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買口紅從古代就開始了,祖先們說不定色號集得比你還齊!
這兩年口紅這個議題引領了一時風騷。從一開始半玩笑的姨媽色,到後來的斬男妝,再到男友送女友的全套星光YSL,甚至連擁有幾支口紅都有了級別區分。然而對於中國女人而言,多收幾隻口紅根本不是什麼新鮮事兒。
@洛梅笙 自由撰稿人
尤其關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
與西方時裝史
摯愛明朝及民國服飾
以及新藝術主義和Art Deco風格
豆沙色、星星色、姨媽色的口紅你都收集齊了嗎
古代中國把唇膏類的化妝品稱為口脂或唇脂。漢代《急就篇》「脂」條中,即解釋「脂謂面脂及唇脂,皆以柔滑膩理也」。套用現在的說法,就是說:脂分指面霜和潤唇膏。當時脂的成分主要是從牛髓等動物脂肪中提煉,並結合如丁香、蘇合香、霍香等香料所制。所以漢字中會使用「脂」來指代此類化妝品,而口脂中則還要加入硃砂等成份。
清康熙 月曼清游圖冊局部梳妝的場景
口脂興於秦漢,而盛於唐朝,那時口紅就已經有不同的顏色了。比如在《外台秘要方》中就談到,當時的口紅分成紫口脂、肉色口脂以及硃色口脂,就跟今天口紅中不同色系相似。口脂盛放的方法有兩類:一種是管狀的,著名的《鶯鶯傳》中就提到,張生從京城給鶯鶯捎來禮物,其中有一樣是口脂五寸。其實男生給女生送口紅討其歡心這種事,很久很久以前就發生了。
另一類則是盛在盒子里。其中比較常見的是蛤貝殼,這種貝殼在古代被認為是可以用來放置化妝品的天然容器,唐代甚至還有使用金銀製作的蛤形脂胭盒,蛤蜊油應該算是這類化妝品在中國的最後形態。而日本傳統化妝中的京紅,還有放置在蛤貝當中的。還有的則放在各種材質的盒子里,比如磁盒或玉盒當中。像《紅樓夢》中有一個細節說,平兒挨鳳姐罵哭花了臉妝,然後寶玉讓她到怡紅院去補補妝,而使用的胭脂便是放在白玉盒子里用花露蒸過的,鮮艷異常又甜香滿頰。
唐代 銀質貝盒
唐代 金質貝盒
日本 當代的京紅
日本 當代的京紅
清代 金質龍紋胭脂盒
清晚期 琺琅瓜形胭脂盒
從實物圖像上看,漢代的唇妝顯的自然又飽滿。而且即便在古代,口脂事實上也同時作為腮紅在使用。所以前面講的平兒補妝,其實是用簪子挑胭脂膏子,點在唇上抹開,然後將膏子放在手心處打腮紅。但看起來,漢代的時候,女人是不打腮紅的。
西漢早期 女俑的臉部妝容
而到了唐代,女人對於紅妝的熱愛則達到了頂點。她們往臉上塗的胭脂的濃艷,足以與法國大革命前的波旁王朝相毗美了。唐代女性喜歡將嘴唇畫的看上去非常小,所謂「朱唇一點桃花殷」,口脂都集中在中間的位置。在唐代早期,兩腮通向眼瞼處打一層較為淡薄的胭脂,這種情況應該一直持續到了中宗時代。而到了玄宗時代,不僅唇形的部分畫的更加小且豐滿,象盛開的花瓣,兩腮的胭脂也打的又多又濃,幾乎鋪陳了整個臉蛋。當時女性因為塗抹大量的胭脂,以至於汗流出來都是紅色的。比如說楊貴妃,當時人頗為風雅的稱之為「紅汗」。中晚唐以後,塗抹大量胭脂的風氣不再,當時的化妝似乎與亂世的氛圍特別吻合,元和時代一度流行烏唇八字眉,即今天的棕色系妝容。
高宗到武周時代 阿斯塔那帛畫中的女子的化妝,唇形畫的小而集中
開元天寶時代的化妝
宋代流行的是較為清淡的妝容,這種風氣一直持續到明代以及清代早期。在這些時期並不提倡過份醒目的妝容風格,而唇妝也同時轉為某種較為自然的狀態。而到了清乾隆時期,女子開始流行一種只畫下唇的唇妝。隨著時間的推移,從原來下唇塗滿,到了晚清以後則越塗越小,最後只剩下唇中央的一點紅了。
唐寅 嫦娥執桂圖局部女性面妝
清雍正時代 雍親王題書堂深居圖屏之捻珠觀貓局部 女子的妝容代表了從晚明到早清時期的化妝趨勢——清淺又不失嬌媚的唇妝
清乾隆 乾隆妃梳妝圖局部 只塗下唇的形式
晚清時代 一點紅的唇式
清晚期 唇妝呈現上寬下窄
傳統的口脂與唇妝在民國隨著西方時尚的衝擊,日漸萎縮。其實回頭看中國人對唇妝的熱愛並不遜於西方。據《清異谷》所說,晚唐時代根據唇形的不同,色彩的不同,唇妝也有著各種不同的稱謂,如石榴嬌、萬金紅、聖檀心、露珠兒、洛兒殷、小朱龍、格雙唐,猩猩暈等等。如果今天有人用這些稱謂做一系列口紅,應該也是很有趣的。
※「芭莎美妝大獎」你搞事情!用從頭美到腳的「全身護理榜」撩我!
※「甩甩甩」出時髦感,讓袖子長一截保暖又時尚!
※暖氣怎麼還不來!你需要一件大浴袍來終結起床困難症!
※劉亦菲人生第一次伴娘今天獻給了張靚穎!這個伴娘妝太有難度!
※芭莎商城雙十一攻略!據說能點開這條的寶寶們,雙十一都賺到了!
TAG:時尚芭莎 |
※全村就剩3個人,還有一個小孩子,趕一趟集得跑6公里
※面診中如何用眼部診病?收集得超全!
※東京大轟炸照片,波及上百萬人,彈坑密集得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