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師達摩聖誕日,重溫達摩經典語錄1120期
祖師達摩(英文:Bodhidharma,又稱:菩提達磨),意譯為覺法。自稱佛傳禪宗第二十八祖,為中國禪宗的始祖,故中國的禪宗又稱達摩宗,達摩被尊稱為「東土第一代祖師」、「達摩祖師」,與寶志禪師、傅大士合稱梁代三大士。於中國南朝梁武帝時期航海到廣州。梁武帝信佛,達摩至南朝都城建業會梁武帝,面談不契,遂一葦渡江,北上北魏都城洛陽,後卓錫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傳衣缽于慧可,後出禹門游化終身。
以心傳心
傳衣表信
四行觀
破相論
血脈論
以心傳心
(神光)則取利刃,自斷左臂,置於師前。
師語神光曰:「諸佛菩薩求法,不以身為身,不以命為命。汝雖斷臂求法,亦可在。」
遂改神光為惠可。
又問:「請和尚安心。」
師曰:「將心來,與汝安心。」
進曰:「覓心了不可得。」
師曰:「覓得豈是汝心?與汝安心竟。」
達摩語惠可曰:「為汝安心竟,汝今見不?」
惠可言下大悟。
惠可白和尚:「今日乃知,一切諸法,本來空寂。今日乃知,菩提不遠。是故菩薩不動念而至薩般若海,不動念而登涅槃岸。」
師云:「如是,如是。」
惠可對曰:「和尚此法有文字記錄不?」
達摩曰:「我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傳衣表信
達摩云:「我有一領袈裟,傳授與汝。」
惠可白和尚曰:「法既以心傳心,復無文字,用此袈裟何為?」
大師云:「內授法印,以契證心;外傳袈裟,以定宗旨。雖則袈裟不在法上,法亦不在袈裟,於中三世諸佛,遞相授記。我今以袈裟,亦表其信,令後代傳法者有稟承,學道者得知宗旨,斷眾生疑故。」
惠可便頂禮,親事九年,晝夜不離左右。
達摩大師乃而告曰:「如來以凈法眼並袈裟付囑大迦葉,如是展轉,乃至於我,我今付囑汝。汝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教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據《祖堂集》卷二)
[說明]此段語錄記載了禪宗初祖達摩向二祖惠可傳法的情形。
[注釋]
1、菩提:梵語,指對佛教真理的覺悟。
2、薩般若:梵語,多譯作薩婆若,意為無所不知的佛智。
3、涅槃:梵語,指對俗世生死煩惱的徹底斷滅,是佛家修行的最高理想。
四行觀
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種。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者,謂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若也舍妄歸真,凝住壁觀,無自無他,凡聖等一,堅住不移,更不隨文教,此即與理冥符,無有分別,寂然無為,名之理入。
行入者,謂四行,其餘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報冤行;二隨緣行;三無所求行;四稱法行。
云何名報冤行?謂修道行人,若受苦時,當自念言:我往昔無數劫中,棄本從末,流浪諸有,多起怨憎,違害無限,今雖無犯,是我宿殃惡業果熟,非天非人所能見與,甘心忍受,都無冤訴。經云:逢苦不憂,何心故?識達故。此心生時,與理相應,體冤進道,故說言報冤行。
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若得勝報榮譽等事,是我過去宿因所感,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是故說言隨緣行。
三無所求行者:世人常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理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轉,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功德黑暗,常相隨逐,三界久居,猶如火宅,有身皆苦,誰得而安?了達此處,故舍諸有,止想無求。經云:「有求皆苦,無求即樂。」判知無求,真為道行,故言無所求行。
四稱法行者:性凈之理,目之為法。此理眾相斯空,無染無著,無此無彼。經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智者若能信解此理,應當稱法而行。法體無慳,身命財行檀施捨,心無吝惜,脫解三空,不倚不著,但為去垢,稱化眾生而不取相。此為自行,復能利他,亦能莊嚴菩提之道。檀施既爾,餘五亦然。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是為稱法行也。
破相論
(渝州華嚴寺沙門釋宗鏡校刻)
論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
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
問曰:「何一法能攝諸法?」
答曰:「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栽樹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樹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問曰:「云何觀心稱之為了?」
