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如何才能獲得無量的福報?

如何才能獲得無量的福報?

如何才能獲得無量的福報?


如何才能獲得無量的福報?


大悲心不惱害眾生 就有無量的福報


文 / 觀如法師


初發菩提心的菩薩,就已經是眾生的良福田。對於一切眾生,就像父母對一個兒子那樣的愛,有大悲心救護一切眾生,就有無惱害的福德!

《瑜伽師地論》卷三十五:


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略有二種發心勝利


一者、初發菩提心已,即是眾生尊重福田,一切眾生皆應供養。亦作一切眾生父母。


發心堅固的菩薩,最初一發菩提心的時候,在善知識前,或佛菩薩前發無上菩提心了,初發菩提心的那個時候,就是眾生的福田了,一切眾生都應該供養這位菩薩。


初發心的菩薩,就有能力作眾生的父母,這等於是個譬喻了。眾生來到佛法裡面來,常常的栽培善根,都是由菩薩的教導而建立的;所以一切功德,由菩薩教導而生起的,所以菩薩等於是父母了。

二者、初發菩提心已,即能攝受無惱害福。


菩薩發菩提心後,他對於一切眾生,就像父母對一個兒子那樣的愛,他會傷害一切眾生嗎?不會的!這一念慈悲心,就有無量無邊的福德、無惱害福!他有一子愛(父母對一個兒子那樣的愛)的慈悲心的時候,自然也就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了,用慈悲心就會持戒清凈了!


一、守護無害


由此菩薩成就如是無惱害福,得倍輪王護所守護。由得如是護所護故,若寢若寤若迷悶等,一切魍魎葯叉宅神人非人等,不能嬈害。


菩薩初發心的時候,成就如是無惱害福。因為對於一切眾生都發出深刻的慈悲心,他就有了福。這個福有多大呢?輪王因為前多少生,修學了廣大的福業,而後現在果報出現了,作了轉輪聖王了,有很大的福報。初發菩提心、成就無惱害福的人,比輪王的福,要加一倍了,比轉輪聖王還要多。

輪王只是修十善業修得多;菩薩是無上菩提心,是受天、人的尊重、讚歎,那是出世間的聖道的開始,轉輪聖王輪王所不能及的!


「護所守護」這個護,一般說是:護法善神來護持,實在來說是福報,前生的福業,今生來保護!是福業保護我們。我們也是作了福業,有的時候也是造了罪業;所以有的時候有護,有的時候也沒有護,就是這樣子。


由於成就了這樣的「護」所守護故,「寢」就是睡覺,「寤」就是睡醒了,「若迷悶等」,或者有的時候並不是睡覺,但是身體有點兒迷悶。不管睡覺不睡覺,迷悶不迷悶,這個時候「一切魍魎葯叉宅神人非人等,不能嬈害」,「一切魍魎」就是鬼神,「葯叉」也是鬼神一類。「宅神」這房子也有神,「人」,或者世界上一切的人,「非人」就是不是人,這是鬼神一類的。「不能嬈害」,不能來嬈亂這位菩薩,就是福來保護菩薩了。

如何才能獲得無量的福報?


