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曾想過自殺?
由於生活中的壓力和種種突發事件,很多人會產生心理負擔。鬱結的心理負擔和壓力若無法得到減輕和釋放,人們就會受到抑鬱等心理疾病的困擾,一些人甚至有「嚴重損害自己都不如未來的日子殘酷可怕」的想法,從而出現威脅生命的自傷自殺行為。
自殺:總是在身邊發生
也許你沒有目睹過自殺,或者認為自殺離你很遙遠。然而,當你翻閱報紙或打開電腦、手機時你會發現,媒體上幾乎每天都有自殺案例的報道。前不久,網路上就連續報道過幾位媒體人由於工作壓力自殺而英年早逝的案例。
其實,自殺行為總是在發生。如果你去醫院看看,一所縣級醫院的急診科可能每月都得搶救十幾例自殺者。據統計,國內每年因服毒藥農藥、割腕等自殺行為到醫院救治的人數不低於500萬。國內每年有25萬人自殺死亡,200萬人自殺未遂。換言之,國內每3分鐘就有1人自殺死亡,8人自殺未遂。
除此之外,具有潛在自殺風險的人不在少數。人群中1.4%的人承認在近一年內「經常」出現自己死了才好的念頭,6%的人承認「有時」,而過去任何時候曾經想過自傷或自殺的人比例高達9.1%。自我傷害、自殺行為是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自殺沒有遺傳性,更不存在傳染問題
自殺行為是當事人在內外各種因素作用下,自行採取威脅生命的一種行為方式。除明顯衝動、即刻自殺外,大多自殺行為基本經過出現反覆的自殺想法,最後才是實施自殺的過程。
實施自殺過程中,有的自殺致死,有的經搶救保留了生命,即自殺未遂。因此,自殺是一個過程,自殺想法、嘗試自殺或自殺未遂階段給人們干預自殺提供了機會與可能。
目前來看,自殺沒有明確的遺傳性,更不存在傳染問題。偶見的有些家庭自殺現象較多,一些自殺現象具有家族集聚性,那是由影響自殺發生的某些因素如抑鬱症、精神障礙等本身可能具有家族集聚性的特點導致的。
促發自殺的因素有哪些
導致自殺的原因複雜多樣,基本上所有導致人們滿意度和幸福感缺失、抑鬱、無望、糟糕的心態等因素都會阻礙人們積極生活的信心。而一旦遇到促發因素,一些人很難避免出現自我傷害行為。
促發自殺的因素包括家庭中夫妻不和、單位人際關係矛盾、年輕人失戀、工作受責難、經濟困難、精神疾病、罹患軀體疾病等。
一般認為,對自殺行為有影響作用的因素中,抑鬱情緒對自殺影響最大,其次是人際情感問題,第三為軀體疾病影響,工作壓力、經濟困難等因素對自殺的影響遠低於前三項。
導致自殺的元兇之一是抑鬱症,它的主要表現為精神運動性抑制,如情緒低落、興趣減退、快感缺乏、生存動機減弱等。當一個人情緒狀態較低、悶悶不樂,同時伴有睡眠問題、飲食不佳、焦躁情緒、乏力等表現,且持續時間超過半個月時就需高度警惕抑鬱症的發生,並應及時到醫院就診。
值得一提的是,每一自殺案例所經歷的過程都是不同的,影響因素不是單一的,也是不一樣的。除了影響自殺的某些事件等刺激因素外,自殺者本人的特點更值得關注,畢竟自殺行為是他們自行採取的行為,與他們個性特徵、解決問題的方式、身體心理狀況等不無聯繫。
人們也許認為自殺者自殺的目的無疑是追求死亡,其實這是很難回答的問題。也許只有自殺行為者能夠提供答案,遺憾的是自殺致死者已無法回答。有資料顯示,那些從死亡線上被搶救過來的自殺未遂者回答說,追求死亡目的的只佔一半,另一半則出於其他目的,如懲罰別人、擺脫痛苦、說不清楚等。真正追求死亡的人,誰也挽救不了,關鍵是很多人並非真的想死。如果不想死卻採用了危害生命的行為有可能致死,那是太遺憾的事情了,自殺干預救的也大多是這些人。
有關自殺的認識誤區
人們對自殺行為的認識存在許多誤區,有的甚至很頑固。這些誤區源於人們把自殺現象看得很神秘與恐怖,長期封閉自殺話題的討論,導致人們難以受到正確的知識引導,進而阻礙有自殺風險的人獲得求助。有關自殺的認識誤區,常見的有:
1.與想自殺的人討論自殺會誘導其自殺。其實,與他們討論自殺能幫助他們理清頭緒,找到控制能力。
2.威脅或暴露出想自殺、說要自殺的人不會自殺。事實上大多數自殺者都曾流露自殺念頭或向別人提起過。
3.自殺是不合理的、愚蠢的。其實大多自殺者自殺都有其充足的理由,不應盲目指責自殺者。
4.自殺有遺傳性。實際上自殺現象沒有遺傳性,充其量是習得的或境遇性的。
5.想自殺的人開始慷慨或分享財產是他們重新生活的開始。這種情況下,自殺者也許在做自殺前的準備,要給予注意。
