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楊炎的兩稅法,唐朝真的是沒錢花了嗎

楊炎的兩稅法,唐朝真的是沒錢花了嗎

楊炎的兩稅法,唐朝真的是沒錢花了嗎

文/歷史崔

上一集歷史崔講了唐朝的大詩人杜甫,他被稱為詩聖,因為杜甫的作品寫得是老百姓的普通生活,是安史之亂後,平民大眾居無定所四處流浪,是吃了上頓沒下頓,是對朝廷的質問,也是對現實的無力。

杜甫的詩能那樣的寫實,因為這就是他生活的常態。

杜甫是悲劇的,從富家大少中央部長的女婿,到居無定所,想做官,卻找不到門路,他的兒子因為沒有食物,餓死了,晚年想回家看看,從重慶到河南,卻越走越遠到了湖南,最後死在了回鄉的小船上。

是誰導致了這一切,是安祿山,還是李隆基?

國家是皇帝的,老百姓生活不下去,皇帝的位置就坐不牢,水載舟的道理一百年前魏徵就已經提過,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大唐的宰相們也是想盡了辦法。

劉晏和楊炎,是兩位唐朝中期的宰相,搞經濟的專家,一個通過改革鹽政,實現了低成本的糧食運輸,一個通過改革稅法,提高了中央的財政收入,前面講過劉晏,那麼這一集歷史崔講講楊炎,和他的兩稅法。

聊下面的話題前,先熟悉下前面的章節:

1、杜甫很忙,是忙著養活老婆孩子

2、劉晏,安史之亂後的經濟危機是怎麼解決的

3、袁晁領導了安史之亂結束前後最大的農民起義

4、從落選秀才到唐朝宰相,元載到底經歷了什麼

兩稅法是公元780年楊炎向唐德宗提出的,為什麼要叫兩稅法呢,因為這個稅法的核心,是一年收兩次稅,時間在每年的夏天和秋天,對應農民的夏收和秋收。

楊炎的兩稅法,唐朝真的是沒錢花了嗎

在此之前,朝廷對農民徵稅按照的是租庸調製度。

兩稅和租庸調,很難說哪個更好,只是側重點不同,更適合當下的環境而已。

租庸調是按照人口徵稅,人口從哪裡來,有多少人,征多少稅,這就是人口普查的重要性,進行全國範圍的人口普查,是綜合國力的體現,大城市的人口統計相對簡單,但是農村呢,偏遠山村呢,這就需要一支專業的隊伍,在相對和平的環境下去進行。

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是兩種用於人口普查的方法,開始於隋文帝時期,通過農戶上報人口以及縣令自查加上定期抽查的方式,保證人口統計的準確性,但是到了唐朝,尤其是安史之亂後,情況變了。

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力減弱,尤其是山區的人口統計,以及大地主的僱傭人口,縣令得不到第一手的戶口資料,只能按照自願上報原則統計人口。

在天寶十四年,也就是安史之亂爆發前的公元755年,據流傳下來的史書記載,唐朝的人口為890萬戶5300萬人,但是到了唐肅宗的乾元三年,也就是公元760年,大唐的人口是193萬戶,大約1600多萬人口。

前後相差了3700萬,這麼多人都是因為戰爭被殺了嗎,不完全是。

戰爭導致的是大規模的人口遷移,原先的地方統計不能用了,新的人口普查又沒有足夠的人力和財力,只能靠自覺上報,你說家裡有幾口人就有幾口人,人口統計的誤差大。

既然人口暫時沒有能力統計,那就換種方式,現有的衙門統計幾塊地,開墾了多少地,哪些地的收成好,哪些地收成不好,這些國家還是有能力知道的,於是兩稅法就出現了。

對於那些沒地的,比如做生意的商人,楊炎的辦法是徵收所得稅,稅率是多少呢,官方的說法是三分之一,平均賣三個包子,有一個包子的錢,得上交國家,稅率算是很重的了。

楊炎的兩稅法,唐朝真的是沒錢花了嗎

改變了稅收的方式,老百姓得到了實惠,國家也有錢了,原先的地主日子就難過了。

改革,也是一種殺富濟貧。

既然是殺富濟貧,就會受到反抗,地主們都不是吃素的,事實上,楊炎的宰相確實沒當多久,公元779年隨著唐德宗一起上台,只過了兩年,到公元781年,官沒了,甚至連命都丟了。

