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蕭乾父 桂林山水研究稿

蕭乾父 桂林山水研究稿

大懿網點擊上方,一鍵關注大懿網


傳播:藝術品鑒賞 | 美術館運營 | 名家訪談 | 藝術教育 | 拍賣 | 收藏



蕭乾父 桂林山水研究稿


蕭乾父,字良造,號龜堂,別署大良造,霍香結,亞伯拉罕·螻冢,黑山扈等,五毒俱全之腐儒詩渣書奴各種外史。涉獵經學,文學,書畫, 篆刻等領域。70年代出生於桂林,現居京。


畫 灰 錄


(節選)

2012~2016


「說明:本書文字文白不分,雜采近年筆記,旁批,序跋,題記,答問,微信等文字,多為菜根之談,席間或賓退之餘物,略加剪裁,統為一編,散亦散矣,讀者自有火眼淬妖之能。——作者


〇後山書簡二則


@題跋


昔讀《芥子園》至「指點寒鴉上翠微」處,豁然開朗,知有個入處。前後法度之論皆屬開胃點心。此七字,已成畫。何須再畫圖添足?如有我,則「我」指點寒鴉上翠微,如無我,則眾山或河流或太陽月光地球磁力線自會指引。故此畫需在七字之外另尋解藥。南宗精髓於此袒露。遂畫「欲知蓬山梅消息,先問我家兩棵松」回應,並將《龜堂印郛》若干條適意者納入,如「我與青山有點頭之交」云云。我欲以山水貫通三教倫理,進入當下語境。禪畫或乃首選。

補記:繪畫之詩性與南宗心性可目之為一。潘天壽捻出「文學化」三字,亦好。


@與何氏論山水


山水並沒有自我禁錮。是人被森嚴法相遮蔽。諸法離相即見如來。如來者,還去山水。還去山水二字而已。不遍執計,依他緣起,胸中始終湛然真如,此須一步一步走來。古之賢者,會諸三教,洞悉鼎革,家國一時之類,鑄入筆墨,能扶直則不朽,曲之則身謝道滅。是以近道者有大光明,大能量。今之山水為心所亂,畫人自亂。山水可以為教,蓋自別於風景。為今之途,唯十字打開,南北具泯,東西一體,花開三界,則處處碩果。



蕭乾父 桂林山水研究稿


桂林三十號


〇自有宋郭河陽集李營丘,王摩詰之長,一變為院體山水,講究明暗之法。後之透視原理全在其中。然中國畫之黑,唯顯其幽而已,幽之極處,或有靈泉白練一瀉千仞,地表深湛,後天造化,莫過於此。黑之所在,積陰之所,深不可測,彷彿穿楮數尋,踏空萬丈。或黑全著在山頭,山光瀲灧,此極高也。或近處黑,山體有所託也。三遠之法,自然之理或如此。此亦北方山水之氣格。元明宗荊關董巨,棄院體,明暗法度漸泯。


補記:郭河陽承李營丘、王摩詰一變為院體,實於明暗最為有得。元明諸家則直襲荊關董巨,河陽棄之如敞履。又有寬繫於野相抗衡,河陽式微。今取其幽谷,窼石戲玩之。四年六月一日,大良造記。


又記:比之西洋,將中國山水畫法稱之散點透視,不確。散點透視,僅就位置,光線(虛實,明暗)而言,其本質上則似文學中的全能敘述,或萬能敘事。無論焦點透視,還是散點透視,欲將中國畫納入透視法則中而已。在寫實繪畫時期,透視是基本的視覺經驗,任何一種繪畫都會存在。

中國繪畫後來選擇的發展路線,顯然不是走透視的路子,而是「味象」和無中生有。此中機趣即是造化,是心源,又非造化,非心源。外師即透視經驗是通過層層轉化了的。東坡「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共食,不是說我與你在船上喝酒吃飯,乃指造化無盡藏,諸種供養。寫生也即采炁,采此諸種供養。中國畫無寫生之說,唯有如黃公望之流者,寢食三川五嶽,捲軸內外,一統江山。繪畫是此種供養,食物之後的吞吐之物,實乃法中之法。現在的話叫形而上。既食無盡藏,養我有形身,畫我身後畫。



