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知遠對話葉准:在信仰之前,功夫是一碗飯
以下內容來自微在的好兄弟單向街書店:onewaystreet2013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晏殊 《蝶戀花》
2016 年 8 月 13 日,許知遠在香港,由葉問之子,92 歲的詠春大師葉准傳授了第一招,詠春沒有開拳式,這一傳授,便是拜師。
此行香港,許知遠行走於城市逼仄的街道、居民樓中,去尋找關於功夫的真相。這些年來,受影視劇影響也好,還是本身傾慕武術也好,有越來越多的人知曉與喜愛詠春,然而這也暴露了一個亟待去回答的問題,正如許知遠在本期《十三邀》開頭的述說:「我覺得功夫被描述的太玄妙了吧,是中國人的浪漫主義需求的表現吧,個人脆弱,然後藉助某個東西,來補償啊......」
帶著這樣的疑問,許知遠與葉問的長子——葉准展開了對話。考慮到葉准在詠春一派的地位,也考慮到近年來由影視劇帶動的,大家對於葉問的諸多想像,這次對話彌足珍貴。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 《鳳棲梧》
在電影《一代宗師》中,後段描繪了上世紀 50 年代,葉問在香港揮灑淋漓斗惡霸豪強,開枝散葉傳播詠春的堪稱史詩片段。
《一代宗師》劇照
然而在真實生活中,卻又是另一番景象。
1924 年,葉問的長子葉准出生,1949 年,葉問因「不習慣內地的變化」赴港,葉准留在佛山,從此父子兩地分隔 13 年。
許知遠問葉准:「小時候對爸爸是什麼印象?」
此時的葉准,已是一位略有顫顫巍巍的九旬老者,他一面吸自己一直鍾愛的煙斗,一面回答:
「我小的時候就很不喜歡他,因為看到其他的小朋友,和自己的同學,個個的老爸那麼厲害,我老爸找不到飯吃,自己的年紀大了一點,就會逐漸感受到父親的心情。」
葉問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因不肯為日本人做事,被趕出了佛山的祖屋。「葉家太公」對基業貢獻非常大,可使得葉家人不必出去做工,但是經歷了整個日本侵華的那些年後,100 多人的大家族,只剩下 20 多個,葉准說,這些人大部分是餓死的。
據葉准說,詠春拳,源於天地會的人在雍正年間造反,南下佛山,後來」攤手五「成為祖師。由於詠春的師傅要手把手帶徒弟,一位師傅精力有限,只能教授三四個徒弟,生活用度全都要由這三四個人出,因此只有「富二代」才能夠請得起這樣的師傅。
1949 年,葉問赴香港謀生後,長達 13 年,葉准由母親獨自撫養,其艱辛略微思慮便可獲知。
這期間,父親與葉准沒有任何信件。
而葉準的母親在這漫長歲月里,也僅赴港過一次。1960 年,葉準的母親張永成去世,1962 年,葉准才到香港與父親團聚。
《十三邀》截屏,葉問與葉准
「媽媽有沒有抱怨過爸爸?」許知遠問。
老人吸了一口煙,緩緩說:「沒有,沒得抱怨。」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辛棄疾 《青玉案》
許知遠在《十三邀》中對香港的探訪,為我們展開了旅行中很少獲知的一瞥。
有因受港英政府限制,不得打武館旗號,只得以「跌打館」或「體育會」名義藏身居民樓中的寶芝林(黃飛鴻的武館)。
寶芝林武館今貌:在天台上可以練武
以及詠春體育會。
詠春體育會內
許知遠去了葉准住的公屋,由於住戶頗多,建築設計中能感到強烈的秩序與統一,他不禁被建築的風貌所吸引。
然而實際葉準的住房,僅 30 多平,老人出於多方考慮,並未邀請許知遠入內。許知遠對此表示理解。
但二人同赴了當年葉問寄居的天后廟中。
在這裡,葉准講述了當年葉問在香港教拳的初衷。
那時候葉問整天沒事情可干,白天為了不影響廟中香火,只能到處走。有一天,他一個人走到西環,痔瘡失血過多,在馬路暈倒了,救護車來了之後,就送他去瑪麗醫院,醫好他痔瘡之後,醫院叫他通知家人,過了好幾天,家在哪裡葉問都不願意講出來,最終還是有一個老朋友,接葉問出院的時候對他說:「師傅你不教拳,生活是沒辦法的。」
