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風雨17載,而今再喚「無冕之王」

風雨17載,而今再喚「無冕之王」

風雨17載,而今再喚「無冕之王」

第17記者節,許多媒體同行在微信里刷起中國新聞人的節日,然而,氣氛與熱度大不如從前,它越來越淡了,更像圈子裡的群友生日,匱乏社會呼應,甚至被公眾遺忘,好多人更關心的,是與中國人無關的美國大選。

風雨17載,而今再喚「無冕之王」

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朱鎔基總理為「焦點訪談」欣然題詞——輿論監督,群眾喉舌,政府鏡鑒,改革尖兵)。同時他講了一段很是鼓勵調查記者的話——「過去我們經常說,宣傳工作要『以正面報道為主,以宣傳成績為主』,這是正確的方針,但這種觀點也束縛了我們。什麼叫以正面報道為主?是指99%都應該正面報道嗎?98%、80%就不行嗎?我看51%不也行嗎……」

由此,掀開了輿論監督的一個春天。人們對「無冕之王」的期望值是超乎尋常的。許多正常領域不正常的作為,人們都希望媒體介入「立竿見影」。

而今,「無冕之王」之稱已經很少有人提了,傳媒之「朝陽產業說」也漸趨消退,昨日又一家曾經輝煌的紙媒京華時報宣布新年關張。人們對媒體尤其是新聞媒體新聞記者的作用已經有了趨冷的認識。

去年國信辦、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為中央主要新聞網站記者頒發了記者證,網媒記者有了合法身份,新聞網將取得新聞傳播強勢地位。這既是規範網路媒體的必然程序,又是網路傳播新聞日漸普及的大勢所趨。

然而,這只是結構上的變化,不是環境的變化。現實的情況是,經過這幾年頻頻「整治行動」,中國的新聞環境的確出現了一些改觀,假記者「改行」了,不良記者少了,敲詐風氣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這只是新聞環境的改觀一個方面,不良從業者做事忌憚了,但那些愛崗敬業的真記者的生存與採訪環境改善了嗎?

環顧周遭,應該說愈發嚴峻。全國記協數據顯示,我國新聞從業人員超過75萬人。但調查記者有多少?據中山大學傳播學院一權威人士統計,加起來不過數百人。大約300人。300人調查記者,在75萬人中,何其稀有。

是什麼導致調查記者的迅速消失?

一位資深記者,在自己的微博寫道辭職原因:新聞已死,我先撤了,兄弟們珍重。

透過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他們退出戰壕的真實原因:生存環境惡化。就個人而言,榮譽感下降,採訪難度風險指數加大,已成嚴峻現實。對於「挑刺」的調查記者,有權勢的被採訪者不僅不配合,還會變本加厲地予以各種手段打擊,無所不用其極。本當為弱勢群體維權的無冕之王,本身淪為弱勢群體。

可見,一個良好制度環境實現的標誌,不僅是讓壞人不敢做壞事,更應該是讓好人敢於做好事,而絕非所有人不敢做事,怕出事,整個國家和社會不生產「刺耳聲音」。寬鬆的言路,是無冕之王的生命線。

新常態下,我們依然還處在這樣的社會。作為記者,你依然會遇到各種受害人、傾訴者,你會幫助他們嗎?什麼媒體還可讓訴者看到希望,讓讀者網友看到良知有力前行?

當然,事態也有好的一面,「新聞愛好者」人群在擴壯,因為時代在變,自媒體如日中天。但點對點的個人及其圈子裡的新聞傳播,畢竟不如專業新聞媒體更具公信力。人山人海的「新聞愛好者」群中,職業調查記者更顯「規範、合法」。也許當今時代,中國社會比任何時候都需要「無冕之王」。所以,堅守者愈顯彌足珍貴,而今無論視此業為理想為糊口,即便被周遭辜負,亦不可亂了方寸、辜負了曾經激情燃燒的自己。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程萬軍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說永樂大帝朱棣不是明君
年輕氣盛的建文帝被兩個人害慘了
解縉為什麼反對朱棣打越南?
明朝文人很糾結:當官受罪,不當官受窮
中國人為何只有「小勇」沒「大勇」?

TAG:程萬軍 |

您可能感興趣

蘇東坡禪詩10首: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0月7日生肖運勢播報: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六十八載,風雨兼程:寫在18+1大前夕
蘇東坡禪詩八首: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37000英尺之上的拍的暴風雨雲奇景 無法想像
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美文)
八載風雨相伴 今日又起征程
蘇東坡禪詩: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932年的南京,暴風雨來臨之前的平靜
費維思:9.13暴風雨前的臨近,黃金明晚將迎來命運時刻
生肖兔:2017充滿挑戰,風雨過後見彩虹
去看白淺夜華風雨無阻!好電影不怕晚,等0804!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1842~1997~2017一路走來,風雨變遷,重溫香港失得之路,國人當自強!
風雨無阻二十載,紫荊花開映香江
國產54式手槍簡單拆解,風風雨雨50年並不無道理!
妃夕妍雪漫畫第122話風雨欲來
1968年的第一周,暴風雨前夕
也無風雨也無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