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一群外國人被清朝養活了兩百年,其母國曾出錢為其後裔在中國建房

一群外國人被清朝養活了兩百年,其母國曾出錢為其後裔在中國建房

有這樣的一群外國人,在幾百年之前的時候陰差陽錯來到中國,從此再也沒有回去,甚至於成了地地道道的中國人,至今在中國都有他們的後裔存在。

在建國後,他們的母國為了緩解他們的生存狀況,還曾出錢為他們在北京建國一棟居民樓。這是一群什麼樣的外國人,他們的子孫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本文即將為您揭曉答案。

一群外國人被清朝養活了兩百年,其母國曾出錢為其後裔在中國建房

清朝的俄羅斯人

1654年5月四日,愛新覺羅玄燁繼承大統,稱康熙帝。這個小皇帝的一生並不算順利,擒鰲拜,平三藩之後,等待他的就是歷史上鼎鼎有名的雅克薩之戰了。

當時的沙皇俄國肆意騷擾東北居民,掠奪大清疆土。於是在1685年到1688年之間,康熙帝安排了兩次對俄的戰役,並收回了一部分失地,簽訂了著名的《尼布楚條約》。

有趣的是,在這個過程中,清軍還在邊境俘虜了一部分俄國的士兵,結果還不讓回去了。那時候吧,清朝的人才不算多,會說俄羅斯語的也不在多數。

為了更好的解決清朝和俄國之間的邊界問題,康熙帝就下令不讓這些俘虜回去,而是採取各種辦法說服他們,讓他們為清朝服務。一群外國人被清朝養活了兩百年,其母國曾出錢為其後裔在中國建房

雅克薩之戰

為此,清朝提出來豐厚的待遇,包括安排婚配,安排就業和住宅,甚至還能給他們一個遠高於國民待遇的特權版的國籍。於是就有很大一部分俄國人表示願意為清朝效忠。

這一部分人在當時被稱為俄羅斯旗人。據說在當時,這些人的地位不僅高於漢人,高於蒙古,甚至於都高於普通的旗人。這些人的首領在清朝內部,和普通的王公貴族完全沒有區別。

都說三國時期的劉嬋樂不思蜀,我想在當時,這些俄國旗人大概也是同等的境地吧。他們雖然被編入八旗,平時也要行軍打仗,但是更多的是出現在處理清朝和俄國的糾紛中,而且多數人從事的是偵查和翻譯的工作。一群外國人被清朝養活了兩百年,其母國曾出錢為其後裔在中國建房

俄羅斯女兵

難道他們就沒有想過要回去嗎?可能是想過的。不過您想,既然都已經加入大清國籍,成了八旗子弟了,還給大清出過那麼多的力,即使回去了那也是個叛徒什麼的。還不如在清朝享受著這種超國民待遇。

隨著時間的不斷推移,這一部分外國人漸漸的融入了中國的社會,成為了滿族或者漢族的一部分。他們的子孫後代,不僅有中國姓,中國的名字,到了現在,甚至於許多人儼然是一幅中國人的面孔,完全中國化了。

需要說明的是,這部分人在整個清朝都享有著許多平民百姓所享受不到的特權,一直到清朝滅亡。清朝滅亡之後,民國政府立即廢止了這種對俄羅斯旗人長達兩百多年的照顧,使他們一下子從一個貴族變成了平民百姓,比起曾經,日子多少要難過了好多。在這裡只能說,他們已經是一個完整的中國人了。一群外國人被清朝養活了兩百年,其母國曾出錢為其後裔在中國建房

住宅區

上個世紀,俄國政府曾經出錢為這些身在中國的俄羅斯後裔在北京修建過移動居民樓,作為給予他們的最好的禮物。

當然,到了現在的這個時候,他們已經成為了我們中國人的一部分,融入了我們團結友愛的中國人的大家庭。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者日記 的精彩文章:

中國第二大城市,被一支外國軍隊駐守近百年,從此多出一個姓氏
世界上最早的聯邦制國家,因不服漢朝的統治,被大軍強行拆散
史上最大的家庭,全家總共3900口人,同時手握五個封國的大權
史上一個家族,但凡子孫喬遷新址,門上必掛燈籠,只為一個目的
中國最團結家族,家訓寫進宋代國史,因勢力太大皇帝下令強行拆分

TAG:史者日記 |

您可能感興趣

中國人吃熊貓!?我們國寶養活了這麼多外國媒體,還引來一波黑~
曾是亞洲最富的國家,現在卻只能靠外派婦女養活,外國人喜歡來這裡度假
中國的這個鄰國,男人竟然是靠女人賺錢養活
天朝胖達不知道養活了多少外國媒體,中國人卻還在被黑吃熊貓?
十一國慶變「全球黃金周」,中國購買力養活了多少國家?
當年的世界第七強國,如今只能靠一群牛來養活自己
歐洲小國,典型的白眼狼國家,整個國家都靠我國援助養活
這裡是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人們靠一輛自行車養活一家老小
韓國主持人節目夸人新境界,向中國輸出林允兒就能養活韓國了?
三國有一座墓穴被挖開,金銀財寶養活幾十萬軍隊,連皇帝都哭了
暴雪:一個美國的遊戲公司 養活了多少中國人?
此人挖了一個墓,養活幾十萬大軍,成為一代梟雄
實拍:養活一家人的鄰國越南女性,看了讓人心酸
外國十歲小姑娘用自己的力量養活了一群流浪漢,網友稱簡直是天使
此國曾經非常富有,申請加入中國被拒絕,現在要靠女傭養活
中國人黃金周扎堆來英購物!這購買力養活了多少英國人
生活在歐洲海邊的他們,靠這個海產品養活了三代人
越南新娘不遠萬里嫁入中國豪門,其彩禮錢可養活一整家人
一條與眾不同的公路,養活了法國一大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