2016 年,葉准在單向空間教拳。
葉問從此開始了香港的教拳生涯。而投奔葉問的葉准,也在找尋文職工作無望後,隨父親練拳,4 年後,繼承父親衣缽。他說,他練拳是被迫的。
但葉准也認為,只有練拳,他的人生才可以達到現在的成就。
電影《一代宗師》中有這樣的台詞:習武之人有三個階段: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
葉准也認為習武之人,的確有三個境界,他們是:
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許知遠問:「你覺得你打詠春到第幾境界了?」
葉准笑了,但並沒有回答。
許知遠又問:「您父親葉問是第幾境界?他到第三個境界了嗎?」
葉准比較乾脆的搖了搖頭:「我覺得沒有。」
葉準的命運,被功夫改變,但他說性格沒受功夫影響。九旬高齡的他,弘揚詠春、打拳、抽煙斗、喝酒、聽粵劇,獲得了上海電影節」傳媒大獎「最佳男配角後,過馬路分外小心,擔心闖了紅燈給人留下不好的念想。
雖然他至今無法說一定是喜愛功夫的,但從他的言談舉止中,還是能感受到那個逝去的武林,他的功夫,早已塑造了他的準則。
雖然在跌宕的命運前,功夫也顯得渺小,但就像許知遠在本期《十三邀》末尾說的那樣:
一個人的個人準則是他真正擁有的東西,是起伏的命運無法改變的。
關於《十三邀》
《十三邀》是單向空間和騰訊新聞聯合出品的一檔大型訪談紀錄片。
▍主持人
許知遠,作家,單向空間聯合創始人。2000 年畢業於北京大學計算機系。曾任《經濟觀察報》主筆、《商業周刊/中文版》執行主編。已出版作品《那些憂傷的年輕人》《一個遊盪者的世界》《祖國的陌生人》等。
一位帶有「偏見」的主持人
一檔確保客觀的節目
十三位代表中國社會的嘉賓
騰訊新聞 X 單向空間
《十三邀》
觀察中國當代社會切片
許知遠說,他是一個不太靠譜的作家,試圖捕捉時代的精神,卻又常常厭惡時代的流行情緒;他也是一個勉強的創業者,努力獲得商業上的成功,卻又不完全相信商業的邏輯。這個時代在他眼中,有著過分娛樂化和淺薄的一面,所以,他試圖尋找一種方式,打破大家思維中的慣性,同時,他也希望了解這個時代中,新的動力、情緒和人們的內心世界。
《十三邀》用四個步驟去接近和呈現這些社會切片們的內心生活:許知遠想要了解的;在對方公共身份中與他相遇,理解他所處的環境;進入個人空間進行思想的交流;一個知識分子的反思。
十三期節目,十三個社會切片,他們各不相同,但都是這個時代的剪影,組合之下,形成了一種全新的表達視角:從人出發,回歸時代。每一個觀眾也許都可以在這些切片中看到自己,找到自己在這個時代中的位置。而許知遠,正是把這些切片放到顯微鏡下的人,是這場實驗的操刀者。
※15 條關你屁事的法律規定,你這樣是要被逮捕的
※4 道南瓜菜,溫暖整個秋天!
※14 個看了可能會對你造成困擾的陰謀論
TAG:微在趣聞社 |
※薛之謙的答案來了 粉絲:你是電你是光 你是我的信仰
※曾仕強:這就是你的信仰!
※瑜伽也是一種信仰,但是不用上頭柱香!
※不是因為一部電影讓我們認識了信仰,而是你看與不看,信仰都在那裡!
※唯有信仰才是永恆不滅之光
※劉亞洲上將:信仰一旦崩潰,比不曾有過信仰更糟糕
※茶不是宗教,卻是一種信仰
※佛教是一種信仰,禪是一種智慧 作者:若惜
※你若有一個真摯的信仰,就能看懂眼前的世界
※論玩燈你們都是後輩,這個品牌才是燈光信仰的鼻祖
※如果信仰看得見,那一定是救贖山
※我們信仰的是三寶,不是信仰哪個人
※易中天:只有信耶穌才是真信仰,並像愛情,必須專一
※歷史上迷信佛道的皇帝,你以為他們真有信仰?其實一個比一個世俗
※靜待一樹花開,盼你葉落歸來,國安是一種信仰!
※在紅塵中修鍊,信仰才是最好的指路明燈!
※王菲坦言自己每階段都需要遊戲,只遵從信仰!網友:你的信仰是?
※人為什麼需要信仰?靈魂要有地方安放我曾許你一個遠方,卻被時間流放。你曾是我的信仰,卻隨歲月塌方
※遠看是佛,近看是愛——「信仰」到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