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書法行書,原來是這麼回事

書法行書,原來是這麼回事

行書的技巧

學習行書,首先需要有一定的楷書基礎。行書的用筆技巧,比較起楷書來,顯得更為複雜一些。有些是屬於繼承楷書用筆的技巧,有些是屬於它自己的獨特的用筆技巧。概括起來其筆法特點主要有以下表現:首先,行書用筆技巧同時兼有楷書和草書用筆技巧兩個方面的內容。其次,楷書用筆常常以中鋒為主,而行書用筆則常常是中鋒與側鋒互相併用,順勢落筆和露鋒入紙者居多,「中鋒取勁,側鋒取妍」是行書用筆技巧的主要表現方面。再次,行書又能廣泛吸納草書的用筆技巧,使自己的筆法顯得比楷書尤為簡捷明了,點畫與點畫之間的筆意和牽絲往來十分明顯,常常引發於起筆和收筆之間,是點畫與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取得聯繫的主要表現手段。就具體的方法來說,行書又常常習慣於以草書的使轉之筆來代替楷書的方折用筆,在圓轉柔韌之間又可見其柔中有剛的韻味。

學習行書,首先需要有一定的楷書基礎。行書的用筆技巧,比較起楷書來,顯得更為複雜一些。有些是屬於繼承楷書用筆的技巧,有些是屬於它自己的獨特的用筆技巧。概括起來其筆法特點主要有以下表現:首先,行書用筆技巧同時兼有楷書和草書用筆技巧兩個方面的內容。其次,楷書用筆常常以中鋒為主,而行書用筆則常常是中鋒與側鋒互相併用,順勢落筆和露鋒入紙者居多,「中鋒取勁,側鋒取妍」是行書用筆技巧的主要表現方面。再次,行書又能廣泛吸納草書的用筆技巧,使自己的筆法顯得比楷書尤為簡捷明了,點畫與點畫之間的筆意和牽絲往來十分明顯,常常引發於起筆和收筆之間,是點畫與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取得聯繫的主要表現手段。就具體的方法來說,行書又常常習慣於以草書的使轉之筆來代替楷書的方折用筆,在圓轉柔韌之間又可見其柔中有剛的韻味。無論是運筆速度,還是黑白布局都相當隨意,貴在沉著痛快和遒勁,貴在起承轉合毫不懈怠。作行書法,首先應該在每個點畫的起筆處,好好作一番研究,是藏鋒起筆還是露鋒起筆,都要仔細分析推敲。此外,還要仔細研究它的收筆方法,是回鋒收筆還是出鋒收筆,既要送得出,又要留得住,行筆既不可流滑,又不可虛尖裸露。藏、露、回、出四法,不管你是用什麼鋒來寫,都要做到筆筆相顧盼,筆筆相呼應。當我們注意到了行書的筆法特點以後,我們還必須要認真注意到行書的結體特點。行書結體的原則,大致應該把握以下幾點。首先,我們應該明白行書是一種動態性書法。我們大家都知道,楷書是靜態性書法,它的結體特點是以「平正」為主。而行書則不同,它是動態性書法,它的結體特點既要有繼承楷書結體「平正」的一面,更要有破楷書結體「平正」的一面,最終呈現出行書結體要達到「欹正相錯」的境界。然而,行書結體在要求「欹正相錯」的時候,仍然要堅持重心平穩的原則。什麼叫欹正相錯?這裡面的「正」,指的是平正。這裡面的「欹」,指的是不平正,即有所歪斜。什麼叫「有所歪斜」?「有所歪斜」講的是在平正的基礎上,要有所突破。行書結體既要破正,但又必須要做到歪而不倒。這就好比雜技團里的雜技節目一樣,每個動作都異常驚險的,但每個動作都能化險為夷。也就是說,行書結體既要「寓平於險」,又要「寓險於平」,這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其次,行書結體還要注意修短合度、疏密得宜。行書結體與楷書不一樣,它具有廣泛的自由度。字群在組合的時候,有的字可大,有的字可小;有的字可長,有的字可短;有的字可窄,有的字可寬;有的字可疏,有的字可密;有的字可開,有的字可合;有的字可正,有的字可欹。其變化萬千之手段,是人們難以預料的。大小、長短、寬窄、疏密、開合之比,有時要達到一比三以上。再次,行書結體貴在變化,其基本法則也不外乎「形隨勢變、同字異構」兩個方面。行書結體要求趨於自然,在一幅作品中,大凡相同的字或字形相近的字,都應該做到不相重複。行書講變化,但在千變萬化之中,仍要注意不離開規矩法度,仍要注意合乎情理。再怎麼變,也要做到變不怪異,再怎麼隨心所欲,也要做到協調和統一。也就是說,寫行書即要做到有膽有識而不被法度所束縛,又要做到防止生硬造作而不合乎規範和法度。

