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個小楷資料有2萬字,好不好你說的算!

這個小楷資料有2萬字,好不好你說的算!

這個小楷資料有2萬字,好不好你說的算!



劉小晴《小楷入門》

第一章小楷的用筆


第一節執筆與運腕的特點


第二節小楷發筆法


第三節小楷收筆法

第四節小楷轉換法


第五節小楷基本點畫的寫法


第六節小楷用筆的質感


第七節小楷用筆的韻律


第二章小楷的結構

第三章小楷的章法布局


第四章小楷的筆勢和體勢


第五章小楷的意趣


第六章小楷書的創作方法


第七章小楷源流簡介

第一章小楷的用筆


第一節執筆與運腕的特點


(一)「指實掌虛,腕平掌豎」是基本大法


書寫小楷,執筆不可太緊,亦不可太松,太緊則用筆易於僵硬,太松則點畫易靡弱,故執管當用軟硬勁,緊而不死,松而不脫,不寬不猛,有中和之道乃佳。明趙宧光《寒山帚談》中說:「握管太緊則力止於管而不及毫,且反使管不靈動,又安能指揮如意哉。」這確為心得之語。筆力要透過肩、肘、腕、指貫注到筆尖。各關節部分的肌肉都不宜緊張用力,執得太緊則力止於管,腕部緊張則力止於腕,縱有臂力,亦不能貫注於筆尖,故蘇軾提出把筆雖無定法,但必須欲虛而寬,只有虛而寬,才能運轉自如。書寫小楷時,若執筆太深(即執管在食、中指中節處),則掌勢必不能虛,指深掌實,運筆時就不能迴旋進退,容易導致氣機窒滯,調運不靈的毛病。書寫小楷時,執筆又不宜過高,以離筆頭約一寸左右,低則沉著而堅定,字無飄忽之弊。唐韋榮宗說:「真書小密,執宜近頭。」趙宧光《寒山帚談》也說:「真書宜穩重,故執筆去筆頭一寸或一寸二分。」如寫小楷時執筆太高,則畫勢虛浮,而無實力,況小楷以端重沉著為主,執筆稍低可以更好地控制筆力。書寫小楷,腕宜平,掌宜豎(即肘腕部平桌面,腕能挺起則手掌微微豎起,與紙面保持一個斜直角度)。腕平掌豎則鋒容易正,鋒正則四面勢全。在這裡必須說明一點,書寫小楷,在運筆時筆管不是永遠與紙面保持垂直之狀而平行運動著的。當以直為圓心,筆管隨著筆勢的往來,前後左右,翻騰起倒,惟意所使,及其收筆時,端若引繩,終則持之以正,則筆勢自然圓活。特別是書寫以方筆側鋒為主的小楷時,在發筆時,握管不宜正中直下,當使筆管向右後下方微微傾斜,以側取勢,則內無阻遏,自當流暢,往往可以達到得心應手的效果。清朱和羹《臨池心解》中說:「吾更謂執筆如槍法,左右前後,偏鋒正鋒,必隨勢轉之,一氣貫注,操縱在心,時亦微帶側意,運掉更靈。」這段話是很值得我們回味的,若拘泥以中鋒為定法,一味持之以正,則勢必不能達到圓活自然的變化。總之,執筆之法,但取適意,不可好奇,這樣才能使筆力得到充分的發揮。

(二)指死腕活是寫小楷的基本運腕方法


書寫小楷,手腕要鬆動靈活,不可過於緊張,用力過甚,反使手腕僵死,縱有腕力,亦不能將此力發揮出來,腕的作用主要在於調整筆鋒,通過提按、頓挫等動作,暗換筆心,使之達到中鋒行筆的目的。故作小楷時,筆頭宜剛勁,而手腕令輕便,方寸以內的字以運腕為主,務求筆力從腕中來,則點畫自然沉勁而不飄浮。


指死腕活謂運筆時,當指隨腕動,心中但知有腕而不知有指,當以腕運,不可但以指頭挑剔。明宋曹《書法約言》中說:「手不主運而以腕運,腕雖主運,而以心運。」這是一種十分微妙的運腕方法,只有用筆圓熟,才能達到心手相忘,得心應手的自由境界,指死不是指手指僵死不動,腕活則指隨腕動,指亦能活。清姚孟起《字學憶參》中謂:「死指活腕,書家無等等咒也,指死則筆直,腕活則字靈。」相傳清代書家劉墉作小楷時,常捻轉筆桿,此為別法,雖可參考,初學者仍當以運腕為主。


坐作小楷,力在於指腕之間,不必一定要高懸手腕,因為小楷每字亦只有二三分見方,筆勢有限,另一方面,小楷沉著端重,用筆精到細緻,要懸肘作小楷,對於初學者來說,實在很難於控制和駕馭,故初學小楷,不宜高懸手腕。晉以前人作小楷時常席地而坐,無所憑藉,懸腕書之,筆力十分可觀。故前人主張作小楷亦當懸腕。如清蔣衡《拙存堂題跋》中說:「使懸筆中鋒,臂指如鐵石,盡一身之力作蠅頭小楷,所謂芥子納山河大地,非好為神奇,亦欲存竹簡漆書之意於萬一耳。」相傳宋代書家米芾善懸肘作小楷,有一次,他的學友陳伯修父子向他請教提筆法,米芾說:「以腕著紙,則筆端有指力無臂力也。」接著伯修又問:「懸肘提筆亦能作小字嗎?」米芾笑而不答,就命書僮拿出紙筆,端坐懸腕,寫了一通《黼扆贊表》,字如蠅頭,筆畫端嚴,體裁一如大字,十分精到,伯修父子看到,大為傾倒,相顧嘆服,因請教其法,米芾回答說:「這並不難,只要您今後作書時,無一字不提筆,久之自然會熟練地掌握這個方法。」這個故事,對後人起到了一定的影響,如清蔣驥《續書法論》謂:「作小楷能懸腕已非下乘,惟能懸臂,則靜氣益靜,非端坐不能為之,此所以更高於懸腕一籌。」又如清代的汪雲在《書法管見》中也譏笑了不能懸腕作小楷的人,他說:「古人懸腕書扇頭,雖小楷不必倚案,細閱《黃庭》楷法,律度最嚴,而神機盡以行草流貫,人忽不察。今人多按定扇骨作小字,不敢作《淳化》、《聖教》諸大字,以小者機熟掩過,大者病處盡露。」我認為初學者,沒有必要懸臂作小楷,一般可採用提腕的方法,即肘著桌面,虛提其腕,所謂虛提即腕部不死死的貼著桌面,而與桌面保持一種若即若離的狀態,這樣既能有效地控制和駕馭這枝筆,又能使腕部靈活地轉動,則筆力和筆勢自能得到充分的發揮,如寫稍大一點的小楷(約每字二公分見方)亦可用枕腕的方法,所謂枕腕即明徐渭《執筆法》中所說的:「以左手搭桌上,右手勢主筆按在左手背上,則往來亦覺通利,腕亦自覺能圓。」如寫極細小字(每字半公分見方),則可用著腕之法,即腕部貼著桌面,但也不能貼死,只動指不動腕,反使筆機凝滯。


