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貓奴,古人可是比我們合格多了!
撰文:銳尺
圖片:來源網路
「貓捉老鼠」的故事如今正逐漸成為一種傳說。人們飼養貓,很多情況下並不是為了掃除鼠患,而是把它們當作情感伴侶。在「靠臉吃飯」的網路時代,「喵星人」甚至只需要扭動幾下軟萌的身體,展示一下粉紅肉墊,就足以讓一大批「貓奴」淪陷。但它們的祖先可沒那麼幸運,它們是憑藉辛勤的工作,才換來與人的親密關係。
去苗之害,故貓字從苗
貓是何時被馴化的,尚無定論。迄今發現最早與人類有關的貓是9500年前在塞普勒斯給墓主人陪葬的一隻野貓。中國科學家在距今5000多年的陝西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一處人與貓合葬的墓葬,雖然科學家發現其中一隻貓長期消化了大量糧食,但是依然沒有確鑿的證據證明這是人餵養的貓。一般認為,最早的家養貓出現在3600多年前的埃及,那時的繪畫作品中開始大量出現戴著項圈、拴著繩套的貓咪,這是已知的、最可信的貓被家養的證據。
北宋 佚名 《狸奴嬰戲圖》 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藏
貓之所以能夠與人結緣,離不開他們共同的敵人——老鼠。在農耕時代,鼠患對於人類的影響是致命的。中國人老早就認識到貓善於捕鼠的特性。宋代《埤雅》中載:「鼠害苗,而貓能捕鼠,去苗之害,故貓字從苗。」老鼠禍害莊稼禾苗,而貓是捕鼠能手,英雄般地保護了莊稼禾苗,所以「貓」這個字的右半邊是「苗」。
宋 易元吉《猴貓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當然,人與貓的關係並非一番風順。家貓得以存在到今天,多半是靠著人類的包容與妥協。明朝《郁離子》中曾經記載過「趙人乞貓」的故事:趙國有一人家鼠患成災,從中山國求得一貓,以求斷絕鼠害,但萬萬沒想到貓不僅吃老鼠,也吃雞。過了不久,趙人家中雖沒了老鼠,但是雞也被貓吃光了。趙人的兒子開始很擔心,問父親為什麼不趕走貓,父親說這你就不懂了,沒有了雞,我們頂多不吃雞,但是沒有了貓,老鼠橫行,我們的糧食會被偷吃、衣服會被咬壞、牆壁會被穿破、用具會被毀壞,屆時我們將饑寒交迫,而現在只不過是沒有雞吃,離饑寒交迫還遠著呢,為什麼要趕走貓呢?
南宋 李迪《蜻蜓花狸圖頁》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老鼠不但愛偷糧食、咬衣物,連書籍也難逃其害。對於愛讀書、愛藏書的文人來說,這無疑是巨大威脅。於是文人也開始養貓護書,並且將這一行為文謅謅地稱為「聘貓」。「聘貓」儀式是非常嚴肅的,聘書和聘禮要一應俱全。不少人寫過乞貓詩,宋朝著名詩人陸遊就有《贈貓》一詩:「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書房萬卷書。慚愧家貧策勛薄,寒無氈坐食無魚。」詩人在迎接小貓時,充滿了愛護與感激之情,不僅用貴重的鹽去當聘禮,還因為家貧沒有氈墊給小貓坐,沒有魚給小貓當食物,而深感愧疚。詩人提到的「裹鹽」,是古時候迎貓的禮節之一,用貴重的鹽來換取貓咪,說明古人對貓的尊重。類似「裹鹽」的禮節還有「買魚穿柳」,從市場上購得新鮮的小魚,折下柳條穿過魚腮送給生下小貓的母貓,表示感激。直至今日,中國的某些地區還保留著這個習俗。文人聘來了貓,從此能安心讀書寫作,這樣說來,貓對於中國文化史的發展,也有屬於它自己的貢獻。
亦神亦鬼,亦正亦邪
「有熊有羆,有貓有虎,慶既令居,韓姞燕譽。」這是中國可考的對「貓」最早的文字記載。這裡貓和熊、虎這樣的猛獸排列在一起,顯然不是指我們後來所見到的乖巧的家貓,而是指野貓。野貓兇猛,是一種讓人害怕的生物,而家貓雖不兇猛,但因為身上的某種特性,依然成為了古人崇拜,甚至忌憚的對象。
宋 毛益 《蜀葵游貓圖》 日本大和文化館藏
君子知恩圖報,古人以君子之禮待貓,來感謝貓的捕鼠之恩。《禮記》中有「迎貓祭之」的說法。《舊唐書》中曾詳細記載了「祭貓」的禮儀。唐朝時,每年冬天,皇帝都會在都城南郊臘祭百神,祭祀的對象中就包括貓。和貓一起被祭拜的既有神農氏、伊耆、后稷這樣的遠古先王,也有青龍、白虎這樣的神獸。貓在祭祀中,享用的犧牲是少牢,即羊、豬各一,是諸侯和卿大夫使用的犧牲,足見貓的地位之高。
宋 李迪 《狸奴小影》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古代既有貓神,也有貓鬼,充分顯現了人們對於貓又愛又怕的矛盾心理。人們愛貓敬貓,是因為它能捕鼠,對保證人們物質生活的質量起了重要作用。人們怕貓,是因為貓雖然不是什麼猛獸,但貓的一些習性讓人感到駭然。貓是夜行動物,習慣於白天睡覺,夜晚出來活動,讓人覺得它充滿靈性;貓身手敏捷卻又悄無聲息,讓人覺得它狡黠神秘;貓與人類同住但又與人忽遠忽近,讓人覺得它難於捉摸。
