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的《前赤壁賦》賞析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北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蘇軾與友人乘舟遊覽黃州城外赤鼻磯,環覽四周,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國孫權大破曹軍於此,又念及此時自身,不能自己。遂由此心,執筆留寶,以待後人相尋。
《前赤壁賦》,卷縱23.9公分,橫258公分。字共六十六行。前五行三十六字已缺,由明代文徵明補書。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全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於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鑒賞
此卷行楷書,結字矮扁而緊密,筆墨豐潤沉厚,是蘇軾中年時期少見的用意之作。《石渠寶笈》載:卷高七寸五分,橫七尺二寸五分。卷後有文徵明、董其昌等人跋,董跋稱:「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又稱:「此赤壁賦庶幾所謂欲透紙背者,乃全用正鋒,是坡公之『蘭亭』也。」此帖運筆古拙內涵,非尋常蘇軾法書可比。
蘇軾一生起伏跌蕩,數起數落。只有經歷了這些風浪的洗禮,才有充滿激情的各式詩文及書法,或悲憤,或平和,或喜悅。這種情感隨著人生波動而形成的變動,不僅通過他的詩文反映出來,也通過他的書法體現了出來。又只有通過這些經歷,才能把人生看得如此透徹,體現在文章上,才寫得如此大氣豪放,感悟良深;體現在書法上,才能如此的豐腴跌宕,天真浩瀚!
正如蘇子言: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也許只有經歷過才懂,不管人生起伏,無論離合悲歡,只有青山綠水與天地自然,於情於意都是不離不棄。恰似辛棄疾詞: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又可從中看到莊子「與天地精神獨往來」的影子。這是大自然恩賜的寶藏,也是東坡得之記之並傳之的寶藏。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TAG:沃德利成書畫院 |
※阿建薦文:蘇軾《前赤壁賦》書法賞析
※蘇軾書法欣賞:行楷《前赤壁賦》
※再讀《前赤壁賦》
※蘇軾精品書法《前赤壁賦》欣賞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高清欣賞
※周慧珺的《赤壁賦》
※靜穆深遠:宋 蘇軾 行楷《前赤壁賦》書法欣賞
※趙孟頫行書《前赤壁賦》
※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蘇軾《前赤壁賦》墨跡
※行楷奇珍:趙孟頫《前後赤壁賦》
※祝枝山草書《後赤壁賦》行書《牡丹賦》欣賞
※沈鵬草書《前後赤壁賦》
※趙孟頫行書《赤壁賦、後赤壁賦》,秀美飄逸,堪比蘭亭
※董其昌《櫽括前赤壁賦冊》
※張瑞圖草書欣賞:《後赤壁賦》
※《赤壁懷古》(蘇軾)
※趙孟頫《前後赤壁賦》,行楷奇珍!
※趙孟頫行書精品《赤壁賦、後赤壁賦》,秀美飄逸,堪比蘭亭
※文徵明小楷《前後赤壁賦》,秀麗!