書法行書,原來是這麼回事

行書的流派

1、二王行書的概念

書法史上的二王,指的是東晉時期的王羲之(307—365)和王獻之(344—386)父子二人。晉代是我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其中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是晉代最傑出的代表。尤其是他們開創的行書流派,是我國曆朝歷代的行書源頭。王羲之行書偏於行楷,王獻之行書偏於行草。王羲之行書用筆內擪,以骨力洞達勝出。王獻之行書用筆外拓,以筋力中圓勝出。王羲之行書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尺牘書法,如《王羲之傳本墨跡》等,這是王羲之行書作品中數量最多的一類。第二類為行楷作品,如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是其行書作品中筆墨技巧最為嚴謹精到的一類。第三類為後人集字作品,如懷仁堂集字《王羲之聖教序》。王羲之行書用筆流暢圓轉,從容平穩,醇厚典雅,細膩流美,富於變化,氣韻生動,耐人尋味。學習王羲之行書成功與否的標誌,看你能否獲得王羲之那細膩的用筆動作和氣韻生動、耐人尋味的線條效果來。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其書法早些時候師從父法,爾後師從張芝,並能自成一體,且與父齊名,後世稱之為「二王」。其傳世作品有《中秋帖》《鴨頭丸帖》等。王獻之行書神韻清雅洒脫,用筆隨意自如,對後世影響很大。尤其是宋代米芾,從小王的行書中吸收了大量的精華,並開創了自己的行書新流派。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風格特點,在於他的用筆精緻細膩,精巧秀雅,書卷氣十足。尤其是他的法度嚴謹而自由自在,跌宕起伏而自然率真,變化萬千而理法一致,熱情洋溢而溫馨和諧,酣暢淋漓而遒麗天成,妍美超侖而艷而不媚的韻味,折服了歷朝歷代的書壇上人。然而,有不少人老是在20個「之」字而字字不同上面鑽牛角尖,那是一種嚴重的曲解。古今莫二和平穩精到的唐懷仁《王羲之聖教序》,是學習王羲之行書的最佳範本。釋懷仁原是一位擅長於王羲之書法的僧人,傳說中的王羲之後裔。《聖教序》帖是釋懷仁以集王羲之書法的方法來拼就的,全文1904字,苦心經營了24年之久終成此碑。臨寫《王羲之聖教序》時,請抓住以下幾點:首先,要注意他的起筆和收筆處,每個點畫的起筆和收筆方法不同,其所產生出來的藝術效果也就自然不同。如點法,點有多種寫法,有的是看來是獨點,但並不孤立存在,有時與橫畫相接續,有時與別的點相接續,筆筆連貫,筆筆呼應,富有神采。如橫法,當於曲勢之中去求平直,起筆常常逆入,收筆必須回鋒。在行書結體中,數橫並施時,應長短相兼,長橫(復舟橫)通常只有一筆,而短橫之筆雖然是數畫並施,但通常都取仰、平勢而不取俯勢,並要富有變化。如豎法,有懸針垂露之別,有長短曲直之別,有相向相背之別,有有鉤無鉤之別,有粗細輕重之別。在行書結體中,數豎並施時,也應長短相兼,長豎通常也只有一筆,而短豎之筆雖然也是數畫並施,但通常也都要富有變化。作豎之法不可過直,當於曲勢之中去求直,過直則無力等。因此,用筆能不能精到,必須在起筆和收筆處求之,學書之人務必引起重視,不可掉以輕心。其次,要注意他的使轉之筆的運用。學寫行書,使轉之法是一個重要的用筆方法。不會使轉,就無法表達筆筆「分得清、脫得開、合得攏、粘得住」的行書所特有的藝術效果。分得清講的是筆筆交代清楚;粘得住講的是筆筆氣脈貫通。好的使轉之筆,轉折時須暗過而不露痕迹,其關聯處如銀絲盤曲。再次,要注意他的鋒的運用。鋒在何處?鋒在筆尖的端處。筆鋒要堅持做到時時銳利而勿使折損,筆身要堅持做到常常直立而勿使屈曲,筆毫要堅持做到時時齊整而勿使扭曲,筆尖要堅持做到常常集聚而勿使鬆散。又次,臨帖的早期階段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要重在「似」上下功夫。但是,臨帖的後期階段則最忌做字帖的奴隸。有的人老是拘泥於碑帖的外形,只知道依樣畫葫蘆,搞複印式的臨摹,那是徒勞的。我們一定要「遺貌取神」,要著重在得其筆意上下功夫。

書法行書,原來是這麼回事

2、顏真卿行書《祭侄稿》的意義

顏真卿(709—785)是我國書學史上,繼「二王」以後的又一座藝術豐碑。《祭侄稿》是顏真卿悼念亡侄季明的祭文草稿。作品的文字是在追悼安史之亂中犧牲的兄長顏杲卿和侄子顏季明的,尤其是顏季明正當英年,顏真卿懷著對骨肉親人的沉痛悲悼有感而發,一瀉千里、不拘成法,終成千古絕唱。顏真卿書法大膽吸收了篆書線條的特性,在二王行書的基礎上,創立了新派。他一變古法,字成一格,對後世影響極大。王羲之書法纖瘦妍媚,顏真卿書法肥腴雄強。王羲之用的是指力,顏真卿用的是腕力。王羲之墨色溫潤,顏真卿墨色蒼澀。王羲之用筆精到細膩,顏真卿用筆信手拈來。王羲之章法完美極致,顏真卿章法震撼強烈。顏真卿的書法擅長於以情感主宰筆墨,他情感激越,神韻高遠,筆力厚重,氣勢磅礴,雄奇飛動,遒麗天成。《祭侄稿》全篇結構寬博平正,開合聚散洒脫不羈,雍容大度狂而不野。通覽全篇,無論是用筆、結體和章法,都極盡變化而自然和諧、渾然一體。

