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禪解儒道 會通三教:以佛家的智慧解讀儒道

禪解儒道 會通三教:以佛家的智慧解讀儒道



禪解儒道(來源:崇文書局)

文:梅文輝

中國傳統文化是儒釋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補的文化。三家各有自己的經典,並形成了自身的解經方式,如儒家的《十三經註疏》、道家郭象注和成玄英疏的《莊子註疏》。但在這些一般性的解經方式之外,還有一種別樣的詮釋方式,即以佛家的智慧來解儒家和道家的經典,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解》

憨山大師(1546—1623),名德清,字澄印,明末四大高僧之一,曹溪南華寺中興祖師。大師多才多藝,通於史書,工於書法,長於詩文。一生著述頗豐,門人輯為《憨山老人夢遊集》。

憨山大師注《道德經》,始於萬曆二十年(1592年),卒於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前後用功十年,「或經旬而得一語,或經年而得一章」,「每參究透澈,方落筆,苟有一字有疑而不通者,決不輕放」。實為學佛、學老者苦心而注,以期學佛者通達老子,「善自他宗」;學老者破除己見,「得離言之旨」。



憨山大師《莊子內篇注》

憨山大師注《莊子內篇》,創意於約萬曆十六年(1588年),最終克成於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前後長達三十二年之久,堪稱憨山後半生傾注心血的精心之作。大師自言:「莊子一書,乃老子之註疏。予嘗謂老子之有庄,如孔之有孟。若悟徹老子之道,後觀此書,全從彼中變化出來。」



蕅益大師《周易禪解》

蕅益大師(1599—1655),名智旭,字蕅益,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凈土宗第九代祖師。少崇儒學,謗釋老,十七歲閱蓮池大師《自知錄》及《竹窗隨筆》,始不謗佛。一生著述宏富,經其門人編次,分為《宗論》和《釋論》兩大類。

蕅益大師於清順治四年(1647年),年四十九歲,述《四書蕅益解》。解《論語》曰「點睛」,開出世光明也;解《庸》《學》曰「直指」,談不二心源也;解《孟子》曰「擇乳」,飲其醇而存其水也。惜《孟子擇乳》失傳。



四書蕅益解

蕅益大師於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年四十三歲,始述《周易禪解》;清順治二年(1645年),年四十七歲,撰《周易禪解》竟。大師自言:「吾所由解《易》者,無他,以禪入儒,務誘儒以知禪耳。」



楊仁山《經典發隱》

楊仁山(1837-1911):名文會,字仁山,著名居士佛學家,被譽為近代「中國佛教復興之父」。1886年,創立「金陵刻經處」,刻印佛經;1908年,創辦「祇洹精舍」,推行新式佛學教育。門下弟子,人才濟濟,如太虛、歐陽竟無、譚嗣同、梅光羲、桂伯華等。

《經典發隱》:楊仁山居士對儒家《論語》《孟子》、道家《陰符經》《老子》《莊子》《列子》等六部經典中關鍵語段的「發隱」。作者契入這些經典的隱藏深意,從佛學的視角發前人所未發之義。尤其後四個「發隱」,作者視為平生最具代表性的著述。



歐陽竟無《孔學雜著》

歐陽竟無(1871-1943):名漸,字竟無,著名居士佛學家,尤以研究和弘揚唯識學為重。繼承楊仁山居士的遺志,盡畢生精力主持金陵刻經處,並於1922年成立「支那內學院」。弟子有呂澂、王恩洋、黃懺華、熊十力等,湯用彤、梁漱溟等亦曾向大師問學。

《孔學雜著》:晚年,竟無先生本於佛學的心得,回過頭來重新解讀孔學,因而有「孔子真精神」的提出。書中,作者大力弘揚「狂狷中庸」,對治「鄉愿中庸」,以期振作民族精神。另收入作者晚年兩大定論之作《中庸傳》《心經讀》。



馬一浮《老子注》

馬一浮(1883-1967):名浮,字一浮,號湛翁,晚號蠲叟、蠲戲老人,與熊十力、梁漱溟合稱為「新儒家三聖」。於哲學、文學、佛學,無不造詣精深;又精於書法,合章草、漢隸於一體,自成一家。抗戰期間,在四川樂山創辦「復性書院」。

《老子注》:馬一浮先生於佛學有極深的造詣,李叔同的出家和佛學信仰的建立就直接受馬先生影響,熊十力的代表作《新唯識論》由馬先生題籤作序。但人們一般只關注馬一浮先生論述儒學方面的著作,甚至不知馬先生還以佛學注釋過《老子》。



章太炎《齊物論釋》

章太炎(1869-1936):原名學乘,後易名炳麟,字枚叔,號太炎,清末民初革命家、思想家、國學大師。自謂「平生學術,始則轉俗成真,終乃回真向」,於小學、經學、史學、哲學、文學、佛學、政治等方面都有深湛造詣。

《齊物論釋》:章太炎先生的最得意之作,自謂此書「一字千金」,「使庄生五千言,字字得解」,「千六百年未有等匹」。

相關資料:

「禪解儒道叢書」奉獻給讀者的就是歷史上「禪解儒道」最具代表性之著述,包括肉身菩薩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解》《莊子內篇注》,凈土宗第九代祖師蕅益大師《四書蕅益解》《周易禪解》,「近代中國佛教復興之父」楊仁山《經典發隱》,「新儒家三聖」之一馬一浮《老子注》,民國居士佛學領袖歐陽竟無《孔學雜著》,國學大師、革命家章太炎《齊物論釋》。

北京大學樓宇烈教授說:在中國文化思想史上,以儒、道的視角來理解和詮釋佛教的思想,以及以佛教的視角來理解和詮釋儒、道的思想,會通三教之論著,十分豐富。這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和而不同」特色的顯現。

然而如佛教明末四大師之憨山德清與蕅益智旭,以佛教禪意註解儒道兩家根本經典的專著,則尚不多見。他們的這些著作,不僅對了解儒道的思想為人們開啟了一個新的視角,同時對了解佛教思想也給予了新的啟發,值得重視和研究。

TAG: |

您可能感興趣

解讀丨《道德經》里的思想智慧
解讀丨曾國藩的教子與治家之道
解讀丨中道:傳統良法善治之道
道德的科學解讀
解讀《道德經》中的「善」
解讀丨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
道學講堂預告:聽李德建先生《道德經》解讀之「無中生有」
解讀道士之中秘密傳授的文契
張鳳林道長講解《清靜經》——經文解讀
解讀 莊子的智慧
解讀丨《道德經》中的「五常」
道學講堂《道德經》解讀之五報名中!
《道德經》的法律解讀
解讀莊子的長壽之道
《道德經》解讀(六)
道學講堂《道德經》解讀之五開始報名!
從兩幅描述孝子復仇的漢畫中解讀復仇者的孝道
淺談中國茶道文化 解讀茶里的待客之道
解讀丨儒家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