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柴胡的不傳之秘
中藥柴胡芳香疏泄,可升可散,善於疏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又能升舉清陽之氣,疏泄肝氣而解鬱結。那麼,柴胡在臨床上主要適用於哪些病證呢?臨床應用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項呢?臨床中藥學專家鄭虎占教授今天就為大家講解中藥柴胡的臨床應用!
柴胡味苦,性微寒。歸肝、膽經。本品芳香疏泄,可升可散,善於疏散少陽半表半里之邪,又能升舉清陽之氣,疏泄肝氣而解鬱結。常用於治療外感發熱、少陽病、陽氣下陷證、肝氣鬱結證、熱入血室證等。
我個人體會,臨床應用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柴胡的品種。柴胡有南柴胡(狹葉柴胡)與北柴胡(柴胡)之分,《本草備要·卷之一》載:「北產者,如前胡而軟,並良;南產者,強硬不堪用。」現今的主流商品是北柴胡,但也有少部分南柴胡,臨床用藥時,需要注意。
第二,柴胡的入葯部位。清朝後期南方醫師用柴胡,多用柴胡苗。苗之性主升,其升發之力強,故彼時彼地的經驗是柴胡用量偏小。北方使用柴胡,古今皆用根。根的升發力弱,故用量相對較大。現版《中國藥典》規定,柴胡以根入葯,故其用量可適當偏大。但尚需注意的是,同樣以柴胡根入葯,若欲升發治療上焦病證、肌膚病證,用柴胡之主根;欲下降治療中、下焦病證,宜用柴胡稍(鬚根)。正如《本草備要·卷之一》所云:「內傷升氣,酒炒用根;中及下降用稍」。
第三,使用柴胡,適應的脈象。柴胡功擅調和氣機,其適應脈象是氣機失於柔和的弦脈。如《本草從新·卷一》所概括:「脈縱屢遷,而弦之一字,實貫徹之也。」陳士鐸認為,柴胡的適宜脈象還有澀脈,他在《本草新編·卷之二》中說:「婦女思男子而不可得之脈,肝脈必澀而有力,一服柴胡,而澀脈必變為大而且弦矣。郁開而火熾,非柴胡之過,正柴胡之功,仍用柴胡,而多加白芍、山梔,則火且隨之而即散矣。」我臨床診及弦脈,每注意用柴胡以理氣解郁,有較好療效。
第四,善治少陽病。柴胡乃少陽經葯,少陽病表現為寒熱往來(熱一陣、冷一陣,交替出現)、胸脅苦滿、口苦咽干、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脈弦等,尤其同時見到寒熱往來時,即用柴胡配黃芩、法半夏、人蔘、生薑、大棗、炙甘草,組成小柴胡湯治療。其中柴胡用量一般為10~24g,人蔘通常用生曬參,經濟條件有限的患者可改用党參。如有口渴癥狀,應去半夏加天花粉,口舌乾燥加石膏、茯苓,咳嗽去人參加乾薑、五味子,脅下痛去大棗加生牡蠣,大便不暢加大黃,小便不利加茯苓。
《葯征》中還特彆強調柴胡具有治療胸脅苦滿的功用,其謂:「仲景氏之書,其用柴胡也,無不有胸脅苦滿之證。今乃施諸胸脅苦滿而寒熱往來者,其應猶響之於聲。非只瘧也,百疾皆然。無胸脅苦滿證者,則用之無效焉。然則柴胡之所主治不在彼而在此。」該書將「胸脅苦滿」視作應用柴胡的指征之一,其經驗有參考價值。