書寫小楷,還要注意一定的姿勢。一般地說,端坐作小楷時,兩足放平,腳跟著地,分開與肩相平齊,上身微向前傾,胸口與桌子邊緣保持一寸左右距離,不可靠在桌上,眼睛與紙面不可緊逼貼視,當保持在一尺左右,兩肘宜開,以左手按在紙上,然後靜作小楷,正確的姿勢不但能有助於保持體力和護養眼力,同時亦能更好地發揮書寫時的藝術效果。


以上就是書寫小楷時必須注意到的執筆和運腕的方法,實際上要能真正圓熟地掌握用筆技巧,唯一的辦法就是要多寫多體味,開始時是有意識的,被動的,迨至純熟之極,則氣自和,勢自貫,臂自活,腕自靈,指自凝,筆自端,氣貫十指,集中一點,到得此時,便無事思慮,只憑自己的一種感覺在寫,正如清朱履貞《書學捷要》中說:「夫運者,先運其心,次運其身,運一身之力,盡歸臂腕,堅如屈鐵,注全力於指尖,運之既久,俾指尖勁健,運筆如飛,迨乎至精極熟,則折釵、屋漏、壁坼之妙,自然具於筆畫之間,而畫沙、印泥之境,於是乎可得矣。」


總之,正確的指法和腕法,其最終目的不外乎得「勢」、得「力」兩字,寫字的人就是玩這枝筆,這枝筆在您的手中玩得「得心應手」,便會達到一種「心手相忘」的境界。


第二節小楷發筆法


發筆又稱為起筆,是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清陳介祺《簠齋尺牘》中說:「若求古人筆法,須於下筆處求之。」又謂:「所有之法,全在下筆處,筆行後無法,無從用心用力也。」相傳王羲之寫小楷,於發筆處最深留意,可惜我們已看不到他的真跡了。用筆的精到,筆勢的流動,點畫的變化以及調鋒等都於發筆處表現出來,故善於發筆者,必不拘泥於一法,而能矯變異常,文從理順,操縱自如,所謂「造化在筆端」是也。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小楷發筆的幾種方法。


(一)藏鋒的發筆


所謂藏鋒即起筆時不露鋒芒,滅跡隱端,藏鋒斂鍔,不見起止之跡,這種方法就是(傳)王羲之《書論》中所說的:「用尖筆須落筆渾成,無使豪露浮怯」。藏鋒的發筆,能給人以一種渾厚、蘊藉、沉著的美感。藏鋒起筆,可用「逆入平出」,即與行筆方向相反,先輕輕逆入,作一圓點狀,然後反折行筆,逆入的目的是為了藏鋒鋪毫,中鋒行筆,如一次不能將鋒調中,可往複二次,這是書寫篆書的方法,故又稱為篆法。書寫小楷時,雖可借用此法,但亦有所區別,由於小楷點畫細小,故逆入的動作,極輕極細,有時只不過是意思一下而已,絕不可作圓頭如蒸餅之狀,又要富有變化,以不露痕迹為上。另一方面,逆入即轉鋒行筆,筆機不可停滯,以筆能攝墨,墨無旁滲為上。小楷的發筆,點畫要清瑩潔凈,去其渣滓後,方可向渾厚一路寫去。魏晉人小楷都喜用此法,試觀鍾繇的小楷《薦季直表》,發筆處存筋藏骨,點畫圓渾質樸,古色古香,有一種淵懿淳茂之氣,流溢於字裡行間,如三代鐘鼎文字,令人不敢褻視,又如王羲之的小楷《黃庭經》,發筆處不露芒鎩,寓巧於拙,藏老於潤,亦有一種古茂靜穆,淡雅自然之氣,撲人眉宇。


(二)方筆的發筆


方筆肇自隸法,六朝碑刻以方筆居多,迨至唐代的楷書,繼承了北碑的風格,從而形成了以方筆為主要特點的楷法。


所謂方筆即發筆時有稜角,是書寫楷書的主要方法,方筆運用得好能給人以一種雄強、勁邁、爽利、沉峭的美感。


方筆的起筆,可用逆勢切入法,亦稱點法起筆。清周星蓮《臨池管見》中說:「凡字每落筆,皆從點起,點定則四面勢全,筆有主宰,不致偏枯草率。」其法即落筆之前,承上筆勢,先於極低空中作一逆入動作,(或筆鋒輕觸紙面,尖鋒逆入),然後作一斜直落點(寫橫畫時),或斜橫落點,(寫豎畫時),如刀入狀,切入作點時,其勢在重,但落點宜輕。近代書家高二適先生在《題曹娥碑》時指出:「執筆穩,下筆輕,則自有一種秀逸之氣。」的確是他的心得之言。這種筆法,在書法中又稱為「築鋒下筆」,築,搗也,搗土使堅實也。就象建築工人築土地一樣,築鋒直下,喻其勢如高峰之墜石,有撞入之意。逆勢切入後,鋒尖在上,筆肚在下,已成偏側之勢,此時急需調鋒,使其筆鋒由偏轉中這是書寫小楷發筆最關鍵的地方。調鋒時,可用腕法微微帶動筆鋒作一至兩個提按和衄挫相複合的螺旋形的調鋒動作,迅速將筆鋒揉入畫中。周星蓮《臨池管見》中說:「執筆落紙,如人之立地,腳跟既定,伸腰舒背,骨力自然強健,稍一轉動,四面皆應。不善用筆者,非坐卧於紙上,即蹲伏紙上矣。欲除此弊,無它謬巧,只如思翁所謂,落筆時先提得筆起耳。」書寫小楷時,這種調鋒動作是微乎其微,在極短的一瞬間完成的,有時完全是憑手腕中的一種感覺。要練習這種調鋒動作,當先從大楷入手,開始時動作是很被動和著意的,但久而久之,自然就會熟練起來,點後即能迅速將鋒提起,如蜻蜓點水,一粘即起,在不知不覺中完成這樣的動作。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說:「發筆處便要提得筆起,不使自偃,乃是千古不傳語。」故提得起三字,實乃用筆之無等等咒語。提要提得恰到好處,以筆鋒收歸畫中為度。方筆起首,在筆形上要富於變化,由於逆勢作點的輕重不同,角度不同,方向不同,停留的時間不同,可以產生千姿百態的變化,試觀楊凝式的《韭花帖》小楷真跡,發筆處最富深意,極有變化。逆勢作點的起筆方式,要比逆入平出的方法更為便捷,陳介祺《簠齋尺牘》中謂:「運腕之要,全在指不動,筆不歇,正上正下,直起直落,無論如何,皆運吾腕而已。直落二字要體會,下筆微茫,全勢已具。」這種順其自然之勢的筆法,不但能使點畫富有變化,而且能表現出一種陽剛之美,試觀南宋岳珂的小楷,雖以方筆為主,但形方而筆圓,極具峭拔之姿。明黃道周的小楷亦善方筆,簡潔明凈,俊邁可喜。


