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美食日報之薯蕷:我也叫山藥

美食日報之薯蕷:我也叫山藥

中國人吃東西都喜歡一些附加的屬性,比如吃苦瓜去火,喝梨湯潤肺,山藥更是逃不脫這樣的魔咒。煲湯要加山藥,糕點要加山藥,菜肴要加山藥,很多人都相信這種棍子一樣的食物可以幫人類達到接近升仙的程度。

美食日報之薯蕷:我也叫山藥


棍子一樣的山藥。圖片:AliExpress.com


在博爾特飛人屢次在奧運賽場上回頭看對手同時撞線之後,山藥又被賦予了新的功能,培養飛人。這個話題就來自對博爾特媽媽的採訪,我可以想見採訪的真實場面大概是這樣的。


英雄母親的一天


記者:" 大娘,博爾特為啥跑得這麼快?"

博爾特媽媽:" 這個我也說不清楚,小時候,我們家裡窮,就只能吃 Yam(山藥)。但是,這孩子 ……(講博爾特為了夢想不斷努力的故事,此處略去一萬字)。"


記者:" 哦,原來是山藥,好,這方法太棒了。真是出乎意料!"


博爾特媽媽:" 不是,這孩子 ……"(還想講故事)


記者:" 謝謝大娘!大娘再見!"


於是,第二天的報紙上有了驚人的消息——《吃山藥可以讓你變成飛人:來自博爾特母親的獨家秘方》。與此同時,在大洋彼岸,山藥的價格也開始猛漲。那我們吃的山藥和博爾特吃的是不是一樣的?是不是真的有神奇的效果?別急,我們來認識一下這種帶仙氣的食物。

美食日報之薯蕷:我也叫山藥



先來碗仙氣的山藥湯。圖片:Blessed Homemaker


普通山藥家族


山藥是薯蕷科薯蕷屬的成員之一,它的大名叫薯蕷(Dioscorea polystachya),小名一大堆,除了我們最熟悉的小名——山藥,還有淮山藥、淮山、懷山藥、土薯、山薯、山芋、玉延等。不僅名字多,山藥的親戚也不少。光是中國的薯蕷屬植物就多達 80 種,如果算上海外親屬以及旁系親屬(薯蕷科其他 9 屬),全球一共有 650 多種。在中國,大家經常吃的山藥家成員有兩種,普通山藥以及他的近親——參薯(Dioscorea alata)。這二者的區別就在於前者的塊莖斷面是圓形的,而後者塊莖斷面是多邊形的。

美食日報之薯蕷:我也叫山藥



山藥藤。圖片:Wikimedia Commons

美食日報之薯蕷:我也叫山藥


參薯。圖片:wikipedia


比起參薯,普通山藥家族才是家大業大。在各地栽培過程中,還產生不同形態的變種,包括佛掌薯、棒山藥和長山藥。佛掌薯,形如其名,一個個長得跟手掌似的,但是在產地,大家通常喜歡把它們叫做腳板薯(還是這個名字通俗);棒山藥則主要分布在浙江和台灣,它們的塊莖有著比較粗壯的圓棒狀或者團塊狀身體;而長山藥有著我們最熟悉的山藥外表,棕長直,棕色的外皮,包裹著筆直的塊莖,深深地扎入地下 1 米之多。

美食日報之薯蕷:我也叫山藥



山藥塊莖的切面。圖片:AliExpress.com


至於說博爾特吃的山藥,很可能是非洲薯蕷(Dioscorea rotundata),目前世界上栽培面積最大的薯蕷。非洲薯蕷的原產地在非洲,目前的主產地也是在非洲,只是隨著各種貿易,逐漸擴張到了美洲。與我們熟悉山藥的棍子模樣不同,非洲薯蕷的塊莖倒是更像是大紅薯。在奈及利亞、迦納、象牙海岸等非洲國家,這種高澱粉的塊莖一直是當地居民的主食。

美食日報之薯蕷:我也叫山藥



非洲薯蕷。圖片來源見水印


不管怎樣,山藥的基本味道都是類似。好山藥大多出產在高寒乾旱的山區,可見其功力非同一般。不過在艱苦條件下生活會影響到山藥的容貌。目前的山藥田中土壤都被農民伯伯弄得又鬆軟又肥沃,這就是為什麼現在市場上的山藥越來越粗,也越來越直了。附帶說一下,挖山藥是個一個技術活,必須在山藥旁先開挖一道深溝,再取出完整的山藥。有人把這種採收方法戲稱為 " 自掘墳墓 "。


藤子上結出的山藥豆


在每年秋冬季節,山藥剛剛上市的時候,賣山藥的攤上會出現一種圓溜溜的被叫做山藥豆的東西。把這些山藥豆煮在米粥里,倒也能增添不一樣的風味兒。至於說口味,則是跟大山藥一模一樣。但問題是,這些小山藥豆似乎異常乾淨,它們身上根本沒有土,這是為什麼?我跟很多朋友一樣,也疑惑了很長時間。後來才知道,這些山藥豆既不是山藥的果實,也不是沒長大的塊莖,而是山藥的珠芽

