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神劇」沒有告訴我們的日軍真相
爆笑煮國 時拾史事
在我們熟悉的一些「抗日神劇」里,男主角如果是從國外(多為德國)留學歸來,或者名校(多為黃埔軍校)畢業的,就會遇上一個日軍的高學歷高智商,說著一口熟練的「關東腔」中文,表情跟瞥了泡尿似的大BOSS,他們凌駕在家仇國恨之上惺惺相惜,一定要比翼雙飛,哦不對,是公平競爭!接著在背後雙方都會使出各種高(損)招...
可是,真實的戰爭哪裡來的這些「俠骨柔腸」的傳奇呢?在「南京大屠殺百年祭」之際,我們來說說抗日劇里沒有告訴我們的事,銘記真實歷史,才能砥礪前行!
1.
「屁簾兒」和「鋼盔」
在影視劇中,鬼子不是戴著掛「屁簾兒」的戰鬥帽,就是戴著鋼盔,這幾乎成了日軍的標準形象。日軍戰鬥帽後面那個屁簾兒,有人說是用來防中國「大刀向日本鬼子頭上砍去」的,這屬於謠傳,「屁簾兒」真正的作用是為了防晒,分成幾片又可以通風。
鋼盔,日語叫做鐵帽,是侵華日軍普遍配備的防護裝備。上世紀20年代末30年代初,日本為該國的軍隊設計製造了軍用頭盔,分為兩種型號:櫻花盔和90盔。「櫻花盔」使用較少,因為盔頂有一個櫻花狀的透氣孔而得名;「90盔」是整個抗日戰爭中日軍最普遍的裝備,一直使用到日軍投降為止。
相對日軍的「90盔」,中國軍隊使用的鋼盔比較多樣。國民黨抗戰部隊使用過英式馬克鋼盔、德式M35鋼盔,以及廣西抗戰部隊使用的法式阿德里安盔。1978年自衛反擊戰爆發之初,我軍沒有鋼盔,專門從庫存中啟封當年繳獲的日本鋼盔,配發給部分突擊部隊和炮兵部隊使用。
▲二戰時期軍用鋼盔 圖自《長江日報》
BUT,日軍看似拉風的鋼盔,在戰場上很多時候卻是「然並卵」。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90盔」採用鉬鋼製造,盔口圓形。在黑龍江和馬占山將軍所部的作戰中,日軍才發現「90盔」存在相當大的缺陷---里襯太薄。在黑龍江零下幾十度的冰天雪地里,士兵出汗後不及時處理,腦袋很快就會和鋼盔凍在一起(想想就好笑)。面對這種情況,日軍最初採用暖水澆鋼盔進行救護,結果造成被凍結的頭皮直接剝離。(想想就痛~~並快樂著!誰讓你來侵略咱們,活該!)
據統計,攻戰齊齊哈爾時日軍陣亡僅300餘人,但是因為凍傷減員卻有差不多2000人,很多就是因為「鋼盔凍頭」。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軍士兵自發想辦法,在鋼盔里墊上紗布或者棉布(腦補衛生巾),樣子雖然難看,倒是解決了「鋼盔凍頭」的問題。
那麼,墊襯了棉布的鋼盔就能好好的保護日軍嗎?NO!
眾所周知,鋼盔的作用只是保護頭部,並不表示說刀槍不入,子彈打不透。由於鋼盔是一個弧面,如果對方的子彈不是擊中鋼盔正中,大多會滑飛---這就是鋼盔的防護作用。
在「諾門坎之戰」後,日軍發現大量士兵雖然戴著鋼盔,依然因頭部中彈而死。蘇軍怎麼會打得這樣准呢?難道說蘇聯人的子彈有磁性,專攻鋼盔么?
老薩(薩蘇,本名弓雲,著名軍史專家、日本問題專家、北京衛視主持人,中央電視台、鳳凰衛視長期嘉賓。出版過《國破山河在》、《退後一步是家園》、《京味九侃》、《中國廚子》、《嫁給太監》、《夢裡關山走遍》等書)在《國破山河在》一書中揭曉了答案:
日軍研究以後才恍然大悟,原來日軍使用的鋼盔前面正中有一個小紅太陽,那是日軍的標誌,因為小紅太陽正好在頭盔正中,容易成為瞄準目標而遭一槍命中。此役之後,吃了大虧的日兵被迫取下鋼盔前面的小紅太陽標誌。
▲1939年「諾門坎戰役」中的日軍 圖自「鐵血軍事網」
蘇軍使用的納乾式步槍雖然很笨重而且後坐力大,但是優點就是彈道穩定,穿透力強。日軍的紅太陽在頭盔正中,彷彿在說:朝著兒打!相比日軍,中國軍隊的鋼盔塗飾就科學很多,軍徽是漆在側面的。
2.