書法行書,原來是這麼回事

3、宋人尚意書法的意義

縱觀中國書法史,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而劃分這兩個階段的界限則是在唐代。人們通常以為,唐代以前是書法的探索階段,唐代以後是書法發展的成熟階段。而使書法藝術能得以達到更加貼近人性化的意義,則是在宋人尚意書法出現以後。而宋人尚意書法所以能得以出現的先驅者,則是五代書家楊凝式。楊凝式(873—954)傳世作品並不多,《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跋》是其行楷書的代表作。《韭花帖》體態整潔秀雅,二王書風畢現,魏晉風神十足。其善移點畫,大膽布白,似斜反正,行氣寬鬆,疏斂淡遠,肆意洒脫的經典書風,給後人以極大的啟發。《盧鴻草堂十志圖跋》則一反《韭花帖》內斂神韻而景象極為茂盛。此外,《夏熱帖》、《神仙起居帖》筆勢縱肆,清逸飛動,風格各異,審美跨度之大,令人讚嘆不已。楊凝式是唐宋間的過度書家,更是承唐啟宋,為後人打開尚意書風奠定了基礎。然而,能夠開啟宋代尚意書風的並不是一個人的功績,而是整個時代人的共同努力,比較突出的有:李建中、蔡襄、蘇軾、米芾、黃庭堅等,其中蘇軾(1037—1101)的書法成就最高,又是尚意書風的領袖人物。蘇軾提出了許多藝術新主張,對後世影響很大。蘇軾說:「書,無意於佳乃佳」,又提出「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天真爛漫是我師」等。就蘇軾書法藝術風格而言,其主要吸收了「二王」、顏真卿、柳公權、徐浩、李北海、楊凝式等的筆法,尤以李北海、顏真卿影響為最大。字形扁而方,墨豐而筆軟,中鋒、側鋒並用,點畫肥腴,右肩高抬,骨力內含,風姿嫵媚,左右舒展,字形斜正不拘,意趣盎然。整個宋代十分重視禪宗、禪機,書家們在書法實踐中,試圖張揚著個性的發揮,重視著理性的探究,並能從禪宗思潮中獲得悟性,用情感去驅使著自己的書法創作行為,給後人作出了榜樣,而蘇軾則是宋代尚意書風的當之無愧的領袖人物,他的行書《黃州寒食詩帖》,被後人尊為天下第三行書。宋代尚意書風,不比唐代尚法書風那樣法度森嚴。蘇軾的作品也一樣,他不以法度見長,而以能集筆法、意趣、才情於一體見長,更見他的書法個性。《黃州寒食詩帖》,歷史公認也是一部行書的經典之作。黃山谷評論說:「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線條沉著有力,如棉裹鐵,瘦硬剛勁,看似嫵媚卻見儒雅。他筆意中淡,筆力勁健。肆意放縱,得於率真。神情靈動,藏巧於拙。在《黃州寒食詩帖》中,足見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天真爛漫是我師」的藝術主張。在唐代,杜甫評書有「書貴瘦硬方通神」說法,對此蘇軾提出了疑義說:「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 在《黃州寒食詩帖》中所表現出來的技、法、道、理、意、情,是十分豐富的。我們不難看出,一方面,他學習古人學得很好,在繼承傳統方面也繼承得很好。另一方面,他很有創新,在表現自己方面也表現得很好。從他的字的結構來看,有顏書的古拙,有李北海的欹側,有他自己的奇崛和跌宕起伏。或參差變化,或上重下輕,或左疏右密,處處流露出天真爛漫、揮灑自如、出人意料的絕妙的天機。在宋代,還有一個被稱之為「中國書法宿影的」大師級人物,他的名字叫米芾(1051—1107)。在歷代眾多的書家中,米芾的行書對後代影響最大。關於米芾的學書道路,他有一段自述:「入學之理,在先寫壁,作書必懸手,鋒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余初學顏,見柳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出於歐,乃學歐。久之,貴在沉著痛快和遒勁,貴在起承轉合毫不懈怠。作行書法,首先應該在每個點畫的起筆處,好好作一番研究,是藏鋒起筆還是露鋒起筆,都要仔細分析推敲。此外,還要仔細研究它的收筆方法,是回鋒收筆還是出鋒收筆,既要送得出,又要留得住,行筆既不可流滑,又不可虛尖裸露。藏、露、回、出四法,不管你是用什麼鋒來寫,都要做到筆筆相顧盼,筆筆相呼應。當我們注意到了行書的筆法特點以後,我們還必須要認真注意到行書的結體特點。行書結體的原則,大致應該把握以下幾點。首先,我們應該明白行書是一種動態性書法。我們大家都知道,楷書是靜態性書法,它的結體特點是以「平正」為主。而行書則不同,它是動態性書法,它的結體特點既要有繼承楷書結體「平正」的一面,更要有破楷書結體「平正」的一面,最終呈現出行書結體要達到「欹正相錯」的境界。然而,行書結體在要求「欹正相錯」的時候,仍然要堅持重心平穩的原則。什麼叫欹正相錯?這裡面的「正」,指的是平正。這裡面的「欹」,指的是不平正,即有所歪斜。什麼叫「有所歪斜」?「有所歪斜」講的是在平正的基礎上,要有所突破。行書結體既要破正,但又必須要做到歪而不倒。這就好比雜技團里的雜技節目一樣,每個動作都異常驚險的,但每個動作都能化險為夷。也就是說,行書結體既要「寓平於險」,又要「寓險於平」,這是一個矛盾的兩個方面,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其次,行書結體還要注意修短合度、疏密得宜。行書結體與楷書不一樣,它具有廣泛的自由度。字群在組合的時候,有的字可大,有的字可小;有的字可長,有的字可短;有的字可窄,有的字可寬;有的字可疏,有的字可密;有的字可開,有的字可合;有的字可正,有的字可欹。其變化萬千之手段,是人們難以預料的。大小、長短、寬窄、疏密、開合之比,有時要達到一比三以上。再次,行書結體貴在變化,其基本法則也不外乎「形隨勢變、同字異構」兩個方面。行書結體要求趨於自然,在一幅作品中,大凡相同的字或字形相近的字,都應該做到不相重複。行書講變化,但在千變萬化之中,仍要注意不離開規矩法度,仍要注意合乎情理。再怎麼變,也要做到變不怪異,再怎麼隨心所欲,也要做到協調和統一。也就是說,寫行書即要做到有膽有識而不被法度所束縛,又要做到防止生硬造作而不合乎規範和法度。