答曰:「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了四大五陰本空無我;了見自心起用,有二種差別。云何為二?一者凈心,二者染心。此二種心法,亦自然本來俱有;雖假緣合,互相因待。凈心恆樂善因,染體常思惡業。若不受所染,則稱之為聖。遂能遠離諸苦,證涅盤樂。若墮染心,造業受其纏覆,則名之為凡,沉淪三界,受種種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體故。」
十地經云:『眾生身中有金剛佛性,猶如日輪,體明圓滿,廣大無邊;只為五陰重雲所覆,如缾內燈光,不能顯現。』
又涅盤經云:『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佛性者,即覺性也。但自覺覺他,覺知明了,則名解脫。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因其覺根;遂能顯現諸功德樹。涅盤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觀心,可名為了。」
問曰:「上說真如佛性,一切功德,因覺為根,未審無明之心,以何為根?」
答曰:「無明之心,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慾,及恆河沙眾惡,皆因三毒以為根本。其三毒者,貪嗔痴是也。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猶如大樹,根雖是一,所生枝葉其數無邊。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諸惡業百千萬億,倍過於前,不可為喻。如是三毒心,於本體中,應現六根,亦名六賊,即六識也。由此六識,出入諸根,貪著萬境,能成惡業,障真如體,故名六賊。一切眾生,由此三毒六賊,惑亂身心,沉沒生死,輪迴六趣,受諸苦惱;猶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絕,乃能瀰漫,波濤萬里。若復有人斷其本源,即眾流皆息。求解脫者,能轉三毒為三聚凈戒,轉六賊為六波羅蜜,自然永離一切諸苦。」
問曰:「六趣三界廣大無邊,若唯觀心,何由免無窮之苦?」
答曰:「三界業報,唯心所生;本若無心,於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痴為無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業輕重,受報不同,分歸六處,故名六趣。」
問曰:「云何輕重分之為六?」
答曰:「眾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輕趣。云何三輕趣?所謂迷修十善,妄求快樂,未免貪界,生於天趣。迷持五戒,妄起愛憎,未免嗔界,生於人趣。迷執有為,信邪求福,未免痴界,生阿修羅趣。如是三類,名三輕趣。云何三重?所謂縱三毒心,唯造惡業,墮三重趣。若貪業重者,墮惡鬼趣;瞋業重者,墮地獄趣;痴業重者,墮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輕,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業由自心生,但能攝心,離諸邪惡,三界六趣輪迴之苦,自然消滅離苦,即得解脫。」
問曰:「如佛所說,我於三大阿僧祇劫,無量勤苦,方成佛道。云何今說,唯只觀心,制三毒,即名解脫?」
答曰:「佛所說言,無虛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漢名不可數。此三毒心,於中有恆沙惡念,於一一念中,皆為一劫;如是恆沙不可數也,故言三大阿僧祇。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蓋,若不超彼三大恆沙毒惡之心,云何名為解脫?今若能轉貪嗔痴等三毒心,為三解脫,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眾生愚痴鈍根,不解如來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說,遂言成佛塵劫未期,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
問曰:「菩薩摩訶薩由持三聚凈戒,行六波羅蜜,方成佛道;今令學者唯只觀心,不修戒行,云何成佛?」
答曰:「三聚凈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無量善聚。聚者會也,無量善法普會於心,故名三聚凈戒。六波羅蜜者,即凈六根也。胡名波羅蜜,漢名達彼岸,以六根清凈,不染六塵,即是度煩惱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羅蜜。」
問曰:「如經所說;三聚凈戒者,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今者唯言制三毒心,豈不文義有乖也?」
答曰:「佛所說是真實語。菩薩摩訶薩,於過去因中修行時,為對三毒,發三誓願,持一切凈戒。對於貪毒,誓斷一切惡常修一切善;對於瞋毒,誓度一切眾生,故常修慧;對於痴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種凈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諸惡消滅,名為斷。以能持三聚凈戒,則諸善具足,名之為修。以能斷惡修善,則萬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濟群生,故名解脫。則知所修戒行不離於心,若自心清凈,則一切佛土皆悉清凈。」
故經云:『心垢則眾生垢,心凈則眾生凈;欲得佛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也。』三聚凈戒自然成就。」