(三)露鋒的發筆


所謂露鋒,顧名思義,即發筆時鋒芒外露,這種發筆在小楷中運用得最多,其法兼有側鋒,蘸墨舐筆時,使筆鋒微向上翹,握管執筆時,使管微向右後傾斜,手腕挺起,隨後尖鋒入紙,順勢落筆,由於發筆時尖鋒側入,鋒芒外曜,所以能給人以一種精神抖擻、清勁秀拔的藝術感受,又由於其發筆時順勢落筆,可使點畫間的筆勢更加流暢。正如董其昌《容台別集》中說:「虞永興嘗自謂於道字有悟,蓋於發筆處出鋒,如抽刀斷水,正與顏太師錐畫沙、屋漏痕同趣。」這種發筆方法,一般用於短畫較多,而主畫不宜過露,過露則意不持重。運用這種筆法時,必須注意兩點,一是鋒芒外露時,切忌虛尖浮怯,二是發筆時雖偏鋒側入,但收筆時必須將鋒收歸畫中,如一偏到底,《臨池心解》在形容這種收筆法時說:「每波畫盡處,隱隱有聚墨痕如黍米,殊非石刻所能傳。「試觀唐人寫經,發筆處雖鋒芒外露,但收筆時極圓融飽滿,顯得精氣結撰,十分飽滿有力,這是書寫小楷時必須注意的關鍵之處。露鋒的發筆,比起方筆來又更便捷了一步,因此常為歷代書家所喜用,如趙孟頫的小楷,以露鋒居多,相傳他能日書萬字,作小楷下筆神速如風雨。明代的文徵明,亦善此法,他的小楷清勁秀美,亦時兼側鋒。


最後還要談談發筆中的補救之法,趙宧光在《寒山帚談》中說:「作字者落筆失所,勿因失而改轍,腕中自有可得所處,可以振救。」意思是說,發筆時由於調鋒不當或落筆失誤而導致點畫」。一是臨時振救之法,即「往有不到之處,以復補之」,及時將筆鋒回復到落筆處再行運筆,通過往複的動作,臨時振救,則墨由中溢出,形態自然飽滿,二是下筆補救之時法,即落有不愜意處,但思下數筆如何補救,不必再臨時改轍,救護得好,更覺別有機趣。當然最好能起筆處順入無缺鋒,逆入者無漲墨,補救之法,只是不得已而為之。


總之,發筆是用筆中最重要的一環,而此一關鍵之處,又在於調鋒。不論何種發筆,都貴用逆,或虛逆,或實逆,逆入的動作要輕快,逆入的軌跡要承上筆勢。發筆時,動作要乾淨明利,既不可猶豫不決,筆機凝滯,又不可忽遽剽急,怯弱浮露。以上三種發筆法,在書寫小楷時可以參插運用。


第三節小楷收筆法


(一)小楷收筆有藏露之分:


小楷用筆,以藏鋒為主,收筆時藏鋒斂鍔,宜將鋒收歸畫中為度,才能給人以一種圓融飽滿的藝術感受。藏鋒收筆,用「輕提、輕頓、疾收」。以橫畫為例,當收筆時,用腕法(即將腕微向右上方翻動)將筆鋒輕提至橫畫的右上角,然後輕輕輕向下頓挫一二下,再迅速向左反折而收之。可在寫橫畫時,筆意向右上開拓,至收筆時,筆鋒微向右上挑出,使其點畫稍雜隸意。由於方法不同,產生的筆形也不同。再以豎畫為例,亦用輕提、輕頓、疾收。即至收筆時,將鋒向左上微提,然後向下頓挫一二下,再迅速向上反折收之。可中鋒直下,至收筆時向下頓挫一下,使其墨精暗墜,然後向上反折收之,此即垂露法。在小楷中運用有古樸之態。


收筆時亦用藏鋒,在書法術語中雙稱為護尾。東漢蔡邕《九勢》中說:「護尾,點畫勢盡,力收之。」收筆時只有鋒藏畫中,才能八面出鋒,才能使點畫完滿圓足,而筆勢靈活。明馮班《鈍吟書要》說「側筆出鋒,此大謬,出鋒者,未銳不收,褚云:『透過紙背者也』,側則露鋒在一面也。」


收筆無論藏露,都貴於收,凡藏鋒之收筆於紙面上作收勢,在書法術語中稱「圓蹲直搶」,凡出鋒之收筆於空中作收勢,在書法術語中稱「出鋒空搶」。收筆的動作要快,所謂「緩去疾回」。收筆的方向當與下一筆起筆的方向遙相呼應,則自然氣脈貫注,筆斷而意連。


(二)無往不收,無垂不縮是收筆大法


寫橫畫要收,寫豎畫要縮,或空搶,或實回,都是取一個逆字,其實收和縮,可以產生三種效果:一是能使點畫在筆形上保持完滿圓足,或收筆處隱隱有聚墨痕,或縮和處墨精暗墜,都給人以一種渾厚而飽滿的立體感,顯得精氣結撰,墨光浮溢,點畫周至,起訖分明。二是能產生筆力,結尾處用收縮和發筆時用逆勢一樣,都是一種反作用的力。清康有為《廣藝舟雙楫》中說:「抽摯既緊,腕自虛懸,通身之力,奔赴腕指間,筆力自能沉勁。」「抽摯」即是搶法,好比拳擊一樣,必須先將拳頭收縮,這一拳打出去才能迅猛有力一樣。三能產生筆勢,收與縮的主要目的在於產生筆勢,楷書書寫筆斷意連,勢從內出,盤紆於虛,為「無形之使轉」。書寫小楷在收筆時要形成一種回顧之勢,使其與下一筆的起筆遙相呼應,古人所謂「送腳如游魚得水」。這就好比魚在水中突然迴轉,十分悠然自得,這樣才能流轉無窮,凡字得勢,則結構自然妥貼。朱和羹《臨池心解》說:「作字須有操縱,起筆處,極意縱去,迴轉處,竭力騰挪,則結構自然穩愜,所謂百丈遊絲在掌是也。」小楷雖以端莊靜穆為主,但貴在靜中寓有動勢,其氣韻方能生動,正如北宋黃庭堅《論書》中所說:「心能轉腕,手能轉筆,書字便如人意,古人工書無它異,但能用筆耳。」他所說的轉即運轉指揮之意,作真如草即是指這種靜中生動的圓活筆法。


總之,凡事當慎終於始,收筆處尤不可苟且,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無垂不縮,無往不收,此八字真言,無等等咒也。」故作小楷,筆筆要有活趣,字字須求生動,點畫之間,顧盼有情,起承轉合,一氣貫注,自然得勢。