書法行書,原來是這麼回事

行書的流派

1、二王行書的概念

書法史上的二王,指的是東晉時期的王羲之(307—365)和王獻之(344—386)父子二人。晉代是我國書法史上的一個重要時期,其中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是晉代最傑出的代表。尤其是他們開創的行書流派,是我國曆朝歷代的行書源頭。王羲之行書偏於行楷,王獻之行書偏於行草。王羲之行書用筆內擪,以骨力洞達勝出。王獻之行書用筆外拓,以筋力中圓勝出。王羲之行書大致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尺牘書法,如《王羲之傳本墨跡》等,這是王羲之行書作品中數量最多的一類。第二類為行楷作品,如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序》,是其行書作品中筆墨技巧最為嚴謹精到的一類。第三類為後人集字作品,如懷仁堂集字《王羲之聖教序》。王羲之行書用筆流暢圓轉,從容平穩,醇厚典雅,細膩流美,富於變化,氣韻生動,耐人尋味。學習王羲之行書成功與否的標誌,看你能否獲得王羲之那細膩的用筆動作和氣韻生動、耐人尋味的線條效果來。王獻之是王羲之的第七個兒子,其書法早些時候師從父法,爾後師從張芝,並能自成一體,且與父齊名,後世稱之為「二王」。其傳世作品有《中秋帖》《鴨頭丸帖》等。王獻之行書神韻清雅洒脫,用筆隨意自如,對後世影響很大。尤其是宋代米芾,從小王的行書中吸收了大量的精華,並開創了自己的行書新流派。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風格特點,在於他的用筆精緻細膩,精巧秀雅,書卷氣十足。尤其是他的法度嚴謹而自由自在,跌宕起伏而自然率真,變化萬千而理法一致,熱情洋溢而溫馨和諧,酣暢淋漓而遒麗天成,妍美超侖而艷而不媚的韻味,折服了歷朝歷代的書壇上人。然而,有不少人老是在20個「之」字而字字不同上面鑽牛角尖,那是一種嚴重的曲解。古今莫二和平穩精到的唐懷仁《王羲之聖教序》,是學習王羲之行書的最佳範本。釋懷仁原是一位擅長於王羲之書法的僧人,傳說中的王羲之後裔。《聖教序》帖是釋懷仁以集王羲之書法的方法來拼就的,全文1904字,苦心經營了24年之久終成此碑。臨寫《王羲之聖教序》時,請抓住以下幾點:首先,要注意他的起筆和收筆處,每個點畫的起筆和收筆方法不同,其所產生出來的藝術效果也就自然不同。如點法,點有多種寫法,有的是看來是獨點,但並不孤立存在,有時與橫畫相接續,有時與別的點相接續,筆筆連貫,筆筆呼應,富有神采。如橫法,當於曲勢之中去求平直,起筆常常逆入,收筆必須回鋒。在行書結體中,數橫並施時,應長短相兼,長橫(復舟橫)通常只有一筆,而短橫之筆雖然是數畫並施,但通常都取仰、平勢而不取俯勢,並要富有變化。如豎法,有懸針垂露之別,有長短曲直之別,有相向相背之別,有有鉤無鉤之別,有粗細輕重之別。在行書結體中,數豎並施時,也應長短相兼,長豎通常也只有一筆,而短豎之筆雖然也是數畫並施,但通常也都要富有變化。作豎之法不可過直,當於曲勢之中去求直,過直則無力等。因此,用筆能不能精到,必須在起筆和收筆處求之,學書之人務必引起重視,不可掉以輕心。其次,要注意他的使轉之筆的運用。學寫行書,使轉之法是一個重要的用筆方法。不會使轉,就無法表達筆筆「分得清、脫得開、合得攏、粘得住」的行書所特有的藝術效果。分得清講的是筆筆交代清楚;粘得住講的是筆筆氣脈貫通。好的使轉之筆,轉折時須暗過而不露痕迹,其關聯處如銀絲盤曲。再次,要注意他的鋒的運用。鋒在何處?鋒在筆尖的端處。筆鋒要堅持做到時時銳利而勿使折損,筆身要堅持做到常常直立而勿使屈曲,筆毫要堅持做到時時齊整而勿使扭曲,筆尖要堅持做到常常集聚而勿使鬆散。又次,臨帖的早期階段要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要重在「似」上下功夫。但是,臨帖的後期階段則最忌做字帖的奴隸。有的人老是拘泥於碑帖的外形,只知道依樣畫葫蘆,搞複印式的臨摹,那是徒勞的。我們一定要「遺貌取神」,要著重在得其筆意上下功夫。

書法行書,原來是這麼回事

2、顏真卿行書《祭侄稿》的意義

顏真卿(709—785)是我國書學史上,繼「二王」以後的又一座藝術豐碑。《祭侄稿》是顏真卿悼念亡侄季明的祭文草稿。作品的文字是在追悼安史之亂中犧牲的兄長顏杲卿和侄子顏季明的,尤其是顏季明正當英年,顏真卿懷著對骨肉親人的沉痛悲悼有感而發,一瀉千里、不拘成法,終成千古絕唱。顏真卿書法大膽吸收了篆書線條的特性,在二王行書的基礎上,創立了新派。他一變古法,字成一格,對後世影響極大。王羲之書法纖瘦妍媚,顏真卿書法肥腴雄強。王羲之用的是指力,顏真卿用的是腕力。王羲之墨色溫潤,顏真卿墨色蒼澀。王羲之用筆精到細膩,顏真卿用筆信手拈來。王羲之章法完美極致,顏真卿章法震撼強烈。顏真卿的書法擅長於以情感主宰筆墨,他情感激越,神韻高遠,筆力厚重,氣勢磅礴,雄奇飛動,遒麗天成。《祭侄稿》全篇結構寬博平正,開合聚散洒脫不羈,雍容大度狂而不野。通覽全篇,無論是用筆、結體和章法,都極盡變化而自然和諧、渾然一體。