蕭乾父 桂林山水研究稿



桂林山水研究稿


〇夜讀至凌晨兩點半,一氣讀完《食氣集》,蕩氣迴腸,唯俯首二字可況。公所取之道,乃吾華畫學正宗無疑。偌大一個中國,幾人識得,矧區區宋庄乎。公不事廟堂,勤修自律,睥睨古今,雖有反覆,然精進之路何其茹苦含辛哉。若非熟識公本人,所述之事以為天方夜譚。打坐一事,公進出兩端,為二三友所知,過程則全罔,今知公曆盡一番寒徹骨。聖人學問之道皆不外求。公修身齊家讀書行路,皆一一悟得深澈,一次一次回到大道上來。數十年來層層轉進,蓋已澄懷觀道萬物一元矣。風誦《地藏經》而破佛佑,已歸本真,非常人所能夢見。愚雖識得一二道理,唯修習不足,浮之於表,深以為愧。公即將北還,初心所系,終有迴響;與公交十餘載,宋庄一階,幾近無隔。天地逆旅,南北懸絕,終將掛之於懷。平日妄以兄相稱,實屬冒犯,公誠為吾輩先導爾。丙申四月廿日於退溪草堂蕭乾父百拜邀空


〇時人以中西為界,國畫謂之第一傳統,西畫謂之第二傳統,概不知皆我家法。中西之分由境而別,心豈有別哉。心物一元之謂惣也,乃畫之妙道。故畫者,化也。化宇宙萬品日用倫常為象,而象皆由心所造,故為一元。凡畫,皆一元之象具,未出之前,謂之志,意,念,有所識乃出,可以言表,故有書畫之道。其起於闟辟,合於陰陽,生生不息。故畫也者,精氣流布,寄於萬品,視宇宙為活物,克臻化境。所畫之象亦精神所出,神意所在。含道應物,瀓懷味象,耳接目遇之間,一點靈犀,大化流行。



蕭乾父 桂林山水研究稿



桂林山水研究稿


〇《中國繪畫史》初有彼邦中村不折(1868~1943),小鹿青雲(1874~1945)合撰,1913年成帙,1936年郭虛中移譯至國內,次年刊行。陳師曾所撰同名著作於1925出版,乃其遺稿,為授課時講稿,故朽道人參考原著而得此體例。潘天壽所撰同名著作於1926年刊行,序中稱參考中村、小鹿,1935年再版在弁言中提及,當亦參考原著。可見此書再郭氏譯介之前,畫學界已熟知。傅抱石之《中國繪畫變遷史綱》修訂版1931年刊行,但書約完成於1924~1925年間,顯然也參考過彼邦著作,體例上稍變。中村、小鹿著作體例之特徵將中國繪畫分為緒論,上世期(漢-南北朝)、中世期(唐-宋-元),近世期(明-清)。三著大體增裁之。朽道人簡約,以單篇論文另補;傅抱石施之以白話,單個章節皆有自己見地。潘天壽最為翔實,鈔奪堪勤,斷代之後,將歷朝畫史資料填充,雖整飭,觀點稍顯平淡,史家筆法也,增古代史一章,畫論專論。陳、傅二人以文人畫為的旨,南畫為歸,當時環境,實對棄中國畫之風潮給予反攻。而潘著又將中國繪畫分為實用化,禮教化,宗教化,文學化四個階段和時期,以輔本史之古、上、中、近劃分之不足,此等劃分或亦乖離史乘。抑或對董玄宰之觀點敤意迴避。三國至唐中五百年,佛教繪畫極盛。山水之崛起亦在此間,三教思想漸趨熔合,文人之畫興起,有南北,亦有朝野,乃大勢所趨。近代畫學研究之啟蒙或此三人最為有功,著述體例近於今日之課堂教科書是也。