(三)收筆要留得筆住


書寫小楷,在收筆處要留得筆住,不使其率然飄忽浮滑,特別是一些較長的筆劃如垂露、懸針、長撇、捺腳等,出鋒時不可作虛尖飄忽之狀。所謂要留得筆住,即是指收筆時要凝重,有沉著之態,清沈宗騫《芥舟學畫編》中說:「筆行紙上,當以腕送之,不當但以指頭挑剔,則自無燥烈」其中一個送字大可回味,以腕送之,要有含蓄收斂之意,不可勢儘力竭,到收筆出鋒時,好象一個人有十分氣力,但只用了三四分一樣,十分優裕從容不迫。力要送到鋒尖,而筆意有所回顧,正如陳介祺《簠齋尺牘》中說:「屋漏痕,力猶有餘,引而不發也。」這樣,方能沉著,有雍容自得之狀。所謂屋漏痕者,即因屋漏,雨水沿牆壁蜿蜒流下,由於受到牆壁的阻力,必左右動蕩,蜿曲流下,其留下的痕迹至末尾時,狀如垂露,十分形象地比喻以曲勢直取直和留得」實撓帽史椒ǎ辶和欏鍍德摑致凼欏匪擔「漏痕只是筆直下時留得住,不使飄忽耳。」一語道破了屋漏痕的用筆方法。


第四節小楷轉換法


轉換法主要表現在點畫交際、轉折、連絡、相接處,是紐絡點畫,組成結構的關鍵之處,轉換得好,不但點畫交待得清楚,同時可使字形結構愜當熨貼,給人以一種精嚴渾成,體勢茂密的藝術感受。下面我們就來談談轉換中的幾個具體方法。


折以成方,轉以成圓,是小楷用筆的基本大法


小楷體勢雖端莊方正,但用筆卻有方圓之分,方圓主要通過兩種形式來表現:一是表現在點畫起止處,凡鉤趯、撇捺處出現稜角或露鋒者,統謂之方,凡藏鋒斂鍔,滅跡隱端者,統謂之圓。二是表現在轉折上,凡轉角時出現稜角,如劃金剖玉,乾淨明利者謂之方。而轉角時圓轉豐美、似純鋼之柔,婉融遒潤者謂之圓。方筆雄強,有陽剛之美,圓筆秀媚,具陰柔之美。歷代小楷,在用筆上極盡方圓變化之能事。如鍾繇的小楷,體裁稍扁,微雜隸意,而用筆卻方圓並用。《宣示表》以方為主,《薦季直表》以圓為主,轉折時兼用篆法,顯得圓勁古淡,顏真卿的小楷,體勢尚方,用筆多圓,在轉折時亦用轉法,雖不外耀稜角,但卻筋骨內含,富有秦漢遺意,給人以一種質樸渾厚的古拙之美。王羲之的小楷,則以圓轉為主,篆法中含,過筆轉折處,豐實遒勁,沉勁入骨,顯得精醇粹美,含蓄蘊藉。趙孟頫、楊維楨、黃道周、文徵明的小楷,則以方筆為主,點畫雖方,而用筆卻圓,體勢雖方,而用筆極圓,骨力挺勁,如幹將莫邪,難於爭鋒,由是觀之,方圓實為用筆之大法。


圓筆起源於篆法,多用中鋒,方筆濫觴於隸法,兼用側鋒,小楷用筆,畫之中段,雖以篆法為主,但起止、轉折、鉤趯用側鋒者居多,這亦欲以側鋒取勢,為了求得書寫起來便捷的緣故。周星蓮《臨池管見》說:「至側鋒之法,則以側勢以其利導,古人間亦有之。」宋曹《書法約言》亦說:「偶用偏鋒亦以取勢。」這是因為側鋒用筆要比篆法的逆入平出來得便捷的緣故。古人作小楷,從不排除偏鋒,以中鋒立骨,以側鋒取妍,用筆極圓極活,四面八方,筆意俱到,特別是以方筆為主的小楷,豈能拘拘守定中鋒為一定成法。故明豐坊《書訣》中說:「古人作篆、分、真、行、草書,用筆無二,必以正鋒為主,間用側鋒取妍,分書以下,正鋒居二,側鋒居一,篆則一毫不可側也。「可知古人作小楷不廢側鋒,兼用側鋒的目的有三:一是取勢,二是取妍,三是求變化。中鋒與側鋒構成了書法用筆中一對最基本的矛盾,一陰一陽,一明一晦,從而可以產生神奇般的變化,那麼什麼是側鋒呢?它和偏鋒的區別何在呢?下面我們先來談談側鋒的幾個特點:


點法起筆是側鋒用筆的一大特點。


寫橫畫須直入筆鋒,寫豎畫須橫入筆鋒,清劉熙載《書概》中說:「凡書下筆多起於一點,即所謂側也,故側之法,足統余法。」發筆時以側取勢,點法切入,其書寫的速度要比篆法中鋒的逆入平出快得多,其產生的變化出要比篆書豐富得多,由於點入的角度、輕重、方向以及發筆時停留時間不同,可以產生筆形上的奇妙變化,它不象篆法起和的那樣單調,因此歷代書家作小楷時,都喜採用此法。


露鋒尖筆是側鋒用筆的二大特點,作小楷時發筆尖鋒側入,順勢落筆經上法更為便捷,歷觀古代名賢墨跡,發筆處多微露鋒芒,極有深意,神采煥發,筆勢流轉,發筆時雖帶偏側之勢,但收筆時由偏轉中,給人以一種渾厚之...


凡鉤趯轉折處出現稜角是側鋒用筆的三大特點。方筆楷書鉤轉折處常有棱有外露,能給人以一種峻利明快的藝術感受,這種稜角的形主要是通過側法來表現的,以寫豎鉤為例,發筆後即將筆桿微向右上方傾倒,使其筆毫斜鋪於紙上,而筆身仍須保持斜挺之狀,並運氣暗提,著力下行,至出鉤前,向下稍用力作快速的一挫(蹲鋒)即出現一稜角,再借勢起,力聚鋒尖,骨力自然挺勁。由於運筆時,筆毫處於斜鋪之狀,故用力也不象萬毫齊力的中鋒那樣勻齊,而往往將力偏向於右下方。要使筆毫自如地斜鋪,並使筆身微微挺起。這種筆法在實際書寫中也並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需要有一定的筆力為後盾,故運氣暗提四字很重要,若無筆力,一枝筆提不起,則筆毫不是蹲伏於紙上即坐卧於紙上,勢必就會形成偏鋒,歸根結底,就在於一枝筆能否提得起,初學者當在不斷的實踐中悉心體味,久之自有會悟處。


筆劃不同,筆桿傾斜的方向也不同,一般常與行筆的方向相反,如寫浮鵝鉤時,筆桿可隨勢漸向左側微斜,寫心鉤時,筆桿可隨勢漸向左上方微斜,寫戈鉤時筆桿可隨勢向前方微斜,寫橫畫發筆時,筆桿可微向右下方傾斜,筆正則鋒藏,筆偃則鋒側,一起一倒,自然富有變化,元劉有定《衍極注》說:「直筆圓,側筆方,用法有異,而執筆初無異也,其所以異者,不過遣筆用鋒之異耳,欲側筆則微倒其鋒,而書體自方矣。」一語道破了側鋒用筆的奧秘。


