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憲制簡史:(三)帝國之踵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憲法的失敗。
·接上文·
維也納會議,1815年那個時代,大家還看不出未來的普魯士會成長成一個非常可怕的軍事強國,而撒丁王國即使是統一了義大利以後,也仍然是非常軟弱無力的。當時的外交家認為,荷蘭、撒丁和普魯士都是中型國家,而英法則是超級大國。要想抵擋法國這個超級大國,一方面要有英國的海上力量,一方面在陸地上要有一系列中型國家。每一個單獨的中型國家都不一定能對付得了法國,但是可以拖延它、遲滯它,幾個中型國家加起來的防線就足以控制法國了。
hhh這次安排對普魯士的憲法和德國的憲法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等於是把普魯士切成了兩半:普魯士的核心領土,東西普魯士——西普魯士就是在現在格但斯克周圍那個地方,東普魯士就是在現在柯尼斯堡那個地方——本來是一直沿著波羅的海向斯拉夫人的地方擴張的,他們立國的基礎是新教會,號召德意志各邦國的主要理由就是說他們是替代瑞典國王來保護德國新教徒的;而西部這些地方,一方面在宗教上基本上都是天主教徒,另一方面在經濟上跟法國和英國的聯繫比跟德國的關係要密切得多,同時在軍事上講他們是軟弱無力的,沒有軍事傳統的,必須依靠東部的普魯士人來保護。然而普魯士軍隊要想跑到萊茵省來保護萊茵地區的臣民、抗擊法國的話,就必須越過中部三十幾個不同的邦國,這些邦國有一部分是普魯士人的盟友,一部分是奧地利人的盟友,但是都不是實屬於普魯士人的,普魯士軍隊要想通過這些地方,必須擴大他們的軍事同盟體系,普魯士的經濟要跟萊茵省對接的話,也必須建立新的關稅同盟。
關稅同盟
hhh以後幾十年,普魯士的外交政策主要就是在折騰這些地方;在大歐洲的外交體系中間,普魯士王國基本沉默了,大多數時候他們是聽任聖彼得堡宮廷或者維也納宮廷擺布的。這樣做就更加強化了一般人的幻覺,覺得普魯士人根本就不是什麼像樣的強國,他們要麼是聖彼得堡的附庸,要麼就是維也納的附庸,可以不必把他們放在眼裡了。甚至法國的外交家也認為,如果想要拆散德國的勢力,不使德國成為法國的隱患,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扶植普魯士人對付奧地利人,因為奧地利人在外交上比普魯士人顯得要積極得多。但是普魯士的經濟起飛其實就是在維也納會議以後的這幾十年、普魯士搞關稅同盟這幾十年內實現的。關稅區的好處是很明顯的,中部那些小邦自己構成不了一個獨立的經濟體系,但是在東西或者南北的經濟來往之中,你則可以坐收漁利。
————
1、1818年,普魯士政府在境內廢除關卡,取消消費稅和國內關稅的徵收,宣布商品流轉自由,對進口工業品僅課徵10%的從價稅,同時允許原料免稅輸入。在普魯士帶動下,北德6個邦國於1826年成立關稅同盟,取消參加同盟的各邦國之間的關稅。1827年,南德兩個大邦國巴伐利亞和符騰堡組成南德關稅同盟,後來其他一些南德邦國也參加進來。1828年,漢諾威、薩克森、圖林根各邦國和漢薩聯盟城市組成了對抗普魯士的中德關稅同盟,但在普魯士的壓力下,它於1831年瓦解了。1833年,由普魯士領導的德意志關稅同盟組成,參加的各邦國訂立了為期 8年的關稅協定,協定自1834年1月1日起生效。以後每逢協定到期即再行延長。開始時,這一同盟聯合了北德18個邦國,1835年巴登公國、拿騷公國和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加入後,領土共計 8.2萬平方英里(超過當時德國領土2/3),人口2500萬人,只有漢諾威等一部分邦國未加入同盟。
鏡廳加冕時巴登大公腓特烈一世站在他岳父皇帝威廉一世身旁