〇唐時大一統,山水不特強調南北山水之別,後之繼承者因家國變故,猶晚唐南北山水出現,宋時師法荊關李范則為北派山水,師法董巨則為南派山水,郭河陽又新出院體山水。南北山水是畫法區別,無高低之別,南北宗則是畫宗之爭,專門於品格高低、判教而言。唐以北方山水為重。唐宋之際,南北山水已分。宋際,長江中下游流域成為中國繪畫之沃土。明清之際吳派和浙派並峙,吳派占上峰,有清一代,南宗一統江山。中國文明之重心亦由太行山以西轉向太行山以東。近代以來,中國繪畫結束了江浙扈皖獨大局面。共和國建立,國家畫院和高校興起。畫院始於南唐和後蜀,宋建制,並達鼎盛,元中斷,明復興,清廢,流派興起,南宗一統江山。然西洋畫始入中土,東西紀肇始於郎學士也。西方之印象派後印象畫派於東方思想也汲取甚多。東西具陳鼎革稱義之際。民國以還,正是東西均之歷史。今日之流派亦伙,主張各異,然可統攝於東西均一局之下。石濤上人曰:筆墨當隨時代。吾人所著畫史,為解吾人惑。大抵分來,就兩個問題:南北宗之辯,與近二百年來之東西嬗變。此時代閫奧,非一時一人之力可轉圜。(拙作《畫史綱要表注釋》)



蕭乾父 桂林山水研究稿



桂林山水研究稿


〇古人論畫有士人之畫與作家之別,後又發展出董其昌所謂文人之畫。文人畫雖不全同於士人之畫,但仍彪舉士氣。至中唐,北宋,逸品躍然神妙能三品之上,南宗出焉,是稱文人畫,已別於士人之畫。宋代院派誕生,士人之畫與作家畫統一,中國畫鼎盛,蓋文人畫為三教中高手,往往避世,聖教之思,靈性與肉身的解放位於第一。經王摩詰(其前有文獻可徵者宗炳,王微)推揚,荊關董巨踐磨,東坡力舉,黃倪王吳正傳,董玄宰血刃,有清一代宗之,文人畫儼然大流,一統江山,涵蓋山水,人物,花鳥之屬,至今不絕。然北宗亦非絕跡,郎學士入中土,直追宋畫,北宗之祖,熔鑄中西,冰水相融,直至清季民國以還,中西扞格,朝野紛爭,莫衷一是。故中國繪畫歷經遠古草創之時,隋唐之際,三教熔合,頓漸之爭,南北分脈,明清之際,南宗一統,北宗援之西洋,頓漸之爭續矣。中國繪畫經南北之爭,轉為東西之變,識者察之。今之繪畫熔鑄古今中西者為上品,畫風將為之劇變。南北宗猶鳥之雙翼,比翼雙飛,曲折交叉,絕非井水不犯河水,頓教風靡,誠社會與歷史所驅,今中國畫可視作一翼,西畫視作一翼,由古循今,東西互斥之疑或可渙然冰釋。(《畫史綱要表》前言)


〇漫讀畫史,鄙以米襄陽,董玄宰,苦瓜和尚三人著述最為有味。米董無虛字妄語,古人不欺我,我亦不誣古人。二人既為作者,又兼鑒藏,史家氣質,眼光境界自非尋常。所謂治一藝必通其學乃善。石濤上人縱橫捭闔,鞭辟千里,金剛之氣無人望其項背。近人作畫史者夥矣,學者之作,唯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與還讀我書齋主謝巍《中國畫學著作考錄》可統攬全局,導之名山。時賢季惟齋撰畫史、書史、詩門血脈論內篇,通斷具備,氣度恢宏,踵先賢之志不虞。清季民國,游於藝者不計其數,林琴南,余樾園,金紹城輩光芒為其學術所掩而已,猶方以智,後人不知其能畫。南海、陳獨秀棄寫意倡西畫,革王畫的命,陳師曾,林琴南輩著述反駁,立場紛披,主導輿論,學者各從其是,南北宗之辯,轉而為東西均也,時命如此,至今仍不出此機樞。生於盛世,宋畫全集,元畫全集皆刊之於肆,此前人所不能夢見也。