書法行書,原來是這麼回事

3、宋人尚意書法的意義

縱觀中國書法史,大體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而劃分這兩個階段的界限則是在唐代。人們通常以為,唐代以前是書法的探索階段,唐代以後是書法發展的成熟階段。而使書法藝術能得以達到更加貼近人性化的意義,則是在宋人尚意書法出現以後。而宋人尚意書法所以能得以出現的先驅者,則是五代書家楊凝式。楊凝式(873—954)傳世作品並不多,《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跋》是其行楷書的代表作。《韭花帖》體態整潔秀雅,二王書風畢現,魏晉風神十足。其善移點畫,大膽布白,似斜反正,行氣寬鬆,疏斂淡遠,肆意洒脫的經典書風,給後人以極大的啟發。《盧鴻草堂十志圖跋》則一反《韭花帖》內斂神韻而景象極為茂盛。此外,《夏熱帖》《神仙起居帖》筆勢縱肆,清逸飛動,風格各異,審美跨度之大,令人讚嘆不已。楊凝式是唐宋間的過度書家,更是承唐啟宋,為後人打開尚意書風奠定了基礎。然而,能夠開啟宋代尚意書風的並不是一個人的功績,而是整個時代人的共同努力,比較突出的有:李建中、蔡襄、蘇軾、米芾、黃庭堅等,其中蘇軾(1037—1101)的書法成就最高,又是尚意書風的領袖人物。蘇軾提出了許多藝術新主張,對後世影響很大。蘇軾說:「書,無意於佳乃佳」,又提出「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天真爛漫是我師」等。就蘇軾書法藝術風格而言,其主要吸收了「二王」、顏真卿、柳公權、徐浩、李北海、楊凝式等的筆法,尤以李北海、顏真卿影響為最大。字形扁而方,墨豐而筆軟,中鋒、側鋒並用,點畫肥腴,右肩高抬,骨力內含,風姿嫵媚,左右舒展,字形斜正不拘,意趣盎然。整個宋代十分重視禪宗、禪機,書家們在書法實踐中,試圖張揚著個性的發揮,重視著理性的探究,並能從禪宗思潮中獲得悟性,用情感去驅使著自己的書法創作行為,給後人作出了榜樣,而蘇軾則是宋代尚意書風的當之無愧的領袖人物,他的行書《黃州寒食詩帖》,被後人尊為天下第三行書。宋代尚意書風,不比唐代尚法書風那樣法度森嚴。蘇軾的作品也一樣,他不以法度見長,而以能集筆法、意趣、才情於一體見長,更見他的書法個性。《黃州寒食詩帖》,歷史公認也是一部行書的經典之作。黃山谷評論說:「學問文章之氣,鬱郁芊芊,發於筆墨之間。」線條沉著有力,如棉裹鐵,瘦硬剛勁,看似嫵媚卻見儒雅。他筆意中淡,筆力勁健。肆意放縱,得於率真。神情靈動,藏巧於拙。在《黃州寒食詩帖》中,足見蘇軾「我書意造本無法,天真爛漫是我師」的藝術主張。在唐代,杜甫評書有「書貴瘦硬方通神」說法,對此蘇軾提出了疑義說:「杜陵評書貴瘦硬,此論未公吾不憑。短長肥瘦各有態,玉環飛燕誰敢憎。」 在《黃州寒食詩帖》中所表現出來的技、法、道、理、意、情,是十分豐富的。我們不難看出,一方面,他學習古人學得很好,在繼承傳統方面也繼承得很好。另一方面,他很有創新,在表現自己方面也表現得很好。從他的字的結構來看,有顏書的古拙,有李北海的欹側,有他自己的奇崛和跌宕起伏。或參差變化,或上重下輕,或左疏右密,處處流露出天真爛漫、揮灑自如、出人意料的絕妙的天機。在宋代,還有一個被稱之為「中國書法宿影的」大師級人物,他的名字叫米芾(1051—1107)。在歷代眾多的書家中,米芾的行書對後代影響最大。關於米芾的學書道路,他有一段自述:「入學之理,在先寫壁,作書必懸手,鋒抵壁久之,必自得趣也。余初學顏,見柳而慕緊結,乃學柳《金剛經》。久之,知出於歐,乃學歐。久之,如印板排算,乃慕褚而學最久。又慕段季轉折肥美,八面皆全。久之覺段全繹展《蘭亭》,遂並看法帖,入晉魏平淡棄鍾而師師宜官《劉寬碑》是也。篆便愛《詛楚》《石鼓文》。又悟竹簡以竹聿行漆而鼎銘妙古老焉。其書壁以沈傳師為主。」從這段自述來看,他走的是一條由淺入深、博採眾長、擇善而從、食古能化、融會貫通、自成一家的道路。蘇軾稱讚他的行書是:「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鍾、王並行。」范成大稱讚他的行書是:「······用大令筆意,稍跌宕遂自成一落千丈家。」 米芾二王功夫精深,尤得力於小王,後人稱他的「天真超越於王獻之。」傳為王獻之《中秋帖》,有人疑為是米芾的臨本。米芾的書法,用筆常常成竹在胸而沉著飛動,下筆凝重而隨意痛快,筆墨淋漓而神采飛揚。米芾自稱:「善書者只有一筆,我獨有四面」,後人即稱他為「八面出鋒」。他落筆重而中間稍輕,在轉折處常常提筆側鋒直轉而下。在鉤筆的使用上,比別人多了一個蓄勢頓挫的動作。米字的結體常常又是隨意賦形、欹正相濟、多姿多彩。在章法上,字群的排列常常又是十分的強烈,大凡大小、粗細、方圓、開合、疏密、虛實、欹正、長短等,都有出奇不意的表現。虛鋒入字,以勢取勝;勁健嫵媚,貫氣流暢;把筆輕靈,使鋒飄逸;八面出鋒,妙用虛筆等技巧,都是有志於學米書者們值得注意的事情。其行書的代表作有《蜀素帖》《苕溪帖》等。

