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群躲在故宮修文物的人全被他變成了網紅,刷爆了B站、朋友圈,那部豆瓣9.4高分的紀錄片,現在要燃到大銀幕
你很難相信,
在北京故宮,
在和車水馬龍一牆之隔的地方,
會生活著這樣一群
與外界「格格不入」的人。
城牆外的人模糊日夜,城牆內的他們卻嚴守朝八晚五;
城牆外的人高歌創新,他們卻要「守舊」到底;
城牆外的人一年跳三次槽也不足為奇,他們卻只興一輩子干一件事;
他們的名字,在這之前司馬甚至都沒聽過——文物修復師。
文物還需要修復?!是的,你看到的文物之所以幾百年上千年不腐不壞,那靠的都是一代代文物修復大師的努力。
「那種耐下心來,不急不躁不趕地去做一件事,這樣的氣質現在太稀缺了。」
從動拍攝念頭開始,導演蕭寒等了整整四年,做了十萬字的調研……終於在去年剛開春那會等到了——故宮同意拍攝了!
這也就是後來刷爆B站、豆瓣9.4高分的《我在故宮修文物》。
但是為啥今天司馬要突然講到這部片子呢,因為《我在故宮修文物》終於要齣電影版了!!!
沒有過山車的劇情沒有大牌也沒有小鮮肉,就是這樣一部波瀾不驚的片子,卻可以通殺70後到00後的盆友圈,捧紅了高牆內的這群人,也捧紅了修了一輩子文物鐘錶都沒幾個人知道的王津師傅……
「很多東西說出來就一句話,但做到就需要一輩子。」
關於匠人,這個期待著一個不著急社會的導演——蕭寒,想和你坐下來聊聊。
早晨8點,王津準時出現在了紫禁城,同時也出現在了我的鏡頭裡。我叫蕭寒,這部紀錄片的導演。
這是王津「進宮」的第39年。
偌大一個故宮能修文物鐘錶的就倆人。一個王津,另一個,他徒弟。
這些匠人至今還沿襲著古時的師徒制,就算你是高材生,也得照規矩辦事兒。
一腳邁進城門時候,外面的世界便啪地關上了。
他一路穿行,一個轉彎再一個轉彎,然後徑直走進了自己辦公的院子,繼而把木門關的嚴嚴實實的。絕不能讓塵土飛進屋,因為會影響機械的精密度。
與此同時「進宮」,還有青銅組的王有亮、書畫組的楊澤華、織綉組的陳楊……這群修文物的師傅橫跨三代人,負責修復整個故宮的青銅器、木器、漆器、百寶鑲嵌、宮廷鐘錶、
陶瓷、
書畫……
而在被他們修復前,
它們中有些已經在故宮的角落裡,
躺了幾百年。
修復前——康熙皇帝60大壽時,由16個兒子和32個孫子送的「萬壽屏」。
修復後
王津師徒二人這次要修的,是乾隆皇帝所藏的銅鍍鄉村音樂水法鍾。
你往上邊看,已經能看清鐘頂是一個「農場」,有房子、有農戶,有成群家禽、家畜及模擬流水,個個部件均能活動,構造極複雜。但剛出庫房時,這座鐘非常殘破,零件散落,「能看出,多年前有人修過,但沒成功」。
王津只得自己琢磨。
大多數時候房間里是沒有人說話的,大家都悶頭幹活。如果不是機軸轉動的聲音,你路過院子根本就察覺不到屋裡有人。
站著時候王津習慣雙手疊放在身前,直勾勾地盯著看。
隔了100多年,圖紙零件早就不見了,這修整全靠王津肉眼的觀察判斷調試。盯了一會,他便習慣性地用手搓起了眼鏡兒腿,頭疼啊,這空氣中的濕度猛然飆升,眼下這個方才兩天前修好的底座又壞了。
修鐘錶這事兒,好像就是這樣地不斷反覆。
「齒輪的咬合,就是幾毫米的事兒,差一點都動不了。」
但這都是尋常事兒。
一毫一厘的清理、打磨,添補,鑲嵌,日復一日的繁瑣工作,考驗的首先是耐心。
你看屏風上的緙絲,要用小細銼在幾毫米間的齒輪間穿梭,這樣穿上一天卻只得幾寸。
乾隆的一隻御稿箱,
補個漆面吧足足有120層,
顏色稍有差池就得重來。
做漿糊的樹膠,
必須要在半夜上山割,
因為太陽一曬就廢了。
而王津師傅修復一座鐘表,少說也要幾個月,修不修得回原來的樣子,另說。
最難的不是恢復走時功能,而是恢復演藝功能。
