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關注了那麼多公眾號又不看,這是不是病?

關注了那麼多公眾號又不看,這是不是病?

小友(微信號:yosumn)說:朋友們,你們都關注了多少公眾號呢?明明讀不完,卻又一直關注新的,這到底是為什麼呢?砍妹今天就和你聊聊這背後的原因。

關注的微信公眾號多得記不清,大拇指拚命往下滑都不見底。

每當痛定思痛想要斷舍離,卻又開始左右為難。選了半天,哪個都沒刪。

舊號更新都沒時間看,還在源源不斷找新歡。

這樣的關注還有意義嗎?

關注了那麼多公眾號又不看,這是不是病?

關注了那麼多公眾號又不看,這是不是病?


歷史總是相似的,這種「只囤不讀」的習慣其實早在手機誕生前就存在了。

從前的「實物囤積」

  • 衣服塞滿衣櫃,穿不過來卻忍不住要買買買

  • 舊報紙、塑料袋等小東西捨不得扔,因為感覺某天會有用

  • 待讀書籍越堆越高

關注了那麼多公眾號又不看,這是不是病?

如今的「網路囤積」

  • 找電子書所花時間是真實閱讀時間的 10 倍

  • 看見新 App 都要下,但都打開一次或忘了開

  • 看到不錯的微信文章先收藏為敬,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相比前三條的實物囤積,新時代的網路囤積不佔地兒也不影響別人,看似純良無害。但它有害的一面在於:這種行為會拉扯掉你寶貴的注意力或金錢。其次,當人們發現自己收藏的內容怎麼也看不完時,可能還會引發一定的焦慮和自我效能感降低等負面情緒。因此,越來越多研究者提出要嚴肅對待網路囤積行為。

關注了那麼多公眾號又不看,這是不是病?

現今網上有不少文章,喜歡把瘋狂收藏或下載資料的行為稱作「囤積型人格」或是「囤積症」,甚至有人將其概念延伸到社交領域,探討人們「囤積人際關係」的一種現象。在此需要澄清,這種對「人格」的定義描述並不具足夠科學性,將其稱之為「症」的指控也不屬於有效評估,截至目前的臨床工作標準來說,這種說法未免有一點危言聳聽的嫌疑。

哪怕家裡東西多到衣櫃塞爆,都不一定是囤積症。真正的囤積症患者往往對別人不以為然甚至覺得應該當垃圾丟掉的東西有著強烈的情感依戀(比如從外面撿來的指甲刀、牙籤、橡皮筋兒、罐子等),甚至像看待藝術品那樣看待它們的內在價值。如果硬要他們扔掉,他們會為失去感到非常難過,彷彿失去了至親或親密夥伴。

而且,符合診斷的囤積行為可能損耗家庭關係,危害健康,甚至影響鄰里建設。科學家研究越深入越發現,囤積症患者和抑鬱症、焦慮、注意力缺陷障礙患者有相似之處。他們腦部控制理性思考的區域運行得和普通人不太一樣(請注意,是不同,而不是說優劣)

所以請別對你身邊不愛收拾,或是熱愛打扮的姑娘隨意貼標籤。當代「出口成症」的標籤化行為不但不利於我們去深入理解人的本質,也會造成整個社會評價趨近非黑即白的狀態。

關注了那麼多公眾號又不看,這是不是病?

她可能純粹買得多且不愛收拾photo from j.news.163.com

如果你對自己習慣收藏物件的發展趨勢還是有點擔憂,也不必太驚慌。很多人都會存著一些自己用不上的東西,但只要不影響正常生活功能就還不用著急。如果哪天,你開始因為囤積公眾號以至於無法正常工作/起居,或是因為它破壞了身邊的人際關係,那或許才要引起警惕。

關注了那麼多公眾號又不看,這是不是病?

時間總是不夠用,現代人一直活在對未來的焦慮當中,於是:

剛進一個職業領域什麼都不懂的時候,先把該領域的大號全都關注一遍,雖然沒看完,但換來心安;

好多小紅點沒點掉,斷舍離要動腦子太累,於是轉移注意力看新文章來防禦焦慮、提升自我效能感;

點開十幾篇沒看的公眾號,感覺自己現在沒時間好好琢磨那些文章,但又棄之可惜,那就先收藏起來。

關注了那麼多公眾號又不看,這是不是病?

photo from www.techweb.com.cn

長此以往,我們在焦慮中錯失了每一個好好利用當下的機會。焦慮不是讓我們原地不前的真正原因,不願意麵對和接納焦慮而採取的補償防禦行為才是。

關注了那麼多公眾號又不看,這是不是病?