書法行書,原來是這麼回事

4、古意平淡的趙孟與董其昌

學習行書,「二王」無疑是正脈,偏離這個主線,憑小聰明走捷徑的,大都易犯輕浮急噪、淺薄無知的毛病。趙孟與董其昌,是「二王」正脈系統中的傑出代表,是歷史上少有的全能書家,我們應該對他們引起足夠的重視。趙孟(1254—1322)的意義在於自宋以後,書法界普遍存在著「重意輕法」的問題的時候,趙孟向人們提出了反思,他提議要復興魏晉古法,大膽地打出了「貴有古意」的復古旗號。於是,在中國書法的發展史上,又發生了第三次大的變革,為大開元明書法新風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一生沉溺於古法之中,深入「二王」而不為所囿。正如宋濂所說:「今人臨『二王』書,不過隨人作計,如賣花擔上看桃李耳。若趙公乃枝頭葉底見其活精神者,此未易俗子道也。」唐人學「二王」得其形而失其韻,宋人學「二王」則得其韻而失其形,惟有趙公學「二王」能形神俱得,連董其昌、傅山到晚年時都對他讚嘆不已。趙孟早年取法唐宋,中年取法鍾王和智永,晚年取法李邕。他的書法宛如一位風流瀟洒的江南才子,很優美又很恬靜,姿態風雅如紳士。從他那楚楚動人的風格看,用筆是那樣的酣暢流利,學識是那樣的淵博,處處嫻熟完備,得心應手。他的書法華麗而而不乏骨力,艷麗而不嫵媚,瀟洒之中而見高雅,秀逸之中而見清氣,是十足的「中和之美」的風格,是十足的深厚功力和富有學養的完美的統一。他在點畫的處理上,表現得是那樣的圓滿而精緻,雖粗細均勻,但婉轉豐腴,妍美絕倫。他在結體上,表現得是那樣的平穩端莊,雖沒有欹斜不正的字形,但很重視點畫之間的搭配,無論是上下承接,左右向背,還是大小、疏密、開合、收放、平和、勻整,都是那樣的得體。他落筆迅疾,精熟之極,集楷、隸、行、草、篆各體於一身。傳世作品有:《膽巴碑》《三門記》《妙嚴寺》《道德經》《閑邪公家傳》《尺牘》《陋室銘卷》及其他大量的尺牘。關於董其昌(1555—1636)書法,他自述的學書過程是:「吾學書在十七時,初師顏平原《多寶塔》,又改學虞永興。以為唐書不如晉、魏,遂仿《黃庭經》及鍾元常《宣示表》、《力命表》《還示帖》《丙舍帖》,凡三年,自謂通古,不復以文徵明、祝希哲置之眼角,仿於書家之神理,實未有入處,徒守格轍耳。比游嘉興,得盡睹項子京家藏真跡,觀右軍《官奴帖》於金陵,方悟從前妄自標評······然自此漸有小得,今將二十七年,猶作隨波逐浪書家,翰墨小道,其難如是,況學道乎?」從他的自述中不難看出,他對古人名帖是下過很大的功夫的。董其昌書法神逸淡雅,潤澤耐看,而無塵俗之氣,以米芾為宗,後自成一家。他崇尚天真清淡,喜用淡墨,並以為「字之巧妙在用筆,尤在用墨」,故而使自己的作品顯得格外的秀逸、清雅。董其昌雖然算不上是一位書壇的創新派,但他的確是明代的一位開宗立派的大家。董其昌的開宗立派,體現在古典書法的神韻、筆法和墨法上。他精通禪學,並以禪理悟入了書法,強調天真爛漫,強調平淡,強調秀逸儒雅,強調韻、法、意三者互兼。他十分重視臨帖,但不是強調死臨,更強調取其神韻。他說:「臨帖如驟遇異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頭面,而當觀其舉止、笑語、精神流露處。」由此可見,董其昌的臨書為什麼常常與原帖是另一種面目,其根本原因是在寫自己的字。有人以為這樣的臨法很不高明,其實恰恰相反,這正是他的高明之處。董其昌是一位大師,作為一名大師,不可能不知道臨帖要追求形神俱得的道理。言外之意,他是在追求字的神采,是在追求字的清遠、真率的藝術境界。董其昌的書法,既不是徐渭的狂放,也不是王鐸的肆意,而是自己獨有的一種溫文而雅的、文質彬彬式的古典傳統式的衛道士。正由於董其昌的出現,他為明末形成的書法流派,起到了開宗立派的先導作用。董其昌精於用筆,並有獨特的見解。他說:「作書須提得筆起。何為起,何為結,不可信筆,後代人皆信筆耳。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其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蓋用筆之難,難在遒勁,而遒勁非是努筆木強之謂,乃大力人通身是力,倒輒能起······」 董其昌的墨法也非常講究,濃淡枯濕,曲盡其妙。學書之人若能於墨法一道有所用心,便是高人一頭的表現。董其昌善用淡墨,常常以虛和取韻,志在追求明凈爽潔、清潤閑逸的風格。他的書法作品,疏朗暢達,高古典雅,看似形散而神不散,字裡行間氣脈貫通,絕不流露出一丁點的浮躁之氣,是書壇當之無愧的一代大家。其代表作有《赤壁賦》《月賦》《解學龍告身》等。

