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我國氣象衛星發展史:「從零到一」的記憶

我國氣象衛星發展史:「從零到一」的記憶

中國氣象報記者 牛彥元 整理報道



我國氣象衛星發展史:「從零到一」的記憶


1970始圓航天夢


「我們擠在小小的辦公室,坐在搬來的課桌椅上 ,開始了科研工作。」


第一顆氣象衛星發射成功的這一年,許熙49歲,參加氣象衛星地面系統的研發工作已經近20年。「開始搞氣象衛星,是因為周恩來總理的一句話。」許熙說。


1969年1月29日,周恩來總理在聽取郵電、鐵道、氣象等部門代表的彙報時指示:「應該搞我們自己的氣象衛星,氣象火箭也要搞。要自力更生搞基本建設,趕快改善落後面貌。」

那些年,颱風肆虐、乾旱橫行、強寒潮頻發,自然災害給中國的發展設置了一道道障礙。而當時世界上擁有氣象衛星的國家只有蘇聯和美國,其數據也並不公開,我國想要獲取氣象衛星資料十分被動。氣象衛星的研發迫在眉睫。


1970年2月16日,周恩來總理簽發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給上海市的專信,正式下達氣象衛星研製任務。


任務下達了,怎麼干,就成了眼下最重要的問題。1970年,許熙所在的衛星氣象組只有4個人,大家都是二十幾歲的年輕人,沒有人知道要怎麼搞氣象衛星,一切都是空白。許熙說,「除了學習和合作外,沒有別的出路。」


1970年5月4日,原氣象局局長孟平召集氣象局科技處、研究所,中科院大氣所、二炮氣象室等有關單位和部門在氣象科學研究所311房開會,成立了氣象衛星設計總體規劃組,並為了保密以「311」組命名。


當時的311組只有13個人,後來就逐步發展為國家衛星氣象中心。許熙,就是這13人中的一員。

許熙所在的311組,成員們擠在一間小小的辦公室里,坐在從當時氣象局小學搬來的課桌椅上,一步步實現我國氣象衛星的航天夢。



我國氣象衛星發展史:「從零到一」的記憶



1979年烏魯木齊氣象衛星地面站工程(711-5-3)建站初期


1978選址地面站

「那時候我們住在外面的泥地里,連帳篷都沒有,睡覺時身上只蓋著大衣,吃飯都是自己帶乾糧。」


1978年,經過國務院批覆,確定成立北京、廣州、烏魯木齊三個氣象衛星數據地面接收站。


隨即成立選站小組,楊建華就是當時的組長。


「選站時我們沒有儀器,就向國防科工委26基地借了一套日本進口的儀器,他們一個主任 教 我 們 如 何 使用。」楊建華說。

帶著儀器,楊建華和小組的其他成員首先來到了廣州。「廣州是最難選址的,因為它離海邊近,電磁環境比較複雜,還不能佔用農田,前前後後去了五次。」楊建華說。


選址時,大家都非常辛苦,生活也很苦。「我們住在外面的泥地里,晚上睡覺都是露天的,連帳篷都沒有,睡在地上,身上只蓋著大衣。吃飯帶乾糧,騎著自行車跑來跑去。」楊建華說。


三個站剛開始測量的時候都是這樣,無論冬夏,每天一測就是24小時。但大家都沒有怨言,爭著搶著幹活。開始選站的時候只有4個人,後來人手逐漸增多。三個站選站前後用了兩年多時間。


1980年4月,設計院的勘探人員進駐北京東北旺地面站。當時還沒有住房,晚上要安排人員看護設備,李德善、紀大根等人就要晚上待在吉普車上,外面刮著大風,非常冷。為了解決住房問題,楊建華就開始想辦法把氣象中心蓋大樓的活動房挪到地面站。這樣,他們就能住在活動房裡了。