蕭乾父 桂林山水研究稿



桂林山水研究稿


〇各種外史。時也命也。近將微信簽名進一步矯正了自己對自己的描述:五毒俱全之腐儒、詩渣、書奴、各種外史。更加清醒的地認識到我或「我」們中的大部分作為「外史」的命運。


〇流京十年,今三十有六矣。進業愈堅。翫心日重。


曩游武林。諸賢會萃。詁經精舍阮文達公俞曲園章氏故居蠲戲齋環湖沈積。文統相續。登孤山。昔雅禊之盛歷歷在目。佩文齋書畫譜曰儒者多能。繪事難學。先賢多以小墨傳世。而大痴。冬心先生。老缶諸輩晚攻"頗可觀吶。遂歸而臨池圖像。以高墨筆法入畫。雖難廁前賢或名家。亦可自娛乎。


〇時賢雲冬心,畫不足以書補之,書不足以詩補之,再不足以印補之。今詩書畫印具不足稱而至壇坫者伙矣,蓋不知有何可補,故南北諸友拎出野狐二字自警,詩書畫印乃丹徒青使輩脫塵之物,畫人詩,詩人畫,搖筆而書,性命雙關,體物載道有貳臣乎。



蕭乾父 桂林山水研究稿



桂林山水研究稿


〇文心即道心。文人畫要在文心。文心即道心。道外無文。文心雕龍。龍在這裡是比喻,就是乾卦,天地之心也,大人才有的,因此不是說會寫詩作文便是文人,這是天大的誤解。文人畫沒有文心,便不叫文人畫了。劉勰提出原道,徵聖,宗經,正緯,這是成就文人的基本,簡要說,就是要有深厚的學養,求道之心,成為聖人的追求,至少要有這等格局。所以文人畫不能把他看作藝術家。畫僅僅是他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道體思想的表現。聖人說行有餘力則學文。也是這個意思。那麼,相對於那些專業畫家,我前面說過,文人畫不屬於這個範疇。這是中國土壤產生的特有的文化品類。地球上只有中國文化孕育了文人畫,一幫不是畫家的人畫的畫。有些畫家自稱文人畫或新文人畫,可以拿這個去衡量。歷史上的文人畫比如王摩詰,蘇東坡,梁楷,董玄宰,八大,大滌子,金冬心等等,還有不少,在此不再一一臚列。


〇羅漢的梵漢之變。羅漢到底姓漢還是姓梵,在中國歷史上經過很長時間的爭辯和改良。今可觀趙孟頫仿前人畫紅衣羅漢圖,仍是天竺游僧模樣。可見唐時畫家還是尋著實物去的,到了梁楷那裡,大抵已經全部漢化了。這和五祖慧能的出現可能也是大有關係,唐之後,佛教本土化了。宋元之際,梵漢相間。《高僧傳》開頭那些篇什記載的高僧修行行為可窺還處在初級模仿階段。趙氏與佛教關係甚深,他的老師中峰明本也是一代高僧。趙的羅漢也是過度階段,董其昌跋語可證:「趙文敏曾畫歷代祖師像,皆梵、漢相雜,都不著色,不若此圖尤佳,其自題知為得意筆也」。趙於畫卷後題:「余嘗見盧稜伽羅漢像,最得西域人情態,故此入聖域。蓋唐時京師多西域人,耳目所接,語言相通故也。至五代王齊翰輩,雖善畫,要與漢僧何異。余仕京師久,頗嘗與天竺僧游,故與羅漢像,自為有得。此卷餘十七年前所作,粗有古意,未觀者以為如何也。庚申歲四月一日,孟書。」趙不願畫成漢僧,可見也是一廂情願,或者僅僅是繪畫對象忠實的原因,五代已經有漢僧,正如趙所說的王齊翰輩。但趙並未徹底曾從佛理上取義,這是他佛教本位思想作怪。今天的羅漢已經無所謂梵漢,寫吾所想寫而已,心中有佛便是。四年三月蕭乾父客漣源迦葉堂



