉,試探她的情緒,幫助她適應這裡的一切。玩了玩滑梯,盪了幾把鞦韆,最後停在一片沙土地邊上。我觀察過日本的幼稚園,總能發現一塊用木樁特意圍出來的沙土地。旁邊有一個玩具大筐,裡面放著各種動植物模型,還有各種玩具餐具,小鏟子,小水桶之類。老師尋了一塊空地,一屁股坐下來,伸手召喚小兔坐下。小兔把頭別過去,悄悄的和我說:「媽媽,多臟呀。。。」我頓時啞然,低聲和小兔說:「不要緊,你坐下吧,衣服髒了,媽媽回去洗。」聽完後,小兔放心坐下,開始和老師認真玩沙子。不一會兒,她扣了一個模型又一個模型,並為每一個成功的模型尖叫歡呼,時而不停的推著我的胳膊:「媽媽,你看,這個是魚的形狀,那個是大象。。。。」
忽然,從對面跑來一個小男孩。模樣還很清秀,看著小兔衣襟上的名簽,認真的拼讀她的名字。老師召喚這個孩子,一起玩遊戲。我仔細打量他,頭上戴著一頂小黃帽,紅紅的小臉蛋,掛著兩條清鼻涕。白色的園服褲子,膝蓋上有兩團黑黑的印子,玩起土來,也是熱火朝天。只是不小心,把土濺到小兔的鞋子上,小兔嫌棄的抬腳甩了甩鞋上的土渣。正逢,小男孩,拿著小勺,盛滿土砂假裝是食物,遞到小兔嘴邊,然後樂呵呵的說,「美味しいですね」(好吃嗎),小兔又是把頭別過來,悄悄的說:「真臟。。。」我瞬間覺得自己掉進了冰窟窿里。在這樣淳樸的自然環境里,小兔的心思,除了沙土模型給她帶來的點點雀躍,然後就是對「臟」的徹底關注。我也沒了興緻。
我想到了以前,我小的時候。可能不只是我,很多人小時候可能都有過類似的經歷,看到飛濺起來的水花,跑去踩踩就會被禁止;在外面玩了一身的土,回家就會被挨打;上體育課弄髒了衣服,進門也會被埋怨幾句。。。。大人們,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你看看,這多臟啊。。。。」
臟,到底是什麼臟。是東西臟,還是心裡臟?麻煩,是省去了孩子的興趣,還是省去了自己的辛苦?乾淨,是健康的最終保障,還是自我內心的強迫反應?到底哪一個是答案,我反而覺得不重要了。只是,很不幸,我將成人世界裡的「臟」徹底帶到了一個四歲的孩子身上,讓她忽略了很多本應該擁有的樂趣,這確實值得好好反思。
3.集體與個人
在日本幼稚園裡,首先教會孩子的就是什麼是集體。集體統一就意味著扁平化各種差異不同的孩子。園服服裝是統一的;裝書本的袋子尺寸是一致的;毛巾、飯盒、水杯、鞋子都要搭配不同的手提袋。。。
以上是從客觀上,提供這些整齊劃一的標準。除此之外,每個小朋友入園都會準備擦地板、擦玻璃的抹布;課間的時候,大班的小朋友會帶著小班的小朋友一起玩;吃飯的時候,除了要把飯菜吃乾淨,桌子也要擦乾淨。。。這些細枝末節的小習慣,都是秉持著一個原則,那就是我是這個集體中的一員,我要為這個集體著想,那麼,我能為這個集體做什麼。
?幼稚園統一的服裝及用品
前一陣子,網上有一個關於日本小朋友的視頻。播放的是一個幼稚園的小男孩挑戰10段跳箱,連續跳了幾次,卻怎麼跳都跳不過,幾度抹淚,可仍在堅持。緊接著,看台上跑下來一群小朋友把他圍在中間,高喊著「你能做到,你能做到,你能做到」,之後,小男孩特別受鼓舞,終於一躍而過。可見,集體的力量是多麼得強大。