二、不感病苦


又此菩薩轉受餘生,由如是福所攝持故,少病無病,不為長時重病所觸。


「轉受餘生」這一生結束了以後,由於前一生髮無上菩提心得無惱害福的關係,受到餘生的時候,身體病痛就會少!或者是沒有病。不會長時期有病的苦惱。


三、無不堪任


於諸眾生所作義利,能以身語勇猛而作。常為眾生宣說正法,身無極倦,念無忘失,心無勞損。


發菩提心的菩薩,對於眾生作一些利益的事情,是合乎勝義的,叫「義利」。內心裏面有這樣的慈悲心,發動出來的「身語」,特別的勇猛、沒有恐懼,很自在的來做這些事情。


菩薩他常為眾生宣說正法,他的身體不會極大的疲倦,記憶力也不忘失,心的堪能性非常的強,不會勞損的。


四、麤重輕微


菩薩本性住種性時,一切麤重性自微薄;既發心已,所有麤重轉復輕微。謂身麤重及心麤重。


菩薩在本性住種性的時候,雖然還沒有發菩提心,但是因為內心裡有佛性,「麤重」就是煩惱,麤重有兩種:「身麤重」,他的身體有事,和心麤重的事情;他的煩惱極微薄微少。


遇見佛菩薩的時候,他發無上菩提心了,修學聖道,聖道佛法的力量,使令他原來的煩惱更輕微了。


《瑜伽師地論》卷第六十四:「云何麤重相?謂若略說,無所堪能不調柔相,是麤重相;此無堪能不調柔相。復有五相:一、現重相;二、剛強相;三、障礙相;四、怯劣相;五、不自在轉無堪能相。由有此相,順雜染品、違清凈品相續而住,是故說為無所堪能不調柔相。


「麤重」就是「無堪能」,就是不能靜坐、修學戒定慧,修學聖道的事情做不來。不調柔,不能隨順聖道,就是煩惱特彆強,那就叫做「麤重相」。


麤重有五個相貌:


「一、沉重相」:「沉重」就是向下,沈下去。有煩惱的人,容易做惡事,這叫做沉重。


「二、剛強相」:煩惱是「剛強相」,煩惱來了,這煩惱之強,不容易制伏。


「三、障礙相」:想要修學聖道,煩惱做障礙。就是自己的煩惱做障礙。


「四、怯劣相」:做一些有功德的事情有時候怯劣,就是不夠勇猛,這也是一種煩惱」。


「五、不自在轉」:做事情的時候,外面有一點境界就受影響,不能隨意自在的做這件事。就是自己的信心不夠!


「無堪能相」就是沒有能力去做這種大的善事。


這裡說的麤重,是約彼種子說的。「身無堪任,不調柔性」,名身麤重。現在的身體是前生的果報。前生做善事、作功德的時候,也還有多少貪瞋痴相應;由那樣的功德、不是純清凈的功德所得的這個身體,就會有這個問題,就是有麤重,有「無堪任不調柔性」。譬如說是:前生做的功德的果報,今生得天的果報,就比我們人間好一點。就是做功德的時候心清凈,比人間的人清凈。若色界天、無色界天的人,那他做的善法是更清凈!善法有程度的不同,所得的果報就有不同。這裡說的麤重是說種子,但是約現行來形容種子的現象,形容這麤重的現象。「此中麤重,謂彼種子」,就是煩惱的種子,就是你內心裏面有這種功能;此功能一動作呢,就是煩惱出來了。出來的時候叫做現行;沒有發動的時候叫種子。現在說「身無堪任,不調柔性」叫身麤重。


另一個解釋,這心裡的煩惱在身體裡面存在,寄托在身體裡面,心以身為依止處;身也以心為依止處,身心是互相依賴的。因為這個身裡邊有煩惱在這裡活動,身也就有這種力量,就是「無堪能、不調柔性」叫身麤重。


「心無堪任,不調柔性,名心麤重」,因為這個明了性的心裡邊,有各式各樣煩惱的種子在裡面活動,所以使令這個心沒有堪任性,就叫做心麤重。

如何才能獲得無量的福報?



五、咒句有驗


若餘眾生為欲息滅疾疫災橫,所用無驗咒句明句,菩薩用之尚令有驗,何況驗者。


「若餘眾生」就是其它的眾生,不是發菩提心的眾生。「疾疫」身體有病,醫生治不好。「災橫」,有災難,或者是地震,或者有風災、火災、水災,或者有其它的災難。遇到這些苦惱的事情的時候,就會念咒,咒句,明句,希望消滅疾疫、災橫。所用的咒句、章句,明句沒有靈驗,但是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若用的時候,就還能令它有驗。其它的有靈驗的咒,菩薩若用就更是有靈驗了!