hhh在這些小邦中間,最重要的就是巴登。巴登本身地方很小,但是在德國憲法當中有一個特殊地位:巴登專出自由主義者。巴登知識分子的口號叫做,寧願要自由而不統一的德國,絕對不要一個統一而不自由的德國。這裡面有一定的經濟因素,就是因為巴登一方面佔據了銜接東部普魯士和西部普魯士的交通要道,同時又佔據了連接北海和地中海的交通要道,它等於就是日耳曼世界中的香港。後來德意志第二帝國垮台的時候,為了安撫民心,選出的最後一任首相就是巴登的馬克思親王,也就是因為當時普魯士人覺得只有把巴登這個自由派推出來,說不定還能挽回人心,作為一個中間的妥協分子。但是在當時的德國,巴登像是現在漢語世界的香港一樣,是憑著自己特殊的地緣地位和憲法優越性佔了特殊便宜的地方,大多數德國各邦國占不了它這種便宜,也不贊同它這種遠古邪惡式的憲法主張。
————
1、巴登起源於12世紀的巴登藩國,統治者屬於策林根王朝(Zahringer),經過若干次分裂後於1777年重新統一。1803年,巴登升為選侯國,1806年升為大公國,1871年加入德意志帝國。1918年一戰結束後,君主制被推翻,末代大公腓特烈二世退位。
2、Max von Baden(1867-1929),全名Maximilian Alexander Friedrich Wilhelm,巴登大公腓特烈二世的堂弟和繼承人。1918年10月3日至11月9日任德意志帝國第八任首相。11月9日,他宣布皇帝正式退位,並把權力移交給社會民主黨主席弗里德里希·艾伯特。
馬克思·馮·巴登,帝國第八任首相
hhh當時的德國的憲法理論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流派:普魯士派、奧地利派和純德意志派。所謂純德意志派就是包括巴伐利亞、符騰堡、薩克森這些地方在內的德意志各邦國,它們所擁有的領土全都是講德語的領土,沒有包括斯拉夫的領土。普魯士有一部分波蘭領土,奧地利則有大片的匈牙利人、斯拉夫人和義大利人的領土,所以它們的外交政策都不是純粹德意志式的。
hhh1848年革命給普魯士製造了一部自由主義的憲法。這個自由主義的憲法,照現在看來基本上是一部等級憲法或者是混合憲制的憲法,但是按照當時德國的標準來講,較之奧地利、巴伐利亞和德國中部各邦,普魯士的憲法已經是自由主義色彩最強的一部憲法了。所以1848年的法蘭西國民議會把德國自由化的主要希望寄托在普魯士人身上,一方面是普魯士的憲法是最自由主義的,另一方面,普魯士的新教性也是最強的。在當時歐洲的觀點來看,天主教哈布斯堡家族是反動和保守的代表,蘇格蘭人、英國人、瑞典人、普魯士人的新教徒是立憲自由的代表。新教性雖然不是憲法的百分之百的絕對保障,但是至少是一個憲法的加分因素。
1848年革命
hhh耶穌會、天主教勢力以維也納宮廷為依託,他們的立場是,日耳曼邦聯儘可能地保留梅特涅設計的那個現狀,也就是保留一個不起作用的、基本上是只能守成不能夠做任何創製的狀態,這樣最符合奧地利的利益。而純德意志各邦呢,有各種天馬行空的、屬於夢想的空中王國的憲法理論,但是找不到任何人願意支持他們的憲法理論。巴伐利亞人,有些人希望能夠跟奧地利人結成聯盟,有些人希望保持跟法國的聯盟關係,有些人希望本著新興的德意志愛國主義的理論跟普魯士人結成聯盟。而巴伐利亞的宮廷本身呢,為了跟柏林的宮廷競爭各種名士,花了很多錢去蓋新天鵝堡、去聘任瓦格納這樣的藝術家,使它自己在宮廷一度獲得了遠遠超出王國實力所能支持的聲威,也使王室本身負債纍纍。海涅在當時寫了很多諷刺詩,嘲笑巴伐利亞國王和柏林宮廷競爭各種名士的種種努力。
————
1、如《歡迎更夫抵達巴黎》:「科隆的大教堂將要竣工,我們要對霍亨索倫表示謝意: 哈布斯堡也有布施,一位威特斯巴赫奉贈窗玻璃。」(威特斯巴赫即巴伐利亞王室,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曾給科隆大教堂捐贈五面玻璃窗。)又如《路德維希王贊》:「他愛好藝術,叫人給美麗的女人畫像;他在美術的後宮裡散步,彷彿是藝術閹人一樣。……路德維希是一位大詩人,他一朗誦,阿波羅就要跪在他面前千懇萬禱:『得啦!不然我可要發狂了!』」
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一世