書法行書,原來是這麼回事

5、明清時期的行書名家

明清時期的書法,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其中較為著名的書家有黃道周、王鐸、祝允明、文徵明、王寵、張瑞圖、倪元璐、何紹基、楊守敬、傅山、趙之謙等。在明代書法家中,黃道周(1585—1646)的行草書對當今書壇的影響很大。當今書壇巨匠潘天壽、來楚生、沙孟海,都對黃道周風格有過深入的研究。黃道周是一位博學多才的人,他與王鐸、倪元璐被譽為「三狂人」。黃道周除了行草書很突出以外,他的小楷也是令人拍案叫絕的。在他的書作中,有「間出己意」的創造精神,更有濃烈的傳統功力。他的小楷取法鍾繇,一變鍾繇嚴整規正之風,而突現隨意不羈的風格。在他的其他書作中也不難看出,除了有鍾繇、王羲之意韻外,還有許多圓潤的隸意。許多人以為寫字要秀,要挺拔。孰不知,太秀了易犯纖弱的毛病,太挺拔了易犯板滯的毛病。其實,纖弱和板滯,正是學書的兩大痼疾。對此,黃道周認為:「書字以遒美為宗,加以渾深,不墜佻靡,便是上流矣。」他把書法藝術與個性風格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點畫又辣又潤,又厚又健,既古質又酣暢,既曲雅高古又不拘泥於規正,既流利痛快又包蘊古法,內容十分豐富多彩。他的行草書,筆法圓勁,渾厚而迅猛。點畫厚中見健,潤中見辣,於凝重中見靈動,於間斷中見呼應。並著意於以隸意取橫勢,志在追求高古和典雅。又以章草的古質酣暢為性情,追求巧妙的波動之勢。更令人欽佩的是,他既不追求平整規矩,又不放縱自己的才情,而是把二王的筆墨技巧和行草書善於變化的神理相默契,創造了自己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他的創造性還表現在章法布局的處理上,一反傳統地創造了一種行距擴大,字距緊縮,貫串成行,字形傾斜的獨特的形式美,有一種咄咄逼人的氣勢。他的行筆是一氣呵成的,是一以貫之的,毫無停留和滯筆的感覺,加上字字俯仰照應,搖曳跌宕,使整個章法清新活潑,精、氣、神飽滿充足。當前,學黃道周者眾多,然學好者甚稀,尤其是初學者不易理解其中的奧秘。於是,許多人只知依樣畫葫蘆地學其奇、學其險,往往陷於狂怪,這是學黃的人一定要引以為誡的。其代表作有《洗心詩軸》《山中雜詠》《增詩軸》。生於明萬曆年間的王鐸(1592—1652),是一位詩文書畫兼善的大師。他所處的時代,是趙董書風籠罩的時代,尤其是董派書法盛行的時候,人們竟相爭尚柔媚,特別缺少奮發雄強的氣概。在這種情況下,王鐸、黃道周、倪元璐等人,以雄強豪邁的書風,力反時流,標新立異,名震書壇。其中,王鐸最為傑出。王鐸書法取法於「二王」脈系諸大家,以「二王」、李北海、米南宮為主軸,行草書自「二王」出,正書自鍾繇出,雖學鍾王而能自出新意。王鐸極力反對學時人書法,極力反對追隨流行書風而提倡取法高古。他說:「書法貴得古人結構,近觀學書者,重力效時流;古難今易,古深奧奇變,今嫩弱俗稚,易學故也。」 王鐸強調,學書必先繼承傳統,只有在對前人作品精細研究以後,才有可能萌生創作的意念。學習書法,要在「古」字上狠下工夫,如果不能在「古」字上狠下工夫,即使化幾十年的功夫,最終也不能走入正道。在「古」字上狠下工夫,還要注意一個怎麼學的問題。王鐸善於學古,但他更善於變古而出新,不被古法所拘束。王鐸早年學「二王」帖學,後來參透古碑,並把帖學和碑學進行柔合。尤其是在學習了米芾以後,他又能創造性地變化和發展了米芾的筆法,既與「二王」拉開了距離,又與米芾保持了相同的精神風貌。然而,在方折勁挺和起伏跳蕩方面,王鐸又遠遠勝過了米芾。王鐸在行草書方面的成就為最高,他的落筆非常誇張,翻毫運行自成新法,時而圓,時而方,時而正,時而側,時而鋒芒畢露,似乎點畫狼藉而酣暢淋漓、性情尤佳,時而楷法森嚴,格調平靜而筆墨變化、清新爽朗。剛健的線質,跌宕的起伏,激越的性情,飽漲的墨韻,點畫的圓潤,結體的疏密,和諧的律動,使得整幅作品空間靈動,水墨交融,筋骨老健,無論是筆墨還是章法,都表現出了鮮明的個性。王鐸的行草書,在結體上疏密恣性,纏繞相續;忽大忽小,隨意揮灑。在字與字之間,內在的氣勢緊緊相連,字形時見平穩,時見奇側,時見險情,以成懸念。整幅作品滿紙煙潤,飛白自然,委婉若動。王鐸的行草書作品較多,如《憶紫山作詩軸》《觸意之二首詩軸》《枯蘭復花賦》。總之,明代書法盛行的是帖學,由於董其昌的推動,書法更趨於技巧化、個性化,出現了一大批書法名家。如祝允明、文徵明、張瑞圖、倪元璐等。祝允明書法既有王字的雄逸流便,又有米字的瀟洒多變、黃字的勁爽舒展、懷素的圓勁奔放。然而,祝允明書法的最高成就是草書。文徵明的行書,尤其是小行草書最為精彩。張瑞圖的行書有一股子奇逸之氣,他下筆斬釘截鐵,大膽運用側鋒,神妙無比。他的行書,恣意而有法度,起伏頓挫擒縱自如。轉折處常常筆鋒反折而過,富於較強的節奏感。在結體上,他又努力打破端正和勻稱的常格,以偏代正。時而左右錯落,時而避讓穿插,時而舒朗而寬綽,時而緊斂而結密。在章法上,他的字距特密,行距特疏。特疏的行距,正好為字勢左右參差、錯落、寬綽、結密服務留有餘地,從而使自己的章法呈現出「縱向緊密、橫向舒朗」的對比性,產生了強烈的律動和反差。倪元璐的行書也頗具特色,用筆爽快,揮運之中加以明顯的澀筆,用墨之中濃淡枯濕自然相生。在字形結構上,常常把字的右上角部位微微聳起,把字的左下角部位微微伸長,字勢奇宕險絕,節奏感十分強烈。至於清代書法,就帖學而言,由於官閣體的盛行,書法藝術可以說是走上了窮途末路。然而,清代書法的發展也有一個很好的契機,那就是有大量古代碑版出土,使得不少有識之士終於猛醒,在他們的大聲疾呼和倡導下,清代書法則走上了一條大興碑學的道路。