問曰:「如經所說,六波羅蜜者,亦名六度;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今言六根清凈,名波羅蜜者,若為通會。又六度者,其義如何?」
答曰:「欲修六度,當凈六根,先降六賊。能舍眼賊,離諸色境,名為布施;能禁耳賊,於彼聲塵,不令縱逸,名為持戒;能伏鼻賊,等諸香臭,自在調柔,名為忍辱;能制口賊,不貪諸味,贊詠講說,名為精進;能降身賊,於諸觸欲,湛然不動,名為禪定;能調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名為智慧。六度者運也,六波羅蜜喻若船筏,能運眾生,達於彼岸,故名六度。
問曰:「經云:釋迦如來,為菩薩時,曾飲三斗六升乳糜,方成佛道。先因飲乳,後證佛果,豈唯觀心得解脫也?」
答曰:「成佛如此,言無虛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種,佛所食者,非是世間不凈之乳,乃是清凈法乳;三斗者,三聚凈戒,六升者,六波羅蜜;成佛道時,由食如是清凈法乳,方證佛果。若言如來食於世間和合不凈牛膻腥乳,豈不謗誤之甚。真如者,自是金剛不壞,無漏法身,永離世間一切諸苦;豈須如是不凈之乳,以充饑渴。經其說,其牛不在高原,不在下濕,不食谷麥糠麩,不與牸牛同群;其牛身作紫磨今色,言牛者,毘盧舍那佛也。以大慈悲,憐愍一切,故於清凈法體中,出如是三聚凈戒六波羅蜜微妙法乳,養育一切求解脫者。如是真凈之牛,清凈之乳,非但如來飲之成道,一切眾生若能飲者,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問曰:「經中所說,佛令眾生修造伽藍,鑄寫形像,燒香散花燃燈,晝夜六時遶塔行道,持齋禮拜,種種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觀心,總攝諸行,說如是事,應虛空也。」
答曰:「佛所說經,有無量方便,以一切眾生鈍根狹劣,不悟甚深之義,所以假有為,喻無為;若復不修內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言伽藍者:「西國梵語,此土翻為清凈地也;若永除三毒,常凈六根,身心湛然,內外清凈,是名修伽藍。」
鑄寫形像者:「即是一切眾生求佛道也;所為修諸覺行,彷像如來真容妙相,豈遣鑄寫金銅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脫者,以身為爐,以法為火,以智慧為巧匠,三聚凈戒,六波羅蜜以為模樣;鎔煉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無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謂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為敗壞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鑄**容,憑何輒言功德?」
燒香者:「亦非世間有相之香,乃是無為正法之香也;熏諸臭穢無明惡業,悉令消滅。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種:一者戒香,所謂能斷諸惡,能修諸善。二者定香,所謂深信大乘,心無退轉。三者慧香,所謂常於身心,內自觀察。四者解脫香,所謂能斷一切無明結縛。五者解脫知見香,所謂觀照常明,通達無礙。如是五種香,名為最上之香,世間無比。佛在世日,令諸弟子以智慧火,燒如是無價珍香,供養十方諸佛。今時眾生不解如來真實之義,唯將外火燒世間沉檀熏陸質礙之香,希望福報,云何得?散花者,義亦如是;所謂常說正法,諸功德花,饒益有情,散沾一切;於真如性,普施莊嚴。此功德花,佛所讚歎,究竟常住,無雕落期。若復有人散如是花,獲福無量。若言如來令眾生,剪截繒彩,傷損草木,以為散花,無有是處。所以者何?持凈戒者,於諸天地森羅萬像,不令觸犯;誤犯者,猶獲大罪,況復今者。故毀凈戒,傷萬物求於福報,欲益返損,豈有是乎?」
又長明燈者:「即正覺心也,以覺明了,喻之為燈;是一切求解脫者,以身為燈台,心為燈炷,增諸戒行,以為添油;智慧明達,喻如燈火。當燃如是真正覺燈,照破一切無明痴暗,能以此法,轉相開示,即是一燈燃百千燈,以燈續然,然燈無盡,故號長明。過去有佛,名曰然燈,義亦如是。愚痴眾生,不會如來方便之說,專行虛妄,執著有為,遂燃世間蘇油之燈,以照空室,乃稱依教,豈不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間一毫相光,上能照萬八千世界,豈假如是蘇油之燈,以為利益。審察斯理,應不然乎!」
又六時行道者:「所謂六根之中,於一切時,常行佛道,修諸覺行,調伏六根,長時不舍,名為六時。」
遶塔行道者:「塔是身心也,當令覺慧巡遶身心,念念不停,名為遶塔。過去諸聖,皆行此道,得至涅盤。今時世人,不會此理,曾不內行,唯執外求;將質礙身,遶世間塔,日夜走驟,徒自疲勞,而於真性,一無利益。」
又持齋者:「當須會意,不達斯理,徒爾虛切。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內製三毒,勤覺察、凈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
