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座古橋1400多年曆經滄桑都不倒,想想現在的橋

這座古橋1400多年曆經滄桑都不倒,想想現在的橋

上過小學的小夥伴都知道趙州橋,在小學課本就介紹過趙州橋的歷史,趙州橋又叫做安濟橋,位於河北的趙縣。



這座古橋1400多年曆經滄桑都不倒,想想現在的橋


這座橋建立的年代是公元605年,通俗講就是隋朝的大業初年時期李春所修建的,它設計為空腹式帶有圓弧拱形的石橋,凈跨度是37米,橋寬是9米,橋拱高為7.23米,在橋的大拱兩肩位置設置了兩個跨度不相等的小的腹拱,這樣設計的目的是為了減輕橋身的重量,還節省了建築材料,汛期時還可以迅速排洪,看起來還美觀,可以說,趙州橋這樣的設計構思以及精湛的施工工藝,在當時世界上是一流的水平。



這座古橋1400多年曆經滄桑都不倒,想想現在的橋



最近,在新聞上阿斌經常看到有哪裡哪裡的橋倒塌了,哪裡的告訴匝道又塌了,這樣的新聞層出不窮,相信各位小夥伴看到這樣的新聞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我們小學學過的趙州橋為嘛可以屹立1400多年而不倒,到底是什麼樣的技術呢?讓阿斌帶你到現場看看這1400多年的古橋吧!


這座古橋1400多年曆經滄桑都不倒,想想現在的橋



來到了橋的眼前,才發現這座橋現在已經沒有了橋的功能,只是圍起來觀看的古迹了。


看了真橋才發現,這座橋怎麼看都不像是有1400多年的歷史的橋,橋面平整如新,橋身乾淨美觀,唐朝詩人張鷟讚美趙州橋說它遠望趙州橋就像「初月出雲,長虹引澗」。



這座古橋1400多年曆經滄桑都不倒,想想現在的橋


在70年代,就有中國科學院的專家對趙州橋的橋基進行了調查,據說自重為2800噸的趙州橋,它底下的根基僅僅是由五層石條砌成高1.56米這樣的一個橋台直接建在底層的自然砂石之上。這麼淺的一個橋基簡直讓人無法相信,就連梁思成先生在1933年考擦時也認為這根基的作用只是用來防水流沖刷而使用的金剛牆而已,而並不是承納橋身全部荷載的基礎。


據史料記載,趙州橋從建成到今天也才一共修繕過9次而已,你想想,一座1400多年的橋,才修過9次,你放在那裡不用的鋤頭,幾年下來都要磨一磨吧,更何況這是行車走人的橋樑呢。



這座古橋1400多年曆經滄桑都不倒,想想現在的橋


趙州橋可以在歷史的風雨中站穩一千多年,兩千多年甚至三千多年,還是有它的合理性的,首先,趙州橋的選址就非常合理,這樣子橋基本身就穩固牢靠了。


為什麼這樣選,還是李春根據自己在建築方面多年積累的實踐經驗,勘察,比較過後而選擇的一處兩岸都比較平直的地方修建,這裡地層是河水千百年以來沖積而成,地層的表面經過水流的沖刷形成了粗砂層,以及底下細石、粗石、細砂和粘土層都比較分明。



這座古橋1400多年曆經滄桑都不倒,想想現在的橋


其次,就是趙州橋在石頭的砌置方法比較新穎、施工修理的時候更加方便。取材的時候,李春是就地取材,選用了鄰縣生產的質地堅硬的青灰色砂石做建橋石材,而在堆砌石料上,採用了縱向(順橋方向)的砌置方法,說白了就是整座大橋是由28道相互獨立的拱券沿著寬度方向來並列組合起來的,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如果一道拱券上的石塊損壞了,只要嵌入一塊新的石塊,再進行石塊旁邊的局部修整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對整座橋都進行調整。



這座古橋1400多年曆經滄桑都不倒,想想現在的橋



還有在為了讓相鄰的拱石可以貼合的比較緊密,就在兩側外券相鄰的兩塊拱石之間穿起了有連接作用的一種「腰鐵」,這樣子在各道券之間的相鄰石塊都可以在其拱背上穿有「腰鐵」,把所有的拱石都連鎖起來了。並且每一塊拱石自身的側面都會鑿有很多細密的斜紋,用來增大相互之間的摩擦力,加強了每個券橫向之間的聯繫。這樣的做法是使整個大橋都是連成的一個緊密整體,在水流衝擊下也可以保證整個大橋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了。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浩瀚歷史 的精彩文章:

他是舉世聞名的畫家,他的科研成果連愛因斯坦都佩服
他曾是偉大詩人,卻把自己一半獻給國家一半獻給青樓
古代究竟是誰這麼厲害設計了紫禁城這樣偉大的建築?
以前的女人為啥那麼傻要三寸金蓮,看著這圖就覺得痛
身處亂世的她閉月羞花,卻在長安兵變後下落不明!

TAG:浩瀚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