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媽媽,看著我,抱抱我。」

「媽媽,看著我,抱抱我。」

「媽媽,看著我,抱抱我。」



人類發展出了一系列複雜的行為,

對權、名、利的需求可以漲到很高的地步


但它們常常是一種防禦。


是兩種最原始的簡單願望轉化出來的。


一個願望是:抱抱我。

一個願望是:看著我。


我們都是大號嬰兒


巨嬰,即成年嬰兒。身體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發展水平,卻還是嬰兒水準。

「媽媽,看著我,抱抱我。」


嬰兒,特指1歲前的孩子。巨嬰,即是心理發展水平還停留在1歲前的成年人。多數國人,都是巨嬰,這樣的國度,自然是巨嬰的國度。


一個人有生理年齡,也有心理年齡。一個民族,也可以說有一個集體心理年齡。那麼,中國人,作為一個集體,心理年齡會有多大?


國內的精神分析學界有一個基本共識: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有超過1歲,還停留在口欲期。


口欲期的集中表現則是,好吃,並且,什麼事都要經過嘴來體驗。口欲期不僅是好吃,也因為嘴部最敏感,所以1歲前的嬰兒,做什麼都喜歡用嘴唇去感受一下。


巨嬰也是。所以,一切美好的動物,國人都想把它們吃到肚子里,變成自身的一部分。這就像是,口欲期的嬰兒覺得自己是匱乏的,他們必須把媽媽的乳汁吃到肚子里才可以。《西遊記》中,各種妖怪都想吃唐僧肉,以追求長生不老。在精神分析學看來,一個完美的乳房,對嬰兒來講,就是可以讓自己長生不老獲得永生的。

「媽媽,看著我,抱抱我。」



巨嬰,即是成年的嬰兒,而嬰兒,特指1歲前的孩子。作為由巨嬰們組成的國度,中國吃文化如此發達,特別是廣東,可以從早茶開始,一直吃到晚茶乃至夜宵。就像是,嬰兒永遠在找奶吃。


據台灣學者孫隆基說,那種像航空母艦一般巨大的飯館,全世界只有中國才有。我也確實沒在其他國家發現,像廣州炳勝酒家這樣規模龐大的飯館。

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超過1歲,這看起來已經夠低了,而我還有一個更激進的判斷。我認為,中國人的集體心理年齡,沒超過6個月。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稱,6個月前的嬰兒,處於正常共生期,一個最顯而易見的特徵,是母嬰共同體,即嬰兒覺得,他和媽媽共用一個身體和心靈,是一個人,不分你我,不分彼此。


為什麼叫正常共生期?也就是說,只有這個階段的共生,是正常的,之後的共生,都可稱為病態共生。


其實,除了共生心理,小嬰兒有很多很誇張的心理,但對於這個年齡的他們而言,這都是非常自然非常正常的,不過,假若成年人還有這些心理,那就是病態的了。


6個月前的嬰兒,會有以下幾個主要的心理特徵:


一、共生


6個月前的嬰兒會覺得,我就是媽媽,媽媽就是我。我們是一體的,我們共同使用一個身體和心理。更小的嬰兒,如3個月前的,他們甚至會覺得,我就是萬物,萬物都是我。我就是宇宙,宇宙都是我。

「媽媽,看著我,抱抱我。」



病態共生,在國人中實在是太常見了,如大家庭、集體主義、沒有界限、拒絕AA制、以己度人、統一思想……


特別關鍵的是,在這個混沌的、合一的共同體中,只有一個人說了算,而這個人當然最好是自己。這就構成了共生中的各種衝突,我稱之為共生絞殺。


二、全能自戀。


6個月前的嬰兒會覺得,我是神,無所不能,我一動念頭,世界就該按照我的意願運轉,否則,我就會變成魔,有雷霆之怒,恨不得毀了世界,或者毀了我自己。


這是嬰兒和巨嬰的最核心心理。中國人的人際關係之所以複雜難處,這是最根本的。


中國男人多有皇帝夢,而中國女人多有皇太后夢,這個夢的原動力就是,希望自己擁有無上的權力,要整個世界圍著自己的想像轉。

「媽媽,看著我,抱抱我。」



這也是孝順或聽話哲學的根本所在。


在任何一個共同體內,巨嬰們都在爭奪唯一說了算的話語權,一旦佔據了這個話語權,就會要求共同體內其他人都按照自己的意願來。這一點能實現時,就有神一般的感覺,當這一點被打破時,就有魔一般的雷霆之怒。


並且,全能自戀和共生結合在一起就很要命。因為還處在共生期,所以巨嬰們不能獨立地好好待著,必須和別人黏在一起,而黏一起後,全能自戀的心理又驅使他們拚命爭戰,很容易達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共生,離不開,又要你死我活地爭奪話語權,所以最好是弱者順從強者。