「唉,一個翅膀能動,一個翅膀動不了」,王津皺起眉頭,對著古鐘上的小鵝研究。宮廷鐘錶一般有著複雜的機械傳動系統,代表當時世界先進機械製造水平,要修談何容易。
百年前,它是這樣的。
而學會耐住性子不過是第一步。
關於這一點,在這裡工作了10年的屈峰太有體會。06年他從央美雕塑系碩士畢業,就進了故宮。原本以為故宮裡應該會有超級現代的實驗室,結果來了才知道——就是個滄桑的農家院子啊。
環境,上班時間,薪水,還有高牆內的孤獨……
一個火急火燎的年輕人,在故宮的前5年,無數次地想過要離開。內心很掙扎,只能不停地自我對話再自我和解。
而現在,他對著鏡頭說出了這樣的話:
「……就說雕刻佛像吧,每個人對佛像的理解都不一樣,這跟人的性情有關,你看有的人刻的佛,要麼奸笑,要麼淫笑,還有刻得愁眉苦臉的,很難刻,佛像一刻就知道,那個味道很把握,怎麼能刻出那種神秘、純潔的微笑,那是最難的。」
過完最糾結的前5年,他學會了把自己扎進去,就跟頓悟了似的,他發覺握在手裡的文物不再是死的了,那是有精神在的。
甚至說,文物其實跟人一樣,是有品格的。
上面的領悟說起來有些玄乎,但有些樂趣,就要直白得多。
這種「穿越古今」的對話,也是這份工作獨有的。
在拍攝中,書畫修復組偶然發現乾隆時期的某位修復者,居然冒著砍頭的風險,用次等的材料冒充植物染料,而這一揭發卻是在百年之後,在他們的手裡,「哎喲膽子真大咯,那要被發現了,是要砍頭的。」
他們也會依據文物,
饒有興緻地猜測,
上一任修復著的音容外貌。
至於師傅們修文物的生活,
其實並不是我們想像中的那樣戰戰兢兢,
反倒是透著一股子
尋常日子的雲淡風輕……
逗逗御貓,
打打杏子,
或者在周一故宮閉館時候。
騎著自行車在空蕩蕩的太和殿里兜風,
「上一個這麼做的人,
還是一百多年前的溥儀。」
也是學雕塑的紀東歌就喜歡這樣單純的環境,不用考慮物質或名利干擾,可以單純面對文物。她覺得在這個上面,她實現了自我價值。
「上壽康宮!」「走,去慈寧宮~」這就是師傅們最最日常的對話,故宮對於他們早就熟悉像是鄰居家,隨意走一個那都是串門。
能不端著,絕不端著。
帶著這種接地氣的生活法兒,再去和手中靜默無言的文物對話,修復者的手裡已經在不覺中生出了幾分溫柔。
王津師傅手裡的鐘,
終於修好了。
只不過在短暫地運轉之後,
它就靜止在了展示櫃里。
櫥櫃里擺著的很多事王津年輕時候修過的,「挺快的,這人的一生真是工作的這幾十年,一晃就過去了,干不著多少精品,也挺遺憾的覺得。」
這是王津的遺憾,也是大多數匠人的遺憾。
屏幕之外,有人看著看著眼睛紅了……在這個快速奔跑的社會,「坐得住」意味著錯過新風口,「有耐心」成了低效率,人們慌張焦慮,生怕一不小心就落後了。
可在這群匠人身上,在他們的生活細節中,藏著一種對時間的超然。就像木心的那首《從前慢》:從前的日子過得慢,慢到一輩子只夠愛一個人,一生只能做一件事。
3集早已完結,呼聲卻不斷,我燃起了做大電影的念頭。而一年前,我也是這樣把《喜馬拉雅天梯》搬上大銀幕的。
在故宮拍攝的我
紀錄片拍攝不易,尤其在故宮。
2015年4月開機,我們的攝製組進駐故宮科技部,就紮根在了故宮西側幾間毫不起眼的小院子里,我們自嘲「冷宮」。
四個多月的時間,我們通過跟蹤融入式的紀實拍攝,每天和這些文物修復師們摸爬滾打在一起,他們上班我們上班,他們下班我們也下班……
漸漸地,我們摸索出了故事的主線,我們不打算講什麼國讎家恨、民族崛起的宏大故事,只希望用我們帶有人情味的鏡頭,記錄下這群平凡人樸實無華的職業人生。
片子在網路上爆掉這事真的有點意外,而且粉絲年裡跨度之大讓我們又驚又喜,既有90後的萌妹子,也有70後的大叔……他們無一例外都向我們表達了想要觀看更多內容的期望。
如果可以,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做呢?