又持齋者,食有五種:「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二者禪悅食,所謂內外澄寂,身心悅樂。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卧,常求善願。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凈,不染俗塵。此五種食,名為齋食。若復有人,不食如是五種凈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唯斷於無明之食。若輒觸者,名為破齋。若有破,云何獲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諸惡皆為;貪慾恣情,不生慚愧,唯斷外食,自為持齋,必無是事。」
又禮拜者:「當如是法也,必須理體內明,事隨權變,理有行藏,會如是義,乃名依法。夫禮者敬也,所謂恭敬真性,屈伏無明,名為禮拜。若能惡情永滅,善念恆存,雖不現相,名為禮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謙下心,亦為禮拜;故須屈伏外身,示內恭敬。舉外明內,性相相應。若復不行理法,唯執外求,內則放縱瞋痴,常為惡業,外即空勞身相,詐現威儀,無慚於聖,徒誑於凡,不免輪迴,豈成功德。」
問曰:「如溫室經說,洗浴眾僧,獲福無量。此則憑於事法,功德始成,若為觀心可相應否?」
答曰:「洗浴眾僧者,非洗世間有為事也。世尊當爾為諸弟子說溫室經,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隱說七事供養功德,其七事云何?一者凈水、二者燒火、三者澡豆、四者楊柳、五者凈灰、六者蘇膏、七者內衣。以此七法喻於七事,一切眾生由此七法沐浴莊嚴,能除毒心無明垢穢。」
其七法者:「一者謂凈戒洗盪愆非,猶如凈水濯諸塵垢。二者智慧觀察內外,猶如然火能溫凈水。三者分別簡棄諸惡,猶如澡豆能凈垢膩。四者真實斷諸妄想,如嚼楊枝能凈口氣。五者正信決定無疑,猶如凈灰摩身能辟諸風。六者謂柔和忍辱,猶如蘇膏通潤皮膚。七者謂慚愧悔諸惡業,猶如內衣遮醜行體。如上七法,是經中秘密之義。如來當爾為諸大乘利根者說,非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無能解悟。其溫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溫凈戒湯,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莊嚴。當爾比丘,聰明上智,皆悟聖意,如說修行,功德成就,俱登聖果。今時眾生,莫測其事,將世間水洗質礙身,自謂依經,豈非誤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煩惱塵垢,本來無相,豈可將質礙水,洗無為身?事不相應,云何悟道?若欲身得凈者;當觀此身,本因貪慾,不凈所生,臭穢駢闐,內外充滿。若也洗此身求於凈者,猶如塹塹盡方凈,以此驗之,明知洗外非佛說也。」
問曰:「經說言至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凈土。以此一門即應成佛,何假觀心?求於解脫。」
答曰:「夫念佛者,當須正念,了義為正,不了義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達彼?佛者覺也,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念者憶也,所謂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如是義,名為念。故知念在於心,不在於言。因筌求魚,得魚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稱念佛之名,須知念佛之道。若心無實,口誦空名,三毒內臻,人我填臆,將無明心不見佛,徒爾費功。且如誦之與念,義理懸殊,在口曰誦,在心曰念。故知念從心起,名為覺行之門;誦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執相求理,終無是處。故知過去諸聖所修,皆非外說,唯只推心。即心是眾善之源,即心為萬德之王。涅盤常樂,由息心生。三界輪迴,亦從心起。心是一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知門戶者,豈慮難成?知關津者,何憂不達?竊見今時淺識,唯知事相為功,廣費財寶,多傷水陸,妄營像塔,虛促人夫,積木疊泥,圖青畫綠,傾心儘力,損己迷它;未解慚愧,何曾覺知。見有為則勤勤愛著,說無相則兀兀如迷。且貪現世之小慈,豈覺當來之大苦。此之修學,徒自疲勞,背正歸邪,誑言獲福。但能攝心內照,覺觀外明;絕三毒永使銷亡,閉六賊不令侵擾,自然恆沙功德,種種莊嚴,無數法門,一一成就。超凡證聖,目擊非遙。悟在須臾,何煩皓首?真門幽秘,寧可具陳?略述觀心,詳其少分,而說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知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血脈論
渝州華嚴寺沙門釋宗鏡校刻
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問曰:「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答曰:「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無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吾?問吾即是汝心,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盤,無有是處。自性真實非因非果。法即是心義,自心是涅盤。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無有是處。佛及菩提皆在何處?譬如有人以手提虛空得否?