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瑞典學者接受人民日報專訪:不能判定霧霾中的耐葯菌含量更多

瑞典學者接受人民日報專訪:不能判定霧霾中的耐葯菌含量更多

近日,以瑞典哥德堡大學學者喬奇姆拉爾森為通訊作者、發表在一份國際學術期刊上的論文,被國內一些媒體誤讀誤解,引發人們關注。就此,人民日報「求證」欄目記者在瑞典專訪了論文作者拉爾森。


研究未得出「人吸入帶耐藥性基因的霧霾空氣會被感染」的結論


記者:人們關心本次研究的樣本有多少?涉及北京的樣本是如何取樣的?

拉爾森:我們的研究基於864個樣本,而這些樣本並不是我們採集的,而是來自其他學者及研究團隊已發表的DNA序列。涉及北京的14個樣本,是一個學者團隊於2013年1月10日到14日的一場延續了5天的嚴重霧霾中採集所得,採集地點為樓頂、距路面10米處以及與最近的醫院、河流分別相距20米和690米處。當時的PM10濃度值最高為450。


我們不能判定耐葯菌含量與霧霾之間的關係,甚至不能說霧霾中的耐葯菌含量就比無霧霾空氣中的更多,因為研究所基於的空氣樣本全部來自霧霾事件。因此不能判定北京就含有比其他城市更多的耐葯菌。


記者:這個研究能否得出「北京霧霾現耐葯菌,人類最後的抗生素對它無效」「導致藥物失去作用」等結論?


拉爾森:不能,我們的研究並不能得出如此結論。我們的結論意在讓人們了解耐藥性基因是如何分布於不同環境中的,哪些環境中具有更多耐藥性基因等等。抗生素的失效當然是人們應該擔心的一個方面,但完全不在我們此次研究的範疇中。

記者:這項研究是初步的探索,還是已經可以得出確切結論了?一些媒體的報道是否與研究內容相符?


拉爾森:我們的研究是一個初步的探索。我認為一些媒體的報道是有誤讀的。有些媒體稱,吸入帶有耐藥性基因的霧霾空氣,會有被耐葯菌感染的危險,這絕對不是我們的研究所得出的結論,而是人們口口相傳之後的誤解。


媒體要作橋樑,而不是帶來沒必要的恐懼


記者:是否了解這項研究的報道在中國引起的爭議?這種爭議對科學研究有哪些影響?


拉爾森:我認為,因誤解或錯誤而得到大眾關注,對於一個學術研究來說,不是一件特別提倡的事情,尤其是在造成人們沒必要的恐慌情緒的前提下。而正確的關注點應該在於,基於我們的研究結論,人們該如何進行更多耐葯菌方面的深入系統研究,以及將來使用何種方法來減少耐葯菌。

記者:媒體對科研論文的報道應堅持哪些原則?如何避免誤讀誤解?


拉爾森:我認為媒體報道應盡量學術化地來報道一項科研發現。這樣做確實有挑戰性,畢竟有時大眾並不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所以更加需要媒體來作為其中的橋樑,既要大眾讀懂,也要具備責任心以及描述事實的能力,而不是帶來沒必要的恐懼。


自從11月24日開始,我就不斷接到中國媒體的電話、郵件,我完全理解這個事情在中國所引起的關注,也認為作為一個學者,我應該承擔相應的解釋責任。所以我儘力解釋我們的研究結論,以減少錯誤報道的繼續擴散。


(原題為《瑞典論文作者拉爾森接受專訪回應:別以誤讀博關注》)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工智慧實驗室 的精彩文章:

北京霧霾中發現耐藥性基因,論文作者說不等於吸入後就會染病
奇異博士誕生之前:歷史如何推動美式超級英雄的演變
編輯媽媽支招,上海國際童書展最後一天該怎麼逛?
最後兩家分店停業,知名連鎖書店PageOne全線退出香港
如果不是花掉了上億美元,或許我們會看到另一部《深海浩劫》

TAG:人工智慧實驗室 |

您可能感興趣

易中天專訪|真正的學者,從來不討好任何人
專訪「北京霧霾有耐葯菌」論文作者:致病菌數量極少
守住中國人精神世界的內核——人民日報專訪
專訪時尚達人大藝老師,簡直不要太美
吳綺莉接受專訪,證實小龍女不再上學,留在家中完成中學課程
杜可風專訪:我對香港的看法和很多人不一樣
科學人專訪:人工智慧?沒啥好怕的!
專訪色綉童慧:不被理解的堅持,才最難能可貴
專訪:澳語言學家呼籲更多澳大利亞人學習中文
梁曉新專訪:很多人會問藝術品值不值錢,沒有人問它為什麼這麼美
廢物女友專訪:學會尊重一事無成的自己 才能好好愛別人
專訪林更新,我沒有「人設」,還是喜歡隨意一些
專訪陳木勝:任何人都能請我拍電影,只是我怕沒有檔期
網路電影為年輕人提供了無限可能——專訪娛影智庫CEO黎學鵬
專訪新智元AI年度人物周志華:不負責任的誇大渲染是人工智慧最大阻礙
專訪丘成桐:有了錢,科學家才能做出大學問
總監專訪:未來可挖掘的內容還很多
專訪未來科學大獎得主許晨陽:「數學並不僅僅是智商的問題」
專訪發現人類基因最多的科學家:破譯生命密碼,定製健康錦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