但活動房不能長期住,楊建華他們就開始籌劃蓋臨時房子。打報告、畫圖紙,大概半年時間房子就蓋起來了。平房裡面有辦公室、宿舍、倉庫,但還沒有食堂,沒有水房,吃飯還是大家帶麵包。「為解決吃飯問題,我們漸漸地和附近的苗圃人員建立聯繫,開始到他們那裡吃飯。平房有了之後,又開始建圍牆。」楊建華說。


「建地面站,我們能自己乾的活兒全都自己幹了。」楊建華說。地下電纜、電話線是他們從氣象中心要來的;排水溝是大伙兒合力挖出來的,一米粗的管子,也是他們用汽車、馬車拉過來的;裝卸車時,大伙兒都去干,有時候家屬也上;有個小夥子叫吳稚亮,又當電工,又當水暖工,趴在地上安裝水泵。


北京地面站起初只是一片水稻地,從排水、打地樁到蓋起房子,活兒誰也沒少干,但楊建華和他的同事一句怨言也沒有。


1981 走出國門 「 我們圍坐在一起,把白天老師講的知識你一句我一言地拼湊起來,不懂的英文就不斷追問。」


1979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世界氣象組織援助中國一套衛星接收和處理系統,第一期項目為圖像接收處理系統,購自美國一家名為P&P的公司。


為此,衛星中心組織了一個十多人 的 小 組 赴 美 學習,徐建平就是當時這個學習小組中的一員。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剛剛改革開放,大家英語口語能力很差。「成員中有閱讀能力的人都很少,更別提『聽、說』了。」徐建平說。為此,衛星中心將小組成員送到當時的上海外語學院、西安外語學院和北京語言學院進行英語培訓。小組成員都是三四十歲的成年人,學習英語的難度可想而知。隨後,徐建平和同事用了幾個月時間閱讀純英文的衛星產品說明書,並請大學老師授課補充計算機知識。


1981年7月29日,徐建平和同事一行8人,到美國P&P公司進行為期3個月的培訓工作。他們之中很多人是第一次乘飛機,更是第一次出國,當時心情很興奮、也很不安。為這次難得的培訓機會而高興,也為能否完成學習任務而擔心。他們沒有接觸過先進的設備,許多知識都不懂。


徐建平他們分住在公司租用的兩套兩居室的公寓里,每天到公司上班、學習。徐建平說,他們感到最大的困難還是語言,老師講的他們只能聽懂一部分。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徐建平他們就在每天吃了晚飯後圍著飯桌回憶白天老師講的內容,你一言我一語地湊起來,互相補充、糾正,這樣效果就好多了。培訓期間,大家學習十分刻苦。不懂的問題不斷追問,請老師解答,直到明白為止。


「公司給我們的生活費每天15美元,經大家討論決定每天只花7美元,剩下的錢充公,多買些設備和備件帶回去。」徐建平說。三個月學習結束時,徐建平他們省下了幾千美元。這些錢除了被用來買設備和備件外,還作為兩位軟體研發人員延長3個月學習時間的生活費用。


後來,這套援助而來的圖像處理系統被安裝在東北旺地面站。那時,地面站還處於初建階段,條件很差。徐建平和同事就每天乘敞篷卡車去地面站上班。晚上在地面站工作時沒有飯吃,同行的錢雲就給大家煮速食麵吃。「那時,生活雖苦,但精神快樂。在安裝6米天線時,有人喊:『男子漢上啊』,可小組的男人少,女同志錢建梅、張建華等也充當『男子漢』爬上天線。」徐建平說。


不久,該系統在地面站安裝調試完畢並投入試運行,成為我國第一套有計算機處理能力的地面系統。



我國氣象衛星發展史:「從零到一」的記憶



1988年9月7日風雲一號A星在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四號運載


1988面對失利


「以更加『嚴、慎、細、實』的態度投入到工作中,『打個噴嚏』的影響都不能放過。」


1988年9月7日,北京夏令時凌晨4時30分,「風雲一號」A 星由「長征四號」甲運載火箭發射升空。衛星準確進入901公里高度的太陽同步軌道,姿態控制系統僅用了122.6秒就完成了對地球的初始捕獲,隨後摺疊伸展式太陽帆板按預定程序解鎖、伸展,為整星提供能源,衛星開始試運行。


