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校的教授們離「先掙它一個億」的小目標有多遠?
作者:包雲崗
來源:科學網
面對陳魯豫的採訪,王健林無意中說出了他對年輕人的期待——設個小目標,先掙它一個億。一夜之間,「王健林的小目標」躥紅大江南北,成為眾人的口頭禪,卻少有人真的以此作為努力的目標。因為,這個小目標對於普羅大眾實在是太遙遠了。那麼,它對於大學裡的教授們距離又有多遠?
美國的教授富翁們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學術成就與成為富翁是兩個不可兼得的目標,所以大學教授們不是學術卓越卻一貧如洗,就是不務正業只顧賺錢。這種觀點也許在某個特定時代環境下是成立的,但從全世界範圍來看,則顯得有些武斷。
實際上,一些美國計算機領域的頂尖學者不僅學術成就卓越,個個都是美國科學院或工程院院士,而且都創辦了成功的企業,在推動計算機技術發展的同時,自己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富翁,實現了王健林的小目標(參看下文表一)。
以普林斯頓大學計算機系教授李凱(Kai Li)為例,2001年學術休假期間,他在矽谷聯合創辦了Data Domain公司,研製了國際上首個數據冗餘刪除存儲產品,開闢了一個數十億美元的新市場。隨後,Data Domain於2007年在納斯達克上市,並在2009年被EMC以24億美元收購。李凱教授在2012年當選為美國工程院院士,他也經常被圈內戲稱為最富有的華人教授。
所以,美國的大學教授是一份充滿吸引力的職位,每年全美最優秀的博士畢業生第一擇業選擇往往是大學教職。這些職位競爭也是異常激烈,一般都是數百人競聘2個—3個職位,真可謂百里挑一。
表一. 美國大學計算機系統領域頂尖教授的創業成就
(資料來源:根據公開資料整理)
美國創業生態的起源
一些美國教授富翁的出現絕非偶然,除了這些教授們自身卓越的能力以外,很重要的因素是成熟的創業生態,它得益於美國政府的政策鼓勵。但是,這種生態形成的起源可能會出乎很多人意料。
上世紀七十年代,由於越南戰爭結束、國際石油危機等多種因素,美國出現了一次規模較大的經濟危機。為了振興經濟,美國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希望能推動經濟轉型。這些措施主要體現在兩方面:
一方面是知識產權和專利優惠政策。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接受聯邦政府經費資助的美國大學,其所產出的專利等知識產權都歸聯邦政府所有,但這些科研成果市場轉化率極低。當時一項統計發現,聯邦政府持有的2.8萬項專利中,只有不到5%實現了商業化。在美國國會參議員Birch Bayh和Robert Dole的推動下,美國於1980年頒布了《拜杜法案》,允許大學保留由聯邦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所產出的專利所有權,這極大地提高了科研成果的技術轉化率,加快了科研成果的產業化步伐。
美國大學技術管理者協會(AUTM)在2014年的調查數據顯示,自1980年《拜杜法案》頒布以來,美國大學孵化近5000家創業公司,創造了380萬個新就業崗位。在聯邦政府政策的激勵下,過去20年美國大學申請授權了超過8萬件專利,這些專利許可創造了5200億美元的經濟價值,促進了經濟發展。
另一方面是通過養老金與稅收改革促進社會投資。1978年美國政府修正了《僱員退休收入保障法案》,允許養老金投資私募基金。隨後在1981年又推出了《經濟復甦稅收法案》,將資本收益稅從28%降低到20%,使得高風險投資更具吸引力。在這些政策的刺激下,風險資本呈現爆炸式增長。這些風險資本與《拜杜法案》所釋放出的知識產權相結合,引爆了美國的創業熱潮,1980年至1984年間成立了近6000家高科技創業公司,遠高於整個七十年代。
表2. 美國風險資本基金機構逐年走勢圖
(資料來源:Thomson Reuters, 2008 Investment Benchmarks Report: Venture Capital)
創業型大學
除了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美國的大學也在積極探索有效的科研成果轉化模式,制定各種措施鼓勵在校師生創業,努力成為創業型大學。
斯坦福大學是成功的創業型大學典範,過去幾十年採取一系列措施打造創業生態圈,包括建立科技園區(矽谷),成立技術許可辦公室(Office of Technology Licensing,OTL),成立創業孵化器StartX,開設創業指導課程等。除了大家所熟知的矽谷,另外值得一提的措施是OTL。1970年,斯坦福大學成立了OTL,將教授們的發明專利許可給企業界,實現科研成果的商業化,同時OTL也幫助大學教授與企業建立合作研究,為大學教授和學生創業提供指導與服務。經過幾十年的實踐,斯坦福大學的OTL被證明是一種有效的成果轉化模式,僅2014—2015財年,OTL辦公室就通過695項技術的專利許可獲得了9500萬美元的收益,幫助教授們啟動了157項來自業界資助的科研項目。如今,很多美國大學都設立了各自的OTL辦公室。