這一次,《我在故宮修文物》電影版要將中國延續千百年的青銅器、陶瓷、鐘錶、木器、漆器、百寶鑲嵌、書畫和織綉等多種工藝,稀世珍寶的修復過程,和修復大師們的生活故事,第一次搬上大熒幕,零距離呈現。
電視版中被眾多網友奉為 「故宮男神」的鐘錶修復大師王津,在大電影中,也有更多出鏡……
而這次,有好多我非常尊敬的圈內朋友,也加入了創造。侯孝賢《刺客聶隱娘》的剪輯指導老師廖慶松,音樂製作姚謙,民謠歌手陳粒,還有我們的同名書編輯綠妖……
還有許許多多不求回報加入我們的朋友,我和團隊在此表示感謝。
《我在故宮修文物》,
目前已定檔在12月16日全國公映。
在這之前,
我們團隊以及紀錄片里的修復大師們,
會在全國10個城市開電影點映會。
你們願意在現場
給我們羞澀又可愛的中國匠人們,
最有力的支持嗎?
點擊「閱讀原文」或掃描二維碼,
和我們一起!
掃描二維碼(長按二維碼圖,跳出選項後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進入「《我在故宮修文物》,一路燃到大銀幕」頁面,和司馬一起支持蕭寒!如遇問題,請在後台給司馬留言,我會為你解答。
※沒有爆料沒有毒舌,這檔中國綜藝節目卻拿到了豆瓣9.4分,成了綜藝圈的清流,刷爆了朋友圈
※這部豆瓣評分9+的作品,到底寫了什麼,讓這麼多人為之瘋狂?
※這部奇葩影片在豆瓣刷新最低分,只有2.0,還給豆瓣發出了交涉函
※這部歌舞片,我的好友在豆瓣上全給了10分
※豆瓣9.1,這場好萊塢史上最經典的撕X大戲被搬上了熒幕
※這部豆瓣9.7分的美劇,一開場就燃爆了
※《你的名字。》這部豆瓣近9分的電影憑什麼刷爆朋友圈
※那年我們的高三,都在這部豆瓣8.4的紀錄片裡面了
※在這部豆瓣9.6的神番里,男主第一集就被自己外公爆了菊
※這部動畫,開播時拿到了9.5的豆瓣高分,國產第一!
※在這部豆瓣9.6分的動漫里,男主第一集就被自己外公爆了菊
※豆瓣評分8.8,這部有顏值有感動的紀錄片,讓我掉了一公升的眼淚!
※為什麼這部美劇能在豆瓣刷到空前絕後的9.7分?
※這部豆瓣9.4的超高分熱劇登上大銀幕,紀錄了人世間最美的景色和靈魂
※豆瓣8.5,這是一部因為名字而被錯過的好片
※豆瓣8.9,這部讓人笑出腹肌的5分鐘下飯神劇,唯一的缺點就是太短了
※豆瓣9.4分,這部腦洞大開的神劇回來了
※這部幾乎「三無」的網劇,豆瓣打分8.2也給低了!
※豆瓣9.2,這部一集被停又復播的國產劇,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