伙食
▲古代日本武士吃個飯糰就當做一餐飯
1874年,日本借「牡丹社事件」出兵台灣進而吞併琉球,這是日本建立新式陸軍以後第一次對外使用武力。當時日軍的軍用口糧還在初創期,每天的米量是每月700克,同豐成秀吉時期沒什麼不同:一個飯糰,加上日式腌菜和其它少許鹽。由於口糧單一,缺乏營養以及缺醫少葯等問題,此次日軍出兵台灣戰死的有20多人,而病死的卻有650人。這為日軍敲響了警鐘!
在後來的「西南戰爭」(日本明治十年(1877年)2月至9月間,明治維新期間平定鹿兒島士族反政府叛亂的一次著名戰役)中,日軍出兵高達6萬人。他們的口糧就出現了現代化的英式餅乾,魚乾和牛肉罐頭。
到了日俄戰爭期間,日軍的士兵攜帶的一天口糧,基本為干米飯650克或者餅乾600多克,一個250克的牛肉罐頭或者鱒魚罐頭,還有干蔬菜,腌制的魚肉,魚乾,干蘿蔔絲,福神漬,干海帶,醬油,味增,清酒等等。
▲吃飯中的侵華日軍 圖自「鐵血軍事網」
1938年4月15日,日本陸軍發布了《軍人戰時給予規則細則改正》,對軍人在口糧定量標準進行了修正。日本軍方根據近一年以來在中國的實際作戰經驗,提高了日軍士兵伙食和肉類的定量標準,如此制定了日軍之後7年多的標準伙食。
3.
軍糧
▲日軍運送糧食中 圖自「鐵血軍事網」
日軍戰時吃的「口糧」(即軍糧)在世界上也是獨樹一幟的,基本兼顧了日常行軍和戰鬥期間人體所必須的熱量,維生素,蛋白質需要,更接近於日本人平時的餐飲習慣,下面詳細說說他們吃的「軍糧」:
①精米
就是去到糠皮和糊粉層精磨後的精白大米。日軍一天定量中精米高達13兩,精麥也高達4兩,光是主食就已經有870克,接近一公斤了。這個標準是相當高的!
古代日本,精米是貴族和大名的食物,也是身份的象徵。明治維新以後,軍人成為全國最重要的人,必須吃最好的精米。這樣一來反而給日軍官兵帶來極大的麻煩。因為長期吃精米,吃不到糙米的米糠上面富含的許多維他命、礦物質與膳食纖維,導致腳氣病(缺乏維生素B導致)。據統計,甲午戰爭中,有百分之二十的日軍死亡病例,是因為腳氣病導致的。直到西方醫學家在1912年發現了腳氣病致病原因以後,日軍才恍然大悟,下令禁止官兵以精米作為主食,每天吃的精米中,必須加上百分之三四十的糙米或者大麥。
②精麥
精麥不是單獨吃的,而是混在精米中煮,目的就是防止腳氣病。一部分是自產,另一部分則從美國和歐洲進口。當時日本每年和美國有大量的貿易,這也是美國在抗戰開始後,不同意經濟制裁日本的原因之一。
③餅乾
餅乾不需要燒煮,是二戰中日軍士兵作戰時最長吃的主食。日軍製作的餅乾,每塊100克左右,6塊為一天的主食量,戰時包裝為60塊一鐵箱。這裡的餅乾不是今天的壓縮餅乾,而是普通的類似於今天市面上那種。
在918事變之前,日軍的餅乾同美國軍隊的餅乾一樣,原料麵粉都是從美國進口的。日俄戰爭結束以後,日本軍方改為進口用粘性高,營養更全,口感更好的歐洲麵粉來製作餅乾。為了補償士兵消耗的體力,餅乾烤制的時候還加入了芝麻,米粉,土豆粉等材料。
④壓縮乾糧
日軍制式壓縮乾糧為1931年正式定型的,將糙米壓榨膨化而成。這種膨化糙米易於保存和食用,無需再次燒煮,澱粉含量高,是很好的壓縮食品,在當時世界其他國家是沒有的。不過,膨化糙米的缺點是「味如嚼蠟」---沒有味道,必須加入有味道的副食或者調味料後才可以吃。(我猜打戰時也只能將就吃「白味飯」吧!)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⑤營養口糧
營養口糧類似於今天咱們解放軍的精力口糧,主要用於彌補體內大量的熱量消耗。營養口糧有很多種,但原料大體相同,都是以奶粉,酵母,麥芽糖,葡萄糖壓制而成的高熱量食物。以日軍1號營養口糧為例,添加了可可粉,食用椰子油,每塊僅重8克,熱量卻高達600卡,一天吃10塊就足以滿足任何情況下的熱量消耗。
⑥肉
日軍第十六師團步兵二十聯兵隊上等兵東史郎在日記中寫:在我們眼中,中國人還不如一頭豬。殺死一頭豬至少可以吃肉,殺死一個中國人,有什麼用?