至1988年10月15日14時26分,即衛星發射正常運行後的第39天,當「風雲一號」A 星進入中國上空時,接收的氣象衛星雲圖顯示,衛星沿滾動軸方向發生嚴重偏轉,衛星姿態失控,整星失敗。


「當時,領導挨個找我們這些人去談話,做思想工作。」許熙說。許熙和同事以更加「嚴、慎、細、實」的態度投入到衛星的研製和應用中。


「上世紀90年代,正是氣象衛星發展最艱難的時候。但儘管如此,大家還是滿懷希望,很多人在研製『風雲一號』氣象衛星時,也在為發展我國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謀劃。」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楊軍說。


當時,「風雲二號」衛星在研製過程中,遙控系統的信號很不穩定。經過檢查,工作人員發現是其中一個電路板的電路燒壞了。


為什麼明明通過驗收的電路板還會燒壞,是否意味著這一整批的電路板都存在安全隱患?排查工作深層展開。「深」到什麼程度,許熙他們通過生產廠家找到了這批電路板的生產檔案,在這一批電路板的生產檔案里找出這塊電路板檔案號,從而找出了負責生產這塊損壞電路板的工人。據工人回憶,他在生產當天感冒了,打了個噴嚏,不小心濺到了這塊電路板上,才使得這塊電路板在後來使用中出現故障。問題的根源找到了,大家才鬆了口氣。


尾聲


在「風雲」衛星發展的四十餘年裡,氣象衛星工作者兢兢業業紮根在一線的感人故事有很多。無私的付出,換來的是氣象衛星的穩步發展。


曾經簡陋的氣象衛星數據地面接收站,如今已經形成完善的數據接收體系。曾經困擾我國發展的颱風、強天氣等自然災害,也在衛星「天眼」的觀測下難以遁形。


(來源:中國氣象報)


責任編輯:卞贇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氣象報 的精彩文章:

風雲四號:在天氣預報方面的應用
最適合吃吃吃的一個節氣:「一年補到頭,不抵補霜降」
我國臭氧污染加劇:碧空如洗仍有隱憂
三伏已過半,秋意逐漸來!準備貼秋膘啦
高溫「燒烤」模式下,謹防這些「熱」 隱患!

TAG:中國氣象報 |

您可能感興趣

今天,中國發射了一顆很特別的衛星!
我國迄今最大衛星·實踐十八號衛星:下一代衛星通信技術先鋒
衛星拍到詭異一幕:朝鮮竟在黃海乾這事
中國又一款氣象衛星發射 天下風雲盡在掌握中
規模最大衛星發射中心,從這裡發射了全國近三分之一的衛星!
從一張朝鮮夜間衛星圖像看其經濟發展狀況
中國氣象衛星發射成功,雖在軌時間短,卻對我軍意義非凡
俄衛星拍攝到中國航母驚異的一幕,引起世界一片嘩然!
大國重器風雲四號之這顆俯瞰世界的氣象衛星究竟有多牛?懂的人知道,風雲衛星不一樣了!
中國為何要搶發衛星:看到祖國這麼「流氓」我就放心了
我們發明了一個可以「抓閃電」的衛星
黑箭:英國唯一能發射衛星的火箭
我國實現「一箭三星」發射 成為衛星商業發射「第一單」
美國從衛星里竟看到中國這一神秘武器:航母跑再遠也難逃致命一擊
今早中國發了一顆衛星,全天候監視南海就靠它了!
我國的三代返回式衛星
通過衛星圖像看到的地球神奇的景象
俄羅斯衛星網發表一篇文章專門指出,中國的殲20還算不上真正的五代機。
外媒:中國航天夢的下一步是載人月球登陸和火星衛星的發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