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入侵阿富汗的真實意圖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形成了美蘇爭霸的兩級格局,美蘇兩國關係在緊張與緩和中徘徊。20世紀70年代,受困于越戰、1973年石油危機和西方陣營分化的影響,尤其是蘇聯在軍事實力上的趕超,美國從尼克松時期便開始實行戰略收縮,美蘇關係出現緩和。但蘇聯在勃日列涅夫的領導下進行強勢擴張,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標誌著其霸權主義達到頂峰,但這場戰役卻使蘇聯深陷其中難以自拔。蘇聯為什麼入侵這個國土面積只有65萬平方公里的小國,蘇聯的真實意圖又是什麼?
歷史淵源
阿富汗位於亞洲的大陸中心,是西亞、南亞和中亞的交匯處,東部與中國接壤。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來都是歐亞大陸交通樞紐,也曾是古絲綢之路中轉站之一。人類的遷徙、戰爭和商業活動都在這裡留下了印跡,阿富汗文化也呈現出鮮明的多元性。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阿富汗地區常常飽受戰亂之苦,古代時期波斯人、希臘人、薩特人、匈奴人、土耳其人、阿拉伯人和蒙古人的鐵騎均踏上過這片土地,近代英俄兩國也在此激烈角逐,直到1919年,阿富汗經過三次抗英鬥爭才獲得獨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阿富汗陷入美蘇兩強爭霸的夾縫之中。而阿富汗奉行中立外交政策,並沒有倒向美蘇任何一方,而是從美蘇兩國獲得好處。美蘇兩國都想將阿富汗納入自己的陣營,都在阿富汗培養自己的勢力。但阿富汗國內的情況十分糟糕,政變不斷。1973年至1979年9月,達烏德推翻查希爾王權,幾年後人民民主黨領袖塔拉基推翻了達烏德政權。1978年4月,親蘇的塔拉基勢力推翻了達烏德的統治,建立了阿富汗民主共和國。
塔拉基上台後,對阿富汗進行激進的改革,模仿蘇聯體制,外交上倒向蘇聯。這些措施導致阿富汗國內秩序混亂,國內反政府起義不斷,引起阿富汗社會各階層的嚴重不滿。在對待國內政府武裝時,塔拉基和國防部長阿明產生分歧。塔拉基在蘇聯的授意下準備除掉阿明,阿明卻先發制人,將塔拉基擊斃後獨攬大權。阿明對蘇聯的做法十分不滿,他要求蘇聯大使撤出阿富汗,並表現出親美的姿態。阿明的做法引起蘇聯極度的不滿,蘇聯不能容忍阿富汗倒向美國,失去這個多年苦心經營的戰略重地。當時阿富汗和蘇聯有兩千多公里的國界線,其地理位置對蘇聯尤為重要,阿富汗一旦淪為美國的勢力範圍,蘇聯就會失去南部緩衝地帶。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聯內部出戰派佔領上風。
出兵阿富汗
蘇聯的決策者認為美國被伊朗伊斯蘭革命搞得焦頭爛額,特別是人質事件,已無暇顧及蘇聯擴張活動。再者,蘇聯臆想憑藉軍事上的優勢輕而易舉地取得勝利。但蘇聯領導人忽視了一個嚴重的問題,一旦出兵意味著蘇聯將被捲入阿富汗內戰的漩渦之中。蘇聯及阿富汗傀儡政權就會成為阿富汗全民的敵人,蘇聯的軍事成果將不能有效地轉化成為政治經濟利益。蘇聯對國際形勢和阿富汗國情的錯誤判斷,致使蘇聯付出慘重的代價。
1979年12月12日,蘇聯政治局會議正式決定出兵阿富汗。12月25日,當西方國家還沉浸在聖誕節的喜慶之中,大量蘇軍便侵入阿富汗境內。僅兩天時間,蘇聯就控制了阿富汗政府核心部門,並將阿明擊斃,扶持卡爾邁勒傀儡政權。蘇聯的入侵引起阿富汗社會各階層強烈抵抗,並在國際上遭受譴責,從而變得更加被動和孤立。美國總統卡特對蘇聯入侵阿富汗的行為進行強烈地回應,對蘇聯禁運、推遲簽訂限制戰略核武器條約、減少兩國間文化和經濟交往等等。美國加強對阿富汗抵抗組織進行軍事援助,使蘇聯重蹈美國侵越戰爭的覆轍。
入侵阿富汗的蘇軍,
圖片來源:www.kongjun.com
帝國的墳墓?