6.兒童不會自殺。殘酷的現實告訴人們,通過模仿或不良信息引誘兒童也會發生。
7.自殺干預無效。許多研究表明心理服務或其他方法能夠有效減輕自殺行為發生及其自殺者的精神痛苦。
8.一些人熱衷把自殺現象與政治體制聯繫在一起。其實,任何國家、任何制度下的國家都有自殺出現,因為影響自殺的原因多種多樣。
自殺前的預警線索
深感矛盾或內心衝突的大多數想自殺的人不僅提供一些自殺線索,而且也能以某種方式請求幫助。這些線索可能是言語的、行為的,出於某種狀態或綜合的線索。
言語線索包括口頭的,如直接說「不想活了」,或間接表達「對我來講,不在生活了」或通過遺書文字表達等。行為線索通常為購買毒物、安排後事等。各種生活事件諸如配偶死亡、離異、情感創傷、疾病、抑鬱、破產、刑罰等都可作為狀態線索,這種狀態下,當事人很易出現危險。
發現病人自殺初期的一些預警線索後,可進一步評價其自殺的更多風險因素,如:
1.曾有無自殺既往史。
2.家人、鄰里有無自殺、自殺暴露環境。
3.有無自殺計劃。
4.經歷重大生活事件情況。
5.是否患有精神障礙或存在酒精問題。
6.嚴重的絕望或無助感。
有死亡願望的人是非常矛盾的、茫然的,他們的行為與想法是平行的,因此情緒、行為會留下某些線索,會出現特別的行為或情緒特徵改變,如冷漠、退縮、恐慌、不願接觸人、焦慮或生活習慣改變等。他們的情緒不穩,易於激動,容易表現出憤怒、攻擊、敵意、悲傷、失望等情緒。
防範自殺做好兩方面工作
一是盡量減少人群中自殺現象的發生,二是做好自殺未遂者心理服務工作,避免重複自殺。當然這需要社會、家庭、個體共同努力,比如:
1.正確認識自殺現象,糾正自殺認識誤區,創造引導人們坦誠暴露自己心理問題包括自殺想法的健康心理環境。
2.創造條件減少各種生活事件的干擾。人們自身更應提升應對外界干擾和應對生活事件的能力,維持心理平衡。
3.要學會或應用求助。患有精神疾病或有自殺想法要積極就醫,尋求心理幫助,消除病恥感、不光彩感。
4.有心理壓力、困惑時要能夠利用社會資源,包括使用熱線電話、網路諮詢,及向相關社會組織尋求心理救助。
5.發生自殺行為的人要主動尋求心理幫助,接納專業人員評估與服務。家人要關心照顧好自我傷害者,最重要的是引導他們接受專業服務。
6.學會應對急性心理創傷技巧,包括宣洩壓力、暴露想法、尋求幫助等,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在急性心理創傷期少做決定,保證安全、平穩地度過。(梁紅,北京回龍觀醫院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副主任)
(聲明:本文版權歸大眾健康雜誌所有,謝絕轉載,侵權必究。)
如果您喜歡,就掃描一下指紋,關注我們!
《大眾健康》雜誌
由國家衛生計生委主管、健康報社主辦
為您提供最權威、最專業的健康科普
掃描以上二維碼,或微信關注"大眾健康雜誌"
每日為您推送健康知識純乾貨!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八寶粥的秘密
※預防「暖氣病」重點是保濕
※老人慎用電子按摩器
※「十人九痔」:怎樣告別「坐立不安」?
※減肥沒成功?可能是因為你的心理太消極
TAG:大眾健康雜誌 |
※你有沒有想過,還能陪家人多久?
※你有沒有想過,一秒鐘到底有多長?
※你有沒有想過,我也會受傷?
※有沒有想過多肉夏季最多可以斷水多少天
※你們有這麼多奇葩要求,難道就沒想過別人的感受嗎?
※你有沒有想過,你會成為多肉大神
※你想過沒有,有一天自己會死掉
※四歲釋小龍過的太苦了,現在他喪屍造型帥炸,多少人想過嫁給他?
※你有沒有想過綠巨人這個問題?
※騷年,你有想過雞的感受嗎?
※你有沒有想過去流浪?
※你有沒有想過,你正在為別的男人花錢?
※他們因整容失敗而退出娛樂圈,還有人曾想過自殺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可能會孤獨終老?
※都說中國有嘻哈:「你有沒有想過,萬一失敗了呢?」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不想結婚,你有這樣想過嗎?
※你有沒有想過自己有一天可能真的會孤獨終老?
※你有想過這個問題嗎?銀河繫到底有多重
※男人女人,你們出軌前,有沒有想過這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