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一生只帶一次兵,竟打贏明朝史上傷亡最慘的一仗
作為最後一個漢人王朝,明朝在二百七十多年的時間裡,湧現了太多值得一說的人物。
奮起寒微、再造河山的洪武大帝朱元璋,
五征漠北、氣吞山河的永樂大帝朱棣,
飽經磨難、仁術治國的中興令主朱佑樘,
血不曾冷、風孰與高的大明柱石于謙,
龍場悟道、超凡入聖的心學宗師王陽明、
心憂天下、銳意改革的千古名相張居正…
這一個個響徹雲霄、名垂千古的名字,繪就了大明王朝傲然挺立、波瀾壯闊的盛世畫卷,也給後人以無限的追思和神往!去重讀他們的故事,便是跟著他們一道重新走進那個剛烈、鐵血、不屈的時代。
張居正(1525年-1582年),字叔大,號太岳,漢族,幼名張白圭。江陵人,時人又稱張江陵。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
01
正統(明英宗年號)年間,「三楊」相繼離世後,太監王振開始掌握權柄。他也成為明朝第一代專權太監,是劉瑾、魏忠賢等人的開山祖師。
此人略通經書,做過私塾的教員,一直有著出人投地的「遠大志向」。不過他也知道常規的中舉人、考進士的進階通道對資質平平的他來說無疑太過困難,因此把心一橫,一刀朝著命根子下去,成了宮中的太監,踏上了另類的通向榮華富貴的大道。
很會來事、善於鑽營的王振逐步受到原皇太子、現任皇帝明英宗朱祁鎮的器重和信任,成為朝中炙手可熱的權監,文武大臣爭相攀附和巴結他。
很多不恥於王振為人的官員紛紛受到他的迫害。于謙便是其中一個,地方官員每次入朝覲見,想要辦事順利,必須送重禮走王振的門路。誰知于謙連地方土特產都沒有送過給王振,手下人規勸他時,他瀟洒一笑:「只有兩袖清風」。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于謙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于謙,杭州府錢塘縣人,二十歲高中進士後,在宣宗朝相繼擔任御史、巡按、巡撫等官職。河南、山西等地都留下了他的足跡,為人正直,頗有才幹,很受當初「三楊」等朝廷大佬的器重。
很快,于謙就被王振指使爪牙羅織罪名將他下獄,並且判了死刑,生命危在旦夕。這時他為官多年積攢下來的好人品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各地百姓群情激奮、紛紛聯名上書為其求情,一看眾怒難犯的王振只得下令將其釋放。
為了給他點警告,王振將他降職為大理寺少卿。沒想到,義憤填膺的百姓更加不肯善罷甘休,他們委託代表和山西、河南的官員一道奔赴京師上書要求于謙官復原職,這時候周王(就藩河南開封)、晉王(就藩山西太原)等藩王也為于謙說情,沒辦法,王振只得灰溜溜的恢復于謙巡撫的官職。
整治于謙不成、卻弄了個灰頭土臉的王振此後沒再找他的麻煩,不過他卻給大明朝帶來了天大的麻煩。
公元1449年(正統十四年),瓦剌首領也先遣人向明朝貢馬,希望以此邀賞,主持朝政的王振不但不給瓦剌賞賜,還大大的削減瓦剌馬匹的價格。
惱羞成怒的也先立刻率大軍入侵,王振鼓動明英宗御駕親征,留郕王朱祁鈺監國。為了達到衣錦還鄉的目的,王振特地讓數十萬大軍繞行到了他的老家蔚州,又怕大軍損壞他的田園莊家,因此多次臨時改變行軍路線,導致軍士疲憊不堪、怨聲載道。
陣型混亂的明軍行經至土木堡(今河北懷來縣境內)時,遭到瓦剌大軍的襲擊。明軍遭遇到了開國以來最大的一次敗仗,損失慘重,傷亡十幾萬人,文武官員折損數十人。大量衣甲兵器、騾馬牲畜成了瓦剌人的戰利品,連明英宗都做了俘虜。太監王振被護衛將軍樊忠用鐵鎚砸死,結束了具有傳奇色彩又充滿罪惡的一生。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1427—1464),漢族,明宣宗朱瞻基長子,明代宗朱祁鈺異母兄,明憲宗朱見深之父。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兩次在位)。
消息傳回京城後,舉國嘩然,吃了那麼大的敗仗是一方面,關鍵是皇帝被人家給抓走了,偌大的大明朝,沒有領導怎麼能行?加上瓦剌大軍要打來的消息已經傳遍京城,因此弄得人心惶惶,很多達官顯貴甚至準備逃往南京避難。
是保衛北京還是遷都南京?