由上可知,發筆時用點法則方,尖鋒側入則露,鉤趯處用側鋒則有稜角,而方露、稜角正是方筆的特點,因此所謂側鋒,即是方筆,是隸法的一種表現形式。


側鋒與偏鋒在形式上很相似,但卻具有本質上的區別,側鋒方,偏鋒扁,側鋒能由偏轉中,側偏鋒卻一偏到底,側鋒斜鋪時,筆身自能保持挺立之狀,一枝筆能提得起,而偏鋒露於一面,筆身僵卧於紙上,故方筆有雄強峻利之美


轉折又是方圓的另一種表現形式,轉法圓潤渾勁,折法方勁雄強,不同的用筆方法可以產生不同的美感。折可用提翻或提頓的方法,以橫折為例,運筆右行,至折角時,用腕微向右上方翻動,將鋒提至橫畫的右上角,然後迅速於紙面上側勢一翻,使鋒面由陰面翻到陽面,翻筆時鋒尖於紙上作一暗圈,動作極其爽利快捷輕靈,翻筆實際上就是使橫歸豎二筆吻合到自然,以不露痕迹為上,提翻後向右下作一斜橫落點,點後再迅速朝里挫動一下,調鋒後引筆下行,或用提頓,動筆右行,將鋒輕提,然後朝右下輕頓,調鋒再引筆下行。


折法以乾淨明利為上,如提得太高,超出畫外,每易形成扛肩,如提筆凝滯,水墨滲出畫外,每易形成鶴膝,如提得不足,下頓太重,每易形成塌角,這都是比較常見的弊病,最要當心。


折法雖是方筆的表現形式,但寫小楷時也要注意,不可太顯露稜角,宜含蓄涵泳一些。正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中所說的:「作書要泯沒稜角,不使筆筆在紙素成板刻樣。」書寫小楷時,只有泯滅那些不必要的稜角,便會產生一種蕭散自然之氣,就好比良工理材,斤斧無跡那樣,無斧鑿之痕,乃為高手。


書寫小楷時,折法的整個動作是極其細微的,動作也是在極短的一瞬之間完成的,有時完全只是憑自己手腕中的一種感覺,如沒有寫大字的基礎,就很難掌握這種微妙的用筆技巧。


轉用提鋒暗轉,此法從篆書中來,所謂暗轉,即暗中取勢,轉換筆心,用腕法在轉折處,運氣提鋒,輕輕挫動筆鋒,再加上腕力的配合,使其保持中鋒行筆。


轉法以圓潤有力為上,前人常用折釵股來形容這種筆法,欲其轉折時,筆致圓融力勻,富有一種力度的彈性之美,劉熙載《書概》中說:「轉折暗過處,方知折釵股之妙,暗過處,又是留行處,行處留,乃為真訣。」


書寫小楷轉肩時,要富有篆籀意度,方有靈活婉轉,圓勁古淡之致,試觀唐人臨王羲之《東方朔畫贊》小楷真跡,便可悟其筆法,如轉肩處皆成偏鋒,則輕佻」≈琢瞬豢剎簧鰲


書寫小楷,貴體方而用圓,小楷體裁尚方,而筆勢要圓活,「圓者,用筆盤旋,空中作勢是也」,這是一種無形的使轉,使其筆意相連,處處能拓得開,兜得轉,則流麗活潑,生動之態,躍然紙上。


總之,書寫小楷,在用筆上沒有絕對的方,亦沒有絕對的圓,過方則剛而不韻,過圓則弱而無骨,以方筆為主者,用筆要圓,以圓筆為主者,體裁要方,圓不能無遒勁峭刻之姿,方不能少靈動婉轉之機,這樣方能達方圓並用,剛柔相濟之妙。


寫小楷用筆要交待清楚


書寫小楷,結體雖微,但用筆要交待清楚,其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組成小楷結構的點畫,用筆要清整,稍留渣滓不得,如用筆穢濁、臃腫、板滯、凝重,就勢必會破壞結構的形體美,二是在書寫小楷時,宜筆筆斷而後起,使其點畫在轉折、交換、連絡、銜接之處要吻合得自然,交待得清楚,使其筆意,既能脫得開,分得清,又能粘得住、合得渾。正如倪蘇門《書法論》中所說的:「八法轉換,要筆筆分得清,要筆筆合得渾。」要做到能清能渾,其法有二:一是在點畫交際銜接處有意識地露出一個三角形的空隙,使其二筆若即若離,似粘似脫。在這裡必須說明一點,我們並不要求在每一交際銜接處都要機械地這樣做,看古人遺墨亦常常可以發現有二筆完全吻合的,形雖合而意欲分,這樣反見自然之趣。二是在轉的過程中,要識得提筆二字,這種得筆有時是很明顯的,但有時又有不很明顯的,只是用暗提的辦法,提而能換,自然筆筆清,筆筆渾。


轉換法在書法術語中又稱「密為際」。體勢的茂密,用筆的精到,筆調的流貫往往在交際處表現出來,二筆在銜接的過程中關鍵處又在第二筆的起筆,它要順著第一筆的收勢,相呼應、相粘脫,故落筆要輕靈,不可重濁。


尖接法在小楷中的運用


凡小楷點畫上下交際,左右相接之處,也是茂密擁擠之處,此處用筆宜虛,可用尖接法,即發筆時尖鋒側入,尖接則實中見虛,密中見疏,無窒塞擁擠之患。這種筆法,在書法術語中又稱為「斗筍接縫法」,這是小楷用筆的...


總之,轉換法是用筆中點畫交際的關鍵之處,筆勢的銜接,血脈的紐絡,筆意的精到,結體的茂密往往在這種細微的地方表現出來,故點畫周至,起訖分明,承接映帶,一氣貫注,實是書寫小楷的重要筆法。朱和羹《臨池心解》說:「作字以精氣神為主,故落筆處要力量,橫勒處要波折,轉捩處要圓勁,直下處要提頓,挑超處要挺拔,承接處要沉著,映帶處要含蓄,結局處要回顧,」要練就些功夫,就當平日於窗下,一一運熟,迨純熟之極,就會養成一種自然的習慣,書寫小楷時,心手相應,惟有神氣飛舞而己,若初學便率意信筆,點畫不分,舉止匆遽,就勢必會破壞書法藝術的形式美。


第五節小楷基本點畫的寫法


點畫是構成字形結構最基本的元素,儘管點畫在用筆的書寫方法上,小楷與大楷並無多大的區別,但事實上小楷比大字要細微得多,如果沒有一定的大楷基礎,就很難體味到小楷用筆的精到和細微之處。