hhh俾斯麥在1848年革命剛剛開始的時候,是作為保守派普魯士貴族的一個不起眼的角色出現的。他當時率領他領地上的農民,準備進京勤王。因為根據法國革命的經驗,首都的市民階級是靠不住的,是傾向自由主義的,而外省的農民則是保守的,是國王可靠的支持力量,因此他率領外省的農民進京勤王,希望把國王從首都那些受法國革命影響的可惡的暴民和可惡的輝格黨貴族當中解放出來。但他進京以後內閣卻告訴他,制定這部憲法本身就是國王本人的意思,國王和人民相處得很好,而且完全信任人民,希望俾斯麥不要來多管閑事。當時的俾斯麥還不是後來那個合格的馬基雅維利主義者,他聽到這句話以後就非常失望地回到自己的領地了。
1848年,俾斯麥覲見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
hhh經過了這次挫敗以後,他對保守派的事業也就不再是完全忠實了。他的前半生可以說是為保守派的事業而犧牲自己,後半生就變成是玩弄保守派的勢力來成就自己的事業。他憑藉這次勤王的功勞以及各種公開的講話,讓格拉克和其他的保守派貴族覺得他應該是保守派的一個合格的代理人;但是混進宮廷以後,他又讓輝格黨貴族相信他在政治上是一個實業黨,是一個實用主義者而不是保守主義者,證據就是他願意跟革命的法國和拿破崙三世發展靈活的外交關係,寧願讓聖彼得堡和維也納的宮廷失望。
————
1、Ludwig Friedrich Leopold von Gerlach(1790-1861)普王軍事上的左右手,俾斯麥早年的恩師、提攜者。1860年,格拉克與俾斯麥決裂,因為他堅持對抗革命的正統原則,力主讓普魯士與奧地利、俄羅斯的結合更密切,並恢復神聖同盟以孤立法國。而俾斯麥卻主張拉攏法國、打擊奧地利。
提攜俾斯麥的格拉克
hhh俾斯麥實用主義的一個重大成果,在當時基本上沒有人注意,但是後來卻變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國憲法的基礎,就是北德意志邦聯。北德意志邦聯最初只是經濟上關稅同盟的一個延伸。它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普魯士人這個大關稅區和德國中部各諸侯國的小關稅區有各式各樣的細節的麻煩,雙方都覺得,如果能夠合并建立一個共同關稅區,從經濟上講是對所有各方都有利的。但是從政治上講,所有各方都害怕因為建立了這個關稅區,會被最大的普魯士人欺負。而奧地利人呢,因為它的經濟區是面對的里雅斯特和亞得里亞海的(下圖),它對加入是一開始就沒有任何興趣,也沒有人希望它加入或者是指望它能夠加入。
hhh俾斯麥設計的邦聯方案主要是犧牲普魯士人來遷就那些各小諸侯國。儘管普魯士的人口和經濟在整個北德意志邦聯中間是超過三分之二的,但是俾斯麥只要求在邦聯議會中給普魯士人保留十七個議席,這個數額只夠普魯士人行使否決權,連多數都達不到;各小邦獲得議席的比例都超過它自己的人口比例。北德意志邦聯有四十多個議席,普魯士人所佔的十七席還不到一半,這樣就有效地解除了薩克森和各中型邦國的疑心,使它們願意在關稅上跟普魯士人結成聯盟。
北德意志邦聯
hhh普魯士人獲得的主要收穫就是,在軍事方面,北德意志邦聯的成員只有普魯士有軍事傳統,普魯士國王常任邦聯主席,各邦聯的軍事政策以普魯士人為模板。對於其他各小邦來說,這與其說是它的損失,不如說是替它解除了負擔。但是正因為替它解除了負擔,所以它就更不願意發展自己的軍事傳統了。結果北德意志邦聯,就是美茵河以北的各德意志邦國,它們本國的貴族,像魏瑪公爵這些人,都寧願到普魯士王國的軍隊裡面去撈一個軍銜,而不願意在自己的本國培養本國的軍隊。南部的各邦國中間,只有巴伐利亞人還保留了自己的軍事傳統。邦聯本身並不包括軍事聯盟,組成邦聯的各個邦國仍然需要跟普魯士簽署具體的條約,但是邦聯所造成的形式卻使得這些各邦如果不跟普魯士進一步發展成為軍事聯盟的話,就顯得成本很高,很不划算,因此邦聯實際上對後來的普法戰爭和德意志第二帝國都起到了鋪路的作用。