第五,治療肝氣鬱結證。柴胡氣味芳香,性善疏散,入肝經能疏肝解郁,可治療肝氣鬱結之胸脅、乳房、少腹脹痛,悶悶不樂,月經不調等。氣滯重者,用柴胡疏肝散(柴胡、枳殼、陳皮、香附、川芎、白芍、甘草);兼脾虛者,用逍遙散(柴胡、當歸、白芍、白朮、茯苓、薄荷、甘草、生薑、大棗)。柴胡治療肝氣鬱結證,一般用量為6~12g,醋製為宜。
肝、膽經的走形路線在人身之一側,故病變部位在軀幹部兩側者,也可用柴胡,以和利肝膽氣機,有較好療效。
第六,治療陽氣下陷證。陽氣下陷,表現為久瀉久痢、會陰墜脹、脫肛、臟器下垂、頭暈目眩、氣短難續、小便頻數等。柴胡性輕揚,能升舉陽氣,引清氣上行而順陽道,故為昇陽舉陷之要葯。但柴胡升舉之功,需與補氣葯黃芪等配伍始收顯效。《本草新編·卷之二》:「柴胡提氣,必須於補氣之葯提之,始易見功,舍補氣之葯,實難奏效。蓋升提之力,得補更大,非柴胡之不提氣也。」柴胡升舉陽氣,常用於補中益氣湯中(黃芪、人蔘、白朮、炙甘草、柴胡、升麻、當歸、陳皮)或升陷湯中(黃芪、柴胡、升麻、桔梗、知母)。我臨床治療慢性前列腺炎之會陰墜脹,常佐少量柴胡升舉下陷之氣,有一定療效。柴胡用於升舉陽氣,用量宜小,一般為3g左右。
第七,治療發熱。柴胡疏散退熱,李時珍《本草綱目·第十三卷》謂:「若勞在肝、膽、心及包絡有熱,或少陽經寒熱者,則柴胡乃手足厥陰、少陽必用之葯。勞在脾胃有熱,或陽氣下陷,則柴胡乃引清氣、退熱必用之葯……蓋熱在皮膚、在臟腑、在骨髓,非柴胡不可。」可見,柴胡是治療內傷發熱及半表半里證發熱的要葯。
此外,我曾用小柴胡湯在臨床上治療主症為「晝日明了,暮則譫語」的熱入血室證,也取得很好的療效。
曾治一例10歲男兒,每至夜間,入睡後呼叫不安,伴有嘔吐,次日神疲乏力,詢之前夜情況,全無記憶,患者形體消瘦。我診其為熱入血室,用小柴胡湯原方,五劑而安。
柴胡臨床多用生品,古謂「見火則立便無效」。若用於疏肝解郁宜用醋柴胡,醋制者長於入肝經。
現代研究表明,柴胡具有解熱,抗炎,抗菌,抗病毒,保肝,利膽,鎮咳,抑制胃酸分泌,興奮胃腸平滑肌,增強免疫功能,抗癌等作用。
柴胡常用量為3~9g。
此外,還需注意的是,柴胡昇陽,陽亢者慎服。
來源
書名:中藥臨證備要十六講
作者:鄭虎占
出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梁實秋:罵人的藝術
※雍正乾隆都這麼會玩兒,不愧是父子兩
※我有故事,你有暖氣嗎?
TAG:書問閱讀 |
※中藥:黃芪的不傳之秘
※中藥「黃柏」不傳之秘
※中藥「黃連」不傳之秘
※中藥「蒼朮」不傳之秘
※中藥「山藥」不傳之秘
※中藥「葛根」不傳之秘
※中藥「梔子」不傳之秘
※中藥「當歸」不傳之秘
※中藥金銀花不傳之秘
※中藥不傳之秘:組方用藥里的奧秘!
※中藥不傳之秘:仲景藥量索隱!
※不傳之秘:中藥配伍與用量!
※中醫不傳之秘在於量,六種常用中藥藥量大揭秘
※皇帝與中藥的不解之緣
※中藥麥冬的傳說故事
※葯之沉香——詩詞中的中藥往事
※揭秘:中藥經典為什麼稱甘草為中藥之王
※中藥之不二情書
※中藥中的「止痛藥」——延胡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