小楷的點畫在形態上是很富有變化的,相傳鍾繇小楷,點畫各異,右軍作字書,萬字不同,無怪乎宋姜夔在看到魏晉人的書跡後發出由衷的慨嘆,他在《續書譜》中說:「古人遺墨,得其一點一畫,皆昭然絕異者,以其用筆之精妙也。」故凡藝術的造詣愈深,變化就愈大,愈無止境,其所得到的樂趣亦愈無窮盡。但作為初學者來說,不必因此而畏難不前,我們應該看到,這些變化無非是形變,而這些形變亦只不過是從方圓藏露的筆法中派生出來的。在令人目不遐接,眼花繚亂的形式變化中,我們必須先找到其中具有個性的客觀規律,這種規律就是歷代書家所推崇備至的「永」字八法。清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中說:「凡學必有要,若網在綱,有條不紊,永字者,眾字之綱領也,識乎此則千萬字在是也。」故對於初學書的人,不必先去求變化,此時當先從基本點畫入手,以形求法,當掌握筆法中的基本規律後之後,再由法循禮理,所謂理就是具有共性的客觀規律,對於筆法來說,最重要的是得勢二字,得勢後便能變而入化境,也就能獲得創作上的自由境界。


古人研究永字八法,雖代有論述,但辭意不清,或言簡而意賅,或艱澀而繁瑣,很難使學者一目了然,因此,為了便於初學者切實扼要的掌握此法,我們試圖用比較通俗的語言作一些介紹。


第五節小楷基本點畫的寫法


點畫是構成字形結構最基本的元素,儘管點畫在用筆的書寫方法上,小楷與大楷並無多大的區別,但事實上小楷比大字要細微得多,如果沒有一定的大楷基礎,就很難體味到小楷用筆的精到和細微之處。


小楷的點畫在形態上是很富有變化的,相傳鍾繇小楷,點畫各異,右軍作字書,萬字不同,無怪乎宋姜夔在看到魏晉人的書跡後發出由衷的慨嘆,他在《續書譜》中說:「古人遺墨,得其一點一畫,皆昭然絕異者,以其用筆之精妙也。」故凡藝術的造詣愈深,變化就愈大,愈無止境,其所得到的樂趣亦愈無窮盡。但作為初學者來說,不必因此而畏難不前,我們應該看到,這些變化無非是形變,而這些形變亦只不過是從方圓藏露的筆法中派生出來的。在令人目不遐接,眼花繚亂的形式變化中,我們必須先找到其中具有個性的客觀規律,這種規律就是歷代書家所推崇備至的「永」字八法。清戈守智《漢溪書法通解》中說:「凡學必有要,若網在綱,有條不紊,永字者,眾字之綱領也,識乎此則千萬字在是也。」故對於初學書的人,不必先去求變化,此時當先從基本點畫入手,以形求法,當掌握筆法中的基本規律後之後,再由法循禮理,所謂理就是具有共性的客觀規律,對於筆法來說,最重要的是得勢二字,得勢後便能變而入化境,也就能獲得創作上的自由境界。


古人研究永字八法,雖代有論述,但辭意不清,或言簡而意賅,或艱澀而繁瑣,很難使學者一目了然,因此,為了便於初學者切實扼要的掌握此法,我們試圖用比較通俗的語言作一些介紹。


(一)點法


點在筆法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它起著畫龍點睛的作用,若一點失所,則如美人之眇一目,勢必就會破壞字形的結構美,況其它七法,發筆時皆從點起,點失勢則畫易失誤,此最關緊要,小楷作點,以露鋒居多,這又是小楷用筆的特點。


作點之法,其勢要重,所謂重即落筆的速度要快,但落點要輕,所謂「每作一點,如高峰之墜石,磕磕然實如崩也。」磕磕然是形容石頭互相碰擊的聲音,言其勢重,不是指下筆時實用力,凡作露鋒之點,當於空中作逆勢,尖鋒入紙,順勢落筆,落筆後即迅速將筆毫鋪開,此即王羲之所說「每作一點,皆懸管掉之,令其鋒開,自然勁健也」。不可採用兜圈子的辦法去填滿筆形。


作點時筆力要深入,即收筆時用腕法輕提筆鋒,然後借勢向下頓挫一二下,再反揭收之,收筆的動作要快,這樣水墨便能深入點內,力透紙背,《禁經》所謂點如利鑽鏤金是也。喻其有深入沉著之意。


凡露鋒之法點,發筆要尖銳而飽滿,尖則鋒芒外露,點有精神,若不尖則「芒角隱而書之神格喪矣!」。凡露鋒之點,收筆要圓,圓則墨精暗墜,勁氣內斂,而點亦能渾厚。


作點之法,要帶側勢,唐柳宗元《八法頌》所謂:「側不愧卧。」故凡作點向右,其勢向左,作點向左,其勢在右,以側取勢,點法自然靈活而富有姿態。


作點之法,為點必收,收筆的方向要與下一筆發筆的方向相呼應,凡出鋒之點,其鋒當由腹中而出,如中則點畫蓄氣血,顧盼含性情,點法自然生動而不獃滯。


作點之法,力要沉著,所謂沉著即用筆精到,如刻入縑素,無佻巧浮弱之病,宋朱長文《墨池編》中說:「作點之法,皆須磊磊如大石當衢,或如蹲鴟。」《書法三昧》亦說:「夫作點之法,下筆須沉著,蓋一點微如粟米亦分三過、向背、俯仰之勢。」(所謂三過即逆入、作點、收筆這三個動作)。


作點之法,又貴於變通,點不變謂之布棋,通變之法,貴在得勢,即因其自然之體勢與為消息。


(二)橫畫


橫畫又稱為勒,所謂勒有愈收愈緊之意,發筆時要逆入,收筆時要回顧,行筆時要意有所顧,逆勢澀進,《禁經》所謂「畫如長錐之界石」喻其不可太光滑」≈狻


凡寫長畫,當於不平中求平,使其畫勢上平而下呈拱狀,就象一隻覆舟之樣,切忌上平下亦平,則板刻之弊立見,柳宗元《八法頌》中說:「勒常患平」即是此意。


橫畫又要貴於變化,元陳繹曾《翰林要訣》中說:「凡平畫忌如運算元,終篇展玩,不見橫畫,始是書法。」所謂不見橫畫即是指無平行齊頭,板刻凝滯之筆。


(三)豎畫


凡寫豎畫,當於曲勢中求挺拔,則見筆力。古人稱豎畫為努法,努有用力之意。元李溥光《雪庵八法》中說:「努之為法,用彎行曲扭,如挺千斤之力。」這是一種富有彈性和力度的曲線之美,或向、或背、或背中有向,或向中有背,或勢直而局部曲,最不可板滯,故柳宗元《八法頌》中說:「努過直則力敗。」就是這個意思。


(四)長撇


長撇,古人稱之謂掠。馮班《鈍吟書要》中說:「掠如蓖之掠發,此乃斜懸針而末鋒飛起,宜出鋒處送筆力到而勻,不可半途擊出,則無力而瘦弱。」故作掠之法,頸部要細,腰部勢微婉曲,宜肥勁有力,唐顏真卿《八法頌》說:「掠彷彿以宜肥。」出鋒時當以腕送,飽滿尖銳,萬不可作虛尖斜拂之狀。柳宗元《八法頌》說:」掠左出而鋒輕。」如是則一筆之中有輕重粗細的變化,富有節奏感,由於收筆時勢微曲而末鋒飛起,故有回顧之勢。李溥光《雪庵八法》中說:」掠始作者,用肥健悠揚,而宜乎舒暢。」極其生動地形容掠法的筆調。