宋 蘇漢臣 《冬日嬰戲圖》(局部)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人對貓的恐懼催生了一系列關於貓鬼的故事。貓鬼最早的記載見於《北史?獨孤佗傳》:「獨孤陀性好左道,其外祖母高氏先事貓鬼……其貓鬼每殺人者,所死家財物潛移於畜貓鬼家。」獨孤佗畜養貓鬼殺人,並讓貓鬼把死者家中錢財轉移到自己家裡。根據古書中的記載,古人畜養貓鬼,一般是為了竊人財物——誰叫貓一直給人身手靈巧的印象呢。從隋朝開始,朝廷嚴厲打擊畜養貓鬼之人,在隋朝時,畜養貓鬼一經發現,一律流放偏遠地區。到了唐朝,管制畜養貓鬼更為嚴格,跟貓鬼扯上關係的人,無論是製作、傳養還是教唆別人畜養,統統處以絞刑。
宋 佚名《戲貓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登堂入室,化身萌寵
貓也並非完全不親近人,撫摸它的小肚皮,它也會發出咕嚕咕嚕的滿足的聲音。當人與貓的關係越來越親密以後,貓終於從家畜變成了家寵。人們對貓的喜愛不再僅僅是因為它會抓老鼠,而是對貓本身產生了依戀和好奇,並從美學角度打量著這種美麗的小動物。
明 沈周《貓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古代不乏愛貓人,唐朝時,為防止木質建築的大殿不受鼠害,盛行養貓,貓漸漸成為貴族階級的寵物,各處進獻的貢品中就有貓。南宋時曾培育出「雪獅子」這樣的珍奇品種。到了明朝,養貓更是成為了一種風尚,連皇帝也是貓的狂熱粉絲,皇宮甚至曾專門設立了養貓房。嘉靖皇帝對貓痴迷,他的一隻獅子貓死了以後,他非常悲痛,用金棺將貓葬在萬壽山麓。清初尚書龔鼎孳的寵姬顧湄愛貓,她的掌上明珠叫「烏員」,有一天這隻貓吃多了撐死了,顧湄悲慟到茶飯不進。為了撫慰美人,龔鼎孳用沉香棺木厚葬貓,還請人為貓做了三天三夜的道場。
明 朱瞻基《花下狸奴圖》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貓是迷人的,大多數貓都有著小小的臉龐、閃亮的大眼睛、圓圓的腦袋、小巧的嘴巴、柔軟的皮毛,符合人類的審美觀。講究的古人甚至發展出了一套「賞貓」標準,使貓在寵物之外,又成為審美的對象。明代宮廷喜歡養貓,還給貓起了許多美麗的名字,純白的叫「一塊玉」或「尺玉霄飛練」,身黑肚白的叫「烏雲罩雪」,黃尾白身的叫「金鉤掛玉瓶」,身體白色而嘴部黑色的叫「銜蟬」,身體黑色尾梢白色的叫「墨玉垂珠」。
明 朱瞻基《五狸奴圖》(局部) 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清朝時,出現了一本《貓苑》,這本書從種類、形相、毛色、靈異、名物、故事、品藻七個方面寫貓,可以說是一本關於貓的百科全書。書中不僅收錄了中國古代關於貓的許多有趣故事,還輯錄了記載古代「相貓之術」的《相貓經》。古人通過貓的外表來判斷優劣,認為一隻好貓要頭圓、耳薄、須硬、鼻直、腰短、後腳短、尾尖長,這些評判大多並沒有什麼科學根據,但充分說明了人們在對貓的審美上,已經有了充分的主動權,確立了主人與寵物的各自地位。
然而,換一個角度說,人與貓關係發展至今天,城市裡的「喵星人」既不用像狗一樣看家護院,也不用像它們的祖先一樣捕鼠護苗,它們什麼也不需要做,只需吃飽喝足,在暖和的陽光下優雅地散著貓步,舒舒服服地晒晒太陽,它們只要賣賣萌,愚蠢的人類就會為它們買單。所以,到底是人馴化了貓,還是貓馴服了人?這或許還真是個疑問呢。
※漲知識:動物們如何抵禦嚴冬酷寒
※苦集滅道——金色緬甸追憶
※威尼斯,這個世界上唯一沒有汽車的城市,有我想要的一切!
TAG:國家地理中文網 |
※作為貓奴,古人可是比我們合格多了
※在「照騙」這件事上,古人比我們可怕多了
※「你是個好人,但我們不合適」,弱爆了!看古人怎麼說分手
※古人的情趣玩具可比我們的有趣多了
※汗顏!古人美容不知道比我們高出多少倍,她們是如何做到的?
※千年前古人結婚都很難,他們可比我們現在難得多了
※鬥茶?古人可比我們會玩!
※古人生孩子 可能比你想像的難得多
※在古人面前稱「貓奴」,你夠格嗎?
※導航在這裡沒法用,可想古人是有多麼強!
※跟古人相比,我們的元宵節過得是不是太沒品了?
※古人是如何罵人的,你絕對想不到
※功名利祿,你給我站住!古人可是比羅某人厲害多了
※想什麼呢,古人的夏天可過得比你涼快!
※古人作詩還可以「爛」到這種程度!看來不是所有人都能是李白!
※不要小看古人的智慧,為了吸貓也是拼了!
※古人怎麼過七夕,不僅是情人相會的日子,還有許多我們不知的秘密
※古代的人為何能千杯不醉?知道這些原因,你可能比古人還能喝
※古人是咸黨還是甜黨?對不起,古人幾乎不知咸粽為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