hhh日耳曼邦聯和北德意志邦聯在其存續的基本過程中間,憲法問題和外交問題是沒有辦法區分的,帝國層面的憲法問題在邦國層面上就構成外交問題。等到普法戰爭結束,俾斯麥和威廉國王企圖建立第二帝國的時候,內部的外交問題比對外的外交問題還要複雜。普魯士和法國之間的外交問題可以用現實政治的方法來解決,而日耳曼各邦之間的外交問題就沒有辦法用俾斯麥喜歡的現實政治的方式來解決了。
俾斯麥、羅恩、毛奇
hhh最後形成的德意志第二帝國憲法是北德意志邦聯憲法的翻版和擴大。它形成的方式很像近代的馬來西亞聯邦。馬來西亞聯邦實際上是雙重的聯邦:首先是西馬,就是大馬的各個邦國,英國過去留下來的馬來聯合邦和海峽殖民地,結成一個較小的聯邦,然後這個聯邦呢,再跟東馬的兩個邦,砂拉越和沙巴簽署特殊條約,所以東馬這兩個大邦跟西馬各個小邦的憲法地位是不一樣的,馬來西亞聯邦是雙重的。德意志第二帝國是三重的,三重的最核心是普魯士王國。普魯士王國為德意志帝國提供了總參謀部和外交部。德意志帝國沒有自己的外交部,只有國務秘書,沒有外交部長。普魯士的外交部,威廉大街的外交部,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外交部。德意志帝國的陸軍就是普魯士的陸軍,德意志帝國的參謀總部就是普魯士的參謀總部。
hhh德意志帝國只有海軍沒有陸軍。之所以只有海軍沒有陸軍,是因為普魯士王國雖然從地圖上看是有海岸線的,但是從港口和艦隊的角度來看,它是一個跟波蘭一模一樣的內陸國。它一直到德國統一,沒有像樣的海軍,而且在德國統一的最初十年內也不想發展像樣的海軍。對於英國這樣的海上強國來說,普魯士這樣的內陸國對它沒有任何威脅,所以它樂於看到普魯士人戰勝法國,這件事情本身就是俾斯麥的一個外交資本。帝國海軍是在德意志第二帝國統一以後才建立起來的,所以帝國有海軍部,但它沒有陸軍部。
hhh普魯士自身有憲法缺口,就是說普魯士這支軍隊,他們自身的財政方面的安排是不明確的。議會從理論上來講應該掌握財政,但是實際上,俾斯麥通過憲法缺口的爭論,使得普魯士陸軍可以通過援用原先財政的方法,繞過國會,繼續享有王國本身的財政資源。這樣一來,普魯士陸軍就變成了整個帝國中間除了巴伐利亞以外最靠譜的陸軍,其他各邦在關鍵時刻都要依靠普魯士人的陸軍支持。像漢堡這樣的自由市,它自己卸去了為自己培養軍隊的負擔,在它自己需要軍隊的時候,就向普魯士王國借兵。普魯士王國是第二帝國的核心層。
hhh第二層就是北德意志邦聯。北德意志邦聯憲法也是俾斯麥自己製造的,它包括的各個一般性和專項的條款,也就是說普魯士人和美茵河以北各邦集體談判簽署的條約,以及普魯士和各邦單獨簽署的條約,在帝國成立以後仍然繼續有效。美茵河以北的各邦多半是新教徒,它們是關稅同盟的一部分,不僅實行了統一的稅制,而且鐵路系統、郵政系統也實行了高度的融合,所以構成了聯邦的第二層。
hhh第三層就是南部的巴伐利亞、符騰堡和其他各邦,是在普法戰爭以後才跟北部的各邦通過單獨條約建立帝國的。它們的地位就比較像是馬來西亞聯邦中間的砂拉越和沙巴,它們跟普魯士人和帝國的關係是極度疏遠的,它們不僅在鐵路這些重要方面上缺乏融合,而且它們保留了自己的軍隊。它們的軍隊不像是北德各邦的軍隊一樣,經常由普魯士人指揮,經常自己本國的貴族軍官到普魯士軍隊任職,它們的軍隊在平時是由本國國王自己指揮,只有在戰時才根據同盟條約支援普魯士人。甚至在第二帝國成立以後,巴伐利亞的王室仍然沒有忘記他們過去跟普魯士王室長期形成的舊恨。俾斯麥下台、威廉二世皇帝即位以後,霍亨索倫王室想要跑到巴伐利亞來閱兵,巴伐利亞的宮廷就要斷然拒絕。他們揚言說是,如果普魯士人敢來檢閱巴伐利亞的軍隊的話,巴伐利亞就要在帝國內部製造憲法危機。
hhh同時,巴伐利亞還保留了自己的獨立外交。巴伐利亞人在巴黎、柏林和維也納這些地方都設有自己的公使館。請注意,德意志帝國不是一個真正的聯邦國家,而是一種介於邦聯和聯邦之間的存在,就體現在這一點上。巴伐利亞和普魯士都是德意志第二帝國之下的邦國,但是它們相互之間要派出外交官。慕尼黑的宮廷駐巴黎的公使、它駐柏林的公使和它駐維也納的公使是同一級別的,而且它跟維也納的外交糾紛好像比跟巴黎的外交糾紛還要更多一點。