有能力說這些咒的章句,最低限度要得禪定。就是外道得禪定,他也可以說出咒來,說出咒來,也可能有靈驗,也可能沒有靈驗。


若是佛教徒,有了禪定,又得聖道了,當然也能說出咒來,那就比外道靈驗得多;若是更高的大菩薩境界;或者是佛說出章句來,那當然是更靈驗!但是也都是有條件的。因為眾生的業障,它也有力量的,佛菩薩說的咒也有力量,就看兩個力量就看怎麼變化,就是有的靈驗,有的也不靈驗。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十五:云何菩薩呪陀羅尼?謂諸菩薩獲得如是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被能除有情災患諸咒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驗,第一神驗,無所唐捐;能除非一種種災患,是名菩薩咒陀羅尼。


「等持」是「禪定」。菩薩有高深的禪定,而且禪定是自在的,隨時能入定。菩薩定自在力,加持諸咒章句時,咒就發生作用,能除有情災患。「神驗」,就是不可思議,「第一神驗」就是最殊勝的靈驗。菩薩說咒的時候,肯定有作用,不會徒勞的。譬如菩薩就念咒一迴向病患眾生,眾生病就好了。能除滅去不只是一種,是很多種的災患都可以消除。若是不具足禪定的力量,念咒是難以靈驗的。


六、伏遣隨惑


成就增上柔和忍辱,能忍他惱,不惱於他;見他相惱,深生悲憫。


「成就增上柔和忍辱」,發菩提心的菩薩,成就了殊勝的柔和、忍辱的功德。內心裏面很寂靜,所以表現出來的活動、表現出來的行為不粗獷,所以叫做柔和。「忍辱」,就是外邊有境界觸惱他,他能容忍。「容忍」就是心裏面不動,安忍不動。眾生惱亂菩薩,菩薩安忍不動,「不惱於他」,他不報復。凡夫若是被觸惱了,他心裏面就憤怒,然後加以報復、惱亂他人。菩薩沒有這兩件事,心裏面不憤怒,所以能忍於惱;又不惱亂別的人。眾生來觸惱菩薩,菩薩生慈悲心。這位菩薩是通達無量無邊的佛法的,所以站在佛法的立場,用般若的智慧觀諸法實相的時候,就感覺到眾生虛妄分別,所以菩薩深生悲憫。


忿嫉諂等諸隨煩惱,皆能摧伏,令勢微薄;或暫現行,速能除遣。


這一段文是「伏遣隨惑」,能伏隨惑、能遣隨惑。


《瑜伽師地論》卷第八十九:「複次,隨煩惱者,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若忿、若恨,如是廣說諸雜穢事。當知此中,能起一切不善法貪,名貪不善根瞋、痴亦爾。若瞋恚纏能令面貌慘裂奮發,說名為忿。內懷怨結,故名為。隱藏眾惡,故名為。心懷染污,不喜他榮,故名為。心不正直,不明不顯,解行邪曲,故名為。」


「若瞋恚纏能令面貌慘裂奮發,說名為忿。」忿怒,是瞋恚的煩惱。煩惱現行的時候就叫作纏。瞋煩惱來纏繞的時候,能令臉上的相貌「慘裂」,就是非常的憤怒。「慘」就是毒也。「裂」,指眼睛現出一個忿怒的相貌叫裂。就是內心的憤恨發之於外,叫作慘裂,「說名為忿」,忿就這麼講。


「內懷怨結,故名為」,內心懷著怨恨,叫做恨。


「心不正直,不明不顯,解行邪曲,故名為」。心不正直,從表面上看不出來,內心的想法,和作出的事情,都是不合乎道理的「邪曲」,故名為諂。


「隱藏眾惡,故名為」:罪過都藏在裡面,所以叫做覆。


「心懷染污,不喜他榮,故名為」:嫉是心裏面染污,不喜歡別人有榮耀,故名叫作嫉。


嚴重的煩惱叫根本煩惱;不嚴重的煩惱叫隨煩惱。菩薩他也有忿、嫉、諂等,但是他有佛法的智慧─摧伏,把忿、嫉、諂誑等煩惱破壞、調伏它,「令勢微薄」,使令煩惱的力量由大而小,由厚而薄。


「或暫現行,速能除遣」,還沒得聖道,還不是聖人,有的時候也有煩惱暫時的會出來活動,但是這位菩薩就很快的把煩惱消滅了,不叫它活動。


「約彼種子,說能摧伏」,叫煩惱的種子不要動,做摧伏。煩惱沒動的時候呢,說能摧伏。「約彼現行,說能除遣」:「或暫現行」,就是煩惱動起來了、現行了,立刻要用止觀的力量就把它除遣,把煩惱的活動破除去,「速能除遣」。


諸菩薩成就了柔和的這種品德,本性上不惱亂他人,常常靜坐修止觀,所以能夠對治這些隨煩惱,能除滅這些煩惱。


「又由成就忍辱,能忍他惱,依思擇力」:就是思惟觀察的力量,「能正對治諂隨煩惱」,能滅除去這個諂誑的隨煩惱。

如何才能獲得無量的福報?