郕王朱祁鈺召開御前會議,與眾臣商討對策。遷都南京的對策很有市場,因此會議開始沒多久,翰林院侍講徐珵(後更名為徐有貞,八年之後發生的「奪門之變」中的主要參與者和指揮者)拿天象說事,他指出只有遷都南京,才能躲避朝廷即將面臨的刀兵之禍。眾人議論紛紛,場面一時有些混亂,端坐上方的郕王朱祁鈺也皺著眉頭,若有所思。
徐珵的話音剛落,朝臣中昂首走出一人,朗聲道:「敢言遷都南京者,當斬!」
正是擔任兵部侍郎的于謙,他接著道:「京師是天下的根本,只要一動,則大事去矣!宋朝南渡的事情,難道大家都忘記了嗎?」
于謙的話擲地有聲、義正辭嚴,嚇得徐珵趕緊退了回去,接著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正直的官員紛紛發言支持于謙,一致認為只有堅定的打好京城保衛戰、擊退瓦剌大軍才是穩定社稷和人心的上上之策。
眼見遷都南京的聲音漸漸的平息下去,郕王朱祁鈺的眉頭也慢慢的舒展開來。他用讚許和鼓勵的眼神打量了下於謙,併當眾宣布守衛北京,以安天下人心。
接著,郕王就守衛北京一事徵詢于謙意見,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于謙也不推辭,他指出京師精銳的三大營部隊已經在「土木堡之變」中蕩然無存,如今京城只剩下不到十萬的老弱士卒,遠遠不是瓦剌大軍的對手。
于謙接著道,必須徵調天下各地的精銳部隊趕來京師增援,選派專人統一指揮和部署京城保衛戰。朱祁鈺看他胸有成竹、對答如流,當即下令升其為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事宜。
明代宗朱祁鈺(1428年—1457年),漢族,明宣宗次子,明英宗異母弟。母賢妃吳氏,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時間1449年-1457年,年號景泰(1450年—1457年)。
此事議定後,正當朱祁鈺準備結束會議時,突然,右都御史陳鎰上奏道,雖然奸宦王振已經被誅,但他的一眾黨羽作惡多端、天怒人怨,請誅其全部黨羽。他的一番話,把在場眾臣憤怒的情緒給點燃了,曾經受到過王振黨羽迫害和欺凌的官員們紛紛痛哭流涕、跪倒在地,附議陳鎰的上奏。
場面混亂不堪,朱祁鈺一時不決,便下令改日再商議此事,不知道誰突然喊了句,擇日,擇日,要擇到什麼時候呢?請殿下今天給個說法!群情激奮,有幾個膽大點的官員上前圍住朱祁鈺,想讓他今天有個決斷。
這時候有人跳出來了,王振的黨羽、錦衣衛都指揮使馬順站出來大聲呵斥上前的官員,命他們速速退下,否則刀劍無眼。他一聲令下,十數名錦衣衛紛紛手按刀柄,圍了上來。情緒處在失控邊緣的官員們被馬順的舉動徹底點燃了怒火,他們彷佛看到了王振那張不可一世的面孔。平時以豪邁有氣節著稱的戶科給事中王竑揮起拳頭就向馬順頭上招呼,他這一帶頭,眾多官員紛紛上前圍毆馬順。這一舉動嚇傻了旁邊的錦衣衛,他們沒有想到這些平時滿口「子乎者也」的文官竟然有如此暴力的一面,不一會兒的功夫,馬順便被暴揍的七竅流血、氣絕而亡。
馬順慘死當場,讓許多處於暴走狀態的官員緩過神來,而朱祁鈺這時候已經在宦官的保護下悄悄的溜到了一旁,準備避往後殿。突然,于謙攔在了他的身前,扶住朱祁鈺的手臂道:「請殿下下令,馬順死有餘辜,不追究參與毆打的官員的罪責!」朱祁鈺沉吟了下,向于謙輕輕的點了下頭,待于謙向眾人宣布此事後,現場才逐漸恢復了秩序。許多官員更是向于謙投來了感激和欽佩的目光。
會議結束後,吏部尚書王直握著于謙的手感到道:「國家正是依仗您這樣大才的時候,今天這樣的情況,即使有一百個王直也處理不了啊!」
02
此後,在於謙、王直等人的請命下,皇太后立朱祁鈺為皇帝,是為明代宗。遙遵在代宗的大力支持下,于謙開始緊鑼密鼓的準備北京保衛戰的一應事宜,他任用了孫鏜、雷通、衛穎等優秀將領防守九門,並下令官員將京城外圍的居民盡數撤入城內,對瓦剌大軍實施堅壁清野。
