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圓融觀的文化內涵
道教在哲學上繼承並發展了道家學說。道教積極探索道體與性體的根本特徵、萬物的有無動靜、社會的興衰、個體的生死禍福等問題,在對自然的改造、社會的變革、生命的延展等多方面做出了重要而獨特的貢獻。
道教「上標老子,次述神仙,下襲張陵」(南朝梁劉勰《滅惑論》), 認為在這個世界上有仙境、有形體長生不死的活神仙,人們可以通過證道而成仙。
道教認為人生活在世上是一件樂事,因而教導人們要樂生、重生。早期道教的重要經典《老子想爾注》,就把《老子五千文》中的「天大、地大、王亦大」,改為「天大、地大、生大」,認為「生」比「王」重要。《元始無量度人經》強調「仙道貴生」。葛洪也說: 「天地之大德曰生」,認為生命是最為寶貴的。道教在人生與死、存在與消亡的對立中,抓住「生」的一端來觀察宇宙萬有和人生,認為人有無窮的潛能,通過修鍊,就可以「參贊天地之化育」了。它鼓勵人們至少要竟其天年,最高理想是長生不死乃至成仙。所謂成仙,並不是說人死後靈魂登入「仙境」--道教的「仙境」並不完全指縹緲的天國,而是說人的形體可以長生不死,既可以和凡人生活在一起當活神仙,也可以到「仙境」去超脫自在。
一些人認為,人的壽命皆由天定,所謂「生死由命,富貴在天」。但道教卻並不這樣理解,認為「夫形生愚智,天也;強弱壽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陶弘景《養性延命錄》)道教相信人的生死命運是由自己掌控的,生命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這種生命自主思想,集中表現為堅信生命演化過程是可逆的,人可以憑藉主觀努力,通過修道,逆轉生命演化過程,使自己的生命在宇宙大化中如同道生萬物一樣,生生不息,暢通無阻,最終復歸到生命的本源上,實現生命形態的轉化而逃離生死之度劫,所謂「我命在我不在天,還丹成金億萬年」(《西升經》)。這種思想理念促使人從消極適應自然轉變為積極改造自然,使人在與自然不離不即的動態關係中凸顯「夫天地之性,人為貴」的自由。
道教雖以「少思寡慾」、「長生久視」為宗旨,主張學道之人應超然世外,獨善其身,不趨炎附勢;修道應以道濟世,既要修道證真又要救世利人。這種修己與利他的雙重目標,表現出道教「內以修身,外以行善」的出入世並重的圓融精神。
道教的圓融還體現在它的寬容、多元精神上。《道德經》云: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這就是說,能包容一切就能夠公平對待一切。道教在看待人和萬物的關係上,沒有人類中心論的觀點,認為人是「域」中四大之一。在人與人的關係上,道教主張多元化,容納不同的價值觀,否定高低貴賤之分,反對自我中心論。
道教還特別提倡尊重女性。《太平經》云: 「天地之道,乃一陰一陽,各出半力,合為一,乃後共成一。」「男女各出半力,同志和合,乃成一家。」在家庭倫理中,男女地位應該是平等的,男女和合的人道與陰陽和合的天道是對應的。
道教自由圓融精神不僅表現為力求掌握自然規律而改造自然、戰天鬥地的自由;力求社會關係寬鬆活潑,個體在其中和暢自如、逍遙舒適的自由;還表現為個體身心的自由,即個體所具有的無窮之生命潛力。
道教為了使人們不受既定的價值觀和規範的束縛,張揚價值觀多元化的合理性、合法性,保持心靈的開放和絕對自由,讓思想不停滯、僵化,「浮雲舒捲絕常勢,流水方圓靡定形」。在時機不到時,「樂天知命,何慮何憂!安時處順,何怨何尤哉!」(葛洪《抱朴子外篇·名實》)在時機到來時,則如圓球滾落高山,如瀑水傾瀉江河,機敏神應,圓應萬方。所謂「蓋君子藏器以待有也,蓄德以有為也,非其時不見也,非其君不事也,窮達任所值,出處無所系。其靜也,則為逸民之宗;其動也,則為元凱之表。或運思於立言,或銘動乎國器。殊途同歸,其致一焉」(葛洪《抱朴子外篇·任命》)。這也是一種積極入世而達觀圓融的處世態度,其目的是使心靈充滿了潛能、勢能,具有無窮的生機。
這種心靈的自由,同樣是與身形聯繫在一起的。性即神,命即氣,氣神同運,性命雙修,這是宋代開始的道教內丹學派的核心思想。道教性命雙修之學一方面積極追求精神超越即心靈自由提升的意義--這方面實已構成宋明理學家們的心性學的思想源頭;一方面又以重視身體,不忘養生乃至不輕視感性世界為取向,充分體現了道教個體身與心的圓融自由精神。
※沉得住氣,彎得下腰,抬得起頭
※道教怎樣看待神通?
※誦經、靜坐中出現一些奇異現象應如何對待?
※道無處不在 修行人怎麼過日子
※誦經一定要唱經韻、敲打法器嗎?
TAG:泰山碧霞祠 |
※道教法物的文化內涵
※宮觀和道教文化的發展
※玄德堂——道教宮觀里的鐘鼓文化
※道教文化——道教音樂無為的妙韻
※道教與中國茶文化
※玄德堂——道教文化內容
※佛教文化:三諦圓融的含義
※道教正一派授籙的宗教文化內涵
※道教信仰「中秋拜月祭土」的文化內涵
※道教與民俗文化
※宋代崇道促進媽祖文化與道教文化的結合
※道教文化基本常識 一
※道教文化 冠巾
※玄德堂——道教文化與風水文化
※玄德堂——道教與茶文化
※太原市道教協會成立 深入挖掘道教優秀文化內容
※道教文化巡覽:道教服飾
※道醫相融,道教葯食養生文化撮議
※本土文化·全民宗教——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