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當代中國哲學的返本與開新

當代中國哲學的返本與開新

作者:姚新中(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


新的時代需要新的思想,也孕育著新的哲學。在當今時代,哲學承擔著傳承知識、啟迪思想、引領時代的不可推卸責任。這是時代的挑戰,也是哲學創新的機遇。中國哲學學人正在積蓄力量、抓住機遇、回應挑戰,為中國和世界文明的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作為當代「中國哲學」(中國的哲學而不是狹義上的中國傳統哲學)科研與教學的重鎮之一,也同樣需要在返本中開新,在開新中返本,不忘初心、精誠守護,為真正確立中國哲學自己的話語體系並在拓寬世界哲學的視野,促進不同文明之間對話、交融中體會和提煉出新時代精華。


自1956年建系以來,人大哲學經歷了60年的風風雨雨,在曲折的發展中回應了每一個歷史階段的需求,湧現出一大批引領社會發展、時代進步的哲學家和哲學教育家,在時代的大環境中引發出對哲學概念、理論現實性的基礎性研究和開放性解釋,並把這些理論的創新應用於哲學教育中去,培養了數量可觀的既有理論深度又關注現實的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20世紀50年代哲學系青年教師王方名和黃順基對於邏輯學的研究曾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關注,20世紀60年代蕭前、李秀林等關於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最初探索,羅國傑等關於馬克思主義倫理學的開拓等都走在那個時代的前列。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主要作者胡福明是哲學系畢業生中的佼佼者。20世紀八九十年代陳先達的《走向歷史的深處》、夏甄陶的《思維世界導論》、李德順的《價值論》、方立天的《佛教哲學》、張立文的《和合學》等,是對新時代需求和變動的哲學思考,是具有創新性、代表著具有實踐性和理論深度的哲學研究和教育成果。他們以及其他許許多多的人大哲學人的努力構成了人大哲學與時代互動的歷史主線,對時代的重大問題給予了他們自己的解讀和反思。這些都為人民大學在新的條件下反思、回應時代問題提供了歷史基礎,為今後創立與現時代相適應的中國哲學提供著精神的支撐。今天人大哲學學人站立在前輩巨人的肩膀上,上下求索,促進哲學研究和教育與現時代的互動。歷史的條件和現實的需要決定了人大哲學不僅有必要而且完全有可能以哲學的方式回應時代的需求,在新的局面下開拓新形式,實現哲學在21世紀的創新。

當代中國哲學和哲學教育創新的基礎是返本。返本首先是要汲取中外哲學史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豐富營養。只有自覺地把哲學研究和教育放在哲學理念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才能發展出代表時代精華的思想、培養出具有理論厚重性和現實適應性的人才。21世紀的中國哲學研究和教育面臨理論深度不夠與應用性不強的雙重困境,我們的研究和教學也存在著急需克服的問題和難題。英國現實主義文學家查爾斯·狄更斯在其《雙城記》的開篇說,「我們處於一個最好的時代。我們處於一個最壞的時代」。這樣的說法在一定意義上也適用於哲學在今天所面臨的局面,既有重大的機遇又有多重的困難。一方面,哲學必須要比以往更像哲學,做哲學就是要擺脫浮躁、虛無、急功近利、思想退化、人文冷淡的世風影響,在哲學專業的研究和教育中沉得下去,打實基礎,才能像老一輩哲學家那樣在思考中生髮出思想,又在思想中真正把握現實。另一方面,哲學研究和教育需要傳承知識,如何把中外哲學史中的優秀遺產、基本原理、深邃思想以新的述說方式傳輸給學生和大眾,應用到現實問題上,是一個必要但又很不容易做好的工作。更為根本的是,哲學擔負著培養人才、啟迪思想的時代任務;返本不僅僅是回歸到過去、理解我們中國自己的哲學傳統,而且是如何能把中外思想家、馬克思主義的哲學精髓以現代語言講好、把握中國哲學的真正特色、把哲學思維與解決中國面臨的重大現實問題的需要結合起來。