蕭乾父 桂林山水研究稿



桂林山水研究稿


〇朱若極與朱耷。天權地,天地化人,人又與天地參。文人畫的筆墨之道即此,這是一個高度哲學化的話題。大滌子拋出《一畫論》,試圖解決所有問題,在文中自嘲「性分太高,世外立法」,而季惟齋又謂其讀書太少,學習不夠,當然是相比漸江(學畫較晚),髡殘,八大而言,尤其是八大,此三家卻有苦修狀,卻不一定有苦瓜和尚的性分與倜儻,遠塵章謂勞心和不快其心者不為,「我則物隨物蔽,塵隨塵交,則心不勞,心不勞則有畫矣。畫乃人之所有,一書人所未有。夫畫貴乎思,思其一則心有所著而快,所以畫則精微之,入不可測矣。想古人未必言此。特深發之。」蓋觀《一畫論》所用到的思想儘是儒道思想,而非佛教相論。反倒避開了董玄宰以來開闢的南畫禪僧。由此可窺,石濤實際上是一位儒僧。《一畫論》是他畢生畫論結穴。這個其他人身上並不多見。其目的在於以一治萬,以萬治一,詩書畫,筆墨,人生歷練,天賦境界,一任而統之。八大的性分或也不在大滌子之下,這兩位大明皇室遺民卻也惺惺相惜,然僅有幾通書信往來,並未曾謀面。


〇三遠。通過三遠的改革從根本上改變山水的看事物方式。印象派之後西方的繪畫實際上已經東方化了,尤其是中國繪畫的影響,對物象的鬆動是二十世紀繪畫最大的貢獻,抽象繪畫也在吸收更多的中國繪畫思想。康定斯基的不少作品仍可看出,到波洛克的線條和滴甩畫法,羅伯特?馬瑟韋爾等,更具有東方書法和黑白精神。他們對西方架上繪畫運動的推動是意義深遠的。最為典型的還有塞尚,將透視去掉,因此將西畫導入立體,抽象上來,與東方的寫意精神合軌。他改變了整個遊戲規則。二十世紀的中國也在消費西方,但更多的是古典寫實繪畫,因此,中國對西方繪畫的融合有一個時間差。中國繪畫所謂傳統畫法,比如山水,在過度上仍然沒有找到好的方式,沒有革命性的突破。而純粹照搬西方抽象尤其是大色塊表現抽象的做法顯得不甚高級。山水布局上的空間關係只有虛實兩種方式,削弱了平遠,深遠,高遠三種視角的意義。山水應該突破這層局限,前山之後仍然可以看到後山,才從本質上有意義,改變所謂焦點透視散點同透視的表象之爭。這是水墨完全可以做到的,而油畫只能通過色塊交叉變化顏色來實現交集域塊的變化,水墨則可以直接實現。這是空間意義上的變革。俯瞰不屬於三遠,只能算平遠的一種。


桂林山水研究稿


〇禪味。文人畫本質上是由人格上升到道體的繪畫,粗頭爛服,形似,甚至不是而是。具象世界已經打破。已經離相。是一個直觀世界的碩果。文人畫始終在找那個甘之如飴的禪味,第一義。由思考進入的形而上層面。他要表達的那個東西始終是內心深處,看不見的某些想法。除了筆墨趣味,文人畫在學院繪畫的教學系統之外。中國的文人畫奇特之處也在這裡,它是一個哲學系統,思想體系。就好比詩歌,沒有一所教授詩歌寫作的學校。完全依靠大量的自我閱讀,思考和實踐建立起自己的世界,因此這是一種修行。文人畫更加本質的呈現了人的心靈,生命與宇宙的對話。我們稱之為性靈的那個東西。也就是心性道體。她已經把繪畫遺忘了。繪畫作為一個軀殼存在。丹霞天然禪師把廟裡供奉的木頭菩薩用來燒火取暖,廟裡的和尚被嚇慘了。今天的評論界把文人畫的標準往繪畫上套,大多也是廟裡的和尚,抱著木頭菩薩,收香火錢。文人畫是在中國文明圈特有的土壤中誕生的。