阿富汗素有「帝國墳墓」的稱號,很多帝國消亡與阿富汗都有著一定的關係。亞歷山大東征阿富汗未果,還塔上了自己的性命,他死後橫跨三大洲的帝國很快分崩離析;近代大英帝國在阿富汗人民三次抗英戰爭下,不得不承認阿富汗獨立,大英帝國很快走向沒落;蘇聯從阿富汗撤軍後,兩年後就解體了;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最後也折戟在此。儘管帝國的沒落是由多種原因構成,但從側面上反映出阿富汗事務的複雜性和難解性,這些特性往往會加速帝國的滅亡。
從1979年入侵至1989年撤軍,蘇聯在阿富汗傷亡慘重,付出沉重的代價。在這十年中,蘇聯對阿富汗的援助、貸款等項就高達85億盧布,而用於戰爭的費用比這高得多。蘇軍參戰軍人先後達到62萬人,文職人員也有2.1萬名;其中近1.5萬名官兵陣亡,受傷人數為53753,生病者達415932人。蘇聯入侵阿富汗致使蘇聯內部矛盾重重,戰場的巨大消耗使蘇聯生活水平下降,國內經濟進一步惡化,蘇聯在國際社會上更加孤立和被動,最終難逃解體的命運。
真實意圖
蘇聯入侵阿富汗如果只是為了推翻阿明政府,扶植親蘇的傀儡政權,完全可以通過援助反政府組織而達到目的,何必冒這麼大的風險進行軍事入侵。可想而知,其真實意圖遠非如此
上世紀70年代,美國和蘇聯在中亞進行激烈地的角逐,蘇聯憑藉強大的軍事實力開始新一輪的擴張。當時,美國在中東的地位不斷提升,影響力不斷加強。在美國的撮合下,埃及和以色列達成和解,蘇聯在中東地區的地位一落千丈,蘇聯處於被動的局面。為了改變這種被動不利的局面,蘇聯加強在中亞和南亞的勢力滲透,建立所謂的「亞洲集體安全體系」,而阿富汗是這個戰略中重要的一環,因此蘇聯必須加強對阿富汗的控制,防止阿富汗處於美國的勢力範圍中。佔領阿富汗後,蘇聯南下可以得到暖水港和出海口,從而實現「到印度洋洗靴子」的夙願。
蘇聯入侵阿富汗另一個重要的目的就是包圍中國。美國與巴基斯坦、泰國、菲律賓關係密切,日本、韓國也處於美國勢力範圍中。隨著中美關係的改善,如果中美聯合就會形成對蘇聯的包圍。20世紀50年代末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在中蘇北部邊界、中蒙邊界屯兵近百萬,軍事政治對抗成為兩國的常態。此外,蘇聯對印度和越南兩國進行經濟援助和政治支持,積極打造成反華基地。如果佔領了阿富汗,蘇聯就實現了對中國在陸地上的包圍,形成「C形」包圍圈。蒙古、中亞國家處於蘇聯的勢力範圍,印度、越南也基本上成為親蘇的國家,蘇聯從而孤立中國,形成對中國的戰略包圍,從而防止中美聯手反蘇。
阿富汗可以說是蘇聯的南大門,關係蘇聯的邊疆穩定和安全。阿富汗共產主義政權被推翻衝擊了蘇聯中亞各國的政治秩序,從而影響蘇聯控制下的中亞國家的穩定。此外,伊朗伊斯蘭革命爆發,也是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另一原因。蘇聯為了防止伊朗向阿富汗輸出革命,防止伊朗革命浪潮席捲阿富汗。總的來看,蘇聯入侵阿富汗是為了保障蘇聯南部安全與穩定,實現蘇聯的戰略目標。同時,防止伊斯蘭革命外溢至阿富汗,實現「反美遏中,防止中美合作」的戰略意圖。
參考文獻
邢媛媛:《蘇聯入侵阿富汗30周年祭》,《南風窗》2010年第1期。
今日主筆 李明偉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重工輕農」戰略為何沒有使埃及實現工業化?
※正發黨正式提交憲法修正案,土耳其接近成為總統制國家|周觀中東
※敘利亞阿薩德家族之縱橫
※論「LNG巨擘」卡達的困境
※埃爾多安、葛蘭與軍方勢力的三方博弈
TAG:中東研究通訊 |
※蘇聯入侵阿富汗 始末
※蘇聯解體的催化劑——入侵阿富汗
※入侵阿富汗如何成為蘇聯解體的催化劑
※蘇聯入侵阿富汗珍貴照片,蘇軍抱著被阿富汗聖戰者炸死的小女孩
※入侵阿富汗:蘇聯崩潰的前兆
※蘇聯入侵阿富汗陷入泥潭,莫斯科奧運會都被抵制了
※想幹嘛?俄羅斯擔心北約意圖入侵
※納粹德國入侵蘇聯的最初階段 蘇聯軍民都在幹什麼?
※入侵阿富汗:紅色帝國陷入戰爭泥潭
※蘇聯為何入侵與世無爭的芬蘭?缺乏安全感還是侵略成性?
※九次圍剿和反圍剿:蘇軍入侵阿富汗戰爭中的潘傑希爾攻勢!
※實拍德軍入侵丹麥,最「和平」的侵略,丹麥人既無知覺又無反抗
※滑向深淵的阿富汗:蘇聯入侵之前,人民生活幸福平靜,如今卻··
※中亞俄軍演練拉出「古董」坦克:該部隊曾參與入侵阿富汗
※匈牙利跟隨德國入侵蘇聯時的暴行 命人脫光衣服自己挖墳再屠村
※揭秘阿基米德為抵禦羅馬和迦太基入侵的瘋狂海岸漩渦實驗
※匈牙利跟隨德國入侵蘇聯時的暴行,命人脫光衣服自己挖墳再屠村
※敘利亞要求聯合國讓非法入侵的土耳其撤軍
※勿忘!因慈禧太后一時衝動導致八國聯軍入侵,中國女性隨意凌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