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奪門之變」一夜之間便讓皇帝易主?
明朝景泰三年,明代宗朱祁鈺在接回因「土木之變」中被瓦剌俘虜的明英宗朱祁鎮之後,將英宗的皇太子朱見深貶為沂王,以自己唯一的兒子朱見濟代為東宮皇儲,引起朝中大臣紛議。不料不足一年,朱見濟病逝,大臣們因此多番要求重立朱見深為皇儲,但屢次遭到代宗拒絕。
景泰八年正月,代宗突然病重,皇儲問題再次被提上議程。據《明史記事本末》記載,這年正月十六日,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直、禮部尚書胡濙會同群臣商議,決定聯名上奏請復立朱見深為太子。定議之後眾臣見天色已晚,決議次日清晨代宗臨朝之時,再遞交奏疏。不料這一夜風雲突變,形勢的發展超乎了所有人的想像。
暮色降臨後,武清侯石亨、御史徐有貞會合都督張軏、太監曹吉祥、御史楊善以及老將王驥等趁夜色率領大隊京營兵向皇城進發。四更時分,石亨因職取到鑰匙打開長安門,張軏借口抵禦瓦剌保護皇城騙過城門守軍,順利率領部眾進入皇城。
明代宗朱祁鈺(1428年—1457年),漢族,明朝第七位皇帝,在位時間1449年-1457年。朱祁鈺在位八年間,知人善任,啟用于謙等正直之人,使得江山社稷轉危為安,可謂英明之主。
此時烏雲密布,夜色驟濃,伸手不見五指,眾人驚慌,徐有貞以精通天象之名安撫眾人大事必濟。石亨等人安下心來,趁夜黑順利抵達明英宗居住的南宮,士眾用巨木撞擊宮門,宮牆震坍後將驚慌失措的明英宗架起直奔大內。
此時烏雲散盡,月明星稀,又順利迎取英宗,士氣大漲,眾人順利簇擁著英宗從東華門進入到舉行君臣朝會的奉天門。一路上守門士兵、殿內武士因見英宗逃出南宮,驚慌失措而不敢阻攔,英宗就這樣兵不血刃的再次登上奉天殿寶座。隨即「鳴鐘鼓、啟諸門」,召群臣覲見時,百官見龍椅上竟是英宗,驚慌失措之餘也只能跪倒參拜。
明英宗複位之後,便大肆封賞石亨、徐有貞等擁戴之人,將在病中的代宗廢為郕王,逮捕處死時任兵部尚書于謙、吏部尚書王文,並貶斥代宗朝于謙提拔和迎合代宗之意的文武褚臣,政變到此取得完全勝利,史稱「奪門之變」。
疑點重重
此次政變過分容易,改朝換代這等大事竟無死傷流血,而且政變原因史書上僅僅一筆帶過,但細細深究有眾多疑點有待深究。
其一是主謀石亨為何要發動政變?代宗對其一直恩寵有加,甚至在病重時讓其代為祭祀,石亨寵渥優待到如此地步竟背叛代宗,同時起事如此草率為何能一舉成功?
其二是明英宗喪師被俘,國體顏面盡失,能安全返京已屬僥倖,再登寶殿幾無可能,為何在政變之後幾無一人反對,奇怪的是根本無人替代宗反擊,就連于謙等代宗重臣都是跪倒參拜?
其三也是最令人詫異的是于謙自「土木堡之變」後聲望隆重,深得代宗信任,此後執掌兵部八年,六部之事均有介入,爪牙四布,為何在政變前後謀策之時毫無知覺?
