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甲午戰爭北洋水師落後的戰略

甲午戰爭北洋水師落後的戰略

縱觀北洋水師之建設,雖然在編製,艦隊組織形式,裝備,人員教育上,都是參照西方的標準。但是,北洋水師的問題恰恰在於更高層次的戰略問題。



甲午戰爭北洋水師落後的戰略


從戰略的角度上看,北洋水師實際上並不能稱之為一個「海軍」,而是海防要塞體系下的一部分。正是由於這種思路,導致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雙方主力決戰後,雖然還有大量艦艇存在,可是卻只能看著日本進攻旅順,威海,自己在港內「坐以待斃」,沒有對黃海,東海的制海權再形成任何影響,如不存在一般。


「無事揚威海上,有警時收進海口,以守為戰」(註:《李文忠公全書·奏稿》第19卷。)這句話,其實恰恰說明了這支水師的本質。無論艦隊如何發展,如論如何增添新艦,培養人員。北洋水師的用途,都無法脫離「防口守岸」。



甲午戰爭北洋水師落後的戰略


整個北洋水師的目的,並非禦敵於海上,或者是維護海上的權利,而是協助固守陸地,作為陸上防禦的補充使用的「以船為用,以炮台為體」(《洋務運動》叢刊第2冊,第498頁。),也就是船是一種手段,而要塞為海防的核心。而這支海軍防守的,也並非江南富庶經濟發達地區,維護通商利益。更確切的說,是固守渤海地區的「京畿門戶」。


這種戰略思想是一直讓北洋水師在戰略層次上,無法進化為現代海軍的病根之一。在這種思想指導下,不僅將海軍作戰的任務降低到防口守岸,保衛大陸國土的層次,而且要求海防各個方面的力量都要配合海軍實現防口守岸的目的,也就是一種徹頭徹尾的被動防禦。這種被動防守的思想,在黃海海戰後,日本登陸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的作戰行動中,顯露無疑。


黃海海戰後,日軍大舉進犯遼東半島並發起了旨在全殲北洋海軍的對山東半島的攻勢。而北洋海軍在日軍對遼東和山東半島實施登陸的航渡階段、換乘階段和上陸階段,未能主動迎擊日軍的登陸編隊,錯失了作戰良機,且在客觀上使日軍比較順利地完成了登陸行動。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祐亨說:「如果丁汝昌親率艦隊前來,只要數艘魚雷艇,對日軍運輸船進行襲擊,日本怎能安全上陸」



甲午戰爭北洋水師落後的戰略


相比於日軍登陸遼東半島北洋水師的「無動於衷」,在11月22日旅順失守後,清政府和李鴻章也並未意識到戰略上存在重大紕漏。反而在11月27日,由李鴻章電令丁汝昌等海陸將領:「旅順失守後威海日益出盡,各位將領都有守炮台之責。若出現臨陣逃跑的顯現,無論逃至何處,必定緝拿正法。……有警報時,丁汝昌提督應率船出戰,在炮台火力範圍內活動,不得遠航和日方海戰,致有損失。」這個命令,雖然提到,北洋水師應該出港作戰,而不是守在港內。但是命令中也明確提到,「在炮台火力範圍內活動,不得遠航和日方海戰,致有損失」,實際上仍是命令守住威海衛炮台,而非出海迎擊日本登陸船隊。


縱觀整個甲午戰爭,日本之所以可以快速的佔領了旅順,威海衛,實際就說明了,這種思想完全過時,根本起不到守衛渤海地區的「京畿門戶」的作用。可以說,不僅僅是葬送了整個艦隊,而是表明整個「京畿門戶」的海防,實際上根本起不到效果。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眾觀風雲 的精彩文章:

中國獨腳將軍率英軍海上突破日軍圍攻
輕型坦克哈奇開斯H系列
中國C602反艦導彈
上甘嶺戰役:「攤牌行動」得不償失
二戰停戰之夜蘇軍趁夜色攻佔北方四島

TAG:眾觀風雲 |

您可能感興趣

甲午戰爭北洋水師戰敗的原因
甲午中日海戰:北洋水師的慘痛一戰
甲午戰前,北洋水師竟內訌不斷?
甲午戰爭失敗的背後,竟是朝廷內部的爭鬥,為報仇犧牲北洋水師
甲午戰爭中指揮艦隊英勇抗敵的北洋水師將領,最後沉艦自殺殉國!
「見死不救」的晚清第二艦隊:甲午戰爭中的南洋水師
甲午海戰後,北洋水師面臨全軍覆沒,為何南洋水師卻見死不救
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後 為何號稱第二艦隊的南洋水師見死不救
甲午戰爭時,清政府另外三支水師為何不北上救援北洋水師
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大戰時,南洋水師去了哪?
馬島戰爭中被俘拖回英國的阿軍戰艦,經歷北洋水師式的悲劇
透過甲午之戰的硝煙後,誰埋葬了大清北洋水師?
以船政學生為骨幹的北洋水師,如何在甲午海戰中悲壯報國?
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大戰時,廣東水師去了哪?
甲午戰爭發生的序幕曲,源於北洋水師日本逛妓院引發
北洋水師洋顧問 如沒離開甲午海戰不一定是中國輸
「混搭」英德戰術毀了北洋水師
《甲午國殤》二、黃海血戰 被誤讀的北洋水師
甲午戰爭最新解密照,北洋水師定遠艦上的兵勇和魚雷艇都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