在抵禦瓦剌大軍的戰鬥中,于謙自己率石亨、范廣等將領防守最為兇險的德勝門,並且下達了「臨陣將領不顧部隊先行退卻的,斬將領;軍士不顧將領先退卻的,後隊斬前隊」的嚴厲軍令。主帥如此,大大的振奮了三軍將士的士氣,大明將士在戰鬥中個個奮勇當先,成功的擊退了也先所率領的瓦剌大軍,取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巨大勝利。
于謙一生的功業也因此戰達到了巔峰,在朝野內外威望大增的明代宗下令加其為少保,總督朝廷兵馬。
成為朝廷重臣的于謙充分展現了自己謀國大才的一面,他北面從容部署,抵擋住了瓦剌軍隊的襲擾。同時調集軍隊,先後平定了福建、浙江、廣東、廣西、貴州等地的動亂。同時,他自己的生活非常儉樸,所居房屋和他一品大員的身份相比,非常寒酸。對於他對國家做出的功勛,明代宗看在眼裡,為了嘉獎于謙,他下令賜給他一座西華門的府第,被于謙以國家多難、臣子怎敢安居為由拒絕。
平時對他言聽計從的明代宗這次非讓他收下這座府第,于謙沒辦法,最終將代宗以前賞賜的袍服、銀錠包括聖旨等物存放在府第,每年僅過去看看而已,以此來不辜負天子的恩賞。
明代宗和于謙君臣之情的親密無間,也讓大明朝逐步擺脫了英宗時期王振干政時的混亂狀況,眾多貪腐無能之輩被清理出去、各項政令暢通無阻、整個官僚機構效率大大提升。
為人直率、性格剛強的于謙最為看不起那些懦弱無能的皇親國戚、勛貴大臣。因此漸漸的有一股暗流涌動,形成了反于謙的聯盟。他們不時上書詆毀於謙干政弄權、囂張跋扈,卻盡數被對於謙信任非常的明代宗給留中不發。
《宣宗出獵圖》局部,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漢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瞻基在位期間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一時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在北京保衛戰立有戰功的石亨被封為侯爵,他每次見到功勞比自己大得多的于謙都誠惶誠恐,因此上書推薦其子于冕為官,希望因此來交好於謙。可惜一身清正的于謙並不領情,他上書明代宗道:「國家多事的時候,臣子在道義上不應該顧及個人的恩德。而且石亨身為大將,沒有聽說他舉薦一位隱士,提拔一個兵卒,以補益軍隊國家,而只是推薦了我的兒子,這能得到眾人的認可嗎?我對於軍功,極力杜絕僥倖,絕對不敢用兒子來濫領功勞。」
拍馬屁不成的石亨羞的是無地自容,此後他在心裡恨透了不近人情的于謙;因建言南遷而被眾人嘲笑不已的徐珵為了繼續在仕途上有所成就,將名字改成了徐有貞,經過多年的鑽營,現在也做到了左副都御史的官職。
對於踩著他上位、成為朝廷第一重臣的于謙則是滿滿的羨慕嫉妒妒恨;終於,景泰(明代宗)八年,石亨、徐有貞、宦官曹吉祥、勛貴張軏等人趁著明代宗病重之時,突然發動了「奪門之變」,迎立太上皇朱祁鎮複位。
(石、徐等人密謀之際,已有人將消息彙報給了于謙,由於宣宗皇帝只有兩個兒子:朱祁鎮、朱祁鈺,此時明代宗朱祁鈺業已病重,石、徐等人打出的正是迎立朱祁鎮的旗號。于謙為了報答宣宗皇帝的知遇之恩,更為了維護國家的穩定,選擇按兵不動。否則以他執掌軍隊的權柄,要挫敗這夥人的陰謀輕而易舉,他很清楚最終等待自己的一定是無情的政治清算。)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
不久後,明代宗不明不白的死去,擁有複位大功的石亨、徐有貞等人很快下令將于謙逮捕入獄,指使言官誣陷于謙連同一些大臣準備冊立襄王繼位、犯有謀反的大罪。奏疏上去後,心有不忍的明英宗道:「于謙對國家是有功勞的!」
徐有貞不依不饒道:「不殺于謙。復辟一事則師出無名!」這句話擊中了明英宗的心窩,公元1457年,正月二十三日,崇文門外,在這座他曾經拚死保衛的城池前,于謙從容赴死。他沒有死在敵人手裡,最終以這種屈辱的方式被自己人所害。于謙死後,都督同知陳逢感念其忠義,冒著巨大危險收殮他的屍體;一年後,于謙養子於康將其歸葬於杭州西湖南面的三台山麓。
于謙死的那一天,陰雲密布、天空昏暗,嗚呼,英雄罹難,天地同悲!