(五)短撇


古人謂之啄法,啄者,如鳥之啄物,銳而且速,喻其用筆當迅捷、爽利、明快。元陳繹曾《翰林要訣》中說點首撇尾,左出微仰,如鳥喙之啄物。


(六)挑法


挑法,古人稱之謂「策法」,策者,鞭策之意,以鞭子策物,用力在策本,得力在策末。《書法三昧》中說:「策法,仰筆厲鋒,輕抬而進,有如鞭策之勢。」所謂仰即側行貌,喻作挑時當帶側勢。柳宗元《八法頌》中說:「策仰收而暗揭。」暗揭就是空中作收勢,由於寫挑法時側鋒點入,鋒尖上仰,已帶偏側之勢,運筆時當邊走邊頓挫,邊挫邊提,至收筆時,鋒已收歸畫中,故行筆不宜太快,快則勢必形成偏鋒」≈住U紜堆┾職朔ā分興擔「策始作者,用仰鋒上揭,而貴乎遲留。」遲留才能有時間將鋒調正。


(七)捺法


作捺之法,一波三折,勢宜開張。李溥光《雪庵八法》中說:「險橫三過,而開揭其勢力。」行筆宜抑揚頓挫,不徐不疾,從容不迫。收筆時,須提筆戰行右出,意即寫捺角時筆畫滿捺,已帶側勢,須用腕法帶動筆鋒,逐步衄挫,邊走邊提,將鋒提到離紙之時。唐太宗《筆法論》中說:「磔須戰筆發外,得意徐乃出之。」所謂「得意」即收筆時能將筆鋒收歸畫中。


(八)鉤法


鉤法,古人謂之趯法,有跳躍之意,宋陳思《八法詳說》中說:「趯須蹲鋒得勢而出,出則暗收。」所謂蹲鋒,即出鉤之前先向下作一快速的按筆動作,如人跳高時躍起前的半蹲動作一樣,所謂「得勢...


第六節小楷用筆的質感


研究小楷用筆不外乎形與質這兩個方面,所謂形是指筆形,包括方圓、藏露、曲直、長短等;所謂質是指質地,包含份量、厚度、骨力、澀韻等。形貴於變化,是流露在外的形式美,質貴於樸素,是潛伏在內的質地美。


形式美的最高法則是和諧,和諧就是通過對比協調,平衡對稱,多樣統一等手法,在形質動蕩的變化中受到一定的制約,方能合乎情理,因為和諧本身是一種合乎自然規律的表現形式,換一句說,和諧就是恰到好處,就是從藝術的客觀規律中獲得了創作上的自由,人人都能欣賞形式美,但不一定人人都能體會到藝術家為此而付出的艱巨勞動。因此,對法度和技巧的重視和掌握是獲得形式美的重要手段。


與形緊密相關的是質,它雖然不象形式美那樣地顯露、明確,但它卻潛伏在內,起著主導的作用,形之趣近巧,質之趣近拙,近古、近真。尚質之書,如古玩之有寶色,其體質愈陳愈古,質之中藏者,猶美玉之蘊璞,明珠之含蚌,給人以無窮的妙趣。


質勝之書,形式樸素,如渾金璞玉,十分含蓄,它往往不假造作,不事修飾,趣近真率,渾然天成,富有一種自然之美,鍾繇、顏真卿的小楷就是以質勝的代表作品。


書寫小楷,固然不能脫離形式美,但更應強調質地美,《淮南鴻烈本經訓》說:「必有其質,乃為之文。」以質為尚,精神充於中,氣韻自暈於外,若徒以形式為尚,則往往容易導致媚熟甜膩,輕佻浮滑的弊病,看上去若巧,實際上違背了自然規律,在賣弄自己的小聰明,正如宋蘇軾在《老子本義》中所說的:「巧而不拙,其巧必勞,付物自然,雖拙而巧。」故凡夫大巧者,必有一種拙樸之趣。


拙樸不是率意,古質不是粗野,自然不是隨便,拙樸之書含蓄蘊藉,既無人工雕琢的痕迹,又無用意裝飾之巧思,它自然雅逸,不逞才、不使氣、不恣狂、不纖弱;它天真爛漫,不肥鈍、不板滯、不窘迫,不穢濁,它既無膩、甜、熟、媚之習氣,又無狂、怪、佻、浮之俗態,它渾厚而不侈誇,強烈而不滯膩,它平矜釋躁,雅步雍容,它醇雄清古,平和簡靜,從而表現出一種樸素的自然之美,這是小楷中的一種高級境界。


形與質相統一是人類審美的最高理想,正如西漢揚雄《太玄經》中所說:「陰斂其質,陽散其文,文質斑斑,萬物粲然。」但遺憾的是歷史上很少有書家能達到這種完美的境界。妍美與質樸,猶如陽剛與陰柔一樣,是極難於統一的兩大類型的不同風格。這兩種風格之美,可以結合,但必然有所偏勝。縱觀我國古代書法史,鍾繇的小楷由於剛從隸書演變而來,故體質樸素,至東晉之二王,增損古法,裁成今體,別開生面,以妍美雅逸見長,但因其去古未遠,故乃能於妍媚中蘊含了一種質樸自然的氣息。初唐小楷,以晉人之理而立法,處處以法度為尚,楷法成熟,當以形式妍美為主,無怪乎唐孫過庭《書譜》中發出今不逮古,古質而今妍的感慨,至中唐時,書尚肥勁,時風一轉,又有返質之趨向,如顏真卿、徐浩等,於肥勁豐腴之中,不失質樸淡古之氣。宋代諸家,不甚留意小楷而以行草為尚,以寫意為法,但偶作之小楷,卻能跳出唐人法度的束縛,追求一種個性的解放,亦奕奕有一種風情意態洋溢於字裡行間。到了元代,整個書壇幾乎為趙孟頫一人所籠罩,上追二王,是他一生的奮鬥目標,他以極大的功力由唐溯晉,取法乎上,但遺憾的是在氣質的限制下,他得到了晉唐人的妍美之態,而失去了魏晉人的質樸之氣,因此,可以說他的小楷,真可謂妍美之極。明代初期以三沈為代表的書家,專以唐人法度為尚,以端楷書制誥,無甚意韻,而開館閣之漸。明代中葉自祝允明、文徵明、王寵、董其昌諸家的提倡,始能上窺魏晉,各自標新立異,書風亦為之一振,儘管他們都以鐘王為法,以形質為尚,但由於諸子皆吳人,地處江南,其氣質上仍不能逃出以妍美為主的地域風尚,但己漸開質樸之風,影響到晚明及清代的幾個書家,如黃道周、倪元璐、傅青主、王鐸、劉石庵、何紹基等。如由妍美變成質樸,由此可見,上下千年,雖氣運推移,而文質迭尚,都在小楷中表現出來。