俾斯麥與教皇庇護九世博弈
hhh有一次巴伐利亞的宮廷想要派一位著名交際花的丈夫到柏林去當它的公使,交際這件事情跟收集情報是很難區別開來的,尤其是在外交官只由貴族擔任的情況下,如果你的妻子是一個著名交際花的話,那你在交際場就可以套到很多信息。柏林的宮廷認為,這位女士實際上是來替巴伐利亞人當間諜的,而且由於巴伐利亞人通過教會的關係跟羅馬教皇和維也納宮廷有非常密切的關係,這樣做肯定是違反普魯士人的利益的,於是它要求巴伐利亞宮廷另外換一個人來當公使。巴伐利亞宮廷則揚言說是,如果普魯士人不肯接收它選的這位公使的話,巴伐利亞就要退出帝國,於是又引起了一場憲法危機。
hhh這種事情在1871年凡爾賽鏡廳加冕的時候是根本沒有考慮到的,俾斯麥制定帝國憲法的時候也是根本沒有考慮到的。現在沒有哪一個聯邦,包括美利堅合眾國的最喜歡鬧獨立的德克薩斯州,享有這樣的特殊地位。巴伐利亞人以他自己的特殊方式,在帝國內部禍害普魯士人,很可能比在帝國外部更加徹底一些。它在北德意志邦聯之外跟普魯士人做敵國的時候,它的軍隊如果得不到外援的時候,是不可能打敗普魯士人的;但是它在帝國內部,通過它在憲法方面的特殊地位和它在軍事方面的特殊地位,把以普魯士人為主的陸軍給坑得很慘。
拿破崙三世兵敗投降
鏡廳加冕
hhh巴伐利亞人除了上述的特殊地位以外,俾斯麥為了爭取它加入帝國,還在帝國憲法中間做出了另外一個十二分要命的讓步,就是帝國聯邦議會當中,外交委員會由巴伐利亞、符騰堡和薩克森三個邦國派出三位常任理事,像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一樣永不撤換,永遠是由這三個邦的宮廷——注意是這三個邦的宮廷而不是這三個邦的議會——派出外交委員會的三位代表。外交委員會一共由五位議員組成,其中有三位議員由上述的三個邦國派出,是固定的,不能選的,另外兩個議席是由德意志的其他幾十個邦國共同選舉產生的。也就是說普魯士的代表要當上外交委員會的委員,只有幾十分之一的機會,而巴伐利亞人、符騰堡人和薩克森人百分之百都是外交委員會的委員。而帝國政府是只有國務秘書而沒有各部部長的,最核心的職能是它的外交職能,俾斯麥能夠當帝國宰相,主要就是憑藉他的外交職能,然而負責領導他的這個外交委員會全都是他的敵人,而他在這種情況下居然還能夠混得上二十多年,你就可以看出他的外交手腕真不是一般的好。
hhh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外交,遠遠不像巴黎的外交部或者是威斯敏斯特的外交部那樣可以視為一種統一的外交政策,它首先就是一個內交部。俾斯麥除非把各國宮廷搞定——順便說一句,在搞定南邊這個宮廷的時候,他必須同時把維也納宮廷和羅馬教皇也給搞定,否則的話,他一般是搞不定巴伐利亞的宮廷的——把這些人統統搞定以後,他才能夠在德意志帝國內部對外交政策達成一個勉強的共識,然後以這個極其脆弱的基礎再去跟聖彼得堡或者巴黎打交道。在這種情況下,他居然能夠變成歐洲公認的外交領袖長達二十年,這個難度就比當年梅特涅或者黎塞留要高得多了。在俾斯麥退休以後,繼任的帝國外交大臣沒有一個能夠玩得了這一套,這一點也就很容易得到理解了。
外交達人俾斯麥
hhh巴伐利亞人對普魯士人的惡意態度,在阿爾薩斯—洛林問題和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表現得非常明顯。儘管他在普法戰爭的時候沒有立下什麼功勞,但他堅持說要瓜分阿爾薩斯—洛林的領土。大家都搶著要的結果就是大家誰都得不到。最後阿爾薩斯—洛林變成了帝國的直屬邦,誰都沒有撈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以後,該怎麼樣處理法國和比利時被佔領土的問題又引起了重大的爭議。