虛空但有名,亦無相貌;取不得、捨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見佛終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心外既無佛,何起佛見?遞相誑惑,不能了本心,被它無情物攝,無自由。若也不信,自誑無益。佛無過患,眾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不識佛。但是外覓佛者,儘是不識自心是佛。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性,即不名善知識。若不如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迴,三界受苦,無出期時。昔有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迴,緣為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三五本經論以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閑文書,都無用處。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亦須參善知識,切須苦求,令心會解。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誑無益。縱有珍饈如山,眷屬如恆河沙開眼即見,合眼還見么?故知有為之法,如夢幻等。若不急尋師,空過一生。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若未悟解,須勤苦參學,因教方得悟。若未悟了,不學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別皂白,妄言宣佛敕,謗佛忌法。如斯等類,說法如雨,儘是魔說,即非佛說。師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它指揮,不覺墮生死海。但是不見性人,妄稱是佛。此等眾生,是大罪人,誑它一切眾生,令入魔界。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儘是魔說。魔家眷屬,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憑何免生死。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若離眾生性,別有佛性可得者,佛今在何處?即眾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無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無佛可得,佛外無性可得。」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廣興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問:「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是受報、是輪迴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若是佛不習外道法。佛是無業人,無因果,但有少法可得,儘是謗佛,憑何得成。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見,佛都不許。佛無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凈。諸法無修無證,無因無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惡,佛不精進,佛不懈怠,佛是無作人。但有住著心,見佛即不許也。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見此義,一切時中,一切處處,皆是不了本心。若不見性,一切時中擬作無作想,是大罪人,是痴人,落無記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惡。若擬修無作法,先須見性,然後息緣慮。若不見性得成佛道,無有是處。有人撥無因果,熾然作惡業,妄言本空,作惡無過;如此之,墮無間黑暗地獄,永無出期。若是智人,不應作如是解。」
問曰:「既若施為運動,一切時中皆是本心;色身無常之時,云何不見本心?」答曰:「本心常現前,汝自不見?」
間曰:「心既見在,何故不見?」師曰:「汝曾作夢否?」答:「曾作夢。」問曰:「汝作夢之時,是汝本身否?」答:「是本身。」又問:「汝言語施為運動與汝別不別?」答曰:「不別。」師曰:「既若不別,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從無始曠大劫來,與如今不別;未曾有生死,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好不惡,不來不去;亦無是非、亦無男女相、亦無僧俗老少、無聖無凡;亦無佛、亦無眾生、亦無修證、亦無因果、亦無筋力、亦無相貌;猶如虛空,取不得、捨不得,山河石壁不能為礙;出沒往來,自在神通;透五蘊山,渡生死河;一切業拘此法身不得。此心微妙難見,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見。於此光明中運手動足者,如恆河沙,及乎問著,總道不得,猶如木人相似,總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識?