我的一位日語老師在聊天時曾說過,日本人是不喜歡展現自我的不同,以示強調自己是很棒的人。他們會覺得這是一種「自我為中心」的體現。這在日本社會,是令人討厭的。日本人更願意說「其實大家都是一樣的」,「大家才是最棒的」。這種以「均質主義」為主流的的群體個性,才是日本社會的常態人群。
在網路作家「辛子IN日本」微博的一篇文章中,我看到了一個詞叫做「飯糰志向」。這是日本一名漫畫家製造的詞。意直日本人的集團主義,就像一個結實的飯糰一樣,有很強的黏著性。處於同一飯糰空間的飯粒們,是不會相互群毆的,它們相互庇護,以保證飯糰的安全布局和完美的造型,並呈現出飯糰般緊密的團結精神。
可見,從幼稚園的小孩子開始,日本的這種教育就深入人心。個人都是次要的,集體才是關鍵。此話雖不假,只是我依舊很疑惑,出類拔萃就真的錯誤么;特立獨行就該被人討厭么;集體沉默的時候就該默不出聲么,要知道,即便再怎麼均質,也會有努力和懶惰的人。即使社會的標準再怎麼更迭,整齊劃一,每個人卻是唯一不同的本質。這又該如何取捨和衡量呢。
?節選《菊與刀》中第十二章,孩童的成長
看過《菊與刀》中第十二章,孩童的成長。戰後的日本,其實,對兒童的一些教育方式有些地方和中國的教育是很相像的。比如:刺激性的教育,訓誡和嘲弄;還有引誘孩子分心等等。隨著美國政府的介入,日本的快速發展,我相信現在的日本社會中,應該少有這樣的教育模式了。但在中國的一些家庭中,這些還都是存在的。如今,唯一的一代獨生子女都為人父母,世界的網路化使得這一代的我們,不再單單相信父輩的經驗論,而是東西方理念相互結合,從中不斷地汲取各種育兒的養分。在培育下一代的同時,自身也在不斷的反思。到底什麼才是最適合自己的,最適合孩子的。
寫到這裡,我真心,希望每位媽媽都能找到屬於自己的那一套育兒理論,也希望每位孩子都能夠沒有痛苦回憶的成長。
※日本海關銷毀25000件假貨,差點就被國人買了!
※這7款日本發明,拯救了多少懶癌晚期的人!
※撕掉這些標籤吧,它們不適合今天的日本!
※日本人拍了一部讓中國導演臉紅的抗日神劇
※中國人和日本人的壓力誰的更大?
TAG:發現日本 |
※趣聞 日本媽媽致女兒:我幫你調教了你的男人 等
※日本孩子教育,那些令人驚訝的細節!
※一位日本媽媽的育兒經驗:兩個孩子,只買一個冰激凌……
※日本教育觀察日記:為什麼說日本教育是「人」的教育?
※日本孩子的性教育课怎么上?让你大开眼界
※山邊悠喜子:一位值得中國人尊敬的日本老人
※娶日本老婆最幸福?一個中國男人的真實感受
※妻子和女友,日本男人的底線在哪兒?
※深受日本爸媽喜愛的兒童房裝修風格,這才叫童年!
※日本貓島:喵星人的生活幸福嗎?
※日本癌症媽媽去世前教女兒的最重要技能!
※妻子和女友,日本男人的底线在哪儿?
※看日本的學前教育,這裡簡直是孩子的天堂!
※日本网友惊呆了,这样评价中国的体育美女
※日本美女表白國乒一哥 網友:這狗糧我吃!
※對比日本的幼兒教育,我們是否缺了什麼?
※爭做慰安婦的日本女人
※一個在日本生活的中國人眼中的「日本」和「日本人」……
※育兒:他們是日本雙胞胎小正太,帥斃了,你喜歡嗎?
※日本男人的這句鬼話,才是女人們一輩子的春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