帝國這一方面是希望採取靈活態度,不要向法國人和比利時人提出過多要求,否則結束戰爭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尤其是因為英國人參加了法國人一方、法國要投降就更難的情況下,在領土方面就不宜提出苛刻要求。但是巴伐利亞人又站起來說,他們在普法戰爭的時候已經立下了很大的功勞,沒有得到充分的補償,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時候,他要為了普魯士人這些萬惡的新教徒去跟法國天主教同胞打仗,這個犧牲又是如何的重大,所以最後總結說,如果不在領土方面給他一個極大的補償的話,他老人家又要退出戰爭。而威廉大街的那些外交家沒有俾斯麥那套軟硬兼施的本領,拿他們沒有辦法,最後達成的協定就是,把所有得到的領土和阿爾薩斯—洛林放在一起一分為三,拿三分之一給巴伐利亞人,希望他們不要退出戰爭。
hhh結果德意志帝國內部外交達成了這個協議以後,戰爭就不可能結束了,因為這樣的條款能夠讓巴伐利亞人滿意,但是已經永遠不可能讓法國人和比利時人滿意了,不能讓比利時人滿意就是不能讓英國人滿意。所以僅僅是因為巴伐利亞人加入了德意志帝國這個事實,就使德意志帝國永遠也不可能跟英法和比利時達成和解。就憑這一點,德意志帝國就一定要失敗,一定要流盡普魯士軍官的鮮血才行。巴伐利亞人流的血反倒遠遠沒有那麼多,因為天主教徒很明顯對作戰的熱情遠遠沒有放假和搞藝術活動、舉行節慶活動來得大。俾斯麥如果能夠活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那天,很可能會後悔,他當時如果不把巴伐利亞人拉進帝國來,可能帝國的日子還要好過一點。
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二世和他留下的海倫基姆湖宮
hhh第二帝國的憲法,簡單地說,它是介於邦聯和聯邦之間的存在,它的主權不在德意志帝國的人民,而在德意志帝國的各邦。帝國議會相當於是眾議院,「帝國」在德國的政治術語當中不是「一個有皇帝的國家」的意思,而是「統一國家」的意思,所以魏瑪共和國的議會也照樣稱為帝國議會,它的法院也照樣稱為帝國法院,不是說魏瑪共和國想要復辟帝制,而是說它要強調,它這個議會和法院是具有全德意志性質的,具有全德意志性質的,就必須加帝國這個頭銜。帝國議會的權力是非常有限的,實際上是只能討論,做出的決定對帝國和各邦都沒什麼約束力;但是聯邦議會是有巨大的權力的。
hhh但聯邦議會不是像美國參議院那樣由各邦的人民產生,而是由各邦的宮廷派出。除了加入第二帝國的三個自由市以外,帝國的各憲法主體都是君主國,德意志帝國的聯邦議會的代表是由各君主國的宮廷派出來的。而且尤其要命的是,這些代表的身份,他們不是「議員」,而是「外交代表」。這個辭彙是從北德意志邦聯繼承下來的。北德意志邦聯的議會,原則上講是一個外交官會議,俾斯麥本人是作為普魯士王國的外交官參加的,其他各邦的國君也是派他們的貴族外交官來參加的。後來德意志帝國的聯邦議會也是這樣的,他們的議員不叫做「議員」,而叫各宮廷的「特命全權代表」。特命全權代表,這本身就是一個外交官的頭銜,而不是議員的頭銜。所以德意志聯邦議會是個外交官的談判機構,而不是一個國家的議會。他們不對德意志帝國全國負責,而是對派出他們到德意志帝國聯邦議會開會的各個邦國的國君負責。這樣做就等於是把維也納會議和後來的國際聯盟直接給搬到德意志帝國內部了。
hhh這樣一來,德意志帝國雖然號稱擁有巨大的經濟資源和軍事資源,但它實際上能夠運用的資源遠遠不像它表面上那麼多。普魯士人必須做出片面的犧牲,如果他們不犧牲的話,帝國就維持不住。其他各邦不斷地威脅普魯士人,要他做出各種特殊的讓步,要求他,如果不做這個讓步的話,帝國本身就不一定能維持住。這種情況很像是美國在北約中的地位。可以說從普魯士人的角度來看,普魯士以外的各邦都是在不同程度上揩普魯士的油,搭普魯士的便車,但是普魯士為了顧全大局,還必須讓他們搭便車,否則會在地緣政治方面和其他方面引起非常不妙的反應。
