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中國獨生子女,欲獨立而不能。這是東方文化決定的!

中國獨生子女,欲獨立而不能。這是東方文化決定的!



情感醫生潘幸知(微信:sharpshow),幫你提高戀愛和婚姻情商。

幸知在線情感諮詢師,24小時貼身陪護。請添加微信號 xingzhizaixian10 進行付費預約。幫你疏導情緒,專業、高效、分步驟的解決情感問題,重建婚戀關係。



作者:思怡 


來源:思怡的生活筆記




在社交媒體和朋友圈中,常見關於家庭矛盾的吐槽和討論,問題主要集中在兩代人之間,比如:父母催婚,父母催生,父母和自己育兒理念方式不同,婆媳矛盾。可見現在的中青年一代,無論處於生活進程的哪個階段,對此苦惱的人都不在少數。



我對這個問題的感受、理解、思考和行動,在這些年經過了一個漫長曲折、不斷變化的過程。其中相當大一部分和我自己的經歷有關。




1、順從與控制



我的媽媽和很多媽媽一樣,對家庭和孩子付出很多。她控制欲強,也就是「管得多」。而我從小就是典型的乖乖女。起先的二十幾年,控制的媽媽和順從的女兒,我們的互補搭配表面上天衣無縫。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都教導我們,父母養育子女不易,付出關愛、青春和心血,子女應該孝敬父母,聽父母的話,懷有感恩之心。我深以為然。




我的性格和母女關係對我的婚姻產生了影響。我和男友在一起幾年後,媽媽認為我們應該結婚,但我們之間感情存在問題,我對結婚感到不情願甚至恐懼。遺憾卻又註定,我的軟弱和媽媽的強勢產生合力,我結婚了。




2、獨立與衝突



婚後我和媽媽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她敏感的覺察到她不再是我最親密的人,我不再有問必答,開始有了自己的秘密。她向我表達了她對此的憤怒和傷心。




變化的原因有兩個方面:建立自己的家庭,在感情和空間上,都會導致我和媽媽的關係「退居二線」;再有,讀了多年心理學後,我才終於走到了這一步:將心理學中對父母和家庭的探討與自己的情況聯繫起來。



心理學當中,與此有關的方向主要有兩個:心理諮詢和發展心理學。心理諮詢的某些取向,試圖在成長經歷與成年後的心理問題之間找到關聯,通過更好的理解自身的成長經歷,來改善當下的心理問題。不可避免的,父母往往牽涉其中,比如,自卑可能源於從小遭受父母的貶低,缺乏安全感可能是幼年的寄養經歷造成了被拋棄的感覺,退縮的性格可能與父母過度保護有關,等等。發展心理學的某些領域,通過實證研究的方式探索父母的教育養育方式、家庭環境對孩子心理發育的影響。比如一個經典的理論指出,權威型、獨裁型、縱容型三種教養方式,對孩子性格上的優缺點產生怎樣的影響。




這些放到今天看並無新意,但在十幾年前,這類知識遠未普及,這些解讀給我帶來一個全新的角度看待父母和家庭,比如,以往的教育,父母對子女的愛至高無上;而從另外的某些角度看,父母給孩子的傷害持續一生。我們的價值觀重點要求子女應如何孝敬父母,令父母欣慰滿意;而心理學研究側重於父母應如何盡責培育後代,令子女健康成長。




關於家庭模式,家庭治療中有一個觀點,即:穩固的家庭關係應以夫妻關係為第一位,親子關係居於其次的位置。這也是西方普遍的家庭模式。如果家庭中的各個關係序位顛倒,則家庭中的某些成員或某個關係容易出現問題。例如,如果男主人和母親關係非常親密,成為家庭中的核心關係,即使這對母子沒有感到任何不適,問題卻可能在夫妻關係中顯現,或以婆媳矛盾的表象呈現,也可能通過看似不相干的癥狀轉移到孩子身上。