佛言一切眾生,儘是迷人,因此作業,墮生死河,欲出還沒,只為不見性。眾生若不迷,因何問著其中事,無有一人得會者,自家運手動足因何不識。故知聖人語不錯,迷人自不會曉。故知此難明,惟佛一人能會此法;餘人天及眾生等,盡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亦名解脫。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來;亦名不思議,亦名聖體,亦名長生不死,亦名大仙。名雖不同,體即是一。聖人種種分別,皆不離自心。心量廣大,應用無窮,應眼見色,應耳聞聲,應鼻嗅香,應舌知味,乃至施為運動,皆是自心。一切時中但有語言道斷,即是自心。故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色無儘是自心,心識善能分別一切,乃至施為運用,皆是智慧。心無形相,智慧亦無盡。故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四大色身,即是煩惱,色身即有生滅,法身常住無所住,如來法身常不變異故。經云:眾生應知,佛性本自有之。迦葉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諸佛心。前佛後佛只傳心,除此心外,無佛可得。顛倒眾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馳求,終日忙忙;念佛禮佛,佛在何處?不應作如是等見,但知自心,心外更無別佛。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云: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自心是佛,不應將佛禮佛;但是有佛及菩薩相貌,忽爾見前,切不用禮敬。我心空寂,本無如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盡落邪道。若是幻從心起,即不用禮。禮者不知,知者不禮,禮被魔攝。恐學人不知,故作是辨。諸佛如來本性體上,都無如是相貌,切須在意。但有異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怖,不要疑惑,我心本來清凈,何處有如許相貌。乃至天龍夜叉鬼神帝釋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怕懼;我心本來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見,但莫取相。若起佛見法見,及佛菩薩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墮眾生位中。若欲直會,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無別語。故經云: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無定實,幻無定相。是無常法,但不取相,合它聖意。故經云: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問曰:因何不得禮佛菩薩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羅示見神通,皆作得菩薩相貌。種種變化,是外道,總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錯禮拜。佛是西國語,此土雲覺性。覺者靈覺,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聖所測。又云:見本性為禪。若不見本性,即非禪也。假使說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話會,典教憑何所及。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見性即是佛,聖體本來清凈,無有雜穢。所有言說,皆是聖人從心起用。用體本來空,名言猶不及,十二部經憑何得及。道本圓成,不用修證。道非聲色,微妙難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說也。唯有如來能知,餘人天等類,都不覺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執相。不了自心本來空寂,妄執相及一切法即墮外道。若知諸法從心生,不應有執,執即不知。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閑文字。千經萬論只是明心,言下契會,教將何用?至理絕言;教是語詞,實不是道。道本無言,言說是妄。若夜夢見樓閣宮殿象馬之屬,及樹木叢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樂著,儘是托生之處,切須在意。臨終之時,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魔攝。法身本來清凈無受,只緣迷故,不覺不知,因茲故妄受報。所以有樂著,不得自在。只今若悟得本來身心,即不染習。若從聖入凡,示見種種雜類,自為眾生,故聖人逆順皆得自在,一切業拘它不得。聖成久有大威德,一切品類業,被它聖人轉,天堂地獄無奈何它。凡夫神識昏昧,不同聖人,內外明徹。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後悔無相救處。貧窮困苦皆從妄想生,若了是心,遞相勸勉,但無作而作,即入如來知見。初發心人,神識總不定;若夢中頻見異境,輒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從外來。