所以,孝順或聽話哲學,其實只不過是,巨嬰水平的父母們一個必然的表現而已。


儒家文化的存在,孝文化的存在,特別是三綱五常,在我看來,就是基於多數國人是巨嬰這一事實而設計的。當然,這不是某個人的有意識的設計,而是集體動力演變的自然結果。並且,儒家文化並非是孔子發明,他只是早已存在的這一個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偏執分裂。


偏執分裂,是6個月前、特別是3個月前的小嬰兒必然會有的心理。


所謂偏執,即我的判斷、我的意願必須堅持下去。


所謂分裂,即,事情一分為二,且兩者不能並存。譬如,好壞不能並存,黑白不能並存,善惡不能並存,不同意見不能並存……


偏執分裂加一起,則成了,我是好的、白的、善的,我的意願才能存在,你則是壞的、黑的、惡的,你的意願不能存在。


這一心理,在我們過去的影視上很容易看到:英雄們都高大全,沒有一點缺點,壞蛋們則沒有一點優點。

「媽媽,看著我,抱抱我。」



在嬰兒期,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嬰兒的能力很差,基本的吃喝拉撒睡玩都不能靠自己解決,而必須靠媽媽或其他撫養者照顧和回應。


並且,嬰兒活在極端對立的兩種感覺里,一旦被照顧得很好,他的全能自戀就得到了滿足,這時他就會有神一般的感覺——我一動念頭,世界就會按照我的意願運轉。一旦沒被照顧好,他就陷入徹底無助中,同時也會生出暴怒,恨不得毀了這個世界,或者自己。


但是,嬰兒必須把圍繞著無助、暴怒的破壞力投射到外部世界中,因為他的自我還沒有能力容納這份「壞」,一旦他認為,這份「壞」是「我」的,他的脆弱自我立即會分崩離析。


具體而言,一旦有任何失控發生,嬰兒會想,既然「我」控制不了這件事,那一定是「我」之外的其他力量控制的;並且,因為失控多是不愉快的,所以控制這件事發生的力量是敵意的,並且是主觀敵意的。


通過這樣的思考,嬰兒就將失控中產生的「壞」從自己身上切割出去,並且投射到外部世界中了。並且,因為嬰兒同時還是偏執的,所以這個邏輯會變得非常頑固。

「媽媽,看著我,抱抱我。」



類似邏輯,在巨嬰身上極為常見。譬如,家裡少了錢,父母或老人會怪罪孩子,逼孩子一定承認是自己拿了,如果孩子不承認,就往死里打。有些孩子就是不承認,因為的確不是他們乾的。有些孩子被打怕了,不得已承認,但接著又會被逼迫去找錢,但因不是自己乾的,還真找不著,所以又是一通暴打。最後,大人們卻在其他地方找到了這筆錢。


有些孩子,就因此被父母或老人活活打死。當然被打死的是極少數,但有類似被冤枉經歷的,就太多太多。


巨嬰們之所以如此的邏輯是這樣的:丟錢,意味著失控;失控,就一定是我之外的力量乾的;這個力量是惡意的;最容易控制不了、但又最容易歸罪的就是孩子,所以要去怪他;他既然是惡意的,還不承認,那就必須逼迫他承認,這樣這份「壞」才能被控制……

「媽媽,看著我,抱抱我。」



嬰兒的基本心理,可以歸到這三點上,巨嬰們也如是。並且,它們可以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在各種經典的中國式現象中,基本都可以找到這三類心理。


本文選自《巨嬰國》


HOPE YOU LIKE IT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武志紅 的精彩文章:

想對女人說的話
你怎麼可以不懂我呢?
深入你自己的生命

TAG:武志紅 |

您可能感興趣

媽在,兄妹是一家,媽不在,是親戚!看著看著就哭了
喵星人這樣看著你,就是讓你過來抱抱它!
你是雄鷹,媽媽看著你翱翔
看著她那佝僂的背影,我多想抱抱她,跟她說聲對不起
看著我的眼睛,說,我是不是你的小可愛!
女兒說要和爸爸玩,媽媽:你自己看著辦吧,我管不了啦
8張媽媽帶娃圖,看著都累,我在這裡想說:娘,您受累了!
除了是媽媽,你還是女人!看著看著就哭了……
老婆,我們復婚吧,你忍心看著孩子被人說沒有爸爸嗎?
鏡頭下:無媽的孩子,看著讓人心酸,媽媽你去哪了?
你媽不走我就一直帶著孩子住娘家,你看著辦吧!
女兒大了,我就只能靜靜的看著她,連抱抱她都不行了
妹子,胸看著挺沉的,要不我幫你扶著吧
媽媽在一旁看著,爸爸必教孩子的事情!
看著都心疼,妹子你的包還是讓我幫你背著吧!
廚房難道是我承包了?我干你們看著,不來搭把手,明年我也罷工!
看著媽媽帶回這麼丑的狗狗,我是一點也不想養了!
每次說話,我都希望你能看著我的眼睛
我在看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