但中國的家庭模式往往複雜得多,以往的大家庭模式,隨著當今社會變遷,雖然表面上大多轉化為小家庭的形式,但很多人心中仍保留著傳統的觀念,即與父母之間的感情和關係,並不能因結婚受到影響,否則會有一種不孝的愧疚感。所以,一個人成年前,與父母的親子關係最為重要;結婚,意味著又增加了一個重要關係:夫妻關係;生育,意味著再增加一個重要關係:與孩子的親子關係。隨著人生階段的進展,身上的重要關係一再「加碼」。如果要區分出誰是最重要的人,哪個關係是核心關係,很多人會覺得很難。




而反觀前文家庭治療提倡的家庭模式,對個體而言,自出生開始,與父母的關係最為重要和親密,在成長過程中,逐漸獲得獨立,成年後,最親密的關係轉化為夫妻關係並持續終生。這樣的家庭模式背後,是這樣的觀點:成年後與父母的分離,建立清晰的自我界限,是走向真正獨立的必經之路。直觀的體現之一就是,一個人能決定自己的事。




關於自我界限,我以前是缺乏概念的。有一次,我和老公外出旅行,媽媽為了治病方便在我們租住的房子里住了一段時間。我回來後發現,她把家裡的物品位置重新整理了一遍!我立刻感到一股憋悶和不爽湧上心口,但我說不出哪裡不對,難道媽媽身體不適還辛辛苦苦的幫我收拾家務,我還要向她表示不滿嗎?但是,後來的幾個月里,每當我找東西找不到,或者本來隨手取用的東西要經過好幾個騰挪步驟才能拿到,我就生氣。後來我才明白,這就是自我界限被侵犯的感覺。我逐漸意識到,在很多年裡,我都活得像一隻牽線木偶,我渴望獨立。




與此同時,我的婚姻也走到了盡頭。父母知道我要離婚後強烈反對,勃然大怒。而我的表現像個叛逆期遲來的孩子,幾十年里我一直在壓抑和逃避的憤怒情緒統統浮出水面,我們互相說了很多傷害對方的話,兩敗俱傷。我堅持我的決定,但隨後很快發現,事情並沒那麼簡單,這緣於婚後媽媽認為我應該買房,可我們沒有那麼多錢。儘管我表示不需要,她仍然轉給我一筆錢,我們用來買了房子,我的離婚也牽扯到父母的經濟利益。這時我不得不無力的承認,我其實並不獨立。一個人人格上的獨立,能否掌控自己的事,與經濟獨立和生活獨立密切相關。我把那筆錢還給父母以後,無論他們怎麼堅持,我都堅決拒絕再用他們的錢。




離婚前後的這段時間,我和父母的關係很糟糕。他們最不能承受的是,辛苦養育大的女兒竟然對他們有頂撞,有憤怒,有怨恨,感覺受到極大傷害,斥責我缺乏感恩之心。我最不能承受的是,只是因為我沒有達到他們的期望,他們就對我那麼不滿意。




3、獨立型自我與互依型自我




有一次,媽媽在我的書架上發現了一本書《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我到現在都沒讀過,書也是別人送的,我大概知道,書中主要從心理學的視角討論家庭對孩子的影響,當然很多是負面影響。她只看了一篇文章,就氣得看不下去了,找我理論,發現我的觀點果然和書中相似,從此她認定是心理學害了我,因為「外國的東西不能用在中國人身上」。




這個問題從那以後一直在我心中存疑,這一系列互相關聯的取向和觀念的確植根於西方社會、文化和價值觀,近些年來,這些觀年在我們這一代當中越來越普及,他們究竟適用於中國家庭嗎?就我的家庭來說,對我個人,我因此獲得自我的覺醒和獨立,這一步一旦邁出便不可能再回頭;對我的父母,他們感到失去了原來那個親密孝順的女兒;對我和父母之間的關係,表面的平靜被打破,波濤隨之而來。




的確,站在身為子女的立場,從某個角度看,似乎很容易得出一個結論:中國很多家庭中,上一代父母缺乏界限感,手伸得太長,侵犯了子女的個人界限,他們希望替子女決定婚事、生育、以及育兒方式,他們不願意退出與子女的第一親密關係,造成了很多家庭矛盾,他們應當尊重成年子女的獨立性,應當放手讓子女做主自己的生活,這樣似乎這些矛盾都可迎刃而解。但是,事實上呢?家庭關係有它的特殊性,特殊在於,這個關係的另一方,是對你特別重要的人,並且,他們可能永遠無法認同這個觀點,也不容易改變,反而會因此受到傷害,這個傷害還可能再反彈到子女身上。