hhh帝國在財政方面也是極不健全的。原先比較早期產生的各種稅種繼續由各邦國自己去徵收,帝國只能徵收關稅。關稅是外交性質極強的稅,也就是說,最初的帝國是以普魯士為核心的那個北德關稅同盟的直接繼承者。用俾斯麥本人的話來說,什麼是帝國呢?帝國就是各邦國的搭夥人。它不像是美國的聯邦政府那樣,美國國會不是向各邦要求分稅,也不是僅僅依靠關稅,美國國會有權直接向美國人民徵稅,而不是向美國各邦要求分稅。向人民徵稅和向各邦要求分稅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能夠向人民直接徵稅的聯邦是強大的聯邦,只能要求向各邦分稅的聯邦是軟弱的聯邦,如果分稅程度還要依靠各種外交上的特殊考慮的話,那就是一個尤其軟弱的聯邦。俾斯麥建立的這個聯邦就是這樣一種尤其軟弱的聯邦。不用說,最不妥協的又是巴伐利亞人。巴伐利亞作為一個天主教地區和農業地區,同時又是一個文學藝術傳統很強的地區,它永遠是花錢多而入錢少的,要讓它對帝國財政進行支援,那是基本不可能的事情。
1890年,新天鵝堡
hhh在法律上,自然,各邦仍然是用各自製定的法律。由於涉及天主教和新教的問題,這方面的危機就更加嚴重。最核心的法律,關於財產、婚姻和繼承的法律,都是跟你自己的宗教信仰和所屬的教會社區組織密切相關的。結果就在德意志帝國內部就出現這樣荒謬的現象:一個普魯士家庭如果跑到巴伐利亞去的話,他們的子女會被視為是私生子。因為在巴伐利亞的天主教會看來,所有新教徒的婚姻都是不合法的,所有新教徒生出來的子女都是私生子。他們如果在巴伐利亞購買土地或者其他的產業的話,他們的子女繼承不了這個產業,因為他們的子女在巴伐利亞的教會法院看來是私生子。
hhh德意志帝國後期的財政狀況稍微有點改善,是因為後期發展的很多事業是當初聯邦條約簽訂的時候大家想不到的,例如郵政、鐵路這些,這些後來的產業,帝國可以實行比較大的影響。但是帝國財政真正的力量,還是後來建立的帝國銀行。帝國銀行雖然嚴格上講,它不是一個政府機構,但是它發行的鈔票是不受各邦國界的約束的。尤其是經濟上比較孱弱的天主教各邦,不管它們在政治上鬧獨立鬧得多麼厲害,但在經濟上,由於市場經濟的基本作用,誰的鈔票信用好,大家就自然會用誰的鈔票。德意志銀行和英格蘭銀行一樣,它是私人資本家出資組建的,不是政府部門。它發行的鈔票無疑是以北德經濟區為基礎的,但是仍然能夠通行於南德乃至於德意志帝國各地。於是依託德意志銀行,不僅可以發行鈔票,而且還可以發行公債。
————
1、在1871年德意志帝國建立之前,德國境內有31家中央銀行,每一個獨立的邦國均可發行他們自己的紙幣。在1870年時,為了方便日後的統一工作,曾有法令禁止再增加中央銀行。1874年德國的銀行法送入德國國會辯論,在一連串的轉變與折衷後,銀行法在1875年通過。大多數的邦國不得再發行自己的鈔券,除了四個邦國之外,全部使用統一的德國馬克,至此完成了德國的貨幣統一工作。這四個邦國分別是巴登大公國、巴伐利亞王國、薩克森王國與符騰堡王國,這四個邦國獨立發行國內通貨,直到1935年。
帝國銀行發行的鈔票
hhh這給德意志帝國提供了一個難能可貴的財源。因為你向各邦要錢,隨便你怎麼要都會搞成憲法危機,各邦之間的相互猜忌會使這件事情變成沒完沒了的外交談判,而聯邦議會的結構會使你永遠也談不出結果來。但是在聯邦原有的結構之外另外發行公債,表面上講是不向任何一邦要錢,但實際上所有各邦都會出錢,因為所有各邦的公民都會出錢來購買帝國銀行發行的公債券。結果就搞成這樣:帝國政府沒有錢,它不能像英國人和法國人那樣去徵稅,它最簡潔的辦法就是向帝國銀行借錢,帝國銀行把錢借給帝國政府以後,然後把它的債券向帝國各邦的人民直接出售,這樣就可以繞過帝國各邦的宮廷和政府,讓願意出錢想要賺錢的人去賺錢。後來使英國人感到非常頭疼的無畏艦和帝國海軍,都是用這種發行債券的方法搞出來的。
拿騷級無畏艦