這些措施在斯坦福大學旁邊形成了一個聚集了技術、資本、管理、法律等各類人才的創業生態圈,即是矽谷。
中國教授們的機遇
國家不斷出台新的政策,估計高校院所的科研人員創業熱情會持續升溫,在即將到來的第二輪創業熱潮掀起時,筆者希望創業者更多地關注技術壁壘。
自進入2016年以來,筆者身邊已有多位中國科學院、清華與北大的同事與朋友相繼成立了創業公司,並獲得了千萬級風投。如,2016年3月中科院計算所陳天石、陳雲霽兄弟成立寒武紀科技公司時,清華大學汪玉副教授與學生姚頌成立了深鑒科技公司,5個月後,中科院計算所山世光研究員與其學生劉昕博士成立中科視拓公司。
這些創業公司都有一個相同的特點:課題組研究出一項好成果,然後在國際頂級會議期刊發表,得到國際學術同行認可。由此受到了風險投資基金的主動關注與接觸,於是成立創業公司。
比較有趣的現象是,這些創業公司的成立很多是風險投資在推動,是投資人在說服教授們下海創業。也許這是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的。
上述美國聖母大學Richard Jensen與Michael Jones的另一項研究發現便是,當美國經濟不景氣時,有吸引力的項目減少,風險投資會更傾向於投資新技術,於是教授創業公司就會增加。上世紀七十年代經濟危機,在政府一系列政策激勵下到八十年代掀起一輪創業熱潮,大學教授扮演了創業先鋒角色。如,斯坦福大學教師Leonard Bosack與Sandy Lerner夫婦在1984年創辦了思科公司,現任斯坦福大學校長John Hennessy在1984年創辦了Mips公司等;2000年左右,網路泡沫破滅,納斯達克崩潰,「911事件」更是重創全民投資信心,但大學教授們依然堅守創業陣地,他們相信好技術是經得起考驗的,普林斯頓大學李凱教授正是這個時期(2001年)創辦了Data Domain,並很快獲得了風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教授們主導的創業也許是經濟復甦中很重要的成分。
中國的教授們正處在一個最好的創業時代,但同時也肩負著兩重挑戰——不僅需要探索新的發明技術,更需要參與探索中國創業生態的完善之路。
如今,國內科研院校的科研人員經常抱怨待遇比企業界低太多,甚至不及自己剛畢業學生的一半。事實上,計算機這個領域中真正成功的學者不應該是清貧的學者,因為計算機領域很多成果的研究會推動產業,從市場上獲得回報,計算機領域其實是一個最容易將智慧轉化為財富的行業。相信隨著創業生態的完善,這種局面必將改變,未來中國將會出現一批教授富翁,輕鬆實現王健林的小目標。
本公眾號由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信息中心承辦
微信公眾號:中國生物技術網
※中國生物產業信息平台「生物鏈」——服務對象
※卵細胞受精後發生了什麼?
※2016,那些閃耀中國的科技新星,風華正茂
※革蘭氏陰性菌會影響阿茲海默症的病理進程
※香山科學會議「中國微生物組研究計劃」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TAG:中國生物技術網 |
※全國27所擁有毛主席雕像的高校,有你的母校嗎
※到了哈佛,你就會知道中國高校的差距在哪裡!美國總統有7位!
※從四份世界大學排名看國內高校離「雙一流」有多遠?
※氣質有多重要?看看中國高校四大女神校花就知道
※我國高校的國家定位一覽,為何這些大學能入選雙一流?
※全國擁有高校最多的三個城市:一個最有文化,另一個高校達91所
※這些高校已經披露入選「雙一流」大學,有你的母校嗎?
※看了美國的哈佛,你就會知道中國高校的差距在哪裡?
※華為的員工大多來自這11所高校,有你的大學嗎?
※中國高校主要集中在這五大城市 有你嚮往的地方嗎?
※中國最頂級的9所高校,都有哪些王牌專業?
※全國就這20所高校的校名是毛主席親手寫的!
※華為的員工從這二十所高校畢業的比例最大,有沒有你的學校?
※江蘇省最強的三所高校,考上前途大好,看看他們的實力有多強?
※【聚焦世界】最讓人意外的高校排名,原來全球五百強CEO都出自這些學校!中國大陸上榜17所,德國只有…
※又一高校聯盟成立了!都有哪些高校?
※六所全國獨一無二的特色高校,聽過一半的都不多
※六月的黃金海岸三大高校有哪些重要日期?看這裡就對了
※雙一流大學,多少高校哭著睡著,多少高校笑著醒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