書法行書,原來是這麼回事

6、行書的用筆技巧、結體和章法特點

行書的筆法技巧,總起來說有以下特點:一是源於楷書,但更有它自己的特色。楷書筆畫多用直線,行書筆畫則多用弧線。楷書在轉折處多稜角,行書在轉折處則多以轉代方,很少提按折翻,而是折意暗過,柔韌圓潤。楷書的點畫大多比較完整和獨立,行書的點畫則大多比較隨意自如,既可獨立,也可自由變化,不受拘束。二是大量吸納草書筆法,尤其是行草書,常常一筆環轉,連綿不斷,點畫流便,筆速勢急,體態流動。三是起筆大多露鋒入紙,中鋒、側鋒互用,中鋒取勁,側鋒取妍。四是點畫與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大多有筆勢往來和筆意引帶的特徵,並時常用牽絲作為聯繫的媒介,顯現出它那流暢活潑的個性來。五是楷書點畫大多依法求形,而行書的點畫則大多以形求法。行書雖運筆如飛,但不能浮滑草率,當在痛快淋漓中有沉著周到之精神。不能只圖痛快,點畫潦草而法度蕩然無存。行書的結體技巧,總起來說有以下特點:一是重心平穩,欹正相錯。由於行書是以動為主的書體,它的重心平穩必須在運動狀態中去求得。無論體勢有多麼的欹側,行筆有多麼的跌宕起伏,線條有多麼的縱橫交錯,行書的結體都要平險結合,不使傾倒。二是有開有合,疏密相宜。行書結體是自由的,在一行字中,哪個字大,哪個字小,都可作任意的安排。所謂的「開」,既可左右打開,也可上下打開。左右是橫向打開,上下是縱向打開。所謂的「合」,既可左右合,也可上下合。左右是橫向合,上下是縱向合。打開的結果是「疏」,合的結果是「密」。一開一合,講的是巧妙搭配,既不能平板,又不能狂怪。三是隨形變化,同字異構。行書結體貴在通變,凡遇相同的字與相同的字形,都要做到形隨勢變,無有重複。行書的章法技巧,總起來說有以下特點:一是在謀篇布白的處理上,有著很大的自由度。從黑白關係上看,楷書布白的要求,強調點畫與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必須留白勻稱。行書則不然,它的黑白關係一般都比較亂,點畫與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的留白關係是亂中求勻,勻而不亂。二是在結體關係的處理上,楷書一般都要求做到大小、長短勻稱規整。而行書則不然,它在結體關係的處理上,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奇或正、或疏或密、或虛或實、或開或合、或收或放,都可因勢生形,巧作處理。三是在筆勢關係的處理上,楷書一般都是字盡勢亦盡。而行書則不然,它在筆勢關係的處理上,常常是字盡勢不盡、行盡勢不盡。行書的氣勢要求是承上啟下,波瀾起伏,神滿氣足,生意無窮。大凡一幅好的行書作品,在章法的處理上,一定是非常奪人眼目的,一定是非常富有韻味的,富有情趣的,富有生意的。

書法行書,原來是這麼回事

24G國展資料免費送,加微信號:shufayi02獲取,書法拍賣與收藏,書法家談最專業的書法平台。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易 的精彩文章:

臨帖,就是讓古人從紙上站起來
先學楷書 後學草書
這份硬筆書法《九成宮碑》寫的真不錯!
小龍女原型,金庸的夢中情人——夏夢依舊

TAG:書法易 |

您可能感興趣

一輩子愛書法,如今行書寫的游龍驚鳳,這書法作品可以當字帖沒問題!
書法還得看古帖,經典的古帖行書書法作品都在這裡
原來,王羲之這樣寫行書
專註行書書法幾十年,這書法寫的豪邁大氣,海南符標讓行書書法鑒賞!
他是啟功體的繼承者,行書一寫就是50年,如今行書書法一字難求!
書法史上,以行書刻碑的首創者竟然是他!
歐陽詢行書,原來這麼美!
行書書法寫好不易,她的作品首屈一指,婉約中透著雄渾,好書法!
楷書過渡到行書,就得這麼練
學習書法、行書,應知道行書的這9大規律!
沒有撇捺的行書,那還叫行書嗎?
由楷書過渡到行書,就得這麼練!
行書書法講究力道和節奏,這書法寫的都很到位!
寫行書,就是這麼簡單
書法作品咋不能隨便掛呢?十大經典行書什麼樣?書法是小眾文化?
楷書過渡到行書,就得這麼練!
用此方法臨習行書,你也能創作書法作品
海字行書書法怎麼寫
田英章楷書寫得好,那麼他的行書水平如何,我們一起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