美食日報之薯蕷:我也叫山藥



就是藤上的山藥豆。圖片:史軍


所謂珠芽,就是珠子一樣的芽(似乎是句廢話)。山藥的珠芽就長在藤子之上,當然沒有泥土覆蓋了。至於說珠芽的作用,確實與普通的芽不一樣。這些珠芽是另類的 " 種子 ",等珠芽成熟落地,就可以萌髮長出一個個完整的山藥植株了,只是這種繁殖沒有基因上的重新組合,而是完整的複製,更像是孫悟空毫毛變成的猴王替身。除了薯蕷,很多百合科的植物(比如薤白和珠芽百合)都具有珠芽結構。

美食日報之薯蕷:我也叫山藥



有多小呢,看圖。圖片:史軍


吃山藥有什麼用


不管是山藥還是山藥豆最終都是要去祭五臟廟的。山藥在很久以前就是餐桌和藥店的常客了,《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山藥的工作—— " 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瀉、化痰涎、潤皮毛 "。通過現代醫學分析,山藥中含有山藥多糖、澱粉酶、薯蕷皂甙等多種植物化學成分。

美食日報之薯蕷:我也叫山藥



干制入葯的山藥。圖片:Lucid Food


其中,擔當重任的主要是山藥多糖和薯蕷皂甙。通過動物實驗證明,山藥多糖對降低血糖,提高免疫力,對抗基因有害突變都有一定的作用,顯然是個多面手。而薯蕷皂甙則是合成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前體,後者對於提高機體的興奮性有很大用處。相對於多糖來說,這種物質倒是跟運動有些關係。不過攝入薯蕷皂甙以後,在人體內有多少可以轉化成腎上腺素,就不得而知了。


不要誤食的山藥表兄


黃獨


黃獨的葉子形態與山藥很容易區分,山藥的葉子是 " 丁丁葉 ",在葉子基部有兩個鼓出的半圓形,先端則是一個箭頭。而黃獨的葉子則是標準的心形。

美食日報之薯蕷:我也叫山藥



黃獨變種 Dioscorea bulbifera var. bulbifera,葉片是標準的心形。圖片:Lucid Key Server


然而這個心不是愛心,黃獨中的黃獨素可以讓人可引起口、舌、喉等處燒灼痛,流涎、噁心、嘔吐、腹瀉、腹痛、瞳孔縮小,嚴重者出現昏迷、呼吸困難或心臟麻痹而死亡。


薯莨


大塊頭的塊莖更像芋頭。在《宰相劉羅鍋》電視劇中,劉墉曾經用這種東西代替荔浦芋頭來蒙乾隆。薯莨內含大量質成分,不堪食用,多作為製革、染魚網、繩索、布料的染料用。再加上一些生物鹼,完全不堪食用。葉子上也有差別,雖然長度與山藥很像,但是葉片基部沒有向外的突出。同時,薯莨 [ liáng ] 有強烈的苦澀味兒,碰到這樣的 " 山藥 ",彆強吃就對了。

美食日報之薯蕷:我也叫山藥



薯莨的葉片基部沒有突出。圖片:VIRBOGA


總之,吃山藥倒是沒有什麼壞處,喜歡那個味道的話,多吃點無妨。至於說吃山藥的好處,我只能得出一個確定的結論:從 20 歲起,每天吃一量山藥,堅持吃 3 萬天,保證能活到 100 歲。


----------------------------------- 堅持三萬天的分割線 -----------------------------------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果殼網 的精彩文章:

啥!鮑魚是只大海螺?關於鮑魚的9個冷知識,嚇你一跳!
當演員在演戲的時候,他究竟在說真話還是假話?
果殼來吐槽《但丁密碼》了!你再也沒法好好看電影了!
《西部世界》里這些人名背後,都有啥梗?

TAG:果殼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水煮日報:末代沙皇之死
美國《醫藥日報》總結吃鹽的誤區,你佔了幾個?
水煮日報:張愛玲的喜劇片
水煮日報:中國古代的奇葩皇帝
水煮日報:蘇聯人眼中的孫中山
水煮日報:孫中山研究郵票
水煮日報:林徽因的真知灼見
水煮日報:日本人眼中的西太后
廣州日報:「山寨圖書」的歪風該狠剎了
人民日報:給草根中醫一席之地
錢江:我的人民日報新聞導師林鋼:禍起蕭牆 之三
水煮日報:民國女神林徽因
水煮日報:郭沫若與於家姐妹花
水煮日報第515期:孫中山之「中山」原是姓氏
水煮日報:章太炎娶妻當葯
水煮日報:楊振寧是唱什麼歌的
水煮日報:袁世凱的誓言
美漫每日報
天狼星的隕石 預言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