後來,我的思維方式更加開放,除了關注應該與否,優劣對錯,誰身上出了什麼問題,我更關注父母所謂的「界限不清」來源於哪裡,對家庭還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




這時,一個多年前接觸到的,看似和家庭問題無關的跨文化心理學視角,重新回到我的視線。這個框架下,西方文化是個體主義(individualism)文化,西方人的自我概念是獨立型(independent)自我;東方文化是集體主義(collectivism)文化,東方人的自我概念是互依型(interdependent)自我。還有研究提示,中國人的自我概念是和母親緊密聯繫的。這還得到了腦科學層面的證據:自我和母親,都激活了相同的腦區,而西方人只有「自我」能激活相應的腦區。由此看來,中國人與他人的關係,尤其是和家庭成員的關係,本來就是自我的一部分。




我有些明白了為什麼上一代父母對子女付出很多,把子女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深度的參與其中,甚至代替子女做出決定,並且希望和子女保持親密感,因為在他們心裡,自己和子女是如此緊密的交纏在一起,如果要和子女「劃清界限」,對他們來說可能就像割裂自己那麼難受。而我們這一代人,成長過程伴隨著社會的開放和全球化進程,接受了很多西方的文化和價值觀,在思想上比上一代獨立,在與父母的關係中,期望擁有更多的自主。可以這麼說,我們這一代,更像是走在從互依型自我過渡到獨立性自我的路上,當然每個人互依或是獨立的程度不同。從這個角度,現今的「中國式」家庭矛盾,是東西方互不相同的文化、自我概念、家庭觀在一個個中國小家庭中的碰撞和衝突。




並且,中國這種家庭成員緊密互依的關係,在當今的社會現狀下,帶給兩代人的不僅僅有矛盾,同時也有巨大的獲益。比如,對很多父母來說,「養兒」仍然是「防老」的最有效途徑,天倫之樂一定比孤獨終老幸福。再比如,對很多子女來說,如果沒有父母拿出一生積蓄,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才能買上房子;如果沒有父母幫忙帶娃,不管是夫妻一方辭職還是請育兒嫂,家庭經濟都可能受到很大影響甚至無力承擔。




當理解了這些以後,父母的「界限不清」在我看來不再是「問題」,只是我和他們「不同」。這句話現在寫下來如此簡單,但曾經很長時間裡,我身陷其中,思維的局限、情緒的漩渦令我無法客觀冷靜的看待這件事。




4、情緒與認知




面對這種「不同」產生的矛盾,如何在保持獨立的同時減少對雙方的傷害?首先需要處理自己的情緒。




有一個階段,我對自己不滿意,我似乎知道,我身上的種種缺點和軟弱從何而來,與我父母之間的聯繫是什麼,我想改變自己,卻常常力不從心,身上好似被施了魔咒。另一方面,無論我怎樣想掙脫父母的控制,他們似乎仍然沒有把我看做一個具有獨立意志的人。比如,我再婚後,媽媽立刻勸我生孩子,生了以後又繼續勸我生二胎,後來她見我帶娃辛苦,又讓我不要生二胎,整個過程從沒有問過一句我的想法,好像我的想法感受在她心裡根本不存在。伴隨著這種無助感,我對父母感到憤怒和怨恨,這令我感到不安和愧疚,我是否冷漠無情缺乏感恩之心?我是否應該儘力消除這類情緒?




後來,我慢慢明白,是因為我不夠自信,不接納自己的缺點,才把對自己的不滿意轉移到父母身上,似乎這樣就找到了替罪羊,就可以把自己的責任和壓力轉嫁出去。我如此在意父母是否將我看做一個獨立的人,是源於我內心仍不確信自己是否真的獨立,那個小孩仍然在期待通過父母的認可來宣告自己的獨立性。




我試著更接納自己,接納自己的不足,接納自己的任何情緒,不再和自己較勁。我也能更全面的看待自己,不僅關注問題,也能看到自己的優點和力量。如果說我的問題曾經和父母有關,那麼我身上的優點和做出改變的力量是否也源於父母的饋贈?