楊炎死了,但是死的過程很戲劇化,是一場蓄謀已久的陰謀。

楊炎的老家在陝西的鳳翔縣,是出生在大家族的幸運兒,在父親死後,被河西節度使呂崇辟收留,在他那當了個辦公室文員。

楊炎很聰明,腦子好使,長的很帥,有親和力,誰都願意見面多說幾句,關鍵是他有個在中央當領導的親戚,那個幫皇帝刺殺了兩任大太監的宰相元載。

有元載在中央撐著,楊炎的仕途很順利,禮部侍郎、中書舍人,直至吏部侍郎。

楊炎的文筆好,也有才華,如果能再熬幾年,接替元載,成為宰相,似乎也不是什麼困難的事情。

但是,人生有幾個但是挺好,不是一帆風順,也不是平凡的默默無聞,生活就應該有點波瀾。

但是,楊炎的伯樂元載在公元777年被皇帝抓起來,名義是貪污,連著家人一起被扔進了監獄,隨後被判處死刑,楊炎接受了元載的提拔,自然就要接受元載被貶後的懲罰。

楊炎的兩稅法,唐朝真的是沒錢花了嗎

吏部侍郎沒了,在中央待不下去了,被趕出長安,去道州,湖南的南部,擔任司馬。

楊炎是公元777年丟的官職,到了公元779年,兩年的時間還沒到,就迎來了新的機會,這個機會就是新皇帝,唐德宗李適繼位了。

唐德宗的母親是睿真皇后沈氏,傳說中的沈珍珠小姐,在當年的安史之亂中消失了,後來唐代宗寵幸獨孤貴妃,希望立獨孤為皇后,是元載據理力爭,保住了李適的太子之位。

做了太子,老皇帝駕崩,自然就接手了整個帝國。

當上皇帝後要感謝親友團,元載便是其中之一,雖然已經死了,他曾經的親信們至少也要官復原職,加上宰相崔佑甫的推薦,楊炎從湖南又回到了長安,這次官更大,直接擔任宰相。

太子成為皇帝,中間等待的日子是最難熬的,隨時有可能太子被廢,所以對每個支持過自己的人,太子都很感激,反過來曾經支持其他王子的官員就慘了,比如劉晏,為了討好唐代宗,劉晏是支持獨孤氏冊立為皇后的。

劉晏支持獨孤氏這個事,唐德宗知道,楊炎也知道,至於第三個知道這件事的人,江湖傳言是楊炎捅出去的,原因是他不想背,害死劉晏的黑鍋。

繼續說楊炎,有皇帝罩著,又有老上司幫忙,本身也是才華橫溢,楊炎度過了一段春風得意的日子,隨即趁熱打鐵推出了兩項新政策,將國庫從皇帝的小金庫里分離出來,實現公私分明,同時還提了一個原始的預算制。

具體的方法是,按照上一個年度國家花費的總額,設立一個基本的額度,上下浮動後,把今年國家要花費的總額算出來,再按照這個標準去徵收賦稅。

改革是好事,國家需要,皇帝也需要,那麼究竟是誰要致楊炎於死地呢?

公元781年唐德宗的年號建中二年,在長安的大理寺接到了一封告密信,內容是楊弘業受賄。

案子是大理寺的副院長嚴郢(讀ying,原意是一個古城的名字)審理的,楊弘業是楊炎的兒子,身為宰相的楊炎,到公元781年,崔佑甫已經死了,常袞也被貶到了地方,論資歷論人望,楊炎都是政事堂的第一人。

楊炎的兩稅法,唐朝真的是沒錢花了嗎

作為大理寺卿的嚴郢是如何對待這位第一宰相的呢?他連夜秘密提審了楊弘業。

公元781年楊炎是54歲,作為兒子的楊弘業合理的年齡應該在30多歲,年輕,沒受過挫折,嚴郢的皮鞭一亮相,楊弘業把有的沒的都招了。

嚴郢對楊弘業那檔子事不感興趣,問的問題都是針對他的老子楊炎,問了半天,好像也沒什麼作姦犯科的事,唯一有點瓜葛的,是楊炎把一套房子賣給了河南尹趙惠伯。

楊炎賣的,是自己在洛陽的一套別墅,因為要建一個豪華的家廟,需要錢,就委託趙惠伯把那套房子給出手了。

趙惠伯的官是河南尹,相當於河南的省長,能爬到這個位置,自然懂得官場上的規矩,以河南省政府的名義把這套別墅給買了,作為辦公用地。

突審楊弘業,已經把楊炎給得罪了,現在拿不到宰相犯罪的證據,自己的官肯定保不住了,命還能不能留住,也不一定,唯一能抓住的,就是趙惠伯。

嚴郢連夜逮捕了趙惠伯,對他進行突擊審訊,結果也只是一樁普通的交易,可能中間有點金錢往來,但是對於楊炎這麼大的官,向皇帝道個歉就過去了,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罪。

嚴郢放棄了,另一位更大的人物出場,他的名字叫盧杞,宰相,主管御史府。

盧杞和楊炎有過節,公元781年是盧杞擔任宰相的第一年,但就像吃了興奮劑,嚴審了趙惠伯後,對楊炎不依不饒,不是買賣房產嗎,那就是經濟問題。

要錢來幹嘛呢,建家廟。

建廟?是建祖墳吧,已經是宰相了,還要改善風水,想幹嘛,宰相再往上,那就只能是皇帝了。

盧杞的推測很有道理,至少皇帝相信了,看著趙惠伯的畫押,唐德宗把楊炎貶到了崖州,位置在海南,似乎光流放還不滿意,在路上,唐德宗又下了旨意,海南行也免了,直接給了杯毒酒。

楊炎死後,盧杞升了官,成為政事堂的老大。

-------------完---------------

謝謝轉載、分享

【中國歷史名人】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歷史崔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名人 的精彩文章:

詩人杜甫很忙,是忙著養活老婆孩子
劉晏,唐代宗沒有成為第二個隋煬帝是因為他的存在
袁晁領導了安史之亂結束前後最大的農民起義
從落選秀才到唐朝宰相,元載到底經歷了什麼
李光弼,唐朝的中興大臣最後卻死在了這兩個字上面

TAG:中國歷史名人 |

您可能感興趣

楊炎山和您一起了解什麼是四柱八字算命
八字如何取喜用神—楊炎山算命
二、什麼八字的人適合做生意?—楊炎山算命
你總是為情所困?楊炎山該運來幫你分析
楊炎山教您怎麼看面相選個好老公
衣著的風水講究——楊炎山風水
陰宅的風水調理—楊炎山改運
陽宅風水——楊炎山風水
楊炎山告訴您開運化煞的20種風水擺件
楊炎山改運妙招
楊炎山改運之財源廣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