七、現住安樂


隨所居止國土城邑,於中所有恐怖斗諍、饑饉過失、非人所作疾疫災橫,未起不起;設起尋滅。


菩薩隨順各種因緣,居住這個國土、城市裡、小鎮裡面。那個地區原來有的恐怖,或者是有鬥爭,或者是有饑饉的過失,鬼神做惱亂人,或者有傳染病,或者有其它什麼災難的事情,而菩薩到這來住的時候,這些事情就沒有了。或者是有生起這些事情來,也很快的就滅除了。


《瑜伽師地論》卷第九:「與他增上果者,謂亦由受現法果業。猶如如來所住國邑,必無疾疫、災橫等起,佛神力故,無量眾生無疾、無疫,無有災橫,得安樂住。如佛、世尊,如是轉輪聖王及住慈定菩薩亦爾。若諸菩薩以大悲心,觀察一切貧窮困苦業天所惱眾生,施以飲食、財谷、庫藏,皆令充足,由此因緣,彼諸眾生得安樂住。如是等類,是他增上所生現法受業,應知。」這是佛菩薩的大福德、大功德力,給眾生的增上果。就是由於佛菩薩的威力,就沒有這些災難,這叫「增上果」。


八、厭苦生悲


又此最初發心菩薩,或於一時生極惡趣那落迦中,多分於此那落迦趣速得解脫。受小苦受,生大厭離,於彼受苦諸眾生等,起大悲心。


這是「厭苦生悲」。


最初發心的菩薩,還不是聖人,還是有煩惱,遇到特別的因緣煩惱可能會動,也可能會做惡事的,就會生到極惡趣,跑到三惡道去了!「那落迦」,中國話就是苦器,就是地獄!


菩薩造了罪的時候,在地獄裡受苦,很快的就解脫,就從地獄裡出來了。受到很小的苦惱,雖然苦惱不是那麼嚴重,但是厭離心很大。看到其它的眾生在那裡受苦,菩薩生起大悲心。


如是一切皆因攝受無惱害福,最初發心堅固菩薩,由能攝受無惱害福,便能領受如是等類眾多勝利。


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成就了無惱害的福,就是大悲心不惱害眾生。因這一念的慈悲心,就有無量的福報,有這麼多的殊勝的功德。從以上的文來看,其實就是勸發菩提心的意思。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非誠勿擾》請你不要以身試法!
百法略說何為「心不相應行法」(下)
如何理解「因上努力,果上隨緣」?
佛經中關於「說僧過」與「不說僧過」的論述
購書記:《八宗綱要》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

您可能感興趣

不可思議!皈依能獲得無窮無盡的大福報
如何才能增長福報呢?
當你知道心可以控制外境,福報和智慧就有可能是無量的
如何布施才能獲得最大福報
如何才能增長福報呢
掌握的誦經訣竅,這樣誦經才能真正獲無邊福報,功德無量!
如何才能培植福報?
沒有錢的人如何布施以獲得大福報?
楞嚴咒的人,一生能夠得到無盡的利益,海量的福報!
福報不夠就難以有稱心如意的結果
珍惜福報,得無盡因緣
持誦佩戴楞嚴咒的人,一生能夠得到無盡的利益,海量的福報!
勸人戒邪淫,福報功德無量無邊不可稱量!
無量的福報這樣得到……
不懂讓得到的福報不被破壞的方法,再怎麼積累福報都沒有用
福報不夠,干起壞事無比順利
恭喜你,你的善.種已開花!喜得善.蓮!全家得無量福報,得無量善財!你的福蓮打開!請速來領取你的福報!
不順,都是因為你沒有福報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修行 才能最快獲得福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