〇寸園片語。存在和事物可以被認知和描述,繪畫可以用自己的語言來實現這種表述;又因為人類心識的速度總是快於物質的速度,所以大圓滿和恆性總是難以得到滿足。無意識也遠意識強大,我們只不過將無意識導到意識的入口或意識開始之處。這是今天我們討論藝術的出發點。物象皆可抽離為具象,具象進一步剝離出抽象,繪畫藝術或者高級的藝術是在這個範疇進行相對思維活動和表述的,筆墨,色彩,調性,詩意,空間喚醒,一絲一毫的精確地逼近我們想要表達的領地。隱喻和象徵或者一種晦澀而抽象的思維易遭遇否定,失認,是因為這種描述更高更大存在的努力本身不容易被精確化,不直觀。而實際上被「抽~象」出來的情愫是提煉和萃取的,是濃縮鈾,它涵蓋,迭代了更多的同一事物,好比用E,m,C來描述宇宙的完整性一樣,儘管是階段性的。過往的哲學對混沌而整一的表述是提示性質的,比如盡性(盡天地人之性方可與之參),離相(象)即見如來等等。所以即興僅僅是切入,是隨性的開始,最終還是要在更大維度上獲得文明之源,不偏不倚。


手機橫屏,欣賞效果更佳

桂林山水研究稿


〇桂林山水。桂林老家的山是丹霞地貌,這個山在畫譜裡面是沒有的,且難以入畫,卻是極美的山。那種感覺就是扁,古人用以形容篆書之極美者,比如石鼓上的文字。用佛教中的「圓-成-實」來形容都不為過。我喜歡這種山。曾用很長時間來思考它們。


鳳尾竹也是特有的尤物。繪畫但取其質,不取其外。


〇山水畫也不一定都是茅屋陋亭,界畫中的重檐樓閣,寺廟,城堡也可入畫。有人將界畫改造過後納入了自己的體系。也很好,混朴,厚重。是對貴胄之氣的一種轉化。採氣有很多種。山水清音固然美妙,富麗堂皇何嘗不是神秀之所鍾。


〇擔當極枯寒。寥寥幾筆,剝繭抽絲。偶有渾厚之作。


〇寫意,無論大小,要在寫。如何叫寫?嘗聞篆隸用筆,此寫也。畫是一張皮,全在書法之筆勢。中國畫和寫意印又有別,印之寫,以刀為主,而非就毛筆。


〇徠園答問:大篆金甲籀,實非毛筆所為,故以今之軟攻昔之刀筆,接其金石之氣而已。入口處還在秦篆,下通八分,上汲大篆金甲古文。書家亦當以識篆字再寫字(書法)為的旨。似別無他途。大篆多古文,文明所系。今之書者,摩其形者,十之八九。識其大體者,十之一二。得其精髓者,鳳毛麟角。吾輩懵懂,亦只是學古之徒罷了。不能瞎指點。可以選一家自己喜歡的碑版拓或篆書家,此形也。再輔之以說文。這樣可能會通透一些。