石亨蓄謀政變還得從保衛京師說起。土木堡之變後,當時的郕王在群臣簇擁下登基,以主戰派兵部尚書于謙為首,整頓吏治,籌調軍備,將國家機器調動起來。將二十萬餘二線入衛布防軍交由石亨等八位將軍指揮,列陣於京城九門外於也先激戰。在擊退瓦剌迎回英宗後,石亨因功大被封為武清侯,後又奉詔佩鎮朔大將軍印,加封太師,浩然已成武將之首。
明英宗睿皇帝朱祁鎮(1427—1464),漢族,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公元1435-1449年、公元1457-1464年兩次在位)。
同樣經此一役,于謙的聲望達到頂點,力保代宗上位而得到全權信任,甚至代宗想提拔某人都會私下詢問他的意見。于謙此時雖僅為兵部尚書,可常介入六部之事,內外兵事政務幾乎均出於一手,事實上已經形同宰相。但于謙此人性情剛烈,重節輕利而又依靠代宗信任,朝中諸官都受其壓制不敢有私心。石亨雖為武將之首,也受代宗信賴,但始終處于于謙之下,受到于謙節制。
德勝門一戰擊敗瓦剌後,石亨得到世襲侯爵後,因知自己功不如于謙而內心有愧,便上書推薦于謙之子。石亨本想投桃報李,熟料于謙不近人情,不僅僅全部推辭還在代宗面前數落了他一番,此舉令石亨極其憤怒。
景泰三年十二月,于謙主持選京師三大營十萬人編為五團營,後又再增兵五萬,合稱十團營。之前三大營由石亨主掌,獨立於兵部之外,改為團營後雖仍以其為提督,可是團營已屬兵部掌控,石亨就必須得受到于謙的節制。
因此石亨雖受代宗感激和信任,但這些都是排在於謙之後,而于謙作為上司過於剛直嚴苛,石亨處處受壓對於謙是又恨又怕。但于謙深受代宗信賴,御史言官多次彈劾都被代宗壓下。
就連在「奪門之變」後代宗問左右是否是于謙起事,因為滿朝文武之中有權有能力發動政變的只有于謙,所以石亨想在代宗朝躋身於謙之上,擁有更大的政治權力已是不可能。
景泰八年,代宗出巡郊外,病重不起,由石亨代為祭祀。石亨見狀覺得時機已到,便聯合都督張軏、太監曹吉祥、御史徐有貞等密謀迎立英宗,並將此事告之孫太后。這些人都與于謙有過節,主謀徐有貞此前因提議南遷被于謙駁斥而臉面盡失,隨後又求于謙提拔但被代宗壓下,因此對於謙最為仇恨。
都督張軏、太監曹吉祥以及已經賦閑在家的老將王驥等都與于謙在工作上有過節受到壓制,妄圖藉此良機爭取更大的政治權力,因此都積極投入到英宗復辟之中來,王驥七十餘歲還親自率領子孫跟進。
而英宗是孫太后嫡子,太后自然更是欣然默許此事。但這幾人之中孫太后位居後宮難以提供幫助,其他眾人除石亨外都沒有足夠的權利左右政局,他們倉促之間而能成事的原因則與第二個疑點緊密相關。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明朝名臣、民族英雄,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正統十四年,明英宗在土木堡兵敗被俘,後來英宗雖被放歸但是聲望已跌入極點,被遙尊為太上皇囚禁於南宮。代宗在國家危難之時挺身救國,擊敗瓦剌,澄清吏治,但政權平穩後便立自己獨子為太子,此事在當時受到了群臣明裡暗裡的批評。
不足一年,太子病逝,群臣便再次上書要求重立朱見深為皇儲,代宗此時尚屬健壯,自然仍想再出世子,便貶斥複議之臣工,此舉在道義上已與眾臣產生間隙。可事與願違,景泰八年代宗病重時仍無子嗣,大臣們如于謙、王直等覺得事情不能再拖,英宗已然不可再立,必須得確立朱見深國儲之位。
倘若朱見深能就此順利繼位後,于謙等人便有擁戴之功,憑續舊職也仍然當朝,石亨等人依然會處處受到制約。但若此時能迎立英宗,一有擁戴之功,二能打壓之前擁立代宗、不願求和而陷英宗於困境的于謙等人。此舉也是石亨等人在朝堂上獲得翻身的唯一機會,自然不能放過,於是就發生了文章開頭一幕。而對於滿朝文武來說,代宗死後,即使不立英宗,朱見深登基也尚屬年幼,仍然會由孫太后和英宗主政,因此在政變事成之後包括于謙也只能默然接受此事。
石亨此前曾聯繫過英宗表達迎立之意,但於十六日夜發動政變時並未告之英宗,以至於在南宮門破之時擔心事情暴漏是代宗派人前來緝拿,由此可見當時政變發動是有多麼倉促。史學家談遷在《國榷》評論道「于少保最留心兵事,爪牙四布,若奪門之謀,懵然不少聞,何貴本兵哉!或聞之倉卒,不及發耳!」,可見於謙不僅僅在政變已成後不願意起事,更為關鍵的是此次行動過於倉促,于謙事前也幾無察覺。
明憲宗朱見深(1447年12月9日—1487年9月9日),初名朱見濬,漢族。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長子,母孝肅皇后周氏。1464至1487年在位。