夢若見光明出現,過於日輪,即余習頓盡,法界性見。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因。唯自知,不可向人說。或靜園林中行住坐卧,眼見光明,或大或小,莫與人說,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夜靜暗中行住坐卧,眼睹光明,與晝無異,不得怪,並是自心欲明顯。或夜夢中見星月分明,亦自心諸緣欲息,亦不得向人說。夢若昏昏,猶如陰暗中行,亦是自心煩惱障重,亦自知。若見本性不用讀經念佛,廣學多知無益,神識轉昏。設教只為標心;若識心,何用看教?若從凡入聖,即須息業養神,隨分過日。若多嗔恚,令性轉與道相違,自賺無益。聖人於生死中,自在出沒,隱顯不定,一切業拘它不得。聖人破邪魔,一切眾生但見本性,余習頓滅。神識不昧,須是直下便會,只在如今。欲真會道,莫執一切法;息業養神,余習亦盡。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會佛意,用功最多;違背聖意,終日驅驅念佛轉經,昏於神性,不免輪迴,佛是閑人,何用驅驅廣求名利,後時何用?但不見性人,讀經念佛,長學精進;六時行道,長坐不卧;廣學多聞,以為佛法。此等眾生,儘是謗佛法人。前佛後佛,只言見性。諸行無常,若不見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阿難多聞中得第一,於佛無識只學多聞,二乘外道皆無識佛,識數修證,墮在因果中。是眾生業報,不免生死,遠背佛意,即是謗佛眾生,殺卻無罪過。經云:闡提人不生信心,殺欲無罪過。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見性,即不用取次謗它良善,自賺無益。善惡歷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獄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現墮黑暗地獄中;亦不覺不知,只緣業重故,所以不信。譬如無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縱向伊說亦不信,只緣盲故,憑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復如是。現今墮畜生雜類,誕在貧窮下賤,求生不得,求死不得。雖受是苦,直問著亦言我今快樂,不異天堂。故知一切眾生,生處為樂,亦不覺不知。如斯惡人,只緣業障重故,所以不能發信心者,不自由它也。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鬚髮,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鬚髮,亦是外道。
問曰:白衣有妻子,淫慾不除,憑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見性不言淫慾。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淫慾本來空寂,自爾斷除,亦不樂著,縱有餘習,不能為害。何以故?性本清凈故。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凈,染污不得。法身本來無受,無飢無渴,無寒熱,無病,無恩愛,無眷屬,無苦樂,無好惡,無短長,無強弱,本來無有一物可得,只緣執有此色身,因即有饑渴寒熱瘴病等相,若不執,即一任作。若於生死中得自在,轉一切法,與聖人神通自在無礙,無處不安。若心有疑,決定透一切境界不過。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輪迴生死。若見性,旃陀羅亦得成佛。
問曰:旃陀羅殺生作業,如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見性不言作業。縱作業不同,一切業拘不得。從無始曠大劫來,只為不見性,墮地獄中,所以作業輪迴生死。從悟得本性,終不作業。若不見性,念佛免報不得,非論殺生命。若見性疑心頓除,殺生命亦不奈它何。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遞傳心印。吾今來此土,唯傳頓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進苦行。乃至入水火,登於劍輪,一食長坐不卧,儘是外道有為法。若識得施為運動靈覺之性,汝即諸佛心。前佛後佛只言傳心,更無別法。若識此法,凡夫一字不識亦是佛。若不識自己靈覺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塵,覓佛終不得也。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無形相,無因果,無筋骨,猶如虛空,取不得。不同質礙,不同外道。此心除如來一人能會,其餘眾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離四大色身中,若離是心,即無能運動。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身是無性,因何運動。若自心動,乃至語言施為運動,見聞覺知,皆是動心動用。動是心動,動即其用。動用外無心,心外無動。動不是心,心不是動。動本無心,心本無動。動不離心,心不離動。動無心離,心無動離,動是心用,用是心動。動即心用,用即心動。不動不用,用體本空。空本無動,動用同心,心本無動。故經云:動而無所動,終日去來而未曾去,終日見而未曾見,終日哮而未曾哮,終日聞而未曾聞,終日知而未曾知,終日喜而未曾喜,終日行而未曾行,終日住而未曾住。故經云: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見聞覺知,本自圓寂。乃至嗔喜痛癢何異木人,只緣推尋痛癢不可得。故經云:惡業即得苦報,善業即有善報,不但嗔墮地獄,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執即業脫。若不見性,講經決無憑,說亦無盡。略標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頌曰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偈曰吾本來此土。傳法救迷情。一華開五葉。結果自然成。