日本人很喜歡吃肉,影視劇中鬼子進村,把咱們的牛,豬,羊,雞,鴨掃蕩一空都是真實的寫照。日軍通過這種手段,在鮮肉供應方面還是問題不大的。除非他們駐紮的地方實在過於貧窮,比如山西山東的一些山區,河南饑荒區域,當地老百姓連飯也吃不上,哪兒來的肉給他們搶?這些地方的日軍便通過兵站從其他較為富裕的日佔區調運。
4.膏藥旗
▲「太陽旗」
太陽旗,日本人稱之為「日章旗」、「日之丸」。日語中,「丸」者,船也;「日之丸」,即「日本船」。16世紀,「日之丸」是掛在日本商船上的標誌,白底中心的紅圓形代表太陽,與「太陽升起的地方」這一國號的內涵相符,在1870年被正式定為國旗。
「抗日神劇」中經常把日軍的「太陽旗」稱為日本軍旗,這是個誤會。日本軍旗是從太陽旗演化出來的有十六道光芒線的旭日旗,且陸軍旗三個邊帶有紫色流蘇,為日本天皇親授,僅為建制聯隊(相當於團)一級才擁有,也稱聯隊旗;海軍的旭日旗平時在前部桅杆升起稱為艦旗,海戰時在後部桅杆升起稱為戰鬥旗。日軍戰鬥條令規定,當判斷戰局有全軍覆滅危險時,應燒掉軍旗。
士兵帶太陽旗「出征」,這是日本軍國主義的一個傳統。在士兵所帶的太陽旗上,總有一些表達祈願的簽名和題字,日本人稱之為「日之丸寄願書」。旗子大小不一,材質有棉布的,也有絲織的。在右側偏上位置以毛筆大字寫著「祝某某君(事主姓名)出征」,太陽徽上方為橫列「祈武運長久」幾個大字,環繞太陽的空隙處則是其親友、同事密密麻麻的簽名,家裡人或尊貴親友的簽名通常在事主名字下方。
在日本侵華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中,幾乎每個日軍士兵的刺刀上都挑著一面太陽旗,成為日本四處侵略、燒殺搶掠的標誌,深受中國和亞洲人民的痛恨,根據其形狀而鄙稱為「狗皮膏藥旗」。
5.千人針
日軍士兵「出征」時把簽名的太陽旗斜披在肩膀上,上戰場後將千人針綁在肚子上。官兵接到召集令要奔赴戰場時,其母親、姊妹、妻子、情人等跑遍鄰坊請一千位女性各縫一針。為了湊足一千這個數,有時候還在街頭請路過的女性幫忙縫製。「千人針」是一種圍腰,也有的是小背心。底子是幾塊漂白過的木棉布,寬約二三十公分,長度則視個人腰圍而定,用穿了紅線的針將重疊的幾塊布縫住,使紅色打結點在白布上留下痕迹,通常的圖案是縱十點、橫一百列狀如圍棋盤線。
日本有「猛虎奔千里必自歸」的傳說,所以「千人針」會特意請寅虎年出生的女性來縫,可是不是每個女的都是寅虎年出生,因此就請每個人照自己的年齡多縫幾針。此外,有些千人針是把當時日本的五錢、十錢有孔銅板縫在了襯布里。日語四錢與「死線」諧音,有「越死線」之意;而十錢超過了九錢,日語九錢與「苦戰」諧音,寓意「過苦戰」。
最初「千人針」都是人手工縫製的,但隨著戰爭規模擴大、兵員增多,許多商店和百貨公司開始銷售印有「擊滅英美」或「武運長久」之類的標語,還有一些以紅黃色印有「猛虎奔野圖」的「千人針」。
▲日本婦女為「出征」軍人縫製千人針
日本軍國主義作家火野葦平在紀實文學《土地與士兵》中寫:他的腰間除了母親做的千人針,還有一件友人送的(魚易)制內衣,是用九隻(魚易)魚皮縫製成的,還拿到神社裡去開過光;而且(魚易)魚必須是雄的,雌的就無效,為此不知跑了多少家乾貨店。據說帶著這個絕對碰不著槍子。(狗屁!)