英宗複位後,在清理完朝中潛在的威脅後,便開始了對代宗的清算。二月十九日,代宗病逝,英宗下詔斥責代宗「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並廢其帝號,賜惡謚為「戾」,稱「郕戾王」,並且只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代宗朱祁鈺因此成為明朝遷都北京之後,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皇帝,代宗的臨危救國、八年勤政就此全部被抹滅。為何英宗犯下如此罪責都有人賣命討好,而代宗登位八年病重之後根本沒有人為其反擊,原因除了前述皇位最終會落到英宗之手外,還有很大原因是代宗主政八年並未建立起自己的「親信」。代宗相對於英宗,在位時以國事為重,不近佞臣,革新政局,挽救大明,國事始振,對天下百姓是福音。但代宗太過於正直,不近佞臣但也無心腹,信任於謙、重用石亨等都只是在工作層面上,所有的舉措均以國家利益為主,並未與朝臣建立起親密的私人關係,所以代宗廢太子朱見深時才會引起大臣的極大詆毀,而少有人為代宗出謀劃策。英宗重新繼位後,代宗的親信于謙等人都以國家利益為重,更不願意逆大流而再起干戈。相較之下,英宗在這方面的小聰明比代宗強出不少,前因寵信王振而導致兵敗被俘,卻能在敵營靈活生存,連也先之弟伯顏帖木兒都對其照顧有加。重新主政之後,又大肆封賞起事者,寵信石亨等人將朝堂弄得一團糟,最終爆發「石曹之亂」。後來又一如既往的寵信李賢,萬幸李賢雖有所貪縱,但舉措有度,堪稱一時名相,倘若李賢如王振一般,恐大明再陷絕境。代宗臨朝八年若有親信如同王振或者李賢者,絕對事不至此。
後續影響
于謙在英宗被俘後力排眾議,堅守京城擁戴代宗,穩定海內一心,極籌備軍事防禦,派遣諸將駐守關隘,調集二線軍隊和各地軍隊入衛京師,擊敗也先立下不世之功。此後在代宗的大力支持下,澄清吏治,剷除奸黨,輔助朝綱。
明朝(1368-1644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中原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二十帝,享國276年。
但于謙性格過於剛烈不屈,大權在握後極其負責,常拍胸脯說一腔熱血無處灑放,但又因常插手六部之事引起同僚忿恨。在京師戒嚴之時,于謙作為主戰派首領調動各部,在戰時多有越權也是無奈之舉,但當敵人退卻之後,從戰時恢復到平常工作中,群臣再也無法容忍于謙的霸道行為。再者代宗對其工作能力和品質的全力信任,于謙因此更加我行我故,越權而結怨眾人。
英宗復辟之後,于謙便成為了頭號敵人,石亨等人本來就憎恨他,朝臣此前多受壓制而不願替其出面申冤,即便英宗念其功大而猶豫不決,在如此壓力之下於謙也是必死無疑。
于謙死時陰雲密布天悼其冤,死後抄家窮徒四壁,連孫太后都念其功勞而哀嘆連連,英宗後來也意識到錯殺于謙而後悔無言。《明史》對其評價極高,「聲績表著,卓然負經世之才」,「而謙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萬幸是如此英雄終未被遺忘,後世對其莫不推崇有加。
《明史》將此事評為「明代皇位之爭,而甚無意義者,奪門是也」,一句「甚無意義」根本無法體現此事對大明的後續破壞。「奪門之變」後任由石亨、徐有貞等人把持朝政,錯殺錯貶大批能臣武將,北境名將郭登也連同被罷免。朝局紛擾,代宗多年營造的清明政局再次混亂,直到後來李賢入閣後才再次扭轉過來,但不可避免的是大明逐漸從仁宣盛世進入到多事之秋。
TAG:歷史探索 |
※明朝「奪門之變」為何會輕易成功,一夜之間便讓皇帝易主?
※明英宗「奪門之變」後,明朝如何度過多事之秋?
※歷史事件明朝南宮復闢為何又稱奪門之變?
※明朝發生的奪門之變是奪哪裡的門,你知道么?
※為什麼說沒有奪門之變,明英宗也可以重新當回皇帝
※「奪門之變」——明朝兄弟相爭皇位的歷史故事
※明代宗做了八年皇帝,卻在「奪門之變」中束手無策
※奪門之變時,景泰帝第一反應竟是于謙所為!背後蘊藏了何等玄機?
※「奪門之變」,皇位面前兄弟相殺
※從金刀案到奪門之變,明英宗奪位景泰帝,兩個版本,誰黑誰白?
※錦衣衛這麼厲害,為何在明朝奪門之變中沒有發揮任何作用?
※明代宗朱祁鈺,生前遭奪門之變死後沒能入皇陵,如此尷尬處境怪誰
※奪門之變,最大勝利者不是複位的明英宗,而是徐友貞
※奪門之變,最大的勝利者不是複位的明英宗,而是徐友貞
※奪門之變經過
※「與弟與弟」:土木、奪門之變前二十年一則靈驗的童謠
※「奪門之變」與于謙被捕入獄
※不殺于謙,此舉無名:明英宗奪門之變合法性的幾個疑問
※晚上和老公正在親熱時,婆婆突然奪門而入,老公氣憤的抽我兩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