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六大為官公正廉明清官,除了包拯你還認得誰
為官清廉不管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是國家所奉行的一套準則,貪污官吏一律都是為禍百姓,受世人所唾棄。今天,就給大家來介紹下中國古代為官公正清廉的清官,看看他們你都認得誰?
李汰
李汰(1448-1520),字清之,號立庵,明代進士。湖北浠水縣蘭溪鎮竹林塘村上馬沖灣人。1448年9月19日出生,1520年2月7日去世。1486年,由儒士領成化丙午年鄉薦69名,登丁未乙榜,任江西永新訓導。1498年,升任浙江義烏教諭。
于謙
于謙(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民權縣),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永樂十九年(1421年),于謙登辛丑科進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隨宣宗鎮壓漢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後,身為御史的于謙因數落朱高煦有功,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頌聲滿道。宣德五年(1430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撫河南、山西。
正統十一年(1446年),進京覲見因不向王振獻媚送禮,引起王振不滿遭其暗地指使其黨羽李錫給他加上對明英宗不滿的罪名下獄論死。後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復任。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獲,他力排南遷之議,堅請固守,進兵部尚書。代宗立,整飭兵備,部署要害,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破瓦剌之軍。加少保,總督軍務。也先挾英宗逼和,他以社稷為重,君為輕,不許。也先(額森)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英宗。英宗既歸,仍以和議難恃,擇京軍精銳分十團營操練,又遣兵出關屯守,邊境以安。其時朝野多事,乃獨運徵調,悉合機宜,號令明審,片紙行萬里外無不惕息。他憂國忘身,口不言功,自奉儉約,所居僅蔽風雨,但性固剛直,頗遭眾忌。
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復辟,石亨等誣其謀立襄王之子,被殺。成化初,復官賜祭,弘治二年(1489年),謚肅愍。萬曆中,改謚忠肅。有《于忠肅集》。于謙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劉寵
劉寵(生卒年不詳),字祖榮。東萊牟平(今山東省煙台市牟平區)人。東漢大臣,漢室宗親,為西漢齊悼惠王劉肥之孫牟平侯劉渫的後代。年輕時跟隨父親劉丕學習,因通曉經學被舉薦為孝廉,出任東平陵縣令,有仁惠之政。之後連續擔任豫章、會稽太守。在會稽郡時,簡除煩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為,政績卓著。後被升職入京,山陰縣有五六位鬚眉皓白的老人,特意從鄉下遠來給他送行,每人帶了百文錢贈送他。他不肯接受,只是從許多錢中挑選一個最大的收下。因此,被後人稱為"一錢太守"。其後歷任將作大匠、宗正、大鴻臚等職,更兩次擔任司空,一次任司徒、太尉,每次罷官後都回到家鄉,最後得以壽終。
海瑞
海瑞(1514年-1587年),字汝賢,號剛峰,廣東瓊山(今屬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海瑞一生,經歷了正德、嘉靖、隆慶、萬曆四朝。
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參加鄉試中舉,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後升浙江淳安和江西興國知縣,推行清丈、平賦稅,並屢平冤假錯案,打擊貪官污吏,深得民心。得到提升,歷任州判官、戶部主事、兵部主事、尚寶丞、兩京左右通政、右僉都御史等職。他打擊豪強,疏浚河道,修築水利工程,力主嚴懲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賄,並推行一條鞭法,強令貪官污吏退田還民,遂有"海青天"之譽。
1587年(萬曆十五年),海瑞病死於南京官邸。贈太子太保,謚忠介。海瑞死後,關於他的傳說故事,民間廣為流傳。
湯斌
湯斌(1627年-1687年),字孔伯,號荊峴,晚號潛庵。河南睢州(今河南睢縣)人,清朝政治家、理學家暨書法家,官至工部尚書,卒謚文正。湯斌一生清正廉明,是實踐朱學理論的倡導者,所到之處體恤民艱,弊絕風清,政績斐然,被尊為"理學名臣"。
湯斌以漢人知識分子身份早期入仕滿清並大力推行清政府的抑漢文化政策,禁坊間出版物。學者稱其"以偽行宋學",而"配享仲尼",從此"偽學之風昌",是"偽道學"。"江之屏《宋學淵源記》,不錄高位者一人,自湯斌、二魏、熊賜履、張伯行之徒,下至陸隴其輩,靡不見黜。…誠謂媚於胡族,得登腆仕者,不足與於理學之林也。" (章太炎《自述學術次第》)"至於華歆、譙周、湯斌、鄭孝胥之流,雖耳聞聖人之教,口誦聖賢之書,而終為名教之罪人。"(《無病齋札記》)
康熙帝指責湯斌、李光地為偽道學,說其以帝王之好惡為瞻而變易其說,甚至指斥"漢人行徑殊為可恥"。[2] 雍正十年,"文字獄"酷烈,傑出有骨氣的理學大家呂留良被戮屍並抄斬滿門,而恭順滿清的湯斌被滿清作為知識分子的正面典型樹立弘揚,入祀賢良祠,謚"文正",繼又從祀文廟。著有《湯子遺書》。
包拯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東)人,北宋名臣。
天聖五年(1027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
嘉祐七年(1062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古代歷史上最老奸巨猾的八大奸臣,最後一位臭名昭著
※世界歷史上八大奇蹟,中國兵馬俑在列,最著名還是它
※中國歷史上最慘烈的四大戰役,抗日最深刻,太平最慘
※中國古代堪稱神機妙算的五大軍師,范蠡第四,他最准
※世界戰爭史以少勝多的八大軍神,中國三人,韓信第四
TAG:帝王秘史 |
※包公是傳說中青天大老爺,但在歷史上,他真的公正廉明嗎?
※公正廉明的閻羅天子
※最鐵面無私,公正廉明的「青天」不是包拯,而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