點擊播放 GIF/28K
光明佛壇【gmfotan】
已有50餘萬關注讀者,是免費的公益佛學、修行、傳播正能量的悲智佛學平台。讓您天天親近佛菩薩,學習善知識,積累福報,讓生命充滿慈悲與智慧!請搜索本平台總目錄,也可以通過「查看歷史消息」檢索。
以下是近期讀者閱讀或轉發最多文章:
【1118】佛教的「六和敬」
【1117】星雲大師:藥師佛與阿彌陀佛有衝突嗎
【1116】大虛法師:附體的真相
【1115】恭迎藥師佛聖誕,傾聽星雲大師開示
【1114】明天恭迎五福臨門藥師佛聖誕
【1113】圖說藥師佛十二葯叉大將及神奇靈驗
【1112】佛說放下
【1111】佛說藥師佛法門功德利益
【1110】如何禮佛燒香
【1109】電視片《打蛇吃蛇變蛇人》《農婦治癒蛇放生後獲報恩》
【1108】神奇大悲水
【1107】聖嚴法師 :開悟的條件
【1106】電視片:《禪修》三集
【1105】宣化上人句句詳解大悲咒(上)
【1104】觀音出家日 細說六大觀音菩薩
【1103】明日恭迎觀音菩薩出家日
【1102】本周讀經 《大悲咒》
【1101】南懷瑾:《金剛經》精華大智慧40句
【1100】怎樣精進修行
【1099】精美《金剛經》桌面圖
【1098】頗瓦法
【1097】佛教看邪淫的危害
【1096】星雲大師:讀誦《金剛經》好處很多很多
【1095】佛教看生死
【1094】重陽節 共同持誦《佛說父母恩重經》聆聽高僧開示
【1093】明天重陽節 聽聽佛陀說孝道
【1092】佛教說業障
【1091】樓宇烈:佛教真正的內涵
【1090】《夫妻與因果》《什麼樣的男人造就什麼樣的妻子》
【1089】今天弘一大師圓寂紀念日 重溫大師經典法語集
【1088】明天弘一大師圓寂紀念日,緬懷大師偉岸一生
【1087】佛教看福報
【1086】憨山大師的參學悟道記
【1085】佛教看超度
【1084】沈家楨:學習《金剛經》的真正用途
【1083】佛教看抑鬱症
【1082】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一)
【1081】本周讀經 《金剛經》
【1080】索達吉堪布:持誦《心經》的人有大福德
【1079】佛教看忍辱
【1078】太虛大師:般若波羅密多心經講義
【1077】今天燃燈佛聖誕 祈願眾生皆能悟道成佛
【1076】明日 恭迎燃燈佛聖誕
【1075】今天 中國佛教八宗之祖:鳩摩羅什大師圓寂紀念日
【1074】正確誦經 獲福無量
【1073】佛教看懺悔
【1072】伏藏與伏藏大師
【1071】南懷瑾:學佛誤區「嘴在學佛,心在學魔」
【1070】團圓中秋節 共慶月光菩薩聖誕日
【1069】農曆八月十五 恭迎月光菩薩聖誕
【1068】佛教看布施
【1067】動畫《佛說阿彌陀經》
【1066】佛教看財富
【1065】解讀《菩提道次第廣論》
【1064】明-憨山大師《圓覺經》直解(上)
【1063】佛教說魔
【1062】佛教看命運
【1061】逆緣,應對與改變
【1060】十集動畫《阿彌陀佛的故事》1-3 集
【1059】聖嚴法師:佛教徒應以怎樣的態度來賺錢
【1058】覺知禪(上篇)
【1057】佛法不是探討今生來世、神秘、鬼神的
【1056】辟穀的利與弊
【1055】今天地藏菩薩聖誕 祈願三界眾生早日得度
【1054】明天恭迎地藏王菩薩聖誕
【1053】近代禪宗泰斗虛雲大師聖誕紀念日
【1052】南懷瑾:修行在智慧,不要自認為在行善
【1051】佛馱跋陀羅尊者畫傳
【1050】恭迎「佛陀第二」龍樹菩薩聖誕日
【1049】明天恭迎龍樹菩薩聖誕
【1048】一念通三世 開悟方能知
【1047】附體、感應與神通
【1046】星雲大師:《人生就是放下》
※南懷瑾:藥師佛法門
※藥師法門是速得成佛的法門
※夢參長老講解金剛經(一)
※南懷瑾:《金剛經說什麼》
※聖嚴法師《金剛經講記》
TAG:光明佛壇 |
※阿里巴巴宣布成立達摩院 3年投入1000億元!
※第340期素材—達摩蛋
※阿里巴巴成立「達摩院」,3 年研發投入 1000 億
※馬云為達摩院3年投入1000億太多麼?
※阿里巴巴達摩院正式成立!3年投入1000億
※阿里巴巴成立達摩院:3年1000億!馬云:留給世界最好的東西
※武功堪比達摩祖師、張三丰, 20歲封王。
※阿里成立達摩院:3年內投1000億元研發新技術
※馬雲宣布成立「達摩院」,3年投入1000億,阿里巴巴放「大招」了
※阿里成立達摩院1000億投研發,馬雲稱達摩要比阿里活得長
※阿里巴巴達摩院成立 3年投資超過3000億 讓科技引爆世界!
※阿里成立達摩院:未來3年對基礎科學研發投資將超1000億
※阿里巴巴全球研究院a命名「達摩院」 三年投入1000億
※王者榮耀的100個月,最終打敗了阿里達摩院的1000個億
※馬云:達摩研究院達成這些使命,1000億!值了
※阿里成立「達摩院」,砸1000億搞科研,目標服務20億人
※阿里巴巴宣布成立阿里巴巴達摩院,3年投資1000億人民幣
※關於阿里達摩院1000億的四個疑問
※中國驕傲!阿里斥資超1000億組建「達摩院」,未來科技將在這裡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