關注了那麼多公眾號又不看,這是不是病?

電影《拆彈部隊》中,當一位拆彈專家從伊拉克戰場回到美國,第一反應是被超市裡琳琅滿目的黃油牌子嚇到。他的恐懼源於面對諸多五花八門的品牌,他無法確定怎麼選才對,才好。小至黃油,大至生活方方面面,這種突如其來的自由選擇讓他無法承擔,最終他又回了伊拉克。這是後現代環境下許多人都面臨的問題。

關注了那麼多公眾號又不看,這是不是病?

選擇太多,的確無從下手photo from www.dianping.com

如今若有一百萬個人,卻有不止一百萬種選擇。一方面,我們腦中的各種慾望想像得以釋放和滿足,我們有關注任何話題、嘗試任何可能(在不傷害他人前提下)的自由和權利。但另一方面,無限自由也意味著更容易陷入迷茫,如同心理學著作《逃避自由》中所說,我們也需要不斷尋找一些確定的東西,來確認自己活著的意義。

所以即便我們不常點開公眾號,但在大拇指滑動過程里,也會下意識接收到那些標題(即便可能沒有被篩進意識中),它們傳遞出的價值觀和話題方向,其實都在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以至於關注與保持關注這一行為本身,就不斷提醒著我們自己是怎樣的人。

當人們關注一個公眾號時,絕不僅僅是在讀文章,我們也在提醒自己:你是誰。如果有人願意像管理學習和時間那樣,記錄梳理自己曾點開的每一篇文章、後續傳播行為、關注公眾號的類型、內容、最終評價,相信他對自己內在的觀念和價值觀會有更深入的認識。

關注了那麼多公眾號又不看,這是不是病?

你還記得在襁褓里哇哇大哭的時候,在哭什麼嗎?還記得曾經嚮往早點變成大人的你,在期待什麼嗎?小時候你覺得自己將來會征服世界成為大人物,還記得是哪來的自信嗎?

答案就是:你不太記得你當時完整的想法和感覺了。

想想過去十年你改變了多少,再想想,你真的能預測十年後的你是怎樣一個人嗎?

也許不能。這也符合哲學家休謨的說法,他認為,我們壓根沒有辦法「做自己」,因為根本就沒有「自我」這東西,我們只能去體驗每一秒。無獨有偶,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者們在腦部實驗中也逐漸發現,人類的「自我」其實是變幻不穩定的,而非固定的存在,甚至連「自由意志」這樣東西從某種程度上都是很虛幻的。

就像每一次失戀時,痛定思痛決定「再也不去愛了」,每一段熱戀時彷彿要恩愛到天荒地老的纏綿,每一種感覺都是如此真實,都是當下的你。但那些失過的戀總在幾個月後的某天醒來就突然釋懷了。那些纏綿歲月回憶起來也只剩下沉浸在多巴胺里的舒爽愉悅感了。而你,不知不覺,一直在往前行進,更新著「自己是誰」的意義。

關注了那麼多公眾號又不看,這是不是病?

剛失戀時,覺得再也不會愛了photo from www.hinews.cn

所以當我們關注一個新的公眾號,或是結交一個陌生朋友,加入一個新的組織,或是內在下了一些決心,進入一段關係,是因為當下那個瞬間,我們真的以為自己會繼續做一個那樣的人。然而,腦中的神經突觸變化悄然改變著我們。只有當一段時間過後,我們才能意識到過去的自己給當下的自己留下了多少東西「遺產」,比如公眾號:P

關注了那麼多公眾號又不看,這是不是病?

你會聽到這樣的話:

「我也關注它一年多了,但我不看文章,只看插圖!喜歡它家的畫,所以會買周邊!」

「我記得有幾個心理學號可能對你有幫助,找出來推給你哦。」

「這部電影我在另一個公眾號好像瞄到過,那個號的口味更小眾犀利……」


很明顯,說話的人想要傳遞起碼兩個信息:

  • 這個領域我也關注;

  • 我知道比你所說更多的信息(起碼在某個細分方面)。

這是社會比較的必經之路。大多數人會通過強調自己關注了相關信息時間多久、了解範圍有多廣、花的金錢數量多大,來凸顯自己的實際熱愛程度,而不是闡述這個領域的方方面面(畢竟一個簡單對話都那樣太累了)。

因為每個人都不想脫離群體,都想知道其他人知道什麼。你關注面越多越廣,起碼有概率「顯得」你越厲害(且不論這種思路是否正確,但在大多數人默認如此的情況下),只要有關注,哪怕不看完,它也能為你增加社交價值。買來四大名著精裝版全集放書房,和從頭到尾讀完一遍是兩回事。關注和充分使用一個公眾號也是兩回事。

「在關注一個號」背後反映的知識積累和資源渠道就是一種社交資本。而且關注一個號,只需要「某一天說不定能對我或身邊人有用」,或許就是合理的。

可能因為是免費的?