桂林山水研究稿


〇徠園答群內關於文人畫是偽命題問


畫面化構成顯然也不能長久滿足一種訓練和修行層面的要求,我更傾向於文人畫當然文人畫的現代含義一言難盡。說到了問題的根本。我覺得是沒有畫家,而不是沒有文人。只是沒有文人畫家。其實,都忽略了一個問題。文人畫的核心不是畫,也不是文,而是作者是,用現在的話是是哲學。這個是文人畫的載體。因此,文人畫從來沒有過時與不過時一說。一個革命黨人的黃賓虹,同時具有羅雪堂的金石修為,章太炎的經學修養,這才是可怕的。品就是將藝術品分為三六九等,各個時代評判標準不一樣。禪畫興起之後,逸品躍居神品之上,這就是時代的審美。唐宋之際三教熔鑄,尤其佛教的本土化完成,頓教流行海內,逸品崛起就是一種時勢。根本上可以看作一種思潮的代表。今天的繪畫最終要尋找思潮。沒有思潮為依託就是一種妄想。無根無葉,自然無花無果。華梵溝通,三教一體,東西所如,必擇其一枝所棲。


@孫穎?那就請兄回去好好體悟歷史。


象變而亂,亂而失據,惶惶如今日。更多的是根本回不去,此話無特指。時也命也,各任其是而已。剛才說到黃賓虹,黃算是回去過的。故我輩不奢談回去。時也命也,各任其是而已。黃回去歷史,也在同時代的人中嗅到頭然,阿聽。一個敏銳的熱愛自己繪畫的人對此是思考極深的。一味復古,丟棄同時代的人的想法當然是不好的。否定掉了同時代的豢養,也等於否定掉了人生大義。


桂林山水研究稿


〇南朝王微:「以圖畫非止藝行,成當與易象同體。」此言極深。與宗炳所謂「含道映物,澄懷味象」同理。儒者於此處當最有契會。


〇中國繪畫。萬川歸海,東西所如,現在已經到了百萬川流歸海,那麼,現在,我們,是討論川流呢,還是討論大海?一個是河水,一個是海水。河水已經變成了海水。鯤已經化鵬。


〇技進乎道。技在筆、墨、形、器,道在陰陽、虛實、奇正、消息。技附於身,而道通萬物。有道,則文學,繪畫,音樂一也。所以說道器不廢,方能暢神。


〇某家質,劬免異於同學少年,然博攝無方,雜蕪東西,以詩文混跡江湖。時至三十而盡棄前學,始志於聖道而後修焉,正其心,立其誠,反其身。藏,修,息,游有所憑矣。夫唯其不惑而虛擲光陰,築廬銀山,潛心經史,砥礪綱紀,略具支幹,樂與同道者游。慶豐二年志三十有六矣。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懿收藏 的精彩文章:

懿收藏 韓斌 問梅花消息
八高僧圖卷鑒賞細筆之作
禪意畫鑒賞:一日一花
心野芃芃,韓斌作品欣賞
細讀古籍:學畫竹子的必備書籍《寫竹簡明法》

TAG:懿收藏 |

您可能感興趣

《張孔山流水》研究
中國山水畫研究院院長陳克永的山水世界
胡佩衡:中國山水畫氣韻的研究
貴州胡氏龍研究解讀胡氏貴州龍化石
浙江大學李達三?葉耀珍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歐陽宏偉教授課題組博士後招聘
饒毅、邵峰就韓春雨研究致信河北科技大學校長始末
記華港甘肅書畫文化研究院姜全新
沈文凡 林琳:商周逸詩輯考的開拓意義及學術價值-論王輝斌教授與《商周逸詩輯考》研究
林丹出軌謝杏芳的真小三現身?北京交大研究生李智刪除合照
王堯藏學文集:藏漢文化雙向交流·藏傳佛教研究
浙江大學李達三·葉耀珍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陳曉課題組博士後招聘
「亞洲蛙王」北島康介蛙泳動作研究
饶毅、邵峰就韩春雨研究致信河北科技大学校长始末
湘潭黎氏文化研究會成立
梵語與佛典——北京大學梵文貝葉經與佛教研究所
研究玉文化的鑰匙
劉承干與南潯嘉業堂藏書樓研究
浙江大學李達三·葉耀珍幹細胞與再生醫學研究中心郭國驥教授課題組博士後招聘
天津紫砂壺研究會——康宸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