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人比用人重要,選好了只需因勢利導,選不好怎麼都用不好
曾國藩在給清廷的一封奏章中曾說道自己屢戰屢敗,但卻也屢敗屢戰,被後人津津樂道,其實這一字的顛倒不僅反映了曾國藩的韌性,也說明了整個湘軍團體的特質。而湘軍這種打不敗、擊不垮的韌勁可以說與曾國藩選兵有莫大的關係,其用兵並不見得就比同時代的將領高明多少。
那麼,曾國藩是如何選兵的?他選兵的標準有哪些?
曾國藩辦團練前,在京為官十四年,他深知清廷八旗營兵的癥結所在,他將其總結為四字箴言:「敗不相救。」
按其所說也就是彼方有難,此方相望,見其狼狽逃竄,則幸災樂禍,見其勝利,則又妒由心生。
有鑒於此,曾國藩辦團練在招募丁勇方面做了充足的預案,以免重蹈八旗營兵的覆轍。
曾國藩不僅重視士兵的身體素質,對於其品性也提出了不同於以往的要求。
曾國藩給於招募丁勇的將領三條錦囊:
1、技藝嫻熟,年輕少壯。
2、樸實甚至帶著農民的土氣品質為最佳。
3、油頭滑面,市井氣息,官僚氣息等品性不佳者,一概不用。這就為湘勇兵牟素質劃定了紅線。其實這種募兵方法在歷史上也不是空前絕後,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就使用此方法招募兵勇。募得士兵不僅忠心耿耿,而且戰鬥力強,戚家軍的名聲就是被他這套選兵方法給打出來的。
曾國藩對此方法也推崇至極,在他看來窮山惡水出刁民是亘古不變的祖訓。山野之民多彪悍難以駕馭;水鄉之民多是浮誇狡猾之人;城市則多為奸詐、懶惰之輩。而只有鄉村居民多樸實誠懇。
因此善用兵、好用兵的人都喜歡招募彪悍的山民和淳樸的鄉民,而對於城市猾民和近水之民則往往敬而遠之。
曾國藩好在窮鄉僻壤,招募樸實純真的鄉村野夫,好處在於這些人心眼少,天真無華,經過訓練可以一心一意供驅使。並且這些略顯笨拙但卻質樸的村民往往誠實可靠,不會耍弄心機,整肅成軍易於速成。
這些人由於長期耕種為生,因此體格一般都很健壯,而且具備吃苦耐勞的品質,能夠快速適應艱苦甚至殘酷的軍事環境,保證戰鬥力。能將農民的質樸轉化為即戰力,在歷史上恐怕也只有曾國藩一家了,這些在歷史上有作為的人,可以說往往也在創造著歷史。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可憐天下父母心:曾國藩中翰林歸鄉,他的祖父給他說了番什麼話?
※溥儀千方百計逃亡日本沒有成功,為何蘇聯人卻主動將他送到日本?
※假設歷史:甲午戰爭按照光緒帝設計進行有獲勝的可能嗎?
※溥儀即位被嚇哭,攝政王哄他說了句什麼話?竟準確預測了大清國運
※戊戌變法中光緒帝觸碰了那條紅線,致使自己身陷囹圄?
TAG:歷史三日談 |
※因勢利導,最終的美好還是無盡的飄渺——瓜迪奧拉
※《鬼谷子》謀略,因勢利導,靈活應用遊說的策略
※中藥升降浮沉 因勢利導是兵法也是葯法
※「因勢結字」——孫過庭的《書譜》是如何「取勢」的
※點景物的畫法——因勢而定型
※家居養花:因勢利導解決文竹瘋長,重現文雅大氣之象!
※因勢利導,組合教學
※中國最團結家族,家訓寫進宋代國史,因勢力太大皇帝下令強行拆分
※雲南玉石雕刻名師林進祥——因勢而琢 獨具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