「君不見櫻花上野少人看,銀座歌聲夜向闌。
板屋沉沉嫠婦嘆,朱旗猶夢定三韓。」
這是抗戰時期,國學大師馬一浮先生寫的《千人針》舊體詩最後兩句,淋漓盡致的諷刺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迷信愚昧。
6.「
突擊錠
」
▲海因里希·伯爾,德國作家,197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代表作品《小丑之見》、《火車正點》、《亞當,你到過哪裡?》1939年入科隆大學學習日耳曼語文學,同年應徵入伍,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85年逝世。被稱為「德國的良心」。
1939年的11月9日,波蘭前線一名19歲的納粹德國士兵給遠在科隆的父母寫信說道:「這裡太艱苦了,我要隔2到4天才能寫一次信,希望你們理解。今天寫信的目的,主要是想讓你們幫我弄點甲基苯丙胺。」1940年5月20日,他再次在家信中說:「能否再多給我弄點甲基苯丙胺?那樣我就不會『斷糧』了。」7月19日,他又從波蘭城市比得哥什寫家信道:「如果可以,請再給我些甲基苯丙胺。」
這個不斷地寫家信要毒品的青年,後來居然成了作家,還在1972年獲得了戰後聯邦德國第一個諾貝爾文學獎---海因里希·伯爾。
苯丙胺(安非他命)首次合成是在1887年,由羅馬尼亞化學家Laz?r Edeleanu在德國柏林完成的。甲基苯丙胺(冰毒)是由日本化學家長井長義於1893年自麻黃鹼成功合成。1919年由緒方章完成了結晶化。這兩種藥品發明之初,沒人意識到它的副作用和成癮性。直到德國醫學科學家邁耳在1936年發表論文,指出甲基苯丙胺持續服用的人會明顯地自信心增強、愛冒險、精神集中,同時,飢餓、口渴、疼痛等感覺也會減弱,甚至不想睡覺。很快這條消息就讓苯丙胺類藥品成為戰爭的「良藥」,德國、日本等國家將其作為軍需藥品大量生產。
二戰時的德國甲基苯丙胺不僅提供給德國士兵,也作為一種常用藥對普通的德國市民公開銷售。
據戰後的統計,從1939年至1945年,總計有大約2億片甲基苯丙胺藥片被發放給了納粹德軍士兵。以納粹德軍在1941年最強盛時的全歐洲軍力分布———總計一千萬粗略計算,6年中每位納粹士兵至少吃了20片冰毒。
有個流行的說法是抗戰時的日本兵很厲害,一個能頂十個中國兵,現在很多「憤青」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國軍真沒用。還有說中國人是如何沒出息,延伸到民族劣根性之類的,這些說法並不客觀公正!YES,當時的國軍一對一還真打不過日本人,但這並不是一句國軍沒用就可以概括的,還有中國的軍力和國力都遠遠落後於日軍的現實。
日軍戰鬥力強,除了武器和訓練等原因, 有一個重要的因素:吸毒。那可比運動員服用的興奮劑厲害百倍。就憑日本「神風特工隊」那些幼兒園水平的飛行員,指望著他們往美軍的防空炮裡面沖?特么的在逗我!事實上大部分飛行員是憑著吸毒後的衝動才能取得這麼大的戰果。
▲「神風敢死隊」出發前和「遺書」(圖自「凱風山東」)
一開始各路艦艇的甲基苯丙胺只能從海航那邊獲取,因此格外珍貴。除了日本國內外還在朝鮮等地建立了製藥工廠。1941年,武田製藥與大日本製藥(日本住友製藥)曾將該葯上市銷售,但很快就因為要優先供給軍隊而下架了。到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開始前,日本勉強做到了該葯對作戰人員的充足供給。根據使用量來推算,水面艦艇人員的50%,航空飛行員的70%都使用了該葯,而這個比例在潛艇部隊人員中高達80%。以這個比例來看,太平洋戰爭中無論是珍珠港中被擊毀的美軍戰列艦,還是在瓜島和索羅門群島夜戰中被擊沉的美軍巡洋艦,都由相當的比例是出自一幫吸毒者之手——誰說吸了毒就沒有戰鬥力的?
