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幹部」,如今只有台灣還有!
(明代容像,下同)
安徽銅陵方言,人們見到領導或自己尊敬的人,往往稱之為 「你老人(您老人)」。初來乍到的,通常不習慣,因為自己並不老,甚至只是二十齣頭。
這種方言中的「你老人」,本字其實是「里老人」——即 「里老」和「老人」, 指的都是古代「里長」,屬於今天的「幹部」範疇。中國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現象。
「里長」是個什麼「幹部」呢?中國封建社會很長,但在社會管理上,基本遵循「皇權不下縣」的原則,即縣及縣以上由朝廷派員管理,縣以下則實行自治。自治組織中,就包括「里」。
縣下自治,明代有十分嚴格和完備的制度,實行的是「里甲制」:規定每110戶為一里(城中稱坊,近城稱廂),其中選富戶10戶為里長,其餘100戶分為十甲,每甲選出一戶為甲首。里長、甲首皆輪流擔任,十年輪換一次,主要負責管束所屬人戶,督促生產、調解糾紛,以及編造黃冊等事宜。以古今人口比例推算,「里長」就是「村長」。而那時的「村長」,一般都被人稱作「里老人」——既有級別,又標明「幹部」身份。
「里甲制」並非明朝獨創,最早見於春秋時期,《公羊傳·宣公十五年》何休註:「一里八十戶……其有辯護伉健者,為里正。」 「里正」,也就是「里長」。漢代,「以縣統鄉,以鄉統里」。唐朝百戶為一里,五里為一鄉,每里置里正一人。宋初以里正與戶長﹑鄉書手共同督稅……這種基層幹部「里長」,目前只有台灣地區仍然存在。
擔任這種基層幹部,除了家庭經濟條件要好,還有政治素質與年齡上的要求。即所謂「平日公直,人所敬服者」。張鹵《皇明制書》稱:「其老人須令本里眾人推舉平日公直,人所敬服者,或三名五名十名,報名在官,令其剖決。」被選拔者年齡,一般在五十歲,所以被稱為「老人」或「里老」,算是實至名歸。經濟條件、政治素質加上年齡要求,有利於選拔出德高望重者,從而便於現實中的鄉村治理。
舊時的鄉村治理,並不僅限於純粹的行政事務。安徽銅陵地區,有不少「官埠」、「官渡」之類的地名,「埠」為貨運碼頭,「渡」為客運碼頭,「官」字表明官方管理的性質。實際上,舊時的倉庫、橋樑、集市、水利設施等,均由官方管理,而實際管理者又非正式的朝廷官員。明代更設有水利老人、看倉老人、集老人、浮橋老人等,此類「老人」亦與「里長」就有所區別。這些「老人」因地而異,按需而設,屬於官方的半公職人員,享受政府每年四至五兩的「工食銀」補貼。但不管是哪類「老人」,在普通老百姓眼裡多少都是個「幹部」。
——「里老人」德高望重,又有體面的「幹部」身份,用作尊稱就再正常不過了。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有這種腰,還看什麼臉
※有多少人還在喝這種「有毒水」,但你卻不知道
※如果我有一個小院,一定種上這種花,每天都有花賞
※台灣的檳榔妹還有這種事,為了掙錢真是什麼都能幹得出來!
※你常喝的這種奶,買之前一定要看清有沒有這3個字!
※家裡這種佐料別買錯,如果是這種顏色的當心有毒!
※春天來了,你家寶寶臉上有這種白斑嗎?如果有不僅要防晒,還要……
※如果妃子做的太多,下面會有這種味道
※看到這些我震驚了!還有這種事!
※警惕!你常喝的這種酸奶,買之前一定要看清有沒有這三個字
※這種花卉花期只有十多天,不僅好看,採摘下來還能吃!
※警惕!你常喝這種酸奶,買之前一定要看清有沒有這三個字
※口臭、打呼嚕竟然和這種小石頭有關係,你還是第一次聽說吧?
※有了口紅雨衣,再也沒有沾杯這種尷尬~
※舊t恤別急著扔,它竟然還有這種用處,突然有興趣了
※吃飯之後如果有這種情況,可能是腎虛所致,你有嗎?
※到底有沒有成就這種東西?
※有沒有知道這種學名叫什麼嗎?甜甜的,有點酸像草莓一樣?
※七歲的孩子竟然每天都在做這種事,沒想到竟是這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