小楷要富有質感,就其風格來說,要富有一種自然、樸素、天真、拙樸的氣息,就其章法來說,它要有一種大小參差,疏密相間,奇正錯落的布局;就其結體來說,要富有一種端莊、朴茂、淵懿奇古的姿態;就其用筆而言,它要有一種骨蒼神腴、氣清質實的筆調,主要包含了中鋒用筆所產生的一種渾厚的力度以及因節奏韻律變化而產生的一種澀感,下面我們就來談談要使用筆富有質感的具體方法。


(一)骨法用筆是表現質感的重要筆法


骨在結構中是指骨骼,即字形最基本的間架方法,在用筆上即指中鋒運筆,是力的表現,近代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說:「中國畫最反對平扁,認為平扁不是藝術,就是寫字也不是平扁的,中國書法家用中鋒寫的字,背陽光一照,正中間有道黑線,黑線的周圍是淡墨,叫作綿裹鐵,圓滾滾的,產生了立體的感覺,也就是引起了骨的感覺。」他的話十分簡明生動地描述了這種筆法。


初學書法,當先求骨力,骨力是書法藝術具有共性的美,而中鋒用筆是產生骨力的重要手段。所謂中鋒,即蔡邕《九勢》中所說的:「藏頭,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筆心即靠近鋒尖的正中部分,當中鋒行筆時,筆毛平鋪於紙上,萬毫齊力,此時鋒尖己不存在,但見筆身挺立,而筆心經常保持在點畫內的中線部位行走,由於中線部分,水墨下滲,故吃墨較深,墨色較濃,而二側副毫處,則相對地吃墨較淺,墨色較淡,由於深淺濃淡的作用,這根線條就產生了一種渾厚、飽滿、圓潤的立體感。


中鋒行筆時,由於鋒藏畫中,故畫之中心,如映日觀之,有一縷墨痕,這一縷墨痕就稱之謂骨,骨之左右、上下兩邊,乃副毫之所為,故又稱之謂肉。


骨貴於藏於肉之內,由於骨力中藏,故一般很難用肉眼觀察得到,特別是小楷,即使映日視之,也很難看到這一縷墨痕。儘管它看不到,但能體味得到,這種感覺和體味到的力量就是力感。只有骨藏於肉,才能含文包質達到骨肉相稱的境界。


筆力之是否大小強弱,不關乎點畫之粗細肥瘦,不得法者雖粗實扁,故清笪重光《書筏》中說:「能運中鋒,雖敗筆亦圓,不會中鋒,即佳穎而劣。」肥而無力謂之臃腫,瘦而無力謂之纖弱,故有力者,肥瘦皆宜,無力者,肥瘦皆病。


從理論上理解中鋒並不困難,但在實際書寫過程中,要經常保持筆心在點畫中線上行走,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需要書者能十分圓熟地掌握調鋒的技巧,即運用手腕和提按、衄挫、往複等方法將偏離中線的筆鋒收歸畫中,這種方法不但表現在發筆處,同時也體現在運筆和轉折的過程中,能隨倒隨起,則一縷鋒尖為我所用,故一枝筆提得起,實乃用筆的關鍵之處。


中鋒運筆,主要體現在畫之中段,若僅以藏頭護尾來理解中鋒是有片面性的,有的人甚至在寫小楷時,每每剪去鋒尖或用禿筆,作圓頭如蒸餅之狀,以模糊為藏鋒,自以為落筆渾成,得藏鋒之法,這實在是很可笑的。古人小楷墨跡,以露鋒居多,芒鎩鋒銛利,神采奕奕,即使是藏鋒的發筆,雖逆入時鋒藏畫中,不見起止之跡,但亦略具鋒勢,其用筆有太阿截鐵這意,精華蘊藉,可見中鋒即是藏鋒,運筆過程中,鋒藏畫中,則左右逢源,上下得所,靜躁俱稱,中邊皆到。


書寫小楷,用筆要腴。所謂腴即飽滿的意思,能運之以中鋒方能腴。在瘦者則謂之清腴,在肥者則謂之豐腴。清腴之法,用提筆裹鋒,提飛則瘦,豐腴之法,用按法鋪毫,滿捺則肥。


書寫小楷,用筆宜清。所謂清是潔凈的意思,清氣本於中鋒,而出之筆頭。凡鋒尖至筆根二分之一處為毫之腰,自腰至端,又可分成三分,善用筆者,不過三分,善用鋒者,出之筆端,小楷字越小,越要清晰,容不得有絲毫渣滓。馮班《鈍吟書要》中說:「畫能如金刀之割凈,白始如玉尺之量齊。」


書寫小楷,用筆貴秀。所謂秀有清潤的意思,秀氣本於筆法,成於用墨,純用側鋒者,或左枯而右秀,或上枯而下秀,惟中鋒用筆,勁而圓,齊而潤,圓潤豐美,秀氣乃出。不善用筆者,或強務古淡而實枯槁,或苟圖雄秀而實霸悍,或詐為自然而實率嫩,或巧作丰姿而實平庸,此都是不善用筆的緣故。


由上可知,中鋒運筆,實乃用筆之一大關鍵。筆鋒之在畫中,如人之筋骨;副毫之在兩旁,似人之肌理。筋骨是用筆之質,肌理乃點之形,惟筋骨內含,肌理細膩,方能達到藏骨抱筋,含文包質之妙。


(二)力度是表現質感的物質基礎


書寫小楷,最要講究筆力,筆力充沛,沉勁入骨,才能給人以一種沉著端莊,精神內斂的形質之美,清傅山《霜紅龕集》中謂:「作小楷須用大力柱紙著筆,如以千斤鐵杖柱地,若謂小字無須重力,可以飄忽點綴而就,便於此技說夢。」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喵 的精彩文章:

明朝狀元的試卷:內容和書法,簡直令人嘆為觀止!
任政臨智永《千字文》
潘伯鷹臨褚遂良《陰符經》
伊人情深深似海,傅雷夫婦悲歡情路
沈尹默行書真跡《金磷叟詩》

TAG:書法喵 |

您可能感興趣

竟然有90%的人寫不好這個字!
14寸有多猛?看了這個你就知道
腎不好的人千萬不要吃這個
卧槽,這個好好玩啊!
這個小說真有那麼好嗎?我否定
90%的人健身都是這個樣子,看看有沒有你?
你這個傻瓜,好像從來不知道我有多愛你
解字:當有人說很多話的時候,才能用這個字!
真的好心酸!看到這個,我們有什麼理由剩飯剩菜?
這個破電影當年不知道坑了多少人,說不定就有你
好多人都以為這個是楊冪?
千萬別吃這個!你以為只是好吃?看後震驚了!
我不穿這個,這個真的不是我的!有看懂的司機?
這個鬼不好惹
為什麼有那麼多人喜愛7這個數字?
沒有這個技能,叫我如何過好這個中秋!
這個畫家,字寫得也真好!
7歲女童感冒2年好不了,竟是因為這個!也真是服了她爸媽!
沒想到一百多年的自嗨器是這個樣子的 看起來就好疼
超過 30% 的糖尿病人都有這個問題!看看你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