甲基苯丙胺藥片被日軍航空兵們稱為 「突擊錠」,它被優先供給陸航和海航的飛行員,特別是那些需要長途或夜間飛行,或是需要在短期內進行高頻率作戰的飛行隊。日軍都普遍反映,自從吸了毒以啊,長途飛行不累了,夜間飛行不困了,高頻率作戰也不覺得疲勞了,一口氣死五回,不費勁兒!
資料顯示顯示,1945年至1952年,日本吸食甲基苯丙胺的民眾高達200萬人以上,出現精神障礙的吸毒者推定為20萬人,成癮者達55萬人。另有史料稱,那個期間日本有5%-10%,相當於300萬的民眾,都在吸食苯丙胺類興奮劑。國內急劇上升的刑事案件,以及越來越多的精神病患等社會問題促使日本政府於1951年頒布了《覺醒劑取締法》,禁止甲基苯丙胺的生產和銷售。但甲基苯丙胺等毒品並未因此而消失,而是轉入了地下並向其它國家擴散,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韓國。
朝鮮戰爭時,韓國向北方派遣的大量特工人員中就配發了甲基苯丙胺藥片,為掩人耳目它被稱為「人蔘丸」,但很多經歷過九死一生完成任務返回韓國的特工人員卻發現自己深陷毒癮之中,而這種毒癮是服用多少人蔘都無法緩解的,無奈之下他們只好選擇再次執行任務或高價從黑市購買毒品,很多人一去不返或是為購買毒品傾家蕩產。此外作為朝鮮戰爭中的大後方,很多負傷或輪換的「聯合國軍」士兵都選擇在日本中轉,甲基苯丙胺也隨著這些士兵流出日本,流向了世界。
到20世紀60年代,日本的甲基苯丙胺產量已經不再是世界第一,但仍和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並成為「冰三角」,它和產自「金三角」的海洛因使得深陷越戰泥潭的美軍在某種程度上變成了「雙槍兵」——BUT,那又是另一個真實的故事了。
(歡迎分享盆友圈,未經授權,任何形式抄襲轉載必將追究法律責任)
參考資料:
《二戰史》作者Antony Beevor(英國)
《千里天狼》《國破山河在》作者薩蘇
《支那事變戰跡の刊》日本陸軍新聞班監修,共同株式會社印刷
《陸軍鐵帽物語》青木孝治(日本)
《陣中日記》、《手記》作者東史郎(日本)
《《上癮五百年》》作者戴維?考特萊特(北佛羅里達大學歷史學教授)
在「時拾史事」公眾號連載了近一年,被很多人追看過的《宋朝簡訊》已經出版啦。購買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
往期熱文
翻新古代鬼故事- 畢令女
戀屍癖女王是真瘋還是假瘋?
沒有老中醫,古代治療不孕不育哪家強?
陳子昂:老子有錢任性! | 我唐日常(六)
沒有胸罩內褲和維密的年代,古代女子穿啥?
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historytalking@outlook.com
時拾史事是今日頭條簽約作者
讀者群號 535858375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他本是屠呦呦之前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的中國人(2)
※痴迷化妝品的從來不是現代女人的特權
※附庸風雅的背後都是殘酷
※李世民為什麼要推倒魏徵墓碑?中間發生了什麼?
※換種方式講西漢64|「諧星」東方朔
TAG:時拾史事 |
※日軍究竟有沒有人性?告訴你一個真實的日本士兵
※假如抗日時沒有共黨,蔣介石真會馬上抗日嗎?
※我不懂日語不追日劇不愛日料,我遇到的日本沒有櫻花沒有藝妓!
※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兵靠這樣才沒有被餓死
※婚內出軌真的沒有好下場嗎?日劇告訴你
※岡村寧次日記 竟然沒有承認日軍暴行嗎
※日本刀究竟有沒有那麼「神」?
※是時候告訴你真相了:俄羅斯美女並沒有想嫁到中國
※中日戰爭如果沒有爆發,日本還會不會入侵印支?
※無名英雄!是他宣布中國正式對日宣戰,卻沒有看到抗戰的最後勝利
※禪意:沒有來日方長,只有時光匆匆
※《火影忍者》可以和雛田並稱的女神,如果她沒有死該多好啊
※邋裡邋遢沒有夢想愛抱怨的妹子都應該看看這部日劇
※真的好懷念曾經和女神同桌的日子啊,好想親有沒有?
※敢打沒有命令的仗,哪位抗日將領被毛主席如此稱讚?
※俞天任:在日本,真正頂級的學校是沒有欺凌的
※若沒有他,彭德懷早就犧牲在抗日時期!
※秦始皇究竟有沒有後裔?日本首相終於揭曉真相!
※一日禪丨沒有人可以讓你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