開一下腦洞,如果關注公眾號和取關公眾號都需要支付一定費用,那麼人們「囤積」公眾號的習慣可能有所收斂(吧)。

關注了那麼多公眾號又不看,這是不是病?

那麼,除了收費,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控制住那按下「關注」的手呢?

1. 別被大腦的習慣騙了

用良好的自我管理習慣防止大腦忽悠我們(克服認知偏差),比如:

關注一個公眾號之前,起碼仔細讀完它的5-10篇文章,想想它未來可能推什麼,你是否真的喜歡看,還是出於某種原因覺得「不應該」放棄(那種情況下或許就不會打開了)再判斷;

抽一天,給自己關注的公眾號做一個分類,了解每個領域下已有哪些號,是否還有缺漏(相信在這個過程里你已經能夠斷舍離幾十個公眾號);

給自己設立規定,當累計滿20-30個小紅點時,給這個號亮一張黃牌;等紅點到50個時,規定自己必須取關。

2. 不要為此內疚

我們確實有囤積的本能,有些囤積從起因來看是積極的,比如囤積食物以避免天災。你控制不了手抖不斷關注或刷朋友圈,那沒關係,但你可以選擇別為此難受。你可以減少對這種行為的敵視和貶低,從而停止對於自己看不完文章的不滿和否定評價。

面對一堆標題黨,誰能免俗地不受吸引?既然已經關注了,那就關注唄。沒必要逼迫自己,只需記得,你隨時都有更改決定的權利。

3. 讀認知行為治療自助手冊

如果關於囤公眾號又不看這件事,你很焦慮,那麼認知行為療法(CBT)或許能幫到你。它可以通過改變思維和行為的方法,來改變認知並消除不良情緒。通過一些自我梳理的練習,你能更了解自己的傾向和習慣,更好、更快地判斷一件東西值不值得留下,從而調整情緒和行為。自助讀物推薦Judith S.Beck的《認知療法基礎與應用》,另外,你還可以來參加幫助覺察調節情緒的友心人情緒探索營。

4. 成為這方面的專家......

最後,如果你發現身邊人可能符合「囤積症」的描述,可以去相關網站了解更多:

Hoarding – The Mayo Clinic

http://www.mayoclinic.com/health/hoarding/ds00966

Hoarding – OCD Foundation

http://www.ocfoundation.org/hoarding/

Compulsive Hoarding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Compulsive_hoarding

哇,恭喜你成功讀完這篇文章,再也不是只點開不看完的孩紙啦!

現在轉發起來,就沒有心理負擔了吧~晚安噢。



作者:砍妹

武漢大學心理學學士

知乎專欄@文藝的哺乳動物

本文原載於公眾號WeDig(ID:wedig),如需轉載請與原公眾號聯繫或留言。

參考資料:

http://www.webmd.com/mental-health/features/harmless-pack-rat-or-compulsive-hoarder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ompulsive_hoarding#Treatment

http://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hoarding-disorder/basics/definition/con-20031337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如何最大程度的給女生帶來安全感?
清代的房價和現代一樣嗎?

TAG:知識百科 |

您可能感興趣

妹子你這是怎麼了,被人關注還不高興嘛?
你過得不好,真的不是因為窮,而是你沒有關注這些頂尖讀物
決定你一生的,不是高考的分數,而是你有沒有關注過這幾點?
這個公號我關注了很久,一直捨不得跟人分享
關注公眾號卻不看也是一種病?得治!
這麼可愛的公眾號關注語,看完都不能好好說話了
如果你不懂得穿衣打扮,那就關注這個號。
為什麼那麼多人說日漫不好看卻還在關注?
自從關注了這個號,再也不鬧片荒了
如果你喜歡旗袍,但又不知道怎麼穿才好看,那就關注這個號吧
如果你不懂得穿衣打扮,那就關注這個號
看科普,怎能不關注這個公眾號?
新車太多不懂怎麼挑?這幾款值得關注
不是主場卻能博得關注度,舒淇不走美艷路線,靠什麼紅了這麼多年
這個九月最受關注的不是薛之謙也不是范冰冰,居然是她!
想要透氣舒適不撞鞋?這幾雙不妨多加關注!
只要關注這幾點,你就絕不會用錯腮紅
如果你不懂穿衣打扮,那就關注這個號
喜歡夜聽的,可以關注這個不錯的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