有了女兒後,我有時候請媽媽幫我帶孩子,不出所料,我能看到媽媽身上的問題如何在育兒當中顯現,比如她的控制、她的反應過度,但超出我預期的是,我看到了更多她的優點如何在育兒當中顯現,比如她的耐心和細心、她的創意和熱情。我好像看到了她是如何照顧我長大,這種微妙的觸動不可言表。




經過這樣的過程,我對父母的憤怒儘管仍然存在,但比以往平息了很多,我也不再因此感到困擾,我們關係有所緩和。子女和父母之間的感情,本是人之常情,無需拔高,也不必刻意罩上光環。越親密的感情,成分越複雜。愛和感激,一直都在;傷害、失望、憤怒,有時候也會自然發生,如果發生了,不妨坦誠對待。




面對家庭矛盾,我們的情緒、思維方式和言行,往往互相影響。對待負面情緒,越是想趕跑它壓制它,引發的破壞力可能反而越大。不管如何努力掩飾和隱藏,它仍會存在於一言一行中,在表情、語氣和措辭中顯現,對方一定感受得到。而試著與負面情緒共處,關照自己的內心,探索源頭,將對自己有新的發現。等到負面情緒漸漸平息,再去看這件事,會發現思維方式和認知理解變得更加客觀、開放,可以接受不同的觀察視角。比如,原來認為矛盾是由對方的問題造成,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來自彼此間的不同。同時,新的理解角度,也會讓我們的情緒心態更加放鬆平和,更容易規範自己的言行,找到適合有效的溝通方式、相處方式。




白璐老師專業性愛課程即將開課聯繫 微信號:xingzhizaixian10 速度報名





課程費用:428 元,會員價 388 元,非會員三人以上 團購 388 元


報名方式:新朋友請聯繫微信號xingzhizaixian10




掃碼聯繫微信號xingzhizaixian10


老朋友聯繫幸知在線任一客服




課程講師:白璐。幸知在線高級情感諮詢師,北京大學醫學心理學(性心理學方向)碩士。2011年進修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性社會學系。北京人民廣播電台「今夜私語時」欄目特邀性心理專家。長期從事性諮詢與治療、性多元者心理健康支持、婚戀情感問題諮詢等工作。在國內核心期刊發展多篇論著:《性高潮的生物學研究》、《社會性別規範與男同性戀者性身份認同》等。





潘幸知


攜手  百位情感諮詢師


為你的婚姻和成長保駕護航


長按二維碼訂閱我 ↓



夫妻溝通出軌冷暴力修復


性和諧離婚適應自我成長




預 約 付 費 咨 詢


請 聯 系 微 信 號


xingzhizaixian10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讀心有術 獨立,不僅是孩子的事
擁有獨立思想的女生是怎樣的?
獨立的女生是什麼樣的?
孩子的獨立能力是培養的,絕對不是野蠻的放手!
孩子是獨立的生命,不要挾持他
作為女孩子,首先要爭取經濟獨立,思想獨立
讓女生留住愛人的,從來都不是獨立,而是
這3大生肖的人,思想獨立,情商靈慧,這輩子註定富貴無限好!
女人最大的底氣,不是經濟獨立,而是
女人要的是寵,不是獨立
比經濟獨立更重要的,是精神獨立
女人最大的魅力不是經濟獨立,不是花容月貌,而是……
讓孩子有規則的自由成長,堅持這三點,培養健康獨立的孩子。
小S:該獨立了,不能一輩子依靠別人
越獨立,越有錢,命越好的三大生肖女,一輩子無憂
女人堅強,獨立是你唯一的選擇!
女人最好的裝飾品不是香奈兒,而是一顆獨立的心
比經濟獨立更重要的,是思想獨立
經濟獨立的女人,擁有與眾不同的魅力,她是怎麼理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