更加讓所有人唏噓不已的是接下來的抄家工作,按理說抄家對象是一位秉政數載的國家一品大員,肯定夠抄家的工作人員忙活一陣子。可惜他們搜遍了各處,除了必需的生活用品和書籍外,沒有找到任何金銀財寶。(史書載,家無餘財)
有人舉報說,可能是錢財都藏在西華門那座府第中,結果他們火速趕了過去,撬開緊縮的正門。最終僅發現明代宗時期賞賜的蟒袍、劍器和少量的銀錠等物,其餘一無所獲。
直到成化年間,于謙才得到朝廷徹底的平反,明憲宗特地下了一道詔書:「當國家多難的時候,保衛社稷使其沒有危險,獨自堅持公道,被權臣奸臣共同嫉妒。先帝在時已經知道于謙的冤屈,而朕實在憐惜他的忠誠!」
明孝宗時期,更下詔追贈于謙為特進光祿大夫、柱國、太傅,並在詔書中高度肯定了于謙的一生,「命有司立祠致祭,用昭欽崇之義。嗚呼!執羈靮,守社稷,勞蓋均焉;表忠直,愧回邪,理則明矣。誕敷嘉命,永賁幽扃,靈爽如存,尚其歆服。」
《石灰吟》一般認為是明代政治家于謙的一首托物言志詩。這首詠物詩,採用象徵手法,字面上是詠石灰,實際借物喻人,托物寄懷,表現了詩人高潔的理想。
于謙曾以《石灰吟》來表達自己的志向:「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坦坦蕩蕩、光明磊落,日月不能遮其光芒;力挽狂瀾、再造大明,千古誰能與其爭輝!
岳武穆于少保這樣的英雄人物,聰明絕頂,他們真正做到苟利國家生死以,謀國無盡不謀己。這樣的英雄人物,他們不管身後可能遭受的背叛、冤屈、不公抑或誤解,義無反顧的為了自己心中的理想和信念,百折不撓、蹈死無悔。
歷史是何其的不公,讓這等天地間的最為光風霽月的英雄人物含冤而死!這些最卓越的人傑,卻偏偏遇到最薄情的帝王。
歷史又是何其的公正,英雄終究會流芳百世,與華夏民族長存相依,最終成為我們這個民族不朽的精神圖騰!
歷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天野蒼茫
※太平天國起事前清朝本有機會將其輕易剿滅,為何錯過
※雍正帝只用了三步就除掉了「翹尾巴」的年羹堯
※明朝本有翻盤機會,但崇禎帝走錯這一步,全盤皆輸
TAG:歷史品讀 |
※此人一輩子只帶一次兵,竟打贏了明朝史上傷亡最慘的一仗
※他一輩子只帶過一次兵 卻打贏一個國家最重要的一場仗
※他一輩子只帶了一次兵,卻打贏了國家最輸不起的一場仗
※為什麼打明哥用了兩年,而對抗第一個四皇只帶了半船人?
※日寇只帶一名翻譯官就上岸搶劫,看百姓們是如何對付這名鬼子的
※一隻只帶有啤酒肚的汪星人,每一隻都把人萌到心坎里!
※薩達姆被抓時身上只帶了這三樣東西,最後一個讓人心酸!
※那個塗滿了毒藥神經病日劇又回來了,這一次只帶來了更多的逗逼
※李世民造反,只帶了十人,晚年的他卻是如此對這十人
※傷心只會躲起來,不讓人知道的三大星座,雙子座只帶給人快樂
※她一生只帶過三個藝人,第一個是陳百強,還加兩個天後天王!
※鄧小平親點兩開國上將出國作戰,一位喝酒選將 一位只帶了一個人
※鄧小平親點兩開國上將出國作戰,一位喝酒選將;一位只帶了一個人
※真是親爹!梅西一周兩件喜事均「拋棄」小兒子,只帶著大的一起嗨
※女友把他當取款機?一起出遊只帶身子不帶錢,這樣窮游怎麼破?
※如果你只帶一本書,關到一個封閉空間一年,你會帶哪本書?
※如果只帶一本書去荒島,我一定會帶這本
※都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此人做了十年太守,只帶回一塊大石頭
※三國武神,一生未嘗敗績!獨戰各路三國名將,諸葛亮出訪只帶他70歲,還斬殺諸西涼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