hhh如果依靠帝國議會的話,恐怕是什麼事也搞不成的。首先在民主的帝國議會當中,儘管帝國議會來自於帝國人民,比帝國各邦的宮廷更傾向於統一,但是帝國議會中最大的黨派是社會民主黨,另外還有一個強大的天主教中央黨,在這兩個萬年反對黨的搗亂之下,建設性反對派民族自由黨或者是支持政府的保守黨永遠得不到足夠的多數,而且得到多數也沒有什麼用處,因為帝國議會是個不大管用的機構。至於聯邦議會這個外交官機構的話,俾斯麥就算是跟聖彼得堡的宮廷打交道,都要比跟這個議會打交道來得容易些。對聖彼得堡,跟沙皇和戈爾恰科夫親王兩個人商量好就可以做出結論,而聯邦議會的議員是永遠也達不成任何結論的。如果在法國,議會長時間達不成任何結論的話,就可能發生軍事政變,但是德國畢竟是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傳統,所有德國人都認為聯邦議會達不成任何協議是件理所當然的事情,所以事情就只能是這樣了。
————
1、Alexander Mikhailovich Gorchakov(1796-1883),俄國首相(1866-1882),在克里米亞戰爭戰爭以後的25年中任外交大臣,曾準確預測了1848年的維也納革命、弗蘭茨·約瑟夫一世的登基,預見到英法將參加克里米亞戰爭而勸告沙皇尼古拉一世不要無謂犧牲,但沒有得到採納。他使俄國和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建立了鬆散的防守同盟(三皇同盟,1873年)。他和俾斯麥打了將近20年的交道,是俾斯麥時代唯一能和俾斯麥抗衡的外交家。
戈爾恰科夫
hhh英德後來的海軍預算對比,以及德國在財政方面鬥不過英國,這跟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憲法結構是有非常密切的關係的。後來新設的鐵路、郵政和所得稅這些收入,給帝國增加了一點財源,但它永遠不能像英國那樣果斷地對財產徵稅,而德意志帝國發行的公債也沒有像倫敦這個世界市場、世界金融中心發行的公債那樣,能夠支取全世界的資源,德意志帝國銀行只能夠支取中歐的資源,所以它一開始相對於英國就處在相形見絀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德意志第二帝國憲法的失敗。
hhh可笑的是,德語世界以外很少有人了解德意志帝國的憲法結構,普遍的看法還認為普魯士是一個非常專制的國家,德意志帝國是一個極其專制的國家,德國皇帝擁有比英國國王大得多的權力,blabla如何如何。但無論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在理論上享有多大權力,但是帝國政府絕對是不能跟英國內閣相比的。英國內閣所有的大多數部委,在德意志帝國都是沒有的。從來就沒有哪一個世界強國像德意志帝國這樣只有一個海軍部,外交部和陸軍部都要向普魯士王國去借。俾斯麥如果不是因為個人的外交手腕高明,以及他長期在擔任帝國宰相的同時還兼任普魯士王國的首相,可以讓普魯士王國做出特殊的犧牲,他也是混不了這麼長時間的。
1890年,威廉二世將俾斯麥免職
· 未完待續 ·
※巫史文化的世界體系——讀吳稼祥《公天下》
※鄒衍:黃昏中起飛的預言家
TAG:冬川豆種子不死 |
※【杭錦史志】《杭錦簡史》(連載七十六)
※雜談:《中國哲學簡史》的各譯本三兩說
※爆笑:三國簡史
※民國時尚:張愛玲的旗袍簡史
※從權游的御林鐵衛看中國古代禁軍簡史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第十二章 陰陽家和先秦的宇宙發生論
※韓國總統朴槿惠推崇此書,中國哲學簡史
※禪之簡史
※英國喬治王朝放蕩簡史
※圍棋世界冠軍簡史(數據版)
※中國歷代帝王簡史8——東晉(上)
※第八屆華語科幻星雲獎馮志剛參賽作品《靜星簡史》推介
※高句麗簡史之二:誰是東亞宗主?
※鴉片的中國簡史
※歐洲簡史:愛琴海——歐洲文明的搖籃I
※《中國哲學簡史》,一部中國人應該看的英文書
※韓國為何盛產邪教?韓國基督教的傳播與變異簡史
※中醫簡史(九)|中醫的精銳軍——針灸(下)
※法國漢學家的中國簡史:北魏帝拓跋燾為何強迫僧人還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