只有做好了哲學研究和教育的返本,當代哲學的創新才能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在這個意義上,返本是手段,而開新是目的。哲學研究和教育的開新就是既要堅守思想又要超出已有的思維界限,汲取社會發展的燦爛光華,回應時代帶來的巨大挑戰。21世紀中國哲學所面臨的挑戰是全方位的,既有認知層面的,也有行為觀念上的,既表現在理論層面又體現在實踐層面。包括宇宙科學、生命科學、物理科學在內的科學發現日新月異,挑戰著我們已有的認知模式、思維方式、概念解讀形式,撼動著我們關於世界、社會、人生的已有認識和基本原則,對於存在的本質、意識的本質、生命的本質提出了新思維或新視角;包括人工智慧、互聯網普及、大數據無所不在的技術層面進步也在挑戰著我們關於行為模式、道德德行、交往理論的已有原則,為新解釋、新觀察創造了無限可能性。哲學如何在社會急劇變動、經濟快速發展、科技加速進步中回應這些新機遇、新挑戰?面對這些挑戰,一味迴避或視而不見只能使哲學理論一步步走向僵化和固化,淺薄的解釋也只能使人們對於哲學日益疏遠而導致思想退化、人文冷淡。相反,通過融通經驗主義與理性主義思維定式、融通內向超越與外向超越的價值取向、融通哲學的歷史性與現實性,我們才能拓寬哲學與時代互動的空間,為當代中國哲學創新性轉型、創造中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


如何回應這些挑戰是擺在每一個哲學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艱巨任務,也是哲學研究和教育返本與開新的基本內容。現時代哲學返本和開新,首先必須克服哲學領域的故步自封和自以為是。古希臘的蘇格拉底早就提出要認識自己,並把這一點作為哲學進步的基本出發點。我國的孔子也教導我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馬克思主義哲學更是強調及時汲取科學新發現,更新知識觀念,突破舊框框,以實踐為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要做到哲學的返本和開新,我們還要打破哲學自身的學術隔離,融通不同哲學領域。自古以來,哲學生長於對話,創新於交流,不同流派之間放下學術前見,誠心交流、對話、溝通,不同二級學科之間消除隔閡、協同創新、打通古、今、中、西、馬等五維學術空間,為中國哲學的當代創新奠定更為深厚的學科基礎和人才基礎,不同哲學學科只有共同探討,才能促進哲學發展。作為人類認識世界、解釋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種特殊形式,哲學並不能獨立於人類知識之外,而是植根於其他所有人文社會科學學科,其每一個概念的創造都與人類認識的進步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因此,哲學的返本開新必然以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的緊密合作為前提,以它們之間的互相滲透為契機。哲學返本與開新更是完全不能脫離科學和技術的發展。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為我們在哲學上解釋過去的理論、開拓未來的觀念提供了可能性。只有高度重視這些進步、從哲學的角度理解和解釋這樣的進步,才能把這些可能性化為哲學概念和理論創新的現實性。


現時代哲學的返本開新更需要自覺地把中國哲學與世界哲學緊密聯繫在一起,從世界哲學中汲取營養,同時為世界哲學發展提供中國的視角和動能。在全球日益緊密相連的今天,任何學術體系都不可能閉門造車、自說自話。哲學對話、交流不能僅僅限於自己的文化、自己的語言。中國文化的一個重要特質就是其開放性和包容性,並通過與其他文化的交流和互通,而始終保持自身的活力,使自己的內涵越來越豐富、外延越來越開闊。無論是歷史上對來自印度佛教的成功改造、消化、轉型,還是在近現代西學東漸、東學西漸中發展出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都說明了中國哲學的內在活力,更指向當代中國哲學所應具有的文化自信和理論自信。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形式上,當前哲學領域的國內學者與國外學者並不缺乏對話的機會和場合,但從實質上講,這些對話往往還沒有充分展開,未能形成一種常態的對話平台,還沒有通過對話產生出具有持久影響力的學術成果。

因此,當代中國哲學的返本與開新需要進一步提升中外文明、中外哲學的互通互鑒層次,拓寬同世界一流大學哲學學科的聯繫,也需要建立同各國一流學者、一流哲學家之間以問題為導向的對話機制,從而更好、更深入地進行前沿理論的探索,為中國哲學本身的創新更多地汲取其他哲學體系的資源,為世界哲學的發展做出中國的貢獻。


《光明日報》( 2016年11月09日 14版)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手機大河網 的精彩文章:

2020年我國載人潛水將探萬米深淵
物理學與進化論的「跨界」
生命科學:有希望「並跑」和「領跑」的學科
說謊多了大腦就會麻木
上海交大研發可穿戴心電血壓測試器

TAG:手機大河網 |

您可能感興趣

楚工龍泰和喜燕眉梢合作推出"珠寶幣+"消費返本計劃
通過辟穀返本歸元
虛雲老和尚:禪修入門 雲居山方便開示 明心見性,返本還原
矽谷人才爭奪熱火朝天,豐田卻重返本土覓人才
《隱修集》